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邵水金1单宝枝1严振国1周围神经损伤后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治疗的目的。迄今为止,神经断裂性损伤后的肢体功能恢复率仍不理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神经轴索的再生率,促进神经再生,加快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仍是神经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不够理想.基因治疗为其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目的:从功能基因、转染载体选择、基因翻译因子生物学效应3方面进行综述,为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的损伤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峰 《华西医学》1997,12(2):217-219
面神经的损伤与修复刘亚峰综述李永懋高炳庆审校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面神(FacialNerve)是人类骨管中行程最长的周围神经,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特点,使其易受损伤而致面瘫,近年来面神经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对其损伤与修复的研究,一直是...  相似文献   

4.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不够理想。基因治疗为其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目的:从功能基因、转染载体选择、基因翻译因子生物学效应3方面进行综述,为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6/2010相关文献。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peripheral nerve injury,gene therapy,virus vector"或"周围神经损伤、基因治疗、病毒载体"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有关的文献,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及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35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保留20篇文章进行综述。目前,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如转基因的腺病毒表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和Ad-32Ep65-Flag基因等,有望成为临床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及功能恢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20世纪,研究们对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提出3种观点:神经接触引导、神经趋化及神经营养。从这3个方面分别对神经损伤,神经桥接体及桥接复合体,神经趋化和神经营养进行综述,分析最近国内外有关献,了解神经损伤的研究现状、神经桥接体及桥接复合体修复神经缺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神经组织再生的特殊性导致始终没有一种成熟和完整的系统来解决神经组织节段性损伤后的修复问题。利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去实现这个目标具有极大的难度与挑战性。目的:研制一种可用于临床神经损伤修复的人工神经桥接物,并对其进行微观空间结构的研究。设计:开放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11/2003-0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Ⅰ型胶原蛋白、Ⅳ型胶原蛋白、明胶购于美国Sigma-aldrich公司。方法:制备桥接材料:分别将Ⅰ型胶原蛋白和Ⅳ型胶原蛋白放入0.05 mol/L醋酸溶液中高速搅拌制成悬浊液,混合两种悬浊液保持4℃恒温搅拌,制成胶原蛋白和硫酸类肝素的悬浊液,抽真空静置后注入内径为3 mm的硅胶管中密封两端,分别以5种不同速度(10×10-5 m/s,5×10-5 m/s,2.5×10-5 m/s,1.0×10-5 m/s,1.0×10-6 m/s)进行冷淋、赋型。行大体观察。并将以不同速度制成的各组材料切成横截面、纵截面以及45°斜截面以备光学显微镜观察。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进行内部微管结构的观察,并进行材料内部的微管直径的计算,实际孔径=(放大率×微管面积)÷(标尺长度×孔周长)。主要观察指标:①桥接材料的大体观察结果。②桥接材料的显微镜观察结果。③桥接材料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以及材料内部的微管直径。结果:①大体观察:制备出的材料均为规则的圆柱体,且外型均匀。柔韧性较好,质地均匀,弹性较强。②光学显微镜结果:材料外表面为全封闭结构,无孔裂;表面光滑平整,连续性好。③电镜观察结果:材料的外表面为叠瓦状,内部的微管结构均匀,走行一致,且基本相互平行;纵向走行的微管之间相互独立,且呈封闭状态,无互通的桥连管道相连接,与生物体神经的纤维束的走行特点完全相同。材料内部微管的横截面基本为圆型,形状较为规则,直径大小较为均匀。材料内部的微管连续性好,无中断或横隔,且微管的小梁壁连续性好,表面光滑,无褶皱。材料内部的微管直径为197.3~258.8μm。结论:利用生物相容性较好且可降解的胶原和明胶经混合溶解及冷淋后形成具有单一纵向微管的神经桥接物,具有与正常神经高度仿生的微结构,可用作基础研究与临床神经损伤修复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前臂血管神经损伤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72例前臂血管神经损伤患者(神经损伤106例,血管损伤54例,血管合并神经损伤12例)进行早期修复;术后2~7 d采用血管造影对吻合血管进行评价;随访25~30个月,对患者神经修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神经损伤106例患者中,神经修复"优、良"者98例(优良率92.45%);血管损伤54例中,血管修复"优、良"者52例(优良率96.3%);血管合并神经损伤12例中,神经修复"优、良"者6例(优良率50.0%),血管修复"优、良"者6例(优良率50.0%)。本组神经修复总优良率为90.70%(156/172)。结论:早期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前臂血管神经损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损伤的针灸疗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邵水金 《现代康复》2000,4(11):1616-1617
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两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周围神经损伤的针灸疗法。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具有促进损伤后神经的再生作用,临床电针治疗最为常用,且疗效较好,明显优于其他疗法,是一种加速神经再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神经束定位法在远端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4例远端正中神经损伤病例,进行神经内束支分离,双极电刺激定位后束膜吻合,与17例外膜吻合组对照。结果:束支分离定位法在远端正中神经损伤修复中的成功率为88.6%,治疗组较对照组感觉恢复率有提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运动功能恢复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神经内束支分离定位应用于远端正中损伤修复是可行的,并能提高其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生物活性因子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杨琳 《现代康复》2000,4(10):1458-1459
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具有多种生物效应的多肽或蛋白质,都有神经营养作用,并可促进外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本对这4种因子的研究状况和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1神经修复时间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神经损伤后何时进行修复,修复时间的延迟对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如何,文献报告的很少。研究表明,修复时间延迟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要比对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严重得多。Scarff认为这和失神经的骨骼肌存活时间有关。通过对二战中神经损伤患者的研究发现,损伤到修复之间每延迟陇望蜀6d,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恢复能力丧失,平均为最大功能的1%;  相似文献   

12.
臂丛神经损伤多见于车祸、撕裂伤,是骨科治疗的难题之一,其损伤后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经椎体前食管后通路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患侧臂丛神经术可使桥接神经的距离较传统的经颈前皮下隧道法近50%,明显加速了神经移植后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早期神经探查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58例,分为Ⅰ组36例(早期桡神经探查)和Ⅱ组22例(保守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桡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58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Ⅰ组神经功能恢复优20例(55.56%),良13例(36.11%),部分恢复2例(5.56%),差1例(2.78%);Ⅱ组优15例(68.18%),良6例(27.27%),部分恢复1例(4.55%),差0例。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治疗不论是选择早期神经探查还是选择保守治疗都具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14.
李平利 《临床医学》2016,(12):83-84
目的分析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程度,进一步对比评价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将96例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给予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非手术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解剖复位28例(58.33%),满意复位16例(33.33%),不满意复位4例(4.17%)。在解剖学恢复效果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方面,观察组为79.17%,明显要比对照组的3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实施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要优于非手术方法治疗,解剖学恢复效果更佳,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有了若干进展。本文分别从低频电疗法与直流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超短波、分米波与毫米波)等角度探讨国内外学者在电疗法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及进展。 由于周围神经对不同程度的损伤有不同的病理过程和不同的再生方式,因此,周围神经损伤后,电疗法的选择应按照神经恢复的不同阶段要求来调整治疗方法。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是神经科学界普遍关心的前沿热点,但目前的治疗方法如视神经减压或药物的效果尚不理想。如何最大限度地修复患者损伤的视神经,以期达到功能重建,对恢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细胞替代的视神经.视网膜修复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鲎试验(LLT)除有人在重症肝炎中作了些工作外,在其他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国内外尚少报道。1984年3月至1985年2月,我院用LLT检测41例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住院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方法、结果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选择及采血时间:41例患者的分型与诊断均按1984年全国出血热会议制定的诊断和分型标准,计轻型14例,中型17例,重型7例,危重型3例。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龄18~68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损伤修复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96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其中14例59支神经断裂均采用手术显微镜下神经端端吻合或耳大神经移植同时应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并注入神经生长素,与82例单纯行神经端端吻合进行疗效比较观察,术后进行1~24月随访。结果 未采用静脉套接的82例患者功能恢复最短的时间为20周,最长为72周,5例完全没有恢复。采用静脉套接的14例59条神经功能恢复最短时间为8周,最长为26周。结论 面神经损伤在临床上是一种治疗比较困难、疗效又很长的疾患,自体静脉套接的应用有效的缩短了治疗时间,比传统的神经端端吻合方法有突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高压氧(HBO)综合治疗对颅脑外伤致面神经、听神经损伤的影响,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颅脑外伤致面神经、听神经损伤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HBO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HBO组在此基础上加用HBO治疗.结果:面神经损伤HBO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4%(P<0.05);听神经损伤总有效率HBO组68%,对照组48%(P>0.05).HBO组面神经损伤有效率与听神经损伤有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综舍治疗能明显提高颅脑外伤致面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且面肌功能恢复较听觉功能好.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26-4027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手部肌腱及神经损伤66例,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试验组接受显微外科修复,对照组接受常规修复。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TAM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效果好,差异显著(P<0.05)。手部肌腱及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效果较好,临床应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