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2.
肌松监测中应用超强刺激电流所致的不适感已引起关注,近年有学者提出监测非去极化阻滞可用亚强刺激电流。本文综述超强与亚强刺激电流的概念及所致不适感的比较、亚强刺激电流的筛选与确立、超强与亚强刺激电流监测非去极化阻滞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肌松监测中应用超强刺激电流所致的不适感已引起关注,近年有学者提出监测非去极化阻占用亚强刺激电流。本文综述超强与亚强刺激电流的概念及所致的不适感的比较,亚强刺激电流的筛选与确立,超强与亚强刺激电流测非去极化阻滞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四次成串(TOF)亚强刺激法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TOF超强与亚强刺激法所检测的阿曲库铵阻滞时效及两者监测残余神经肌肉阻滞的能力进行比较。9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8例,TOF刺激电流分别为60、50、40、30、20mA。结果:(1)用亚强刺激测得的T1值(TOF中的第一个颤搐反应高度)虽降低,但可能在监测非去极化阻滞中无实际意义;(2)TOF亚强较超强刺激法所检测的阿曲库铵阻滞时间延长,恢复时间缩短,但其均值差异均在4.9分钟以内。(3)TOF亚强刺激法检测残余神经肌肉阻滞的能力显著强于TOF超强刺激法。结论:为减轻或避免超强刺激所致的不适感,可用TOF亚强刺激法监测非去极化阻滞。  相似文献   

5.
肌松药残余阻滞作用与呼吸功能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对呼吸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将呼吸力学监测、肌松监测以及临床征象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判断,对肌松药残余阻滞作用可能造成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残余肌松与麻醉后呼吸功能不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手术麻醉后呼吸事件的发生与手术病人的安全密切相关,而残余肌松作用是引起麻醉后呼吸功能损害的高危因素之一。1残余肌松的评价及标准1.1神经刺激器以4个成串刺激(TOF)模式刺激尺神经,用加速度仪或肌电图记录拇内收肌的TOFR(T4/T1)是现在应用较广泛的客观定量监测方法。近20年  相似文献   

7.
肌松药残余阻滞作用与呼吸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对呼吸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 ,将呼吸力学监测、肌松监测以及临床征象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判断 ,对肌松药残余阻滞作用可能造成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术后残余肌松发生率及其对全麻患者术后拔管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24例,术前测定肺功能,术毕保留气管内导管转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测定拔管后患者拇内收肌TOFr及拔管后10、40 min的肺功能.根据TOFr,将患者分为无残余肌松组(NR组,TOF≥0.9)和残余肌松组(R组,TOF<0.9),对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24例患者中,NR组78例,R组46例,术后残余肌松发生率为37.1%.NR组和R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10 min,NR组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分别可恢复至术前的(65.6±17.7)%、(63.3±18.4)%和(62.2±17.4)%,R组可恢复至术前的(56.1±17.6)%、(52.2±16.4)%和(53.3±15.9)%,NR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R组(P<0.05).拔管后40 min,NR组患者的FVC、FEV1、MVV可恢复至术前的(73.3±16.0)%、(72.3±18.9)%和(72.2±17.2)%,R组可恢复至术前的(66.1±17.9)%、(61.3±17.1)%和(61.8±17.4)%,NR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R组(P<0.05).结论 依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的患者,拔管后残余肌松发生率较高,且拔管后早期呼吸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全麻手术后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内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并评估其与残余肌松的关系.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成年患者623例,术后PACU内用4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按临床指征拔管,根据拔管后即刻测量TOF值将患者分成3组,TOF>0.9为A组;TOF 0.7~0.9为B组;TOF<0.7为C组,记录每组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的例数.结果 全麻手术后在PACU内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4.5%,A组患者472例,其中有7例(1.5%)出现呼吸功能不全,B组患者112例,9例(8.0%)出现,C组患者39例,有12例(30.8%)出现,最常见的是低氧血症和上呼吸道梗阻.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及B组与A组比较,出现呼吸功能不全比例明显增高(P<0.01).结论 存在残余肌松(TOF<0.9)的患者更易出现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应加强围手术期肌松监测,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功能损害病人使用维库溴铵术后残余肌松及在肌松恢复不同程度下拔管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60例择期手术病人,肝功能正常及轻度肝功能损害病人各30例,随机分为六组,每组10例。Ⅰ组:肝功能正常,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Ⅱ组:肝功能正常,四个成串刺激率(TOFR)0.7拔管;Ⅲ组:肝功能正常,TOFR0.9拔管;Ⅳ组:肝功能损害,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Ⅴ组:肝功能损害,TOFR0.7拔管;Ⅵ组:肝功能损害,TOFR0.9拔管。比较各组肌松恢复指标:末次给药至拔管时间、临床时效、恢复指数;术前和拔管后呼吸动力学参数:吸气潮气量(VT)、RR、分钟通气量(Ve)、自主呼吸做功(WOBp)、肺动态顺应性(Cdyn)、平均气道阻力(RAWm)、呼吸驱动力(P0.1)。结果Ⅰ组和Ⅳ组拔管时分别有5例和6例TOFR%0.7,Ⅳ、Ⅴ、Ⅵ组肌松恢复指标均较Ⅰ、Ⅱ、Ⅲ组延长。Ⅰ、Ⅳ组拔管后VTi、VE较术前减小,RR加快,P0.1、WOBp、RAWm增大,Cdyn减小(P%0.05或P%0.01)。Ⅱ、Ⅴ组仅WOBp较术前增大(P〈0.05)。Ⅲ、Ⅵ组拔管后呼吸动力学参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库溴铵用于肝功能轻度损害病人术后肌松恢复时间延长,在未使用量化肌松监测的情况下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拔管存在一定比例的残余肌松,同时多项呼吸动力学参数存在损害。而在肌松监测下TOFR0.7拔管,呼吸动力学参数基本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美维松对膈肌和拇收肌的抑制时程与恢复过程。方法:30例ASAⅠ级的成年手术患者,按美维松用量分成两组,Ⅰ组:0.16mg/kg,Ⅱ组:0.20mg/kg,每组15例。同步测定跨膈肌压(Pdi)和拇收肌对连续四次刺激(TOF)反应的T1(APT1)及TOFr值。结果:显示两组APT1最大抑制相近,是Pdi的1.7倍。Pdi达到最大抑制及恢复到75%的时间比APT1快得多。结论:提示美维松对膈肌收缩功能的抑制比拇收肌差,但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12.
背景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临床麻醉中使用非常普遍,术后不可避免地发生肌松残余作用,其危害主要为呼吸不良事件,严重可导致死亡。 目的有效合理的肌松拮抗能降低术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因此,拮抗至关重要。内容阐述非去极化肌松药使用后手术结束时是否需要拮抗、拮抗的时机、拮抗剂的剂量和新的拮抗模式。趋向选择性肌松拮抗可...  相似文献   

13.
影响肌松监测的因素颇多,如不正确识别、排除干扰因素,可使检测数据失真甚至失去临床意义。本文分析人-机连接介面、对照值核准时机、中心体温与局部温度、各刺激反应方式间对肌松监测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影响肌松监测的常见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肌监测的因素颇多、如下正确识别、排除干扰因素,可使检测数据失真甚至临床意义,本文分析人-机连接介面,对照值校准时机,中心体温与局部温度、各刺激反应方式间肌松监测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但术后肌松药残余作用在临床上仍时有发生,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文讨论了神经肌肉阻滞恢复的标准,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肌松监测,拮抗药的使用,并发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肌松是全身麻醉中三大基本要素之一。肌松药在满足气管插管和手术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肌松残余。肌松残余一般指全身麻醉中使用肌松药的患者,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出现残余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患者主观上不适感受以及低氧血症、反流误吸等一系列肺部并发症。近年来,受益于新一代肌松药、肌松拮抗药以及肌松监测的应用,肌松残余发生率有所下降,肌松残余相关的严重肺部并发症和死亡率也相对减少。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肌松残余缺乏客观定量检测,且肌松残余常发生隐匿,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并增加医疗负担,因此必须重视肌松残余的防治。本文对近年来肌松残余的发生情况、危害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对66例心脏病手术和非心脏病手术患者,比较爱肌松和阿曲可林的药效学及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心脏手术中,两药起效时间相近;(2)近50%的爱肌松组病例需用新斯的明拮抗;(3)两药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因此,爱肌松适用于心脏和非心脏病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和维持。  相似文献   

18.
由于目前所应用的肌松监测仪与监测方法存在弊端,故仍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有:①强直后单爆发刺激(post-tetanic burst, PTB),主要应用于PTC检测不到的深度神经肌肉阻滞;②压电传感器,一类新型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的信号转换器,人机连接简单、造价便宜、一次性使用;③磁力刺激,其特点系无痛及不适感、可随意改变监测部位、不受高频电器干扰。  相似文献   

19.
由于目前所应用的肌松监测仪与监测方法存在弊端,故仍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有:(1)强直后单爆发刺激,主要应用于PTC检测不到的深度神经肌肉阻滞;(2)压电传感器,一类新型直接检测肉收缩力的信号转换器,人机连接简单,造价便宜,一次性使用。  相似文献   

20.
拇内收肌对尺神经处4个成串刺激的机械力学反应通常用来监测麻醉期间的神经肌肉功能.这种方法已成为肌松监测的金标准.然而,仅对拇内收肌进行肌松监测是不够的.在不能用拇内收肌进行监测时,推荐应用其他监测部位.呼吸相关肌肉在近年来被用于监测神经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