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痹,属于中医病证名,一般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症。出《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心悸),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胸痹一证在古代又称厥心痛、真心痛等。症状描述如《灵枢·厥病第二十四》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是指心功能改变、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气.使水气停于心下.导致痰饮水肿或心气虚,推动无力.肺气不能自降而气短喘咳,再加之肝胃气逆.胃失和降而纳差呕吐。药膳可根据临床不同症状。进行辨证调摄。  相似文献   

3.
中医的辨证施治要“辨”的是“证候”.而不是“病”,这与西医恰恰相反。而西医则格外重视“辨病”,每一个疾病不弄出一个病名来誓不收兵。中医诊治疾病不在病名,而在“证”名,知不知道病名并不重要。在中医里,很多的疾病根本就没有病名而只有证名,即使少数疾病有病名,  相似文献   

4.
胆囊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属祖国医学上的“胁痛”范畴。本病早在《内经》已有记载 ,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责之于肝胆。如《灵枢·五邪》篇曰 :“邪在肝 ,则两胁中痛。”《灵枢·胀论》云 :“胆胀者 ,胁下胀满 ,口中苦 ,善太息。”祖国医学认为肝与胆相表里 ,肝之余气疏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 ,肝的疏泄功能亦包括胆汁的疏通畅泄。六淫七情、饮食不节等可导致肝胆气滞 ,湿热蕴结而发病。临床上中医对胆囊炎按4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1辨证施治1 1肝郁气滞型1 1 1主证右胁上腹部胀痛 ,痛及肩背 ,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胸脘…  相似文献   

5.
运用针灸下病上取法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针灸骤英.时后歌》说: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疾少府泻,脐腹有疾曲泉针。”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则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6.
腹胀在中医应归于痞满,"痞满"病名初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伤寒论》中云:"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腹胀是中医脾胃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临床患者的日常生活。刘华一教授在临床巧妙灵活运用木香、砂仁这一药对治疗腹胀,疗效显著。作者跟随刘师学习过程中收获颇多,特撰文分享之。  相似文献   

7.
中医话痛风     
《药物与人》2012,(12):16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朝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朝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朝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相似文献   

8.
靳士英  靳朴 《现代医院》2009,9(12):46-49
13 晋唐医家对脚气认识的进步 晋以前无脚气之名。《内经》中的“痹”,“痿”,“蹷”等病,汉代的“缓中”,三国时期的“流肿”中,可能包括一部分营养不良而致的脚气。但至晋代始出现“脚气”这一专用病名。首先描述脚气的就是岭南医学的奠基者葛洪。  相似文献   

9.
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西医病名,中医称“痹证”、“心痹”、“心悸”、“水肿”等。可由咽炎、扁桃体炎引起,临床表现以心脏炎和关节炎为主,可伴发热,毒血症,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病等。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急性绿作后常遗留较重不等的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10.
痹症是指气血为邪气痹阻的疾病。《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如果人体经络遭受风寒湿侵袭,则壅闭经络、气血,以致关节、肌肉、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麻木,甚至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痹症的发生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关。如《素问·痹沦》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拟参附汤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型)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参附汤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Lee心衰积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治疗后lee心衰积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参附汤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辩证食疗治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自我保健》2009,(3):34-34
实证痛经,在临床上表现为小腹正中疼痛.开始于月经前一天,而在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疼痛加剧。经行下血不畅,或有血块.或色发紫黑。疼痛剧烈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手足冷、出冷汗,甚至昏厥。有的月经前常伴有乳房胀痛.腰胀、腰痛等。根据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实证痛经妇女的饮食调养应以行气活血药膳为主。此外.简单的紫苏红糖汤、生姜红糖汤对实、虚两证的痛经均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许爽阳 《健康大视野》2007,15(5):102-103
硬皮病为原因不明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硬化病,是一组以皮肤肿胀、硬化、小血管痉挛狭窄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此病是一般经过红肿硬化及萎缩三个阶段。分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弥漫者可浸及内脏及组织,常伴以相应的症状,本病属中医“皮痹”范畴,皮痹的病名出自“素问·痹论”,以后的文献都有类似本病的论述,由于病因不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愈后大多不良。笔者自1998年以来运用中药阳和汤治疗本病9例,其中系统性5例,治疗3个月~2年,结果治愈2例,缓解1例,死亡2例;局限性4例,临床治愈3例,缓解1例,总有效率77.8%。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风寒湿痹症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其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出现,病情缠绵,致残率高[2].在治疗方面,《内经灵枢》指出"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民间验方》指出"以火燃酒,通体搓之".而中医火龙疗法正是利用特定的药物,通过火性炎上、善行数变、化积破坚的特性,使药物透过皮肤加倍吸收,有效的治疗痹症.我院风湿骨病科自2011年开展火龙治疗风寒湿痹,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山西老中医李可著《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介绍了李老破格重用附子救治心力衰竭的经验,研究分析其用药的思路,深受启迪。笔者近2年将李老经验方“破格救心汤”加减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型难治性心衰,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中医专著中尚未发现“早泄”病名。但有关证候的描述则在阳痿或遗精等病名下屡见不鲜。如成书于唐代前后的性学专著《玉房秘诀》中就曾明确指出:若阴茎尚未挺举坚实即强行房事,多性快未至而半途泄精,久之可致精气耗竭和阳痿。  相似文献   

17.
痛风,中医将它归纳在“痹证”范畴。《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历节”的记载。中医认为该病是过食膏粱厚味而湿热内蕴,或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畅而导致瘀血凝滞,经络阻塞、关节畸形,故称“痛风似风非风,责诸浊毒瘀滞”。  相似文献   

18.
“膨胀”,是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特征而命名的。其症状与现代医学肝硬化腹水相似。此病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所描述:《内经厥阴篇》:“肝病目眩,胁支满,肝胀者,胁下痛。”说明患肝病的人则头晕,目眩,肝区胀满。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意思是性情暴躁的人就像炽烈的火焰,遇到物体就会点燃烧毁。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弗里德门和罗森曼二位博士就提出过A型性格者具有较高的患心脏病危险的理论,而所谓的A型性格就是指急性子,办事急躁,难以慢下来。这两位学者提出: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必须在行为上进行训练,把“急性子”改为“慢性子”,放慢速度,在一切行为中都不要着急。这一点对于老年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菜根谭》中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翻译成白话文,即性情急躁粗暴的人,一件事…  相似文献   

20.
强心、利尿、扩血管是改善心衰症状的「三板斧」,而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是改善心衰长期预后的「金三角」.笼统来讲抗心衰的治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心力衰竭(心衰)的类型繁多,定义复杂,不同类型心衰治疗原则可以有较大差异.先看2016ESC《急性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关于心衰的定义是怎么「啰啰嗦嗦」地把事情讲清楚的,这可能是最多「and/or」的定义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