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工作情况及疗效.方法 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接受ICD治疗者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的资料共计49例次进行分析,总结随访资料以评价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 35例植入ICD的患者随访平均(33±19)个月,ICD记录室速596阵,抗心动过速(ATP)治疗成功478阵(成功率80.2%);高能量除颤(DF)终止25次室颤均获成功;5例误放电18次;4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1例术后1月因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发生误放电、心律失常电风暴及精神症状,植入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参数,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给予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Aizer  A.  Stern  E.  H.  Gomes  J.  A.  王亭忠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1):34-35
程序性心室刺激对心脏结节病患者未来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在心脏结节病患者中,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长期益处也同样不明确。连续32例心脏结节病患者接受了程序性心室刺激。出现自发性或可诱发持续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n=12)接受ICD植入。对所有研究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适当的ICD治疗后联合心律失常事件终点或猝死。至出现持续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为止,平均随访时间为32±30个月。6例自发性持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5例(83%)和6例无自发性但可诱发持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4例(67%)接受了适当的ICD治疗。20例既无自发性…  相似文献   

3.
虽然非药物方式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射频消融根治房室结构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速(室速),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显著改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后,但是,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疗效不确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低或即使接受了ICD治疗也需要长期服药.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主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5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38次,其中183次为短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自行终止;55次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29次经抗心动过速(ATP)终止,18次经低能量电击终止,8次经高能量电击终止,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全部经ICD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有效率100%。误放电治疗8次,误放电原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经调整识别频率后,未再发生。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5.
赵青  沃金善  路长鸿  王晖 《齐鲁医学杂志》2006,21(2):128-129,131
目的研究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随访中发现的问题,并探求解决的方法.方法对我院6例植入ICD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中术后无并发症,随访显示病人有28次电击感,其中3次心房颤动误放电,余均为低能量转复.所有病人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例药物治疗无效,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成功.结论 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法,可迅速高效地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ICD植入方法较简单,手术成功率高,但术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参数,解决ICD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必须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双腔ICD可减少误放电,依靠房室顺序起搏可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对病人更有益.  相似文献   

6.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常引起病人猝死,而且心室颤动自行转复非常少见.因此,最重要的决定室颤患者生存的因素之一是:从室颤发生至得到除颤治疗的时间.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明显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死亡率.我院心内科于2003年3月成功安置了1例单腔ICD.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体会和短期随访结果。方法:8例因反复发作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VT/VF)患者,5例植入单腔ICD、2例植入双腔ICD,1例植入三腔ICD,并应用药物治疗,随访半年~6年。结果:8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成功转复窦性心率,植入三腔ICD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三腔ICD除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以外,还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1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起搏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祺  王月平 《安徽医学》2006,27(1):79-80
心脏猝死约占心脏死亡的一半,其表现有两个类型,即心律失常型和循环衰竭型。在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绝大部分是心律失常型。目前,对发生过心脏骤停幸存者以及有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可选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及植人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治疗手段。ICD已经被证明是心脏性猝死的有效预防手段。此系统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系统组成,通过发放电脉冲而消除室颤或室速,同时具有感知分析功能,将感知电极传人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判断,分析,从而确定电脉冲的发放。对高危患者一旦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ICD可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不需要专门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参与。2000年4月至2005年6月,我院心内科共安置10例ICD,现将ICD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引起的心脏性猝死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美国每年大约发生30万例。研究表明植入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or defibrillator,ICD)在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死亡方面优于药物治疗,但还不足以作为单独抗心律失常措施。研究报道40%。70%ICD患者同时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降低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率和减少ICD放电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三腔ICD临床应用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结果分析.方法应用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4例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脏病,1例为冠心病,2例有昏厥史.4例植入INSYNC 7272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1例植入V-350 ICD.结果随访时间1~14月,心功能得到改善,未发生室速,均未发生昏厥.5例中1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发作(简称室颤)均被ICD识别并进行放电除颤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结论三腔ICD是治疗猝死、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1 ICD治疗概况 临床对比研究业已证明,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ICD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ICD是20世纪末期心律失常治疗方面最重大的进展,由于它具有速效、高效、长效和低并发症等优点,已使其成为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的治疗首选。心脏性猝死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发达国家平均发病率为156/10万人,美国每年约30万人死于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999年10月至2008年8月间IC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21例ICD/CRT-D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取存取信息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植入ICD,4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D,术中均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8例术后1周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其中3例(37.5%)未诱发出室速/室颤。程控随访1~7(4.2±1.9)年,21例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中16例记录到室速或室颤事件,ICD成功除颤89阵(成功率100%),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室速120阵次(成功率51.1%),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次(成功率59.2%)。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死亡病例。结论:ICD/CRT-D植入术中不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可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3.
对冠心病性心律失常病人采用无创和有创方法进行危险分层是十分必要的。症状很少或无症状而心功能正常的病人为低危病人,可不治疗或应用β阻滞剂控制室早的症状,症状非常明显的病人可应用莫雷西嗪 或索他洛尔控制症状。心肌梗死后LVEF≤0.40且有室速或室颤的病人,持续性室速的病人,以及心脏骤停生还者均为发生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一般建议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和胺碘酮可减少心肌梗塞病人总死亡率和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ICD,并进行随访观察,从心电储存器中了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结果:1例发生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由于ICD放电过迟,导致患者心源性晕厥。另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ICD误感知,2例均经过重新调试,设置ICD工作参数,并联合足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随访至今未再有类似情况发生。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合理设置工作参数,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提高ICD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已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冠心病(CAD)患者的QRS波群宽度(QRSd)是否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相关。背景:在猝死风险高的CAD患者中,根据标准心电图(ECG)测定的QRSd与总死亡风险有关;但QRSd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VT/VF)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方法: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减少除颤试验(PainFREE Rx II)是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用于对比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与电除颤治疗对已植入ICD患者VT/VF的疗效。以试验纳入的431例CAD患者为对象,回顾性评估研究初始12导联ECG中的QRSd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单腔或双腔快速性心律失常检出方法的效果。植入的双腔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改善了检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特异性。所有ICD受试者都接受双腔ICD,并被随机程控设定为单腔或双腔检测。在60例患者中(47例男性,年龄58±14岁,左室射血分数为30%),29例采用单腔设置,31例采用双腔设置。对于1例患者,其检测结果用通用估算方程校正。对总共653次自发性心律失常(39例患者)进行分类;391次发作为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32例患者)。两种设置均可有效地检测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在25例患者中,记录到262次房性快速心律失常。109次房性快…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确定植入型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对家族性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作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猝死的一个原因,而后者可通过ICD得到预防。本文研究了11个家庭,这些患者的染色体3p25DNA上ARVD5基因座为单倍体型,并比较接受ICD治疗的患者和与其年龄、性别、ARVC状态和家庭匹配的对照受试者的死亡率。根据临床事件、DNA单倍体情况和(或)系谱状态,将遗传ARVC的前设风险在50%的受试者分为高危(H R)(n=197)、低危(n=92)或不清楚(n=78)。ICD术(27%因室性心动过速而植入)后随访48例H R个体(30例男性,平均年龄32岁…  相似文献   

18.
电风暴又称交感风暴、室速风暴、ICD风暴、儿茶酚胺风暴[1]。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首次对“电风暴(ES)”明确定义为24 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和或室颤,通常需要电转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2]。随着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出现, ES现在定义为24 h内3次以上室速/室颤不同事件的发生,需要除颤器的干预(抗心动过速起搏或电击)[3-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均顺利植入ICD(其中双腔ICD1例),随访1-2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术后无一例死亡,再次出现VT/VF共52次,经ICD治疗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 ICD植入术成功率高,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术后随访、及时调整ICD参数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近日发表在JAM A上的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患者最佳药物治疗(OPTIC)研究的结果显示,植入ICD以二级预防危及生命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如果采用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加β受体阻断剂方案可以明显减少ICD电击犤1犦。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疼痛性电击次数减少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作者同时指出,治疗方案应该个体化,应仔细权衡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潜在益处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刊出的评论认为犤2犦,虽然该研究深入探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对ICD电击频率的影响,但是,ORBIT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