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延长与新生儿预后以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的相关性,为改善胎儿预后、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致残率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用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单胎足月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的孕妇120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间将她们分为Ⅰ组(产程时间〈1h)50例、Ⅱ组(产程时间1~2h)50例和Ⅲ组(产程时间〉2h)20例。在3组产妇胎儿娩出后均采集胎儿脐动脉血,采用美国产i—STAT300手掌式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并统计3组Ⅱ-Ⅲ度羊水污染例数、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例数和脐动脉血气指标情况。结果:Ⅰ组的Ⅱ-Ⅲ度羊水污染例数、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例数分别为0例(0.000)、(9.90±0.303)分、5例(10.000),Ⅱ组的分别为19例(38.00%)、(9.34±0.92)分、21例(42.00%),Ⅲ组的分别为20例(100.00%)、(6.00±2.36)分、18例(90.00%),3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脐动脉血气指标PH值(酸碱值)、PaO2(氧分压)、PaCO2(二氧化碳分压)和BE(剩余碱值)分别为(7.31±0.06)、(29.85±6.29)mmHg、(58.19±5.77)mmHg和(-5.00±1.74)mmol/L,Ⅱ组的分别为(7.23±0.06)、(25.86±5.56)mmHg、(63.04±7.26)mmHg和(-8.18±3.20)mmol/L,Ⅲ组的分别为(6.98±0.17)、(21.62±4.30)mmHg、(71.52±6.90)mmHg和(-14.69±2.91)mmol/L,Ⅰ组与Ⅱ组的PaC02和BE存在显著差异(P〈0.05),Ⅰ组与Ⅲ组的PH值、PaO2、PaCO2和BE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Ⅱ组与Ⅲ组的PaO2、PaCO2和BE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间与新生儿预后及脐动脉血气密切相关,早期干预缩短第二产程,有助于提高改善新生儿预后,降低新生儿发病率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张敏 《中国校医》2006,20(1):84-85
目的探讨术前禁食时间对择期剖宫产母婴血糖的影响,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将72例择期剖宫产的健康孕妇分2组,Ⅰ组:术前禁食时间≤16h,未输液体,Ⅱ组:术前禁食时间≥16h(最长21h)未输液体;然后测定孕妇产时血糖、尿常规及新生儿出生后30min未开奶血糖值,并进行比较。结果Ⅰ组母亲及新生儿血糖均高于Ⅱ组,Ⅱ组母亲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达到56.7%、33.3%,明显高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Ⅱ组母亲产时合并酮症率63.3%高于Ⅰ组47.6%,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择期剖宫产的孕妇,术前在不影响胃排空的前提下应尽量缩短禁食时间,禁食时间以<16h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剖宫产中全麻与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2013年2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20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用全麻和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比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生命体征变化、新生儿脐静脉和脐动脉血气、新生儿Apgar评分与麻醉不良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至娩出胎儿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均相对更少,术前术后产妇的生命体征更稳定;新生儿脐静脉与脐动脉血气均相对更高;观察组较之对照组效果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与麻醉不良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中采用全麻方式整体效果更明显,更利于母婴的健康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与分析术前禁食时间对糖尿病剖宫产产妇胃肠功能及新生儿体温、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3月该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术前禁食8 h) 48例和B组(术前禁食6 h) 48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新生儿的体温及血糖水平、低体温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B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均高于A组,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短于A组,新生儿的体温及血糖水平均高于A组,低体温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术前禁食时间对糖尿病剖宫产产妇胃肠功能及新生儿体温、血糖的影响较大,缩短术前禁食时间在本类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娩期输液及母儿血糖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分娩过程中分别给母亲输注5%GNS和0.9%NS后,比较母儿血糖、胎儿脐动脉血pH值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母亲血糖与脐静脉血糖、母儿血糖梯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9和0.697;脐动脉血pH值与母亲血糖及与脐静脉血糖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7及-0.347;两组的脐动脉血pH值、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娩期持续缓慢地给母亲输注5%GNS或0.9%NS,对母儿血糖、脐动脉血pH值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分娩期母儿血糖与脐动脉血pH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喉罩通气下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比较喉罩通气下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n=30)与硬膜外麻醉(n=35)两组,在产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开始哺乳的时间,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两组产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开始哺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在神经行为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且各项指标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喉罩通气下吸入七氟醚全麻在影响新生儿呼吸生理功能及产妇术后恢复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娩期输液及母儿血糖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分娩过程中分别给母亲输注5%GNS和0.9%NS后,比较母儿血糖、胎儿脐动脉血pH值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母亲血糖与脐静脉血糖、母儿血糖梯度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29和0.697;脐动脉血pH值与母亲血糖及与脐静脉血糖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7及-0.347;两组的脐动脉血pH值、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娩期持续缓慢地给母亲输注5%GNS或0.9%NS,对母儿血糖、脐动脉血pH值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分娩期母儿血糖与脐动脉血pH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胎儿窘迫产妇术前不同方式给予纳洛酮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选择一种预防新生儿窒息更有效的给药方式。方法:选择满足手术条件的胎儿窘迫产妇499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216)术前4~6 h静脉滴入0.1 mg/mg纳洛酮,间隔0.5~1 h重复1~2次;治疗组(n=233)术前4~6 h泵注纳洛酮8 mg至胎儿剖出,速度为8 ml/h。新生儿剖出未呼吸前夹脐带两端,抽取脐动脉血3 ml做血气分析。同时对新生儿进行即刻Apgar评分,两组Apgar评分8~10分、4~7分、0~3分各段随机采集10例新生儿脐静脉血4 ml,测血浆β-EP水平。结果:两组新生儿剖出即刻正常和轻度窒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窒息新生儿数观察组比治疗组高(χ2=6.280,P=0.013)。治疗组新生儿酸中毒症状轻,脐动脉血气pH、PaCO2、PaO2、HCO3-值优于观察组(P<0.05)。正常和轻度窒息新生儿脐静脉血β-EP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窒息新生儿脐静脉血β-EP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随着新生儿窒息程度减轻,脐静脉血β-EP水平降低。两种方式给药后,显效新生儿数治疗组明显高于观察组(χ2=5.402,P=0.023);有效新生儿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χ2=3.789,P=0.064),无效率观察组比治疗组高(χ2=6.230,P=0.018)。结论:胎儿窘迫产妇术前4~6 h纳洛酮持续泵注比多次静脉滴入更能有效预防新生儿窒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工气囊腹压带对于足月初产妇阴道分娩后出血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2月到2016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产科足月初次分娩的168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4例,对照组初产妇采用传统分娩方式,观察组初产妇在传统分娩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人工气囊腹压带进行辅助生产,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的出血量、生产2小时后舒张压、收缩压以及SPO2的百分比及新生儿出生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 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出生不同时间点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中pH、PO2、PCO2、红细胞压积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0.113~1.753,均P>0.05).两组产妇会阴侧切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429,P>0.05).观察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第三产程出血量、产后2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42、2.908、3.214,均P<0.05),两组产妇产后2h收缩压、舒张压、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103、1.009、2.086,均P>0.05).结论 人工气囊腹压带辅助分娩可缩短第三产程时间,减少第三产程出血量,对母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妊娠期糖尿病不同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4月在该院诊治,血糖控制正常的GDM产妇56例,其中剖宫产20例(组Ⅰ),阴道分娩26例(组Ⅱ),随机抽取同期无GDM,经阴道分娩产妇40例(组Ⅲ),观察分娩结局。结果:组Ⅰ与组Ⅱ比较,感染、产后出血,组Ⅰ比组Ⅱ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无统计学差异;组Ⅱ与组Ⅲ比较,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症、新生儿低血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DM不是剖宫产指征,血糖控制正常时,阴道分娩是最佳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术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地塞米松10mg,Ⅱ组术前静脉注射注射地佐辛0.1mg/kg,Ⅲ组为对照组,未应用药物。观察患者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的VAS、BC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镇痛药、止吐药追加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个时间点,Ⅰ组的VAS低于Ⅱ组和Ⅲ组,BCS评分都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术后6h的VAS评分低于其他各个时点(P〈0.05);三组间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恶心、呕吐及咽喉不适发生率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和Ⅲ组追加镇痛药的次数高于Ⅰ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具有协同作用,能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镇痛药的使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腰麻在剖宫产术中发生低血压和对母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腰麻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发生暂时性低血压,经过处理后很快回复正常,这一过程对母婴有无不良影响,研究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对母婴血气、新生儿Apgar评分、NAC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级行剖宫产产妇,术前均无胎儿宫内窘迫。腰麻后若出现低血压迅速给予纠正并根据血压下降程度将产妇分为4组,对各组母体血气、新生儿脐动脉血气、Apgar评分、NAC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母体血气、新生儿脐动脉血气、Apgar评分、NA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腰麻应用于剖宫产术,只要术中管理得当是完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陈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1023-102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剖宫产患者9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3组,每组30例。Ⅰ组为1μg/ml的舒芬太尼2 ml/h持续静脉术后镇痛;Ⅱ组为1.5μg/ml的舒芬太尼2 ml/h持续静脉术后镇痛;Ⅲ为无镇痛对照组。新生儿哺乳后1 h测量新生儿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同时记录初乳时间、新生儿睡眠时间。结果:Ⅰ、Ⅱ组新生儿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新生儿睡眠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Ⅰ、Ⅱ组初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μg/ml、1.5μg/ml的舒芬太尼2ml/h用于产妇持续静脉术后镇痛对新生儿呼吸无抑制作用,Ⅰ、Ⅱ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麦桃章  卢晓艳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701-1702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和子痫产妇脐动脉血血糖、乳酸、血气值及电解质的变化。方法子痫前期或子痫产妇34例,正常产妇34例,剖宫产手术中抽取脐动脉血测量血糖、乳酸、血气及电解质値。结果实验组脐动脉血乳酸值高于对照组,血糖、PaO2值、pH值低于对照组,PaCO2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实验组K+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Na+、Cl-、Ca2+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对胎儿及新生儿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检测和血气分析在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海南省妇幼保健院产房出生的新生儿中有羊水污染者200例,按羊水污染程度分为Ⅰ度污染组(70例)、Ⅱ度污染组(83例)、Ⅲ度污染组(47例)。其中有45例窒息新生儿,按窒息程度分轻度窒息组(28例)和重度窒息组(17例);另随机选取同期出生的无污染新生儿10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脐动脉乳酸及血气分析结果;比较羊水污染组的脐动脉乳酸及血气分析结果;比较3组新生儿的窒息发生率;在羊水污染的新生儿中,比较无窒息、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新生儿的脐动脉及出生时、出生后3 h、6 h、12 h的乳酸水平;以窒息新生儿为对象,绘制脐动脉及出生后3 h血乳酸和pH值的诊断窒息ROC曲线,判断其诊断价值。结果 (1)Ⅰ、Ⅱ度羊水污染组脐动脉血乳酸、pH值、BE、HCO_3~-和TCO_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污染组除血乳酸和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羊水污染程度越重,新生儿的窒息发生率越高(P0.05);(3)200例羊水污染组新生儿中,轻、重度窒息组脐动脉乳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无窒息组(P0.05),出生时与出生后3 h,轻、重度窒息组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无窒息组(P0.05);出生后6 h,重度窒息组血乳酸水平高于轻度窒息和无窒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2 h,各组之间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个监测点乳酸诊断窒息ROC曲线下面积明显超过pH值诊断窒息ROC曲线下面积;(5)生后3 h乳酸水平在诊断新生儿窒息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脐动脉高。结论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羊水污染程度有关;羊水污染后,脐动脉及血乳酸、pH值升高,尤其是Ⅲ度污染最高;乳酸较pH值更能反映新生儿的代谢状态,在诊断新生儿窒息方面价值优于pH值,特别是出生3 h后的乳酸水平,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时间对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影响,找出恰当的按压时间,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方法:将静脉输液的360例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min、5rain、8rain,观察皮下淤血的发生率。结果:Ⅰ组与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5min能有效的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使用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观察其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34例无产科,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A组),同期条件相似40例(B组)未给予任何镇痛,观察2组产痛程度,母儿的情况,测胎儿娩出后脐动脉血气。结果:用药后2组产妇产痛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产妇血压,脉搏,活跃期时间,血气分析,胎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体重及产后2h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分娩过程中使用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可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对母儿无影响,此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腰麻剖宫产的麻醉效果。方法足月、单胎、临产产妇100例,ASAI~Ⅱ级,随机分成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观察组,n=50)和罗哌卡因组(对照组,n=50)。药物分别为0.75%罗哌卡因9 mg加芬太尼40μg和0.75%罗哌卡因15mg。两组产妇均在左侧卧位下于L3,4间隙腰麻。记录两组产妇的下肢运动阻滞情况、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新生儿娩出后1、5min时Apgar评分、检测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结果两组感觉阻滞平面及达到最高平面时间及达到Bromage3级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娩出后的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 d无麻醉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可安全应用于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成功自然分娩的健康初产妇99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行分娩镇痛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产妇均选择自然分娩且未行分娩镇痛,观察组51例产妇均选择自然分娩且自愿接受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结果两组镇痛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口开3cm时疼痛评分、宫口全开时疼痛评分及胎儿娩出时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1产程潜伏期、第1产程活跃期及第2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第3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pH值、PaCO2及Pa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起效快速,镇痛确切,且对新生儿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气分析无不良影响,但产程时间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成功自然分娩的健康初产妇99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行分娩镇痛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产妇均选择自然分娩且未行分娩镇痛,观察组51例产妇均选择自然分娩且自愿接受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结果两组镇痛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口开3cm时疼痛评分、宫口全开时疼痛评分及胎儿娩出时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1产程潜伏期、第1产程活跃期及第2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第3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pH值、PaCO2及Pa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起效快速,镇痛确切,且对新生儿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气分析无不良影响,但产程时间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