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优缺点,及解决经桡动脉途径不足之处的方法。方法选取CAG和PCI的患者共30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150例)和股动脉组(150例),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对比解决桡动脉痉挛不同方法的有效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PCI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在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2.0%,3/150)、术后全身不适率(0,0/150)、术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0,0/150)、住院时间[(4.1±2.1)d]、住院费用[(3.7±2.8)万元]方面均显著优于股动脉组[分别为7.3%(11/150)、100.0(150/150)、2.7%(4/150)、(7.8±3.4)d、(5.0±3.4)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与经股动脉途径同样有效、可行,而且穿刺局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柯云华  马新华 《现代保健》2011,(22):119-120
目的对比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术后护理的优缺点,为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15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成桡动脉组98例和股动脉组52例,对其穿刺成功率、肢体制动时间、术后患者主诉、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压止血方法、平均住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诉症状、局部血肿发生率、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住院时间,桡动脉组比股动脉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护理方便、创伤小、止血容易、患者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3.
魏恒 《智慧健康》2023,(11):150-153
目的 观察并分析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需要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80例为样本,以穿刺部位不同作为分组依据,40例选择经典桡动脉穿刺的为对照组,40例选择经远端桡动脉穿刺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穿刺时间、血管内径、置入支架数、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血肿发生率相比(P>0.05);研究组桡动脉闭塞、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满意度评分、VAS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远端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有利于降低桡动脉痉挛、闭塞发生率,适合作为替代经典桡动脉的方式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PCI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型术168例、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型术32例。观察两组手术穿刺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0%与100%,P〉0.05;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2.0±0.8)h与(15.6±4.8)h,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0%与18.8%,P〈0.05;两组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0.6%与12.5%,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PCI安全、有效、对患者术后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确诊的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共计10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疗效、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6.7%)(P〈0.05);手术平均时间、X线平均曝光时间和Door—balloon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成功率相似,Door—balloon时间相当,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2006年7月-2008年9月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87例,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185例)和经股动脉组(102例),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止血包扎时间、肢体制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的平均X线曝光时间、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13±3.72)min和98.92%,经股动脉组为(4.78±3.51)min和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9.62±3.58)min和(16.57±4.3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止血包扎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分别为(0.72±1.15)min和4~6h,经股动脉组为(20±7.32)min和20~24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3.06±1.42)d,少于经股动脉组(4.97±3.07)d(P〈0.01);两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动脉痉挛发生率为2.16%,经股动脉组无动脉痉挛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具有止血容易、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比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2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4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治疗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过治疗组的置动脉鞘时间与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组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等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经股动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创伤,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护理中循征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其常规护理,另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其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o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差别。方法将94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两组,对比观察其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在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低于股动脉组(P<0.01,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舒适度高,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郭朝阳 《现代保健》2008,(36):94-9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6月,分别经桡动脉(12例)和股动脉(8例)途径完成20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PCI,并观察不同入路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随诊期间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12例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仅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为91.1%,两组患者完成手术的操作时间(60.1±16)min比(57.8±21.2)min和造影剂(208±35)ml比(201±32)ml,无明显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患者严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1%)。临床随访6个月,无1例死亡,随访期间总MACE发生率桡动脉组为2.3%,股动脉组患者为3.6%,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PCI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且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分析对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服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治疗中实施,不仅疗效确切,同时具有风险低、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同时对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不良反应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扩理。方法将6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有冠状动脉造影指征的住院患者46例,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如有冠状动脉病变则进一步作介入治疗。结果43例(93.5%)行桡动脉穿刺成功并完成冠脉动脉造影,造影成功率100%。32例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患者中31成功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完成PCI治疗,成功率96.9%。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具有穿刺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止血方便,安全,恢复快,痛苦小,不影响抗凝或溶栓药物的连续使用,住院日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股动脉介入(TFI)组和经桡动脉介入(TRI)组,观察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可行性因素(介入治疗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病变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FI组和TRI组介入成功率分别为97.78%和96.67%,两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成功率相当;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6月至2009年4月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8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75例,成功率为97.22%(其中5例经左桡动脉);桡动脉插管成功174例,成功率为96.66%,6例经桡动脉手术失败后经股动脉手术成功。26例病人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3例,血管迷走反射1例,桡动脉痉挛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3例,前臂肿胀2例,桡动脉搏动减弱3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巫代英 《药物与人》2014,(9):174-174
目的:分析CNP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对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行子宫肌瘤切除的患者中选取100例病例,随机分为采取CNP管理模式的观察组(50例)与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包括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分析CNP管理对于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采用CNP管理模式的观察组住院天数为(7.16±1.72)d,低于对照组(9.25±1.96)d,此外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p〈0.05),同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等情况也均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采用CNP管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并提高护理满意度,使医护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粗管径硅胶管结合滑石粉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使用粗管径硅胶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则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相关时间,并统计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时间短于对照组(P〈O.05),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快于对照组(P〈O.05),且导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O.05),出现继发性气胸、脱管及肺水肿的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出现胸痛、导管堵塞及3年内复发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粗硅胶管结合滑石粉治疗及预防自发性气胸相对于细管径的中心静脉导管,其治疗效果更确切,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应用TR Band止血气囊压迫经桡动脉穿刺点渗血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后气囊压迫的方法,以预防或减轻穿刺局部出血。方法:将32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0例)和对照组(160例),对照组介入术后用将含气囊压迫垫内面贴在桡动脉上,先将穿刺鞘拔出鞘管长度的2/3,保留1/3在桡动脉内,气囊绿色标记点对准穿刺点,将黏附带扣紧,边向气囊内注气边回撤鞘管,最后拔除鞘管,观察穿刺口无渗血后停止注射空气;观察组介入术后以1块3cm×4cm×0.5cm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然后将气囊绿色标记点对准穿刺点,将黏附带扣紧,边向气囊内注气边回撤鞘管,最后拔除鞘管,观察穿刺口无渗血后停止注射空气。结果:观察组桡动脉穿刺局部出血及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在穿刺点上覆盖1块纱布再加气囊压迫止血效果确实、止血简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护理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5月本院心内科三病区收治的628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有无采用介入上肢垫进行术后穿刺部位护理,将患者分为试验组298例(介入上肢垫护理)和对照组330例(非介入上肢垫护理)。通过护理记录对两组术后6h穿刺部位疼痛、肿胀、出血、指端紫绀等局部症状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局部疼痛、肿胀、出血等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介入上肢垫能有效减少TRI术后患者肢体的局部相关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针刺配合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行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针刺配合放血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及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0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其中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以及临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配合放血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