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雷礼琴  朱婉红  余瑶 《江西医药》2014,(12):1567-1568
目的:分析急性碳酸钡中毒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征,以便为临床更好的诊治急性碳酸钡中毒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11例误食碳酸钡急性中毒患者进行多次同步12导联心电图采集记录并分析。结果11例患者心电图均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倒置,U波明显增高,有的出现T-U融合波。2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其中1例为多源性室性早搏并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且最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1例为室性早搏二联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短P-R间期。1例出现窦房结至心房游走心律且心动过缓(48次/min)。1例出现心房内阻滞。结论碳酸钡中毒可引起ST-T-U的低血钾及心肌缺血缺氧(样)的心电图改变特征,重者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传导障碍,心电图改变在治疗过程中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2.
例1,男,50岁。主诉心前区持续性疼痛24小时于1989年2月13日入院。患者两年来有劳累性呼吸困难史,但无心绞痛史。入院体检:T 37.8℃,P 93次/分,R 22次/分,BP 14/10kPa。甲状腺无肿大。心率92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双肺呼吸音尚清晰。腹(-)。神经系(-)。入院急诊心电图:P波Ⅱ、Ⅲ、avF正负双向,Ⅱ、Ⅲ、avF、V_(1~3)P-R段呈水平压低0.1mv,QRS波Ⅰ、avL呈QrS、Qr型,Q时限>0.04″,振幅>R/4,V_(1~5)呈QS型,V_6呈qrs型,ST_(v1-6)呈弓背向上抬高0.1~0.6mv,T_(v3-6)终末倒置。血清酶GOT 125单位,LDH 680单位。诊断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梗,可  相似文献   

3.
心房梗塞常并发潜在、严重的合并症,如附壁血栓、栓塞、心房破裂,房性心律失常等。因乏特异性症状,心电图变化不明显,易被忽略。本文随机抽样总结我院胸内科收治急性心肌梗塞30例,以心电图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与诊断标准本组男24例,女6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3岁)。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改变,本组发现并有心房梗塞者3例,占10%。心电图表现有以下诸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2例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分析。例1,男性,52岁,肺心病患者,心电图见图1。入院当天心电图呈窦性心律,P-R间期,R-R间期固定,ST段下垂型压低,T波倒置。Ⅲ导联P波时限0.08秒,振幅0.10mv,P-R间期0.12秒,aVF导联见双峰P波,P波时限0.12秒,峰间距0.06秒。入院后29天描记心电图,见Ⅲ导联P波时限0.08秒,振幅增至0.35mv,aVF导联双峰P波消失,出现P波高尖,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根据Lown分级对150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室晚电位与心电图各测值进行分析,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冠心病各组QTc、QTd、QTcd、JTc、JTd及JTcd明显高于对照组。(2)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QTd及JTd逐渐延长。(3)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成对期前收缩者QTc及JTc较长。(4)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心室晚电位的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5)心室晚电位阳性的冠心病患者的QTd、QTcd、JTd、JTcd明显高于心室晚电位阴性的冠心病组。提示冠心病存在明显心肌复极不均匀,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和心室晚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不常见,我院曾收治2例。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8岁,9个月,因发热、咳嗽、胸闷、气短、乏力入院。既往健康。查体:2例患儿均有低热、咽红肿、心界轻度扩大、节律整、心率分别为45次,60次。第一心音明显低钝,心尖部均闻及Ⅱ级以上收缩期杂音。住院期间例1复查心电图7次,心房率90~98次,心室率43~50次,P-R间期0.2~0.22秒,Q-T间期0.42~0.48秒。例2复查心电图3次,心房率120~136次,心室率55~60次,Q-T间期0.40~0.42秒,各导联P-P相等,R-R相等,P-R无固定关系。两例QRS波形态均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联用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口服阿司匹林(一日1次0.1 g)+胺碘酮(一日1次0.2 g)]和治疗组[n=4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缬沙坦(一日1次80 mg)],两组均连续服用6个月.分别在房颤复律后次日和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 与复律后次日相比,治疗组在复律后6个月,左心房容积、左心房室环游离壁心室舒张早期及心室舒张晚期心房肌组织最大运动幅度之比(DED/DAD)、心室舒张早期及心室舒张晚期跨二尖瓣血流峰速之比(E/A)、左心房室环游离壁心室舒张早期及心室舒张晚期心房肌组织运动峰速之比(Em/Am)、左心房收缩同步性指标均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复律后6月,以上指标也均显著减小(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治疗可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功能及左房收缩运动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例1:男、67a。因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高血压住院查心电图,结论为频发房性早搏,P-R 间期为0.19″。当天起服普罗帕酮 150mg,3次/d。d2复查心电图,结果早搏消失,但 P-R 间期延长为0.22″。当时立即停服普罗帕酮。至 d4复查心电图,P-R 间期为0.21″。16d 后再复查 P-R 间期属正常(0.20″)。例2:女、53a。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频发房性早搏入院,始服普罗帕酮150mg,3次/d。19d 后复查心电图,发现频  相似文献   

9.
例1,患者男,38岁,因胸闷2个月来我院就诊。平板运动试验前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采用美国麦克公司生产的MAX-1型平板运动试验系统。运动试验中心室率达135次/分钟时,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终止运动后2分钟心室率105次/分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消失,ST_(v4)压低>0.05mv,ST_(v5.6)压低≥0.1mv,T_(v4)负正双向,T_(v5.6)倒置。终止运动后4分钟,仅见ST_(v5.6)压低≥0.1mv。例2,患者男,60岁,活动后心慌、憋气1年余。平板运动试验前心电图正常,运动试验中心室率124次/分时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终止运动  相似文献   

10.
心室晚电位与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其昌  邓宪文 《江苏医药》1991,17(11):592-594
采用高通双向数字滤波体表信号平均心电图,检查51例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室晚电位。结果表明,心室晚电位在急性心肌梗塞组、下壁心肌梗塞组,室性心律失常组有较高的发生率,分别为54.6%,45.0%,57.1%,与其对应的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可能与心肌缺血、水肿、炎症、疤痕等的病理改变、心室除极顺序、慢传导等有关。心力衰竭组,梗塞后心绞痛组的晚电位发生率与其相应的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别(P>0.05)。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89岁 ,患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心电图可见形态不一、间距不等、大小不同的房颤波 ,心室率绝对不齐 ,平均心室率 6 0min-1,f -R间期不固定 ,Q—T间期 0 4 1s,QRS波宽 0 16s,QRSV1呈rSR′型。心电图可见 2次 1 10s的长间歇 ,其后均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 ,不呈右束支阻滞型。心电图诊断 :心房纤颤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性逸搏。该例房颤心电图为什么不先出现交界区逸搏而直接出现室性逸搏呢 ?笔者认为 ,室性逸搏直接越过第二起搏点—交界区而发生是由于房颤时心房率快 ,发生隐匿性传导抑制了第二起搏点—交界区 ,而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尿毒症心肌病心律失常的特点及胺碘酮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6例尿毒症心肌病患者接受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45例因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接受胺碘酮治疗(0.2 g,3次/d×5 d,0.2 g,2次/d×5 d,维持量0.2 g,1次/d),治疗10 d后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62例检出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6例(45例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单个室早>30个/h,成对室早>5个/24 h或短阵室速>1个/24 h),室上性心律失常48例(42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45例接受胺碘酮治疗,10 d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显效28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91.1%.治疗前后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心室率无显著下降,仅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55次/min),停用胺碘酮后消失.结论 尿毒症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很常见,胺碘酮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正> 心房梗塞的报道少见,但尸解证实确有心房梗塞存在,且绝大多数伴发心室梗塞。我们遇到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和心电图资料例1,女,89岁,主因呕吐、腹泻2天,突然昏迷2小时,于1987年6月27日入院。查体:神志深度昏迷,双瞳孔等大正园,对光反应消失。四肢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34岁,心悸20余天,服用心律平(150mg,tid)有一定疗效.查体:P132次/分,BP120/70mmHg,双肺清,心界不大,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心电图示房性心动过速(AT),心房率128次/分、P波多以1:1下传心室,P_(I(?)VL).倒置,P_(Ⅱ、Ⅲ、VF、V1)直立.多次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提示AT为持续性,心房率范围120~200次/分,并在心率加快时有温醒现象,多数P波1:1下传心室,有时2:1或4:1下传心室(见图1).  相似文献   

15.
朱继芳  罗维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350-1351
我院在2002年7月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及支架置入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的护理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 ,60岁 ,因胸骨后疼痛、乏力3天 ,伴活动耐力降低于2002年7月2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否认冠心病 ,无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 :T36℃P80次/分 ,R17次/分 ,BP120/80mmHg,神清 ,双肺 (- ) ,心电图 :Ⅱ、Ⅲ、AVF、V3-V6ST段下移0.05~0.1mv,V7~V9可见病理Q波。诊断为 :冠心病、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Ⅱ级。入院后于吸氧、抗凝、抗血小板、扩冠状动…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7岁,因反复发作心慌,气促伴昏厥3~ 年,加重2月而入院。体检:甲状腺呈均匀性增大。心界不大,无器质性杂音,双手平抬闭目试验阳性。测T_3 2.45ng/ml,T_4 14.7μg/dl(我院正常值T_31.05-2.2ng/ml,T_4-12μg/dl)。心电图示:房颤心律,平均室率122次/分;心电监护发现间歇性房颤,窦缓,停搏反复交替出现,房颤中止时,心房及心室均无电活动,停搏持续4-6秒,心搏恢复后即转为房颇,结性逸搏或窦律。经食道心房调转测SNRT为1500mS,SN RTc600mS,SACT120mS;固有心率测定阳性(70次/分);阿托品试验阴性。用心得安及阿托品静注后再测SNRT3800 mS,SN RTc 3040 mS。服用他巴唑治疗2-3周后症状减轻,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显著缩短,无昏厥发生,病情稳定,未安置起搏器。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5 8岁。因病窦综合征在某县医院行永久心脏起搏术 ,植入ST、JUDE公司AFFILITY5 330DR型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 ,术中心房、室电极定位良好 ,起搏、感知、阻抗等参数测值均满意 ,起搏器各项可编程参数暂取出厂预设值 :起搏模式DDD ,基础频率 6 0min- 1,AV间期 170ms ,最大跟踪频率 110min- 1,心房 /心室脉宽 0 4 /0 4ms ,心房 /心室脉压 3 5 /3 5V ,心房心室感知 1 0 /2 0mV ,心房 /心室不应期 2 76 /2 5 0ms ,心房起搏 /感知极性 ,双极 ,心室起搏 /感知极性 ,单极 /双极。手术结束即刻心电图示起搏器工作在A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简称为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4例频发室早患者,室上性早搏98例,室性早搏10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2包/次,3次/日,儿童酌情减量,4周为1个疗程。用药前、1周及4周分别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一般状态、早搏次数、心率、P-R间期、Q-T间期,对于治疗一周无效者改服心律平150mg/日,3次/日,前后对照,观察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稳心颗粒可以明显缓解心悸等临床症状,服药1周时对早搏的显效率为22.8%(室上性20.4%,室性25.0%),总有效率为54.0%(室上性44.9%,室性62.5%),治疗4周显效率为30.2%(室上性31.7%,室性28.2%),总有效率为78.6%(室上性73.2%,室性84.6%),该药对心率、PR间期、最大QT间期、最大QTc间期无明显影响(P>0.05)。除2例患者因过敏(皮肤出现红疹,瘙痒)停药外,其余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例 1 ,患者男性 ,33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 9年加重 1月收住院。患者自 1 984年起无诱因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心电图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以后逐渐加重 ,用药终止较困难。入院前 1月曾发生 2次晕厥 ,行电转复律后成功并持续药物治疗半月。入院时体查无阳性体征 ,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正常 ,食道调搏检查时诱发心动过速 ,食道心电图为房室分离 ,心室率 1 90次/min ,QRS波时限 0 1 2s,QRS波Ⅱ、Ⅲ、aVF、V5呈rS型 ,诊断为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经可达龙 30 0mg、心律平 1 4 0mg静脉注射无效。加用异搏定 1 5mg静脉…  相似文献   

20.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性区域性变化程序,这种差异命名为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多年研究显示QTd增加可作为增加估测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敏感的无创性方法。近年来我们观察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QTcd的影响,并与索他洛尔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52例。均经心电图(ECG)和Holter确诊,主要是警报性室性心律失常[连发室性早搏(室早)、频发多源室早、RonT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