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心肌病变使心肌细胞内肌动蛋白含量的变化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①制造糖尿病大鼠心肌模型随机分组。②心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③采用显微图像分析仪进行积分光密度分析,计算心肌型肌动蛋白平均积分光密度。④心肌病理改变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糖尿病病程6个月组心肌细胞心肌型α-actin蛋白表达减少明显高于3个月以内组(4.06±2.03)病程3个月之后α-actin蛋白表达较健康鼠明显减少(145.8±30.66)。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心肌型α-actin蛋白分布不均,着色呈浅黄色,心肌纵切面可见α-actin蛋白表达主要分布于心肌肌膜处。心肌细胞核邹缩,线粒体肿胀,模糊,闰盘不连续,α-act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有糖原沉积现象。[结论]糖尿病α-actin KNA减少改变了心脏能力的基础代谢和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
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表型转化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单输尿管梗阻模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肾脏病理检查显示形态学改变符合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变化;在输尿管梗阻14、28d后肾组织α-SMA和TGF-β1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 α-SMA可作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表型转化的重要标志物,TGF-β1可能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表型转化,且是进一步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4.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中转化生长因子β2的定量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含量的研究,探讨TGF-β2在PDR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10例(10只眼)正常人及24例(24只眼)PDR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0例正常人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为(1.27±0.69)ng/ml;24例PDR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为(4.89±3.51) ng/ml.两组比较,PDR组的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将糖尿病视网膜病Ⅳ期及Ⅴ期14例(14只眼)患者列为一组,10例(10 只眼)Ⅵ期患者另列一组,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分别为(6.07±4.05)及(2.84±1.72) ng/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它们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和显著差异(P<0.05).结论:PDR患者玻璃体中TGF-β2的含量升高,提示TGF-β2在PDR的病理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 纳入38例健康体检者和85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根据多伦多评分系统将85例T2DM患者按照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及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单纯T2DM组(A组,20例)、轻度DPN组(B1组,22例)、中度DPN组(B2组,22例)、重度DPN组(B3组,21例),分别测定TGFβ1含量,并收集受检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等临床资料.比较健康对照组和糖尿病各组TGFβ1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T2DM患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2.3±1.6)pg/ml vs.(17.4±0.2)pg/ml,P< 0.01];DPN组TGFβ1水平较非DPN组升高[(22.1±1.8)pg/ml vs.(21.2±0.3) pg/ml,P<0.05];随着DPN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TGFβ1的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Logistic 回归显示病程与DPN显著相关(P<0.01).结论 血清TGFβ1水平升高可能有助于DPN的早期诊断,病程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曲尼司特(tranilast,Tra)对糖尿病心肌纤维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NC),余30只一次性给予链脲佐菌素30 mg·kg - 1·尾静脉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曲尼司特低剂量组(Tra1)及高剂量组(Tra2)(100、200 mg/(kg·d))各10只.饲养12周,测定血糖、心脏质量指数(HMI);Masson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测算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血糖、HMI明显增高(P<0.01),+dp/dtmax和-dp/dtmax显著降低(P<0.01);与DM组相比,HMI明显下降(P<0.01),+dp/dtmax、-dp/dtmax显著升高(P<0.05).DM组大鼠心肌肌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纤维明显增多,CVF明显升高(P<0.01).与DM组相比,曲尼司特各剂量组上述变化均有改善,CVF呈现不同程度下降(P<0.01).与NC组相比,DM组大鼠左室心肌TGF-β1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DM组相比,曲尼司特各剂量组心肌TGF-β1蛋白表达减少(P<0.01),以曲尼司特高剂量组改善明显(P<0.01).结果 曲尼司特可抑制心肌纤维化,对糖尿病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糖尿病心肌TGF-β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肌TGF-β1和Smad7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20只造模成功后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灯盏花素治疗组(Bre组)各10只,余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Bre组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20mg·kg-1·d-1腹腔内注射,DM组和NC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12w后,尾静脉测血糖;测定大鼠心功能;计算心指数;光镜观察心肌结构病理改变;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TGF-β1、Smad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re组与DM组间血糖值无明显差异(P>0.05);灯盏花素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心指数,明显升高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最大速率,显著减轻心肌病理改变,减少心肌TGF-β1和增加Smad7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灯盏花素可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的病理改变,保护糖尿病大鼠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心肌中TGF-β1、 Smad7的表达,从而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的纤维化来发挥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Smad7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20只造模成功后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灯盏花素治疗组(Bre组)各10只,余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Bre组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20 mg/(kg*d)腹腔内注射,DM组和NC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12周后,尾静脉测血糖,测定大鼠心功能,计算心指数,光镜观察心肌结构病理改变,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TGF-β1、Smad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re组与DM组间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灯盏花素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心指数,明显升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减轻心肌病理改变,减少心肌TGF-β1和增加Smad7的表达(P<0.05,P<0.01).结论 灯盏花素可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的病理改变,保护糖尿病大鼠心脏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心肌中TGF-β1、Smad7的表达,从而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的纤维化来发挥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81-84,89
目的回顾性评价糖尿病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CPB下心脏手术患者1554例。根据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术中资料。记录术后主要观察指标:术后肺部感染和其他感染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院内死亡率和其他并发症。采用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共1256例纳入研究分析。糖尿病与术后其他感染、切口愈合延迟及因出血二次手术的发生有关,而且糖尿病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本研究未发现糖尿病与院内死亡、肺部感染、术后新发房颤、脑梗死、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因切口愈合延迟二次手术和术后6个月内再入院率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行CPB下心脏手术中只有5.3%达到HBA1c≤7%。相比无糖尿病者,糖尿病患者术后因再出血二次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和其他感染率增加,并且术后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目前我国也尚无指南建议DM患者行心脏手术的最佳HBA1c值,需要更多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与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对46例糖尿病 事并AMI和47例无糖尿病合并AMI的主要症状,体征,合并症和死亡率相比较,结果:糖尿病组胸痛的发生率较无糖尿病组的低。而糖尿病组中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和死亡率较无 病组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 )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DM组 ( 2 3例 )合并AMI和无DM的AMI组 ( 4 0例 )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DM组血糖 11.1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 6.0mmol/L(P <0 .0 5 ) ,肌酸激酶 (CK)峰值 64 5 .7IU/L明显低于对照组 12 82 .8IU /L(P <0 .0 5 ) ;DM组并发症发生率高心衰 3 4.8% ,对照组 12 .5 % (P <0 .0 5 ) ,病死率是对照组的 2 .6倍。结论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高 ,病情较重 ,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益气化瘀中药对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中药及其拆方(益气方和化瘀方)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益气化瘀组、益气组、化瘀组、贝复济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和外科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给予不同中药煎剂口服及贝复济外用对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的技术手段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后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溃疡模型组TGF-β1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治疗组TGF-β1表达水平高于糖尿病溃疡模型组(P<0.01);益气化瘀组TGF-β1表达水平高于拆方组和贝复济组(P<0.05)。结论:TGF-β1表达水平下降可能是糖尿病创面难以愈合的机制之一,益气化瘀中药可能是通过提高创面TGF-β1的表达水平,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89例,依据HbAlc水平分为3组,即HbAlc<7%组59例,7%9%组115例,HbA1c≥9%组215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结果与HbAlc<7%组比较,HbAAlc≥7%的2组患者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相对室壁厚度(RWT)、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质量指数(LVWI)明显升高,左室舒张早期二尖瓣最大流速(E)、舒张晚期二尖瓣最大流速(A)及E/A比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HbAlc>9%组E值、A值、E/A值与7%9%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HbAlc≥7%时,其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其异常程度随着HbAAlc的增加而加重,提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对糖尿病患者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barorefiex sensitivity,BRS)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年龄50~65岁,ASAⅠ或Ⅱ级。其中20例糖尿病患者和20例非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组)和非糖尿病组(N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异丙酚靶控浓度5 mg/(kg·h)(T1)、异丙酚靶控浓度10 mg/(kg·h)(T2)时测定BRS值。结果 D组较N组T0、T1、T2时点BRS值均降低(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其余时点BRS值均降低(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T2时点BRS值降低(P<0.05)。结论异丙酚对压力感受反射敏感性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且对糖尿病患者影响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心肌细胞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SH)组、糖尿病(DM)组和自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SHDM)组,每组各6只.SD大鼠和SH大鼠腹腔分别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结合高热量饲料喂养,复制DM和SHDM模型.16周后进行有创心功能检测及心肌细胞病理学检查. 结果:SHDM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减少,部分细胞变性坏死,并且有较多损伤的线粒体.SH组、DM组和SHDM组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DM组和SHDM组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 dp/dtMax 、 -dp/dtMax)与对照组和SH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而且SHDM组 dp/dtMax 和-dp/dtMax显著低于DM组(P<0.01). 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心肌细胞结构与心脏功能有严重的损害,且远大于单一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Ⅳ型胶原(T4C)与早期糖尿病肾病(EDN)肾脏损害关系及科素亚的干预作用。方法检测113例2型糖尿病患者(EDN组68例、未合并肾病组-T2DM组45例)尿中TGF-β1、T4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比较EDN与T2DM组TGF-β1、T4C水平差异,并就EDN组科素亚干预前后TGF-β1、T4C、UAER水平差异及三者之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DN组TGF-β1、T4C水平明显高于T2DM组;科素亚干预前后分析表明,EDN组尿中TGF-β1、T4C与UAER之间具有较高正相关性(P均<0.01),科素亚干预后三者水平有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结论EDN组尿中TGF-β1、T4CEDN肾脏损害有较密切关系,尿中TGF-β1、T4C水平可以作为EDN诊断和监控指标;科素亚对TGF-β1、T4C、UAER有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抗肝硬化复方(BJ-JN)在体外对活化星状细胞(HSC)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探讨BJ-JN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引入血清药理方法的基础上,探讨BJ-JN在体外对混合新生小牛血清(NBS) 大鼠血清(RS)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两种刺激因素作用下的HSC-T6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将不同时间点(2.5、3.5 h)采集的BJ-JN含药血清作用于NBS和RS共同刺激下的HSC-T6,分别加入3H-TdR和3H-Pro,在液体闪烁计数仪上检测HST-T6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在5个不同的时间点(2~24 h)将刺激浓度为9 pmol/L的TGF-β1作用于HSC-T6,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值,确定TGF-β1刺激HST-T6的最适刺激时间。将不同浓度(0.19%~3.125%)BJ-JN含药血清作用于最适刺激时间、9 pmol/LTGF-β1刺激条件下的HST-T6,用MTT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抑制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2.5和3.5h BJ-JN含药血清对NBS RS刺激的HSC-T6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9 pmol/L TGF-β1对HSC-T6细胞作用16 h的刺激作用最强。不同浓度BJ-JN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TGF-β1刺激的HSC-T6细胞增殖。结论BJ-JN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明显抑制HSC-T6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愈合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关系。方法70只C 57B L/6小鼠分为野生小鼠组(对照组,n=35)和糖尿病模型组(DM组,n=35)。腹腔麻醉后在背部中线两侧各制作0.8cm×0.8cm创面。创面动态摄像并于相应时间段取标本,观察创面组织愈合情况,同时计算创面愈合率;EL ISA法测定创面GM-CSF表达。结果创面形成后第3天起,DM组小鼠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以创面形成后7 d内变化最为明显;创面形成后第1天,两组小鼠创面GM-CSF表达均明显增高;创面形成后第1天和第3天,对照组小鼠创面GM-CSF表达显著高于DM组。结论GM-CSF的低表达可能与创面愈合早期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