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茂相  陈强 《西南军医》2011,13(6):1155-115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微创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新技术,其优点是创伤小、疗效好,但由于ESD操作的局限性,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其中最危急的是穿孔。下面介绍1例早期食管癌ESD治疗中穿孔的救治体会。  相似文献   

2.
李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护理配合。方法:对24例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护理协助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 min(平均62.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6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精细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严洁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9):1004-100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早期胃癌的一项微创新技术,即在内镜下将较大面积、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一次性完整地从固有基层表面剥离下来,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在95%以上〔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阕穴敷葱对缓解胃肠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对39例ESD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病人进行神阙穴敷葱治疗,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显效3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达97.4%。结论神阕穴敷葱对缓解胃肠道肿瘤患者ESD术后的恶心、呕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栾琰  李政文  邱成丽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1):1244-124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它虽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但由于老年病人生理病理的特点,行ESD术后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  相似文献   

6.
李薇  邱成丽  栾琰 《西南军医》2010,12(6):1249-1250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微创新治疗技术[1],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但是ESD毕竟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有腹痛、出血、穿孔、感染,其中穿孔最为危急.若患者在术中已经发生了穿孔,常规处理除了胃肠减压,交代患者禁食水外,监督患者禁食水是重点,现介绍一例ESD术中穿孔,经过胃肠减压等措施后已控制病情发展,但因患者私自饮水造成再次穿孔必须转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希望同行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技术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7月间85例应用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技术行ESD术的患者,持续监测并定时记录患者在ESD术中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术后随访患者对术中的记忆和疼痛的感觉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85例患者在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下行ESD全部成功,82例(96.47%)麻醉效果满意。3例患者术后主诉术中有轻度痛感,能忍受。5例术中出现循环及呼吸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清醒镇痛的麻醉技术用于ESD术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满意的ESD手术条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芳  栾琰  李政文  邱成丽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1):1226-122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消化道早期且没有转移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足内镜治疗成功的必备条件,对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结肠较大隆起病变(直径≥1 cm)进行活检,病检提示为管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再行EMR或ESD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38例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成功切除送检,完整切除率为97.37%(37/38);病理结果:中度异型增生17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癌变10例(其中1例结合术后病检结果追加了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明显出血者EMR 0例,ESD 1例,明显出血率为0.26%(1/38);38例均未发生穿孔,术后1、6、12个月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 EMR及ESD术切除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李晓波 《西南军医》2010,12(1):73-74
早期胃癌(EGC)是指胃癌病变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无论病灶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开展的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免除了传统手术治疗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我院自2008年1月至10月共采用ESD治疗EGC19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治疗、并发症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内镜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逐渐成为多种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如消化道早期癌症、粘膜下病变、巨大广基息肉等均可以行ESD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部位,切除深度可包含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能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率。现将我科2009年3月至9月行ESD治疗的27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胃小脂肪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明确肿物(6 mm≤长径≤13 mm)来源于胃黏膜下层的37例患者,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下,先采用改良ESD剥离小肿物,暴露到一定程度后,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出血、穿孔情况,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标本大小,对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6及12个月的胃镜及EUS随访。结果 37例胃小脂肪瘤均一次完整切除,手术操作时间(12.6±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 ml,术中无穿孔,术后观察1周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发生;标本大小5 mm×6 mm~12 cm×13 m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脂肪瘤;术后随访12个月,均未见残留、复发等情况。结论 改良ESD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小脂肪瘤的疗效确切、安全,可完整切除病变,获取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弥补了单纯套扎治疗或单纯高频电圈套切除等内镜治疗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1〕,它可以免除传统手术的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但新技术的应用随之产生术后并发症,给临床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009年3月~2010年10月,我科对ESD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循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应用IT刀、HOOK刀进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来源于胃底固有肌层的肿瘤全部完整剥离,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中出血量平均40ml,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ESD穿孔发生率17%(3/18)。结论 ESD是治疗胃底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方法,疗效可靠,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指导价值。方法 56例EGC患者事先行EUS检查后,行EMR或ESD治疗,作为研究组;未行EUS检查的32例行EMR或ESD治疗的EGC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EUS对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检查情况,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并发症、5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研究组56例患者经EUS检查后,发现m癌36例,sm癌20例;与病理结果对照,m癌诊断符合率94.4%,sm癌符合率90.0%;无论是EMR还是ESD,研究组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5年内复发率(3.5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5年存活率(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P〈0.05)。结论 EUS有助于EGC患者EMR或ESD适应证的选择,能指导术者对切除范围的了解,保证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提高了EGC内镜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时应用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靛胭脂混合溶液黏膜下注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收治的16例经电子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和黏膜下肿物的病例。注射溶液包括0.2%靛胭脂10ml、去甲肾上腺素10mg、玻璃酸钠20mg和生理盐水200ml。于病变处黏膜下注射混合溶液形成液体垫后,利用海博刀行ESD。记录注射溶液用量、切割满意度、剥离成功率、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随访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及有无复发。结果本组患者切除标本最长径0.8~4.5cm,平均2.2cm;ESD操作时间45~240min,平均95.4min;黏膜下注射总量平均为102.4ml。剥离成功率87.5%。切割满意度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孔,仅2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术中发生较难控制的出血,经热活检钳止血后出血停止。所有病例创面喷洒磷酸铝凝胶,部分创面利用金属夹缝闭。ES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d。结论黏膜下注射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和靛胭脂混合液行ESD的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激光微创治疗高龄下肢静脉瘀积性溃疡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高龄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年龄70~89岁(平均76岁),采用激光光凝溃疡周围的交通支静脉、皮瓣下穿支静脉,术后患肢加压包扎、溃疡局部清洁换药,促进愈合。术后6个月内每月记录下肢溃疡情况以及静脉曲张消失情况,术后10、12个月及术后1、2年定期随访,物理检查有无静脉曲张,溃疡愈合情况,彩色多普勒检查光凝后的血管有无再通、有无血栓,尤其是有无深静脉血栓。结果 4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45~100 min,平均65 min。失血10~30 ml,平均14 ml。术后1个月下肢曲张浅静脉均消失,溃疡均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溃疡完全愈合32例,治愈率62.2%;术后6个月溃疡完全愈合37例,治愈率88.1%;手术后1年全部愈合;术后随访2年以上者32例,均治愈,无溃疡复发。结论血管内激光光凝可用于下肢静脉瘀积性溃疡的治疗,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m3、sm1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在解放军31607部队医院进行ESD治疗的11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病灶浸润深度将患者分为m1、m2期绝对适应证组(n=60)和m3、sm1期相对适应证组(n=50),比较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病理水平边缘阳性率、垂直边缘阳性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对适应证组完全切除率高于相对适应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适应证组术后病理水平边缘阳性率、垂直边缘阳性率均高于绝对适应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迟发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适应证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绝对适应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两组均无复发及死亡患者。结论 ESD治疗m3、sm1期相对适应证的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近期预后良好,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修补术在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3月—2011年5月使用腹腔镜行胃十二指肠溃疡修补手术治疗40例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病理结果均为良性溃疡,手术时间为28~80 min,平均(40.1±17.8)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4~24 h,平均(16.8±4.7)h;去除胃肠减压时间为14~48 h,平均(19.7±3.5)h;术后镇痛药的使用率为12.5%(5/40);住院时间为4~7 d,平均(5.1±1.4)d;术后均辅以内科抗溃疡药物治疗4~6周,随访6月,无溃疡复发。结论应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修补术治疗消化性溃疡穿孔具有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眼生素局部治疗RAU的作用机制,同时评价眼生素局部治疗RAU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眼生素局部治疗32只家兔口腔粘膜人工溃疡并按照实验设计作组织病理学研究,并以地塞米松作为对照药;同时以8只家兔口腔粘膜人工溃疡自然愈合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作为空白对照。临床上用眼生素局部治疗68例RAU病人的溃疡作为实验组,用常用药物地塞米松局部治疗40例RAU病人的溃疡作为对照组。结果局部使用眼生素治疗兔口腔粘膜人工溃疡,其促进溃疡临床愈合状况和组织病理学愈合状况与局部使用地塞米松治疗兔人工溃疡的效果极为相似;临床治疗RAU,实验组取得94.2%的总有效率,对照组取得95%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存在(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局部临床应用,眼生素与地塞米松一样,均能缩短口腔溃疡的自然愈合病程,疗效较好;且副作用甚小、药物价廉、易得。眼生素是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治疗RAU的新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