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小山 《医学信息》2007,20(7):1288-128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自1980年Caplar首先报道以来,国外已作为一特殊类型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列出。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也有报道。TOBS综合征并非少见,有人报道占脑梗死的7.6%。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一般发病比较凶险,进展迅速,早期诊断,积极救治就显得很重要了,MRI对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现将我院自1998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5例TOBS患者的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病例资料50例,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主要见于老年男性,多有脑血管病史;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及共济失调等;颅脑CT平扫及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见基底动脉尖端2处及以上血循环障碍可确诊;临床治愈率低,致残率及致死率高,预后极差,本组50例患者存活出院42例,死亡8例,出院随访3月内,死亡4例,15例患者存在严重瘫痪。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常易误诊、误治,临床治愈率极低,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3.
杨艳 《医学信息》2008,21(2):267-268
目的 观察凯时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治疗价值.方法 60例确诊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舒血宁、脱水剂治疗.治疗组于前治疗基础上加用凯时注射液(每日10微克静点,连续2周).结果 凯时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P<0.05).结论 凯时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青 《解剖与临床》2003,8(3):137-13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是1980年由Caplan首先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常引起误诊或漏诊。本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15例TOB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此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系因基底动脉尖部的血循环障碍所致,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较少见。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辅助检查的发展。特别是MRI的普及,TOBS的确诊率越来越高。现回顾我院收治的8例TOBS病例,结合文献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枢椎齿状突的动脉供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用解剖、透明和X线动脉造影等方法,研究了48具尸体中不同年龄枢椎齿状突的动脉供应,其结果如下: 一、齿状突除直接接受椎动脉的上行分支——前升动脉和后升动脉外,还间接接受咽升动脉水平分支的供应。这些动脉在齿状突周围构成独特的吻合形式,其上方呈弓状(即为顶弓)。二、齿状突的营养动脉分二组:基底部营养动脉和尖部营养动脉。前者从基底部前外侧面和背侧面的中央区进入,每侧多为1支(81.94 3.21%);后者从尖部上方进入,多见2支(69.44±7.68%)。在新生儿、儿童和成人,基底部营养动脉的外径(mm)分别为0.09~0.15、0.16~0.19、0.24~0.29,尖部营养动脉的外径(mm)则各为0.03~0.06、0.06~0.10,0.10~0.14。三、齿状突骨内动脉的配布,因年龄而不同。小于12岁的标本中,齿状突尖部骨化尚未完成,基底部和尖部的营养动脉不存在吻合。成人的齿状突已全部骨化,突内各动脉之间吻合成网状,其中以基底部处最为致密。  相似文献   

7.
张银萍  吴菲  余慧  唐瑶  张慧  陈伟 《解剖学报》2022,53(2):217-224
目的 对肺内血管予以三维重建后探讨其解剖结构的走形变异对肺段切除术术式的影响,为临床肺段切除术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 方法 随机抽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9~2020年100例肺部增强CT未见明显异常的成年人样本,分别予以三维重建后进行肺血管主干及分支走行的全方位观察。 结果 左肺动脉主干变异率为1%;尖后段、前段动脉变异率为18%,舌段动脉变异率为10%,背段动脉无变异,基底段动脉变异率为1%。右肺动脉主干变异率为1%,尖后段、前段动脉变异率为17%,舌段动脉变异率为22%,背段动脉无变异,基底段动脉变异率为13%。左肺静脉主干变异率为3%,尖后段、前段静脉变异率为20%,舌段静脉变异率为16%,背段静脉变异率1%,基底段静脉变异率为19%;右肺静脉主干无变异,尖后段、前段静脉变异率为25%,内侧段、外侧段静脉变异率为16%,背段静脉变异率1%,基底段静脉变异率为28%。 结论 肺内血管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尤以尖后段与前段、各基底段的组合较为多样化,内侧段与外侧段不符解剖位置关系,背段走形较为固定。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能准确清晰地反映肺内血管走行,为临床影像学定位诊断及肺段切除术前评估血管解剖提供了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采用考查右肺上叶和中叶的方法考查了50例成年右肺下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右下叶恒定的段支气管有五支,即尖段支气管(B~6),内侧基底段支气管(B~7),前基底段支气管(B~8),外侧基底段支气管(B~9),后基底段支气管(B~(10))。尖下段支气管(B~*)的出现率为46%。B~6最常见的分支型式是单干类二分支型(B~6c,B~6a+b),为84%。B~7的内侧支(B~7b)经右下肺静脉后方(深面)分布于椎旁面的为10%,在施行内侧基底段切除时应予注意,以免损伤右下肺静脉。外侧基底段支气管的后支(即BX~*a)在右下叶的出现率为12%。本文讨论了BX~*(10)和BX~*(9)的命名问题。右下叶动脉的分支数目和分支型式与支气管相同的仅为14%,彼此数目相同分支型式不同的为26%,其余动脉的分支数目和分支型式均不一致。尖段动脉(A~6)的常见分支型式与尖段支气管一样,是单干类的二分支型(A~6c,A~6a+b),为58%。前基底段动脉(A~8)与内侧基底段动脉(A~7)或内侧基底段动脉外侧支(A~7a)共干的占48%,与其它作者的结果之间有显著差别。尖下段动脉(A~*)的来源不一,它的总支数较B~*多,除A~*与同数的B~*伴行外,还有三支A~*伴两支B~*的现象。后基底段动脉后支(A~(10)c)(即AX~*(10))的起源和支数与尖下段动脉有相似的现象。尖下段动脉和后基底段动脉的后支与它们所伴行的支气管之间,在起源上和分支数目上存在着异源异数或异源同数或同源异数的关系。右肺下叶的静脉与右上叶和中叶一样,行于段间或亚段间,汇集成尖段静脉、上基底静脉和下基底静脉三大支。上、下基底静脉先汇集成总基底静脉,再与尖段静脉组成右下肺静脉。上基底静脉和下基底静脉的组成型式,本文分为正常型、分裂型和异常型。正常型是常见的型式,为66%。右肺下叶的静脉与支气管和动脉间缺少联系。动脉与支气管在分支型式上不尽相同,但在分布上却紧密伴随。  相似文献   

9.
赵晶  毛烨 《中国微循环》2008,12(1):44-4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我院自2005年2月-2006年9月共收治9例TOBS病人,现总结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和MRA检查。将BAEP异常患者按潘氏定位理论分为内耳型、脑干型和混合型,并治疗1w后复查,分析其前后变化。同时选取36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患者组BAEP异常44例(73.3%),MRA异常35例(58.3%),BAEP、MRA均异常者31例(51.7%)。结论:BAEP、MR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BAEP与MRA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断率,并有助于缺血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和MRA检查。将BAEP异常患者按潘氏定位理论分为内耳型、脑干型和混合型,并治疗1w后复查,分析其前后变化。同时选取36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患者组BAEP异常44例(73.3%),MRA异常35例(58.3%),BAEP、MRA均异常者31例(51.7%)。结论:BAEP、MR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BAEP与MRA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断率,并有助于缺血定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解剖法考查了50例成年左肺下叶的支气管和血管。左下叶恒定的段支气管有四支,即尖段支气管(B~6),前内侧基底段支气管(B~(7+8)),外侧基底段支气管(B~9)和后基底段支气管(B~(10))。额外的尖下段支气管(B~*)的出现率为14%。 B~6常见的型式是单干类二分支型(B~6b,B~6a+c),为48%。基底干支气管以二分支型B~(7+8)、B~(9+10)式最多,占60%。本文讨论了B~7在左肺下叶是否作为独立肺段支气管而存在的问题。外侧基底段支气管后支(B~9C,即BX~*(9))的出现率为64%,后基底段支气管后支(B~(10)c,即BX~*(10))的出现率为88%。与右下叶相比较,左下叶各基底段支气管的分布范围有向反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左下叶的动脉由叶间动脉发出,动脉的起源和分支型式较支气管复杂,但在分布上,动脉与支气管却紧密伴随。尖段动脉(A~6)的常见分支型式与尖段支气管一样,是单干类的二分支型(A~6b,A~6a+c),为30%。基底动脉干仍以二分支型(A~(7+8),A~(9+10))为最多,占34%。尖下段动脉(A~*)的出现率为14%,以起自A~9最多,为6%。A~*与B~*同源者仅发现一例。此外,有两例后基底段动脉移位与尖段动脉合干,与支气管B~(10)移位和B~6合干一致,此种变异值得临床注意。左下叶的静脉也行于肺段间或肺亚段间,和右下叶一样,汇集成尖段静脉、上基底静脉和下基底静脉三大支。后二者先汇集成总基底静脉,再与尖段静脉组成左下肺静脉。总基底静脉以V~(7+8)a+V~9形成上基底静脉,V~(10)形成下基底静脉的型式最多,占36%。左下叶的支气管与动脉在组合型式上多不一致,支气管的变异较少,动脉的变异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评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诊断符合TOBS患者的BAEP及SEP的检查结果,并与患者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作对比性研究。结果:TOBS患者SEP的潜伏期、BAEP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迟,且反映其动态变化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转归密切相关。结论:BAEP及SEP对TOBS的治疗指导及预后判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跟外侧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解剖观察跟骨外侧皮肤的血供,了解跟外侧动脉的影响.方法 人体下肢常规防腐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标本解剖观察跟骨外侧动脉的来源、走行、分布和吻合.结果 跟外侧动脉在外踝尖上方12~34mm处来自腓动脉发出,向后下方迂曲走形,在跟骨结节水平距跟腱前缘距离6~15mm,转而向下方,与足底垂直走形,在足后跟转而向前,通向第五跖骨基底.跟外侧动脉在外踝尖后下方和下方沿跟骨外侧壁迂曲行进,发出分支支配跟外侧皮肤血运,到第V跖骨基底附近与跗外侧动脉形成血管网.结论 跟外侧动脉在跟骨外侧位置恒定,主干清晰,是支配跟骨外侧皮肤血运的主要动脉.  相似文献   

15.
120例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采用双侧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并与症状体征对比分析。结果,推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内径,血流速度,每分血流量有关。提示多普勒检查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经头颈联合64排CTA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成窗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基底动脉及分支成窗的出现部位、形态、与周围血管及骨质的关系等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 2051例行头颈联合64排CTA检查的病人中发现椎动脉、基底动脉或其分支成窗变异占4.2%(86例病人的88支血管),其中基底动脉为2.34%(48例),椎动脉1.8%(37例),大脑后动脉3例,小脑上动脉1例。48例基底动脉成窗中,31例位于基底动脉干,16例位于基底动脉起始部。37例椎动脉成窗中,颅内型19例,颅外型16例,颅内-外型2例。15个成窗的"窗"径小于2mm,呈孔状;73个"窗"径较大者中,37个成窗的分支粗细不等,呈"OK"手势征;36个病变分支粗细基本一致,呈部分重复走行。1例伴基底动脉成窗近端动脉瘤,3例伴其他血管的动脉瘤。2例伴大脑前动脉成窗;5例伴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结论头颈联合64排CTA能快速、直观、准确地诊断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成窗变异及其合并症,熟悉椎-基底动脉成窗的CTA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放大4~9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国人50例脑干各部动脉的起源、分布、支数及吻合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各组动脉闭塞所产生的脑干梗塞综合征作了联系与探讨。延髓腹侧主要由脊髓前动脉的分支供应,椎动脉的分支及盲孔支可作补充。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的延髓外侧支在延髓外侧的血供中占主要地位,血管的阻塞可引起延髓外侧综合征。小脑下后和脊髓后动脉的分支组成后组供应延髓背侧。脑桥腹侧主要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4支)供应。脑桥外侧由基底动脉的短旋动脉(5支)、小脑下前及小脑上动脉的脑桥支组成的外侧组供应的,互相在三叉神经根周围吻合。脑桥背侧由基底动脉的长旋动脉(1~3支)和小脑上动脉的分支供应。小脑下前和小脑上动脉不仅供应小脑,它们在脑桥的血供中也很重要,血管的阻塞或结扎可导致脑干局部梗塞。中脑腹侧由脚间窝支、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前支组成的前组动脉供应。中脑外侧由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外侧支供应。中脑背侧(顶盖)由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后支供应,血管在四叠体表面吻合成网。中脑血管的病变也可引起中脑不同区域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周亚威  贺乐天 《解剖学报》2013,44(4):554-558
目的 通过对5个中国考古遗址中出土的184枚人类上、下颌第1臼齿(M1和M1)的齿冠基底面积和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的测量与分析,探讨不同食性的人群在第1臼齿齿冠面积和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的差异性。方法 运用现代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对齿冠面积和齿尖面积进行高精度划分
和测量,并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动物性食物摄入较高的人群第1臼齿齿冠基底面积均大于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人群,差异性检验显示,两组人群在齿冠基底面积上差异显著。两组人群的相对齿尖基底面积非常接近,差异性检验显示,差异不显著。5个考古
遗址所代表的中国古代人群的第1臼齿相对齿尖基底面积的大小顺序表现出一致性,即M1的顺序为原尖>前尖>后尖>次尖,M1的顺序为下原尖>下次尖>后尖>内尖>下次小尖。结论 第1臼齿齿冠基底面积的大小在群体间表现出差异性,第1臼齿相对齿尖基底面积则在群体间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基底动脉狭窄时基底动脉及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选择经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狭窄组)1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37~80岁。对照组(基底动脉正常患者)16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7~69岁。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A、快速电影相位对比及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序列检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流速并计算出流量。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灌注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狭窄组与对照组间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狭窄以远处与对照组之间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基底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灌注总值较对照组低(P0.05)。不同程度基底动脉狭窄者灌注流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基底动脉狭窄者基底动脉狭窄以远处平均流速、峰值流速、血流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基底动脉狭窄者后循环供血区脑组织灌注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处基底动脉血流量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70,P0.05)。结论随着基底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狭窄处基底动脉血流量减低。  相似文献   

20.
张滨 《医学信息》2009,22(5):683-684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中青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VBI)眩晕的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实用价值.方法 对78例发作期中青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TCD检测分析.结果 TCD检出结果异常74人.结论 中青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颅内VA、BA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采用TCD检测此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