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思邈倡导的"精诚合一"医德观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所谓"精诚合一"既医术精湛又品德高尚,两者缺一不可。孙思邈的医德观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实中也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对现实社会中优秀医生的风范进行了褒奖,对违背医德者的各种行径进行了批判,指出继承和发扬孙思邈"精诚合一"医德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医古文经典作品《大医精诚》深刻论述了“大医”修养“精”与“诚”的丰富内涵。我们要着力培养新一代医科大学生坚守“大医精诚”的棱心价值观,传承、创新“大医精诚”思想,践行仁心、仁爱、仁德、仁术的医德理念,秉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传“大医”智慧。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3.
《大医精诚》对医者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和人文素养提出了相关要求。通过追溯《大医精诚》的形成背景,探析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以《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为基础反思当代社会对医学道德的需求,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医改背景,以及医疗环境中存在的道德困境,提出当代社会应以“道德自律”的内在要求和“道德他律”的外在约束相互结合作为医德建设新路径,旨在为完善当代医德建设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品行及构建良好医疗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创建了以"仁爱"为核心,从"为人之德""为医之德"两个维度,阐释"精""诚"理念的传统医德文化,不仅奠定了我国医德文化的基础,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引领新时代医德建设、涵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代医学》2007,13(6):84-84
《大医精诚》由商务馆与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合作编写,书中收入了对我国十七位医学家的访谈录。在利用原有全部访谈的基础上,经过背景介绍,配合大量历史照片。  相似文献   

6.
医学是“人学”,其固有的人文属性赋予了医学应有的温度。然而,在医学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今天,医务工作者更多关注于疾病而忽略了人文关怀,成为患者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美德,孙思邈“大医精诚”医德思想即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其医德思想中“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慎独勤勉”的行医态度、“仁怀天下”的价值观念和“诚信求真”的职业品行,在当下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是开展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良好素材。这对于培养“精”“诚”兼备的医学生、践行医卫事业初心、弘扬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大医精诚》提出的做医生的风度、做医生的准则及做医生的志向和抱负等内容,理解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探讨其中渗透的3种职业精神,对塑造医生健康人格、培养高尚医德、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护文明、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今人多以“大医”一说出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且以其有专论“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之言,而多臆断“大医”等义于“大师”之谓,此诚考镜不明,释诂亦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文化思想灿烂辉煌,中华医学人文精神光彩夺目?文章以《大医精诚》为视角,分析了医古文中闪耀的传统文化思想光辉,其中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本主义思想,医乃仁术?济世救人的儒家仁爱思想,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民族敬业精神,重义轻利?清正廉洁的传统道德规范,成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中耀眼的明珠,也成为后世医务工作者思想道德和精神的脉基?  相似文献   

10.
针道源流,其来久矣。铜人居中,黄帝垂训:穷妙于血脉,参变乎阴阳,始命尽书其言,藏于金兰之室。洎雷公请问其道,适坐明堂以授之。风火五轮,知官九针。针应于九,天地之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勿针左右,神在秋毫,实为针术不二之法门。  相似文献   

11.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干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时至今日,“大医精诚”依旧经典,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医德医风不会凭空而来,除了要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之外,还须有包括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庸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斤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篇有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济含灵之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资源高度充盈的今日,更是需要固守并传承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3.
何为“大医”?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言:大医之术,至精至微;大医之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大慈恻隐之心: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古代大医的标准用于当代大医的评价依然适用。记者在采访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首席专家栾国明教授时,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当代大医的心路历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