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报导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4.6%。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尿儿茶酚胺、香草基扁桃酸可作为定性诊断依据。定位诊断首选B超。本组均行手术死亡1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复发率和恶性倾向大,需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用荧光法测定30例正常人、25例嗜铬细胞瘤、13例肾上腺肿瘤、16例高血压患者尿儿茶酚胺含量,结果:嗜铬细胞瘤患者尿儿茶酚胺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及肾上腺肿瘤组、高血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尿儿茶酚胺超过886.5nmol/24h并伴有高血压者基本上可诊断为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90%位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是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种新技术,有一定的特点和难度,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特别是血压的控制,以及术后严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对手术成功及促  相似文献   

4.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系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高血压、高代谢和高血糖。阵发性高血压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肺水肿、脑出血而死亡。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该病的经典方法,手术本身约有5%-10%的死亡率。我院2005年12月14日成功为1例因阵发性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实施肿瘤切除术,疗效显著。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组织,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类激素.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是唯一可以治愈该病的措施.随着微创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能通过腹腔镜手术切除.但一部分巨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仍需要行开放手术,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的兴起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更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是由嗜铬细胞所形成,能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单侧、单发,约10%为双侧,多为良性,恶性占10%。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方法,切除瘤体时,由于挤压造成儿茶酚胺释放致血压升高、瘤体切除后血中的儿茶酚胺迅速下降而致低血压,给手术及麻醉带来风险,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妥善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围手术期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及其他任何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嗜铬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可发生在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其持续或间断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高血压和多器官功能及代谢系统紊乱。临床以高血压和剧烈的心血管系统紊乱为主要表现,约90%患者可成功地切除肿瘤而治愈,若不及时诊断,贻误治疗,大多预后不良。而且该手术风险性大,对麻醉有种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儿茶酚胺症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报告218例儿茶酚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嗜铬细胞瘤208例,髓质增生10例。结果 218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良性196例(90%),恶性22例(10%);肿瘤位于肾上腺181例(83%),异位嗜铬细胞瘤26例(12%),肾上腺髓质增生11例(5%)。结论 尿VMA检查是儿茶酚胺症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B超、CT、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了48例儿茶酚胺症,其中嗜铬细胞瘤47例,肾上腺髓质增生1例。47例嗜铬细胞瘤中有40例位于肾上腺,肾上腺外7例,占14.6%。定性诊断主要靠尿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VMA测定及Regitine试验。定位诊断主要依靠B超、CT。手术治疗为最佳有效的方法。对于分离困难的肿,施行囊内剜除术,以减少出血和副损伤。  相似文献   

10.
<正> 嗜铬细胞瘤系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肿瘤。肿瘤组织阵发性或持续性分泌过多儿茶酚胺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除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外,还可有其它多系统(如心血管系、神经系、消化系等)以及代谢紊乱的症状。就危象而言,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高血压危象、低血压危象、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发生,即有学者称之为儿茶酚胺危象或嗜铬细胞  相似文献   

11.
章安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2957-2958
嗜铬细胞瘤好发于肾上腺髓质或从颅底至骨盆交感神经的任何部位。少数发生于身体的其他部位,由于分泌儿茶酚胺,故临床表现以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紊乱为主要症状。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髓质增生甚少见。肾上腺髓质增生是独立疾病,其症状与嗜铬细胞瘤相似。手术切除是根治本病的唯一方法。2005年6月,本院收治1例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肾上腺髓质增生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术后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儿茶酚胺症的一种^[1],其特点是肿瘤或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由于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引起血压升高,代谢紊乱。高血糖等。及早诊断、及时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为确保手术成功率,通过术前充分扩容降压,纠正代谢和电解质紊乱并加强术后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但危害严重的疾病。它是机体嗜铬性组织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90%位于肾上腺。患者可以由于高血压造成严重的心脑肾损害,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出血等危及生命,但如早期诊断治疗可以治愈。嗜铬细胞瘤手术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后腹腔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足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种新技术。我科于2001年9月-2005年5月共收治1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作者报告了48例儿茶酚胺症,其中嗜铬细胞瘤47例,肾上腺髓质增生1例。47例嗜铬细胞瘤中有40例位于肾上腺,肾上腺外7例,占14.6%。定性诊断主要靠尿中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VMA测定及Regitine试验。定位诊断主要依靠B超、CT。手术治疗为最佳有效的方法。对于分离困难的肿瘤,施行囊内剜除术,以减少出血和副损伤。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较少见肿瘤,病变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其特点是肿瘤或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由于儿茶酚胺的大量分泌进入血循环引起高血压、高血糖、代谢紊乱.手术是目前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方法.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发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院从2005年1月-2011年1月对30例患者均采取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及其他任何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嗜铬细胞产生过多儿茶酚胺的肿瘤.由于肿瘤细胞阵发性或持续性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临床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及糖、脂肪和血钙代谢紊乱综合征.现报道嗜铬细胞瘤并发糖尿病酮症1例.  相似文献   

17.
报道恶性嗜铬细胞瘤20例,占本院近40年来收治嗜铬细胞瘤总病例数的10.5%。20例中表现有高血压17例,尿儿茶酚胺升高16例。肿瘤位于胸腔纵膈2例,肾上腺3例,腹主动脉旁7例,盆腔4例,膀胱壁4例。手术所见及长期严密随访是早期诊疗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关键。并就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依据、误诊原因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影像学与各种内分泌学检查。结果 各种检查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阳性率分别是:CT100%、B超95%,IVP30%;CA(儿茶酚胺)定量90%,VMA(香草扁桃酸)85.6%,CA定性37.5%,酚妥拉明试验70%,结论 肾上腺B超、CT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IVP对嗜铬细胞瘤定位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NPY)和血管活性肠肽( vasoca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8例正常肾上腺组织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NPY和VIP进行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NPY,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阳性细胞面积、灰度与正常肾上腺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NPY,VIP与尿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NPY,VIP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可能代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分子基础,这可能是治疗和诊断AMH新的靶点。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 嗜铬细胞瘤 神经肽Y 血管活性肠肽  相似文献   

20.
闫爱琴  宋妮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218-219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瘤体间断或持续地分泌和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手术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90%的嗜铬细胞瘤是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但风险大,未做术前准备的手术死亡率高达50%。妥善的围手术期管理是降低手术风险和使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