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在病情明确、药物选定的情况下,科学地制定给药时间间隔也是合理用药中的关键一环,笔者结合有关文献作一综述。1 以血浆半衰期为依据 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吸收与消除达平衡状态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确定给药时间间隔的重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它是用时间来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按药物半衰期给药,既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又不致于发生蓄积中毒。其具体的规律如下。  相似文献   

2.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Life)是临床药物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药物被机体摄取后,吸收入体循环,分布至各组织且被代谢和排泄,因之血药浓度随时间而下降。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药的生物半衰期,它表示药物在体内被消除的速度大小,亦即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半衰期大,表明药物在体内消除慢,作用时间持久;半衰期小,表明在体内消除快,作用时间短。药物治疗时,半衰期短的药物需较频繁地给药,而半衰期长的药物给药间隔应比较长,否则血药浓度可能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水平收不到应有的疗效或超出了最小中毒浓  相似文献   

3.
为了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充分发挥药效,除药物剂量应适宜外,正确确定每日给药次数,即用药时间间隔也十分重要。给药次数的确定依赖于若干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药物半衰期。通常所说的半衰期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t-1/2),即药物吸收后,血浆中药物浓度降低一半(50%)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药物可适当参考药物半衰期的长短,确定给药间隔时间;但对半衰期过短或过长的药物不能完全由半衰期决定。  相似文献   

4.
医药常识     
《求医问药》2008,(12):15-15
1.何为药物的半衰期药物的半衰期(t1/2)是指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从最高浓度下降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的长短可反映药物在人体内消除的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患者用药的间隔时间。一般来说,药物的半衰期越长,给药的间隔时间越长;药物的半衰期越短,给药的间隔时间越短。通常给药的间隔时间为一个半衰期。  相似文献   

5.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储存及被机体排出,使体内药物活性降低和消除的过程,称为药物的消除。药物消除的快慢多用半衰期(Half-life time)或半寿期表示。半衰期是药物自体内消除一半所需时间,也是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_(1/2) 表示。 在临床工作中,常反复给病人用药,使机体内的药物不能及时消除,药物的浓度逐渐增高,称为药物的蓄积。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大于药物自机体消除的速度,都可以产生蓄积作用。药物在体内有一定的蓄积常常是必要的。临床用药时往往有计划地先使药物在体内逐渐积蓄。使之  相似文献   

6.
<正> 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药物半衰期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药物的半衰期常用的有两种:即血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的吸收和消除达平衡时,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所说的半衰期是指血浆半衰期。药物半衰期在临床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氨茶碱(AP)血药浓度检测对其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疾病状态下体内药物动力学变化及制订和评价给药方案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但AP 在老年患者体内的稳态血药浓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AP 血药浓度,研究了两种不同给药方案在老年患者体内的稳态血药浓度变化并与儿童体内的稳态血药浓度进行了对比,对两种给药方案的优劣进行了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头孢唑肟在呼吸系统感染病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孢唑肟在 1 0例呼吸系统感染病人体内单剂量静滴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给药方案为头孢唑肟注射剂 1g。给药方式 :将药物加入 2 5 0mL 5 %葡萄糖溶液中 ,1h内滴注给药完毕。根据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 ,采用PKBP -NI程序进行线性拟合 ,拟合结果表明 ,头孢唑肟在人体内的配置呈血管内二房室模型。结果 给药后血浆药物峰浓度为 67.0 8± 1 0 .1 7μg/mL。血浆消除半衰期为 2 .5 4± 0 .5 7h ;表现分布容积 9.75± 2 .39L ;血浆清除率和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 .84± 0 .35mL·min/kg和 1 91 .98± 42 .79μg·h/mL。  相似文献   

9.
某些医务人员,为省事,习惯于根据护士工作时间或病人习惯来确定给药时间,如每天2次或3次等。由此,造成了血药的浓度过大波动,使之一日中低于有效血药的浓度时间过长,降低了药效,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因此正确地选择药物,恰当确定剂量后,安排给药间隔时间,在临床药疗中非常重要。而给药时间隔主要是由生物半衰期(TIQ)确定的。所谓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给药时间的间隔主要是由生物半衰期来确定的。譬如,哮喘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两型,其特点往往是在夜间发作(或…  相似文献   

10.
<正> 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最高值下降至一半需要的时间,也称为血浆半衰期。通常用t1/2表示。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即使具有同一药理作用的药物,甚至同系物其半衰期差别也很大。如四环素的t1/2为34.5小时,去甲氯四环素t1/2为12小时,二甲氨基四环素为13小时。可以根据不同药物的半衰期拟定各自的既不产生毒性和过量蓄积,又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治疗方案,在临床用药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药物半衰期,顾名思义即是药物测定值(浓度或作用)下降一半的时间。根据药物动力学可分为:血浆半衰期、生物效应半衰期和药物半衰期。其中血浆半衰期最为常用,因技术方法简便,最能反映问题,且血样容易重复得到。血浆半衰期,即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血浆中的浓度),从最高峰下降一半所需时间。临床用药常参考半衰期的长短而规定给药间隔的时间,来获得最大的疗效。故半衰期在临床用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是药物体内重要参数之一,它将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游离血药浓度能够影响药物的排泄和代谢速率,对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也有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密切关系到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因此,血浆蛋白结合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是药物体内重要参数之一,它将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游离血药浓度能够影响药物的排泄和代谢速率,对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也有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密切关系到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因此,血浆蛋白结合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生物半衰期与血浆半衰期药物半衰期(Half-life time;t_1/2)又称半寿期,包括生物半衰期与血浆半衰期。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效应下降一半的时间。其临床意义不大。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所指的半衰期即为血浆半衰期。  相似文献   

15.
对本室设计制备的左炔诺孕酮(Levonorgestrel,LNG)阴道避孕环(以20μg/d速度恒速释药)的体内血药浓度和消除动力学进行测定。5名健康妇女于放入此环8d中及环取出后72h内的不同时间取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发现放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特性与国外报道的相似,体内血药浓度变化与其体外释药规律相符。环放入阴道后,药物吸收1h内即达稳态,8h左右出现一个血药浓度峰,以后血药浓度趋于平稳。环取出后的药物消除分二相。取环后24h内,半衰期为14.3h;24~72h内,平均半衰期为61.9h。  相似文献   

16.
临床工作者迫切需要了解药物的半衰期与最低排泄率,因为这是拟定最佳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可以认为,只有掌握了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和排泄情况,才能达到吸收与消除的平衡、药物血浆浓度的相对稳定和既有疗效而又不致中毒。比如,一次给药后4~5个半衰期血浆浓度下降95%~( -),那么,连续恒速滴注或重复恒速量给药就要有相应的间隔。在临床上,只有少数药物要在血浆有较高的高峰浓度(如青霉素等),多数药物  相似文献   

17.
药物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血浆药物浓度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根据半衰期能正确制定给药时间间隔,调整给药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疾病需要多次给药来治疗,药物的服用可能是数天甚至终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血药浓度和最小中毒血药浓度之间才能获得疗效。药物的给药间隔时间根据药物消除半衰期和药物的治疗指数确定,半衰期短和治疗指数小的药物需频繁给药才能维持治疗的血药浓度,这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患者往往难以按医嘱服药。惟一能减少给药次数的办法就是减慢药物在给药部分的吸收。为适应此需要,药物的控释剂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药物半衰期(t1/2)也称血浆半衰期或残半期,含义是血液中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单位多用小时表示),是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重要参数。当机体排泄功能正常时,大多数药物排出半量所需的时间大体是固定的,如正常人磺胺嘧啶的 t1/2为17小时,即血药浓度以0.15mg/ml降至0.075mg/ml 大致需17小时,而从0.075  相似文献   

20.
林荣华 《医学综述》1996,2(1):27-29
<正>药物治疗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患者诊断明确后.必须正确地选择药物,正确地给药,才能获得应有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药学领域内发展了一些新的理论,为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了依据.使临床用药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临床用药往往忽视药物的半衰期,例如庆大霉素药物半衰期为2.0h ,临床上仍按1日2次,1次8万单位,肌注,这样药物在体内消除很快,体内药物浓度达不到最小抑制浓度(MIC)时间过长,因而治疗效果不理想;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的药物半衰期为12h,但有的临床医生仍按常规给药,1日3次次1g,这样就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易引起肾脏损害,青霉素在体内代谢及排泄极快.消除半衰期为0.65~0.70h,用药后3~4h约90%已排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