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告1例颈椎病合并脊髓出血后顽固性疼痛患者的修复治疗效果,初步分析采用现代神经修复学理念和干预策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联合应用静脉细胞移植(脐带间充质基质细胞)及鞘内药物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蛋白水解物)。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迅速缓解。随访7周,疼痛完全消失无复发。结论以细胞学治疗和神经修复药物为基础的疼痛神经修复学方案,对脊髓出血后中枢痛有效。本研究方向具有诱人前景,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细胞及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SCI)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的移植细胞有嗅鞘细胞(0ECs)、雪旺细胞、骨髓问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等,移植方法从单一细胞发展到多种细胞联合;修复环境和神经营养因子也有可能对受损神经修复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自体OECs联合多细胞移植治疗SCI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功能恢复是神经修复领域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为探索SCI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期 的有效神经修复方法,中国神经修复学会(CANR)于2016年首次发布了《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临床治疗指南(中国版 2016)》。鉴于近年该领域的快速发展,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和CANR共同修订发布了《脊髄损伤神经修复临床治 疗指南(IANR/CANR 2019年版)》,本刊在此全文首发《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临床治疗指南(IANR/CANR2019年版》中文 版。该指南为SCI患者提供了全面的管理策略,包括评估与诊断、院前急敕、治疗策略、康复训练以及并发症管理。当 前,诸多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很多神经修复策略对于促进SCI患者功能恢复和改善生活质量是有益的。此外,临床前期研 究成果为SCI治疗提供了许多有前景的神经修复策略。本指南可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种神经修复治疗标准和 (或)参考,最大程度恢复SCI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的观察组和高压氧治疗的对照组,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营养因子(NT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评分和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神经细胞因子含量与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增加神经细胞因子含量,且两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损伤导致患者面瘫,严重影响患者美观及生活质量.传统的修复方法包括神经移植、副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等修复方法.但这些修复方法都是以牺牲供区神经功能为代价且来源有限,目前也仅能达到部分功能恢复.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尝试运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神经导管桥连神经缺损,并尝试联合干细胞、Schwann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一起修复面神经缺损.本文对目前常用的面神经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反射刺激对脑出血急性期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再进行神经反射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上下肢功能,每周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月后观察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时及治疗后观察组C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抑郁、焦虑情绪均显著改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反射刺激能显著提高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康复进程及神经功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修复学新理论新观点。方法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考神经再生、神经修补、神经替代、神经重塑、神经保护以及神经调控等相关文献,进行学科名词的归纳总结。结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神经冬眠、神经网络修复关键点、神经修复术、神经上下兼修原则、神经内外兼修原则、细胞神经修复治疗四原则、以及神经修复"五多"方案等新名词。结论神经修复学名词术语的不断充实,将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1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方式与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创伤性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患者,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同时行桡神经探查1期修复。结果:术后3~6个月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1例,桡神经功能恢复稍差(功能恢复70%以上)5例。较差(功能恢复60%以下)1例,经再次手术探查为粘连、瘢痕压迫所致,再次手术松解后完全恢复,骨折在1年内痊愈率为100%。结论: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早期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同时给予桡神经探查修复的治疗,疗效明确,桡神经功能恢复完全,明显降低了2次手术率,避免远期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修复学新理论新观点.方法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考神经再生、神经修补、神经替代、神经重塑、神经保护以及神经调控等相关文献,进行学科名词的归纳总结.结果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神经冬眠、神经网络修复关键点、神经修复术、神经上下兼修原则、神经内外兼修原则、细胞神经修复治疗四原则、以及神经修复"五多"方案等新名词.结论 神经修复学名词术语的不断充实,将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神经分化hUC-MSCs(Dif)、神经去分化hUC-MSCs(De-Dif)及神经再分化hUC-MSCs(Re-Dif)4种状态的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大鼠治疗效果,期望找寻治疗效率更优的种子细胞。方法:体外培养hUC-MSCs,按MNM成神经诱导方法进行神经分化、去分化、再分化诱导,通过对4种状态细胞光镜下形态观察及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移植入HIBD神经损伤动物体内,进行功能学检测;应用基因和蛋白检测手段,对最优种子细胞进行可能机制探讨。结果:hUC-MSCs在体外可成功进行神经分化、去分化、再分化诱导;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发现,诱导过程中hUC-MSCs、Dif、De-Dif及Re-Dif 4种状态细胞基因进行重编程表达,De-Dif与hUC-MSCs基因表达模式最相近;将4组细胞移植入HIBD实验大鼠体内,发现4种细胞均可促进HIBD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但De-Dif较其他3组细胞发挥更大的神经修复潜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hUC-MSCs与De-Dif 2组间进行GO生物学功能分析,发现De-Dif主要参与缺氧反应;De-Dif组较hUC-MSCs组高表达神经标志物MAP2、NSE、Tau、β-tubulinⅢ,干性基因C-MYC、NANOG和视黄酸核受体RARβ。结论:去分化过程可能通过重编程调控神经标志物基因MAP2、NSE、Tau、 β-tubulinⅢ,干性基因C-MYC、NANOG及RARβ基因表达,促进De-Dif参与HIBD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