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生殖裂孔形态和肛提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09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初产妇32例,其中选择性剖宫产21例,阴道自然分娩11例,同期选择健康未生育妇女13例为对照组。前两组均在产后12周选择3种不同状态下(静态、Valsalva动作时及肛提肌最大收缩状态),采用会阴三维超声检测生殖裂孔的直径(LHD)、前后径(LHAP)、横径(LHLR)、周长(LHC)及尿道中点至肛提肌的距离(LUG),计算肛提肌弹性econt,阴道指诊评估肛提肌收缩时的肌力。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阴道自然分娩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生殖裂孔各径线超声检测结果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肌力和肛提肌弹性小于对照组(均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与阴道自然分娩组比较,会阴超声检测生殖裂孔的LHD、LHAP、LHLR、LHC、LUG,肛提肌弹性等差异3组均无统计学(P〉0.05),但肛提肌肌力等级较阴道自然分娩组高(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自然分娩者产后均存在生殖裂孔形态学变化,提示妊娠及分娩均存肛提肌损伤,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任艳  申倩  桂红  王琰 《海南医学》2023,(9):1303-1307
目的 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三维联合二维超声表现及产后并发症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在渭南市中心医院产科分娩并进行产后修复的8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对照组(剖宫产)和研究组(经阴道自然分娩)各40例。在产妇分娩6周后,采用盆底三维联合二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产妇分别在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状态、最大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LHAP)、肛提肌裂孔的左右径(LHLD)、肛提肌裂孔的面积(LHA)、左侧肛提肌厚度(LAT)、右侧肛提肌厚度(LAT),以及两组产妇盆腔功能指标[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移动度(CDD)],并比较两组产妇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结果 静息状态下,研究组产妇的LHAP、LHLD、LHA、左侧肌LAT、右侧肌LAT分别为(4.39±0.42) cm、(5.41±0.49) cm、(15.13±2.15) cm2、(0.69±0.12) cm、(0.64±0.09) cm,明显长(大)于对照组的(3.80±0.31)cm、(4.74±0.36) cm、(13.08±2.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成像在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产后1年内出现PFD的初产妇56例(PFD组)和同期产后无PFD者70例(对照组),应用四维超声成像检测2组初产妇产后6~8周时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肛提肌厚度及肛提肌裂口面积,分析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下2组产妇的超声参数。结果自然分娩产妇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且在不同分娩方式下PF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产妇Valsalva动作下肛提厚度明显低于剖宫产产妇,且在不同分娩方式下PF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分别明显高于剖宫产产妇,且在不同分娩方式下PF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超声参数可作为诊断初产妇产后早期PFD发病的指示指标,为产后PFD的临床诊断与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肛提肌裂孔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的80例产后6周女性(病例组)及40例未生育女性(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又分为经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对3组在静息状态下、最大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进行比较,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肛提肌裂孔的影响,并将不同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肛提肌裂孔面积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在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选择性剖宫产组和对照组均低于经阴道分娩组(P < 0.05~P < 0.01),对照组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P < 0.01);经阴道分娩组在静息状态下、最大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0.865、0.876)。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可以通过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产后女性盆底结构进行评估,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以作为评估女性盆底功能的常规筛查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三维盆底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形态,评估传统阴道分娩与镇痛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本院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行传统阴道分娩,观察组行镇痛分娩,比较两组的第二产程时间、出血量,比较两组产前及产后肛提肌裂孔的三维超声参数。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为(58.90±4.63)min,较对照组的(65.33±4.19)min更短(P<0.05),两组的产时出血量分别为(270.98±34.90)m L、(276.09±33.11)m 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6周,两组产妇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均较产前上升(P<0.05),但观察组上述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产后6周,观察组静息、肛提肌收缩以及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Ⅰ、Ⅱ类肌纤维异常、疲劳度异常以及阴道内动态压力异常发生率分别为25.81%、20.97%、29.03%、29.0%,均较对照组的43.55%、38.71%、46.77%、48.39%更低(P<0.05)。结论镇痛分娩可保护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三维盆底超声能够为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检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昕  韩耀伟 《实用医技杂志》2022,(11):1155-1158
目的 分析四维超声成像观察产后盆底结构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门诊进行检查的产后产妇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180例与剖宫产组60例,所有产妇都给予四维超声成像检查,记录产后盆底结构情况,判定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自然分娩组的压力性尿失禁、直肠前壁膨出、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3.8%,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3.3%(P<0.05)。自然分娩组静息时与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长度与面积都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自然分娩组静息时与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尿道间隙(LUG)、盆底裂孔前后径(LHAP)、盆底裂孔左右径(LHLR)都高于剖宫产组(P<0.05)。自然分娩组的盆底肌力分级多为Ⅰ级与Ⅱ级,剖宫产组多为Ⅱ级与Ⅲ级,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维超声成像能较好地评估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多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盆底二维超声成像相关参数评估产后便秘妇女的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肛提肌裂孔及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86例在我院进行产后6~12周盆底超声检查、临床诊断便秘的初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经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并选取同期无便秘症状的经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的初产妇各100例作为对...  相似文献   

8.
《右江医学》2019,(3):176-179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初产妇及未育女性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肛提肌厚度的变化,探讨妊娠分娩对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肛提肌厚度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产后6~8周检查的首次经阴道分娩产妇50例为产后组,同期选取健康未育女性41名为对照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测量静息及最大收缩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两侧肛提肌的厚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产后组静息状态及最大收缩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2.52±1.98)cm~2和(10.47±1.47)cm~2,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组静息状态及最大收缩状态下肛提肌厚度左侧分别为(0.58±0.11)cm和(0.77±0.12)cm,右侧分别为(0.58±0.09)cm和(0.76±0.11)cm,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妊娠及经阴道分娩对肛提肌存在一定损伤,经会阴三维超声可较为客观地评价肛提肌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女性产后盆膈裂孔解剖结构的重塑状态。方法选取定期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82例,于产后6~12周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其中阴道分娩组55例,又分为自然分娩组(n=44)和产钳分娩组(n=11);剖宫产分娩组27例。观察各组妇女的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其在静息、Val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参数及膀胱颈最大移动度。结果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图像显示,产后妇女的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结构较模糊,部分产妇单侧或双侧耻骨直肠肌从耻骨联合处撕脱。盆膈裂孔内的结构模糊,部分可观察到膀胱回声图像。在缩肛动作状态下,阴道分娩组产妇盆膈裂孔各参数明显大于剖宫产组(P<0.05);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两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基本一致(P>0.05);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剖宫产组[(15.3±3.8)mmvs(11.7±3.6)mm](P<0.01)。自然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钳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阴道自然分娩组[(21.2±2.9)mmvs(16.1±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妇女盆膈裂孔的大小及耻骨内脏肌的厚度。方法:对43例产后SUI妇女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并与48例无SUI症状的产妇作对照观察。测量两组产妇在静息、张力(Va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的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及耻骨内脏肌厚度。结果:在静息、张力及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SUI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张力状态时,SUI组盆膈裂孔横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在张力状态及缩肛动作时,SUI组耻骨内脏肌厚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SUI患者盆膈裂孔增大,耻骨内脏肌厚度减小。经会阴三维超声是对产后SUI患者进行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女性产后盆膈裂孔解剖结构的重塑状态.方法 选取定期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82例,于产后6~12周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其中阴道分娩组55例,又分为自然分娩组(n=44)和产钳分娩组(n=11);剖宫产分娩组27例.观察各组妇女的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其在静息、Val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的盆膈裂孑L参数及膀胱颈最大移动度.结果 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图像显示,产后妇女的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结构较模糊,部分产妇单侧或双侧耻骨直肠肌从耻骨联合处撕脱.盆膈裂孔内的结构模糊,部分可观察到膀胱回声图像.在缩肛动作状态下,阴道分娩组产妇盆膈裂孔各参数明显大于剖宫产组(P<0.05);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两组产后盆膈裂孑L各参数基本一致(P>0.05);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剖宫产组[(15.3±3.8)mm vs(11.7±3.6)mm](P<0.01).自然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钳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阴道自然分娩组[(21.2±2.9)mm vs(16.1±3.0)mm](P<0.01).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妇女产褥早期静息和Vals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大小无明显差异.阴道分娩妇女缩肛动作时盆膈裂孑L明显增大;产钳分娩妇女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较其他分娩方式的妇女明显增大,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盆底超声技术评估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产妇均于产后6周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膀胱颈移动度(BND)、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膀胱尿道后角(PUVA)和肛提肌裂孔面积,以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尿道内口漏斗化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产妇BND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PUVA均小于对照组,且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尿道内口漏斗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采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的盆底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盆底超声技术能为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检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会阴四维超声在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后6~10周初产妇120例(70例经阴道分娩,纳入顺产组,50例采用剖宫产,纳入剖宫产组)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30例健康未孕女性为对照组,均经会阴行四维超声检查,分析三组检查时不同状态下盆底裂孔测量参数[盆底裂孔前后径(LHAP)、盆底裂孔左右径(LHLR)、盆底裂孔面积(LHA)、肛提肌尿道间隙(LUG)],比较三组前中盆腔脏器活动度[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移动度(CDD)]、盆底肌力分级.结果:顺产组静息状态下,LHAP、LHLR、LUG明显大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三组LH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Valsalva状态下LHAP、LHLR、LHA、LUG大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顺产组URA、BND大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三组C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肌力分级低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剖宫产组、对照组肌力分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在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价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尤其在顺产产妇中,能较好评估其盆底裂孔情况和盆腔脏器活动度、盆底肌力分级,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三维超声评价绝经前女性的肛提肌功能,并分析其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女性。按照是否绝经分为对照组(绝经)和研究组(绝经前),各30例。分别采用三维超声进行检查,静息时、Valsalva时分别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面积、肛提肌长度,测定雌激素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肛提肌功能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静息时、Valsalva时,研究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均短于对照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肛提肌面积改变量小于对照组、雌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经前女性雌激素水平与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长度、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改变量、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量均呈负相关(P0.05),与肛提肌长度改变量不相关(P0.05),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与肛提肌各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三维超声能够通过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面积及肛提肌长度评价肛提肌功能,绝经前女性雌激素水平与肛提肌功能存在相关性,雌激素水平越低则肛提肌功能越差,绝经后女性雌激素与肛提肌功能不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四维盆底超声对产后女性盆底障碍与针灸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9年1—5月收治的80例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与同期产后无盆底功能障碍的80例妇女开展前瞻性研究,分别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对2组妇女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肛提肌裂孔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比较2组的四维盆底超声检测指标、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 结果 在静息状态、缩肛状态,观察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其肛提肌厚度小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2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小于观察1组(均P<0.05),其肛提肌厚度大于观察1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2组的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均高于观察1组(均P<0.05)。 结论 四维盆底超声可清晰、直观地显示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患者盆底结构的形态学特点,还可客观评估针灸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可将四维盆底超声作为盆底功能障碍的辅助诊断手段和疗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312例尿失禁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分娩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实施阴道分娩,试验组162例实施剖宫产,采用会阴三维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结果:试验组BND为(2.32±0.56)cm,安静时肛提肌裂孔面积为(15.2±1.9)cm2,最大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为(20.1±4.5)cm2,对照组BND为(2.61±0.49)cm,安静时肛提肌裂孔面积为(17.3±2.0)cm2,最大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为(22.3±3.9)c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6个月排尿状况评分为(2.53±0.44)分、产后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为(1.86±0.33)分,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产后6个月盆底肌力评分为(3.18±0.43)分,产后12个月盆底肌力评分为(4.46±0.42)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SUI,效果理想且不同分娩方式对SUI的影响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以及剖宫产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以丰富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在龙塘镇中心卫生院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为阴道分娩,观察组则为剖宫产分娩。对所有产妇进行盆底功能常规评估,将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以及盆底功能综合检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Ⅰ类及Ⅱ类肌纤维受损率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收缩失调、肛提肌损伤、阴道动态压力<80 cm H2O以及疲劳度异常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对产妇的盆底功能影响较小,通过产后康复训练可促进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因此需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娩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28-32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脱垂发病相关性,寻找脱垂的发病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5 年5 月~2019 年6 月间105 例健康产妇,根据产后发生脱垂的结局,分为脱垂组16 例和非脱垂组89 例,两组的分娩方式包括水中分娩、自然分娩。两组产妇在分娩年龄、新生儿体重、BMI、产次、母体孕期增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产后7 周,分析脱垂发病率与两种分娩方式、分娩年龄、新生儿体重、BMI、产次、母体孕期增重、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阴道最大压力差值、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尿失禁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后显示,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大小及分娩方式是脱垂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阴道最大压力差值、尿道膀胱后角、尿失禁发病率则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后,水中分娩组发生产后脱垂是自然分娩组的0.088 倍(95%CI:0.014~0.535,P=0.008<0.05);膀胱颈移动度异常患者发生脱垂是正常组的30.804 倍(95%CI:5.515~172.040,P<0.001),肛提肌裂孔增大发生产后脱垂是正常组的9.806 倍(95%CI:1.255~76.628,P=0.030<0.05)。结论 分娩方式、分娩年龄、产前BMI、新生儿出生体重、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孔大小是产后脱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娩年龄大、产前BMI 高、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膀胱颈移动度过大和肛提肌裂孔增大会增加脱垂发病概率。水中分娩相较自然分娩可降低产后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耻骨直肠肌(PR)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1月在合肥京东方医院进行分娩,并于分娩后42天~12周复诊的产后妇女91例,根据对象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顺产组(n=51)和剖宫产组(n=40),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分别检测两组对象在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状态下双侧PR前部杨氏模量值。并测量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记录并比较两组对象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静息状态和最大缩肛状态下双侧杨氏模量值剖宫产组大于顺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Valsalva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平均值顺产组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E可以定量评价分娩对PR弹性功能损伤情况,为产后康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728-1730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观察子宫脱垂女性肛提肌裂孔的变化,探讨盆底肌群的解剖及功能改变与子宫脱垂的相关性。方法:经会阴三维超声对72例子宫脱垂女性进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三维重建处理后获得盆底横断面声像图,观察肛提肌裂孔在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和Valsalva动作三种状态的形态改变并测量肛提肌裂孔周长及面积,比较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静息状态、缩肛动作及Valsalva动作后,子宫脱垂女性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对照组增大(P<0.05),三种状态相比较,缩肛动作盆底整体向头腹侧移动,Valsalva动作盆底整体向背尾侧移动,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静息状态,也大于缩肛动作,静息状态与缩肛动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脱垂患者肌肉收缩与舒张功能均下降,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能评估子宫脱垂患者肛提肌裂孔的解剖及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