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原位表达,以了解共刺激分子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制作大鼠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86在角膜、脾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CD86在正常的角膜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移植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大量阳性细胞表达。在脾脏的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的一致。结论 共刺激分子CD86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CD1分子表达。方法:选用SD大鼠作供体,Wistar大鼠作受体,建立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观察植片的存活情况。分别在植片急性排斥期和排斥后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植片中CD1分子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在上皮细胞层可见CD1分子的表达,基质层和内皮层未见明显CD1分子的表达。角膜移植术后10 d,在发生排斥的植片上皮层和基质层有CD1分子的强表达,内皮层未见CD1分子的表达。基质中CD1分子的表达随免疫排斥反应的增强而增加;在角膜移植术后30 d,CD1分子的表达有所下降。结论:CD1分子在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选择性阻断CD1分子的表达可能会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3.
测定30例PVG-PVG和40例LEW-PWG角膜移植术前,术后血清,房水和泪液Ig和C3含量。结果表明,泪液和房水IgG含量异常升高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显著相关。初步建立了大鼠角膜移植术衙无排斥反应发生时泪液IgG含量变化的定量关系,提出了预测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的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将48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角膜对照组,B组为Wistar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C、D 组为SD-Wistar大鼠之间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
植。术后当天腹腔给药,A、B、C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D组给予熊果酸(UA)(20 mg·kg-1·d-1),连续给药12 d。
根据Larkin等角膜排斥反应评分系统,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和植片存活率。术后14 d检测各组
中IL-2、IFN-γ、NF-κBp65、VEGF及ICAM-1的表达含量,并对角膜植片进行组织学检查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D组角膜
植片的存括时间为29.12±9.58 d,与C组9.67±2.16 d 相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4 d D组角膜植片中的
IL-2、IFN-γ、NF-κBp65、ICAM-1及VEGF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而IκB-α蛋白含量较高。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
成。结论熊果酸作为NF-κB的核因子抑制剂,可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与排斥反应,从而显著延长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
时间。
  相似文献   

5.
6.
再次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再次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者泪液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同时应用OKT系列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为再次角膜移植后首次发生排斥反应时,泪液IgG含量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当排斥反应复发时,OKT4数值增加,OKT4/OKT8比值升高,表明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共同对移植片起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7.
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预防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鸿  赵敏 《重庆医学》2003,32(7):930-932
近年来 ,随着现代手术显微镜的进展及供体来源增多 ,角膜移植手术已普遍开展 ,不少因角膜病盲的患者重获光明。但也有一些病人在角膜移植术后发生了严重的排斥反应 ,使治疗终归失败。自 194 8年Paufique、Sourdille及Offret首次报道了排斥反应以来 ,历经半个多世纪 ,直到今天 ,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角膜病医生最为关心、同时又最感棘手的问题 ,本文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入手 ,按发生的机理、排斥反应预防的原则 ,以及药物治疗排斥反应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泪液中免疫球蛋白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8例发生角膜排斥反应者泪液IgG、sIg含量,应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IgM,补体C3含量。结果:角膜称植排斥反应发生时泪液IgG含量升高,结论:体液免疫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眼局部抗体IgG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鸿  赵敏  徐智勇 《四川医学》2005,26(1):33-35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后排斥反应发生的规律。方法163例(163眼)角膜病患者行PKP手术,分别于术后1~7d、半月、1月、3月、6月、12月、15月、18月、24月、36月角膜病专科检查,观察患者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发生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163例(163眼)PKP手术后有47眼发生了排斥反应,其中角膜溃疡及新生血管化角膜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最高;而圆锥角膜组排斥反应发生率低。结论不同疾病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不同,排斥反应的发生与术前植床情况、手术设计与操作、术后预防及治疗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CD28、CD80、CD86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共同刺激分子CD28、CD80、CD86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2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5例正常对照皮肤中CD28、CD80、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银屑病皮损中CD28在真皮乳头、表皮基底层及棘层有较强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CD80、CD86在表皮颗粒层、棘层的表达相对正常皮肤均有明显的增强(P<0.01).结论CD28、CD80、CD86在银屑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PEDF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滴眼液抑制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间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术后把72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10nM的PEDF眼液)和对照组(赋形剂滴眼液)。对术眼角膜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照相,定量分析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术后1w,2w,3w,1月,2月,3月,每个组随机处死6只动物,取其角膜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较对照组在术后1w,2w,3w,1月,2月显著减少(P〈0.01或P〈0.05)。结论:局部应用PEDF滴眼液可以抑制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12.
13.
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植片衰竭和排斥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PK)手术患者中,影响角膜植片存活和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224只眼PK手术的临床资料,以Kaplan Meir方法计算其预期10年植片存活率及10年植片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对各因素水平间采用log rank检验比较其差异,计算不同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R),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各因素对植片存活率的影响。结果:224只眼总预期10年存活率和预期10年无免疫排斥存活率分别为81.4%和78.2%。与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黏、虹膜后黏连、手术时间长(≥90min)和受者年龄大(≥60岁)等。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和手术时间长。Cox回归模型显示只有角膜血管化(RR=2.46,P=0.04)、再次移植(RR=5.67,P<0.01)、无晶状体眼(RR=3.64,P<0.05)、人工晶状体眼(RR=6.83,P<0.01)、虹膜前黏连(RR=2.76,P=0.05)和虹膜后黏连(RR=3.12,P=0.05)为角膜植片10年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PK手术植片衰竭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再次移植、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虹膜前或虹膜后黏连;与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角膜血管化及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角膜地形图成像数据、视力和屈光的傅里叶级数谐波分析,调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角膜表面构型的长期纵向变化情况。设计: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搜集130例(130只眼)预约接受PK术的连续患者,均采用10-0尼龙缝线16位间断缝合角膜。分别测定PK术后1周、1、3、6、9、1  相似文献   

15.
TLR2在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动态检测大鼠角膜组织TLR2 mRNA的表达,研究TLR2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四组:正常对照组(N)、同种同体角膜移植组(A)、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03)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激素抗排斥组(C),A、B、C三组大鼠给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裂隙灯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并用排斥反应指数评分;分别于术后第5、7、9天取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动态观察角膜组织TLR2 mRNA的表达.结果 术后随时间变化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混浊、新生血管生长.B组大鼠角膜排斥反应指数平均在术后第7天符合排斥反应的诊断并获病理学支持:A组和C组大鼠角膜的排斥反应指数计分未达到诊断标准.正常的角膜组织可见TLR2 mRNA表达;三个手术干预组TLR2 mRNA表达差异倍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TLR2 mRNA的表达较同种同体角膜移植组显著增加,激素抗排斥组角膜TLR2 mRNA表达较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TLR2可能作为天然免疫识别受体识别移植抗原,参与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Abstract:
Objective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 2 (TLR2) in graft rejection following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and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TLR2 mRNA in the corneal graft. Methods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was performed in 3 groups of rats for orthotopic autologous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group A), allograft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group B), or allograft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with hormone treatment (C). The transparency and 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cornea were observed using a slit-lamp microscope and scored according to the rejection index, with normal cornea serving as the control. The corneal tissues were sampled at 5, 7, and 9 days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for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detection of TLR2 mRNA expression using RT-PCR. Result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edema, opacities and 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comeal graft occurred after the operation in all the groups. Seven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rejection index of group B, but not that of groups A and C, met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graft rejection with also support by histopathological evidence. The expression of TLR2 mRNA was detected in normal corneas and augmented in the corneal grafts in the 3 transplantation groups. TLR2 mRNA expression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expression in group C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in group B (P<0.05). Conclusion As the recognition receptors of native immune system, TLR2 in the rejected corneal grafts may recognize the allograft antigen and play a role in acute graft rejection afte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透明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探讨其临床变化规律 ,以提高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连续性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例 10 4例 10 7眼 ,在术后 1月、3月、6月、12月、18月、2 4月、36月角膜病专科门诊随访 ,除常规检查外 ,重点检查患者角膜的透明状态、植片内皮细胞以及并发症。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 1月 10 7眼中82眼透明 (76 .6 % ) ,术后 6月 90眼中 6 9眼透明 (76 .7% ) ,术后 12月 81眼中 5 1眼透明 (6 3% ) ,术后 2 4月 4 0眼中 2 6眼透明(6 5 % )。与此同时患者的视力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尤以角膜透明者视力增加明显 ;术后 1月角膜透明 82眼中有 6 7眼矫正视力 >0 .1(82 % ) ,术后 3月 6 3眼中有 5 9眼矫正视力 >0 .1(94 % ) ,术后 6月 6 9眼中有 6 6眼矫正视力 >0 .1(96 % )。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因角膜病盲患者的重要手段 ,排斥反应是影响角膜植片透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 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 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正常角膜组织中未见OX-62 树突状细胞分布,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阳性细胞表达.脾脏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OX-62 树突状细胞出现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角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持续戴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 lasty,PKP)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来减轻术眼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共201例(201只眼)PKP病例,其中术后戴软性亲水性角膜接触镜者159只眼,未戴镜者42只眼。定期观察患眼角膜知觉、角膜上皮愈合、新生血管形成、角膜内皮数量和形态。随访期6个月。结果术后4个月,戴镜组角膜知觉减退(P〈0.01),摘除镜片后1个月角膜知觉可恢复到同不戴镜组相似;戴镜组会更易形成表层植片新生血管,摘除镜片后1个月新生血管大部分消退;戴镜组角膜上皮完整性较未戴镜组好,上皮修复迅速,不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两组间无明显区别(均P〉0.05)。结论PKP术后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减轻术后早期刺激症状、保护角膜,加快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寻找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 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疲排斥反应的31例,从角膜盲原因、植床新生血管程度、合并症、移植片直径、联合手术等5大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管化角膜、大植片移植、植床术前的活动性炎症、偏中心移植、多次移植、联合手术等应视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疲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而移植片上皮反复脱落、眼压高、旧病复发、术眼再次手术、缝线松解与拆线等可能是诱导排斥反应发生的促发因素。结论 尽量减轻角膜血管化,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强调病人的及时复诊和治疗,术后坚持局部使用免疲抑制剂半年,排斥发生时及时足量地全身及局部使用激素和免疲抑制剂,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免疲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