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按肾素分型,高肾素、正肾素及低肾素三型。各型的发病率各家报导不一致。关于肾素分型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指导和预后的判断的价值,现已提出不同的看法,引起广泛的注意。为了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肾素分型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浆肾素活性测定及应用电阻抗容积描记法测定其心排出量和总外周阻力等有关检查,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206例高血压住院病人的肾素水平及其临床诊断,结果为:正常肾素型占57.3%,低肾素型占27.2%,高肾素型占15.5%。在正常肾素型中95%以上属原发性高血压,低肾素型中约有16%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而高肾素型中50%以上为非原醛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故作者认为高血压病人的肾素测定对病因探讨仍有实际意义。此外,本文还对低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治疗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在高血压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原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分型的意义尚有争论。现将我院65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RA及ATⅡ分型结果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病例选择原发性高血压住院病人65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的分类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朝霞  韩熙元 《医学综述》2002,8(12):697-698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血压调节功能失调而产生。现将原发性高血压按血压调节功能有关因素分为若干类型及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肾素活性相关型高血压低肾素性高血压与高肾素性高血压、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浆醛固酮浓度是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主要依据。Laragh等根据PRA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高肾素性、正肾素性、低肾素性高血压 3型 ,并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法[1 ] 。1 1 低肾素性高血压 (LR EH) 指血浆肾素活性低值且肾素刺激反应迟钝、水电解质代谢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30例健康人及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心房利钠因子(ANF)水平及其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肾素分型,疾病分期及巯甲丙脯酸治疗前后的关系。结果表明,健康人及患者组基础值均显著高于激发值;患者组基础值显著高于健康组;高心病组显著高于非高心病组;低肾素型组显著高于正常肾素型及高肾素型组;使用巯甲丙脯酸治疗后,血浆AN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但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情的严重程度则无明确的关系。原发性高血压血浆ANF水平的升高,主要与心、肺血容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45例原发性高血压按用药前基础血浆肾素活性(PRA)分为高、正、低三组,分别测用药前及服硝苯啶二周后的血清和尿钙、镁、钠及全血离子钙和血压。结果发现:低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全血离子钙、血清镁以及尿钙、镁比正常血压组明显升高(比高、正肾素型原高更明显)。经服硝苯啶二周,低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镁、尿钙、镁、钠均趋向正常水平,提示不同肾素分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服硝苯啶前、后其钙、镁、钠代谢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肾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之间有无差异性.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4年间在我科住院手术病理证实嗜铬细胞瘤患者(嗜铬细胞瘤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住院患者以性别、年龄、民族为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组)为对照,比较2组人群血浆肾素水平.结果:(1)嗜铬细胞瘤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在性别、族别、血压、年龄构成无差异.(2)嗜铬细胞瘤组患者肾素水平为(2.52±2.77)ng·ml-1·h-1,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肾素水平为(1.99±3.08)ng·ml-1·h-1,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铬细胞瘤患者与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水平可能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脂联素、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与体检正常中老年人(对照组)各80例,分别检测肾素、脂联素、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结果观察组肾素高于对照组(P<0.01),脂联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均低于对照组(P<0.01);II~III级高血压患者肾素高于I级患者(P<0.01),脂联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均低于I级患者(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表现为肾素活性升高,脂联素、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降低,以上因子与高血压的发生及高血压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胡枫湫  黄慧  黄娟  闫哲 《西部医学》2019,31(2):216-220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与低肾素原发性高血压间的关联性。方法 比较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IHA)与低肾素原发性高血压(LREH)患者临床表现的异同。收集119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特醛组(IHA组)45例、低肾素原发性高血压组(LREH组)25例、正常肾素原发性高血压组(NREH组)49例,比较3组醛固酮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LREH组的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水平均低于NREH组,而醛固酮/肾素比值明显增高(P<005);IHA组血钾水平低于LREH组,而前者醛固酮水平高于后者(P<005),盐水负荷及卡托普利试验后醛固酮下降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IHA组按醛固酮/肾素比值递增顺序分为3个亚组进行比较,发现随着醛固酮/肾素比值的增高,肾素活性逐渐降低(P<005),而醛固酮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从低肾素原发性高血压到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是一个肾素 血管紧张素Ⅱ 醛固酮系统调控异常由轻微到逐渐明显的连续性过程。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型性格分析及处理对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内一科李梅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精神神经因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钠、钾、钙离子,以及遗传因素有关[1]。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原发性高血压与患者性格有关。为此,我们分析了原...  相似文献   

11.
中医历来被认为是宏观医学,随着科学的进步,中医辨证论治客观化的研究成为中医研究的重要命题。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得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且业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原发性高血压近十年来的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综述如下。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病的形成及维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测定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有一定的意义。1972年Laragh将高血压分为高肾素、低肾素及正常肾素三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注意。李溉观察了6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肝阳上亢、阴…  相似文献   

12.
1972年以来Laragh氏等根据血浆肾素活性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三个亚型,并根据各型病理生理特点进行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和中国医科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于1978和1979年亦报道了对高血压病人肾素——血管紧张素测定的研究。祖国医学认为高血压的发生是由于“肝”、“肾”的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用中医理论,对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施治效果良好。为了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分型  相似文献   

13.
皮林  华琦 《中国医药导刊》2002,4(4):293-294
原发性高血压属多基因遗传病,呈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发病模式。一般认为人群中血压变异的30%~5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EH遗传特点具有易感基因外显不完全性以及基因型和表型不相对应性。通过候选基因的筛选,人们找到一系列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基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血压最重要的调节机制之一,在寻找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患基因的研究中,各国学者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相关基因极为重视。肾素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q21.3-32.3,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近年的一些研究提示肾素基因可能是调节血压的一个基因,然而也有研究提示人群中肾素基因与EH无关;进入90年代,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突变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它定位于第一号染  相似文献   

14.
袁波  马青  李雯斐  李治鹏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1):1394-1399
背景 醛固酮过多是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心脏、肾脏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除原醛症外,临床发现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及血醛固酮水平升高,但目前关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偏少,研究结论也不一致。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肾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相关性,探讨伴高醛固酮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此类患者的早期治疗、延缓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月。2名研究者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以中国高血压人群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6篇文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 885例、健康对照者1 438例。NOS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显示16篇文献评分均在5分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血浆肾素活性〔MD=0.40,95%CI(0.04,0.76)〕、血浆醛固酮水平〔MD=60.03,95%CI(22.28,97.79)〕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的卧位肾素活性〔MD=-1.27,95%CI(-1.37,-1.16)〕和立位肾素活性〔MD=-1.67,95%CI(-1.88,-1.46)〕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卧位醛固酮水平〔MD=0.07,95%CI(0.06,0.09)〕、立位醛固酮水平〔MD=0.22,95%CI(0.05,0.39)〕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与血压正常者相比是有差异的。无论是卧位采血还是立位采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水平是低于血压正常者的,而醛固酮水平是高于血压正常者的。(2)在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肾素活性与醛固酮水平变化方向不一致,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高醛固酮血症系非肾素依赖性的不适当醛固酮水平增高。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中,应包含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相似文献   

15.
发病机制以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过多,小动脉收缩为主要因素的高血压病称为血管收缩性高血压。如恶性高血压、高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肾血管型高血压均属于收缩性高血压。以水钠过多为主要发病机制的高血压为容量性高血压。此型高血压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小动脉相对扩张、血浆及细胞外液容量增高,双侧肾病性高血压等属于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血浆肾素活性在高血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血浆肾素活性(PRA)作为指标,详尽阐述了PRA在高血压鉴别诊断中的应用问题。高血压发病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病因引起的高血压,其PRA的活性不一。根据其活性水平提出:(1)肾血管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素分泌瘤、避孕药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RA活性的特点;(2)高血压鉴别诊断的思维程序;(3)检测PRA的注意事项。并指出PRA在高血压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肾素基因与重庆地区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人群肾素基因(ACAG)n串联重复顺序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直接扩增肾素基因第7内含子的四核苷酸[ACAG]串联重复顺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的方法,对80例正常人和8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发现5种等位基因,其中型中以4/4型(62.6%),等位基因中以4型(77.6%)最为多见。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平律。正常组和高血压组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X^2=3.273,P>0.05;X^2=1.21,P>0.05)。结论:肾素基因可能不是重庆地区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且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据可靠统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90%~95%,且发病率持续升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交感神经活性亢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失衡、水钠潴留、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等,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与病理学基础中起重要作用。CYP11B2是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该基因不同基因型的表达与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进而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生理平衡。本文就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性作一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嵩 《中外医疗》2010,29(11):172-172
高血压三项的实验室检查通常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人体血浆中肾素难以直接检测,通常以肾素活性表示肾素的水平。血浆中内源性肾素催化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的速率被称为血浆肾素活性。目前检测血浆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已成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20%~40%血浆肾素活性呈低水平,其原因未明。曾提到这类患者有醛固酮活性偏高,细胞外液潴留,肾上腺有形态学改变,以及这种类型高血压对肾上腺素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和噻嗪类利尿剂敏感等特征。为证实低肾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盐皮质激素过高,许多研究者曾测定血液或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