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8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脱位患者行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根据改良的d'Aubingne和Postel的髋臼骨折临床结果评分标准,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 对各种类型的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脱住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髋臼后部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3例髋臼后部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诊治资料,对关节腔内无骨折块者早期方法复位,复位后骨折块移位>3mm,后壁骨折缺损较多,影响臼头包容负重>40%者早期手术,结果:复位情况按Matta标准,23例中解剖复位17例,满意5例,1例不满意,疗效优良率达78.3%,结论:髋臼后部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应早诊断,具有手术指征者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评价髋臼后部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2 3例髋臼后部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的诊治资料。对关节腔内无骨折块者早期方法复位 ,复位后骨折块移位 >3mm ,后壁骨折缺损较多 ,影响臼头包容负重 >40 %者早期手术。结果 :复位情况按Matta标准 ,2 3例中解剖复位 17例 ,满意 5例 ,1例不满意 ,疗效优良率达 78.3%。结论 :髋臼后部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应早诊断 ,具有手术指征者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患者,行急诊闭合复位髋关节脱位、股骨髁上牵引、择期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2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1~3年,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骨折若骨折解剖复位,固定稳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患者,行急诊闭合复位髋关节脱位、股骨髁上牵引、择期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2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1~3年,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骨折若骨折解剖复位,固定稳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手术切开复位与手法复位治疗的选择。方法 我科自1995—2001年共收治髋关节后脱位髋臼骨折患者36例,按stewart分型:1型17例,2型16例,3型1例,4型2例。经手法复位18例,切开复位17例,作持续骨牵引1例。结果:随访6个月—5年,疗效按Matta评分标准评定。1型患者经手法复位成功14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5%;2型患者手法复位成功4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66%;切开复位17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75%。结论 髋关节后脱位伴髋臼骨折的治疗:1型患者以手法复位为主,1型手法复位失败及2—4型患者应尽早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髋臼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33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进行影像学、髋关节功能评分等观察。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Matta影像学评分:优29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6%;关节功能Merled’Aubigné评分:优22例,良5例,尚可4例,差2例,优良率81.8%。本组患者未发生异位骨化、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能够取得比较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复位质量和功能康复可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TMFS)与重建钛板治疗髋臼骨折合并髋臼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搜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74例髋臼骨折合并髋臼关节后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所使用内固定物不同分为ATMFS组(34例)和重建钛板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ATMFS组手术时间为85.16±10.52min,明显少于重建钛板组手术时间102.72±14.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MFS组术中出血量为836.74±136.15ml,明显少于重建钛板组术中出血量1003.47±216.3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采用X线标准对骨折复位进行评估,ATMFS组:优15例,良13例,一般4例,差2例,优良率为82.35%,重建钛板组:优15例,良14例,一般7例,差4例,优良率为72.50%,ATMFS组优良率高于重建钛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采用d''Aubigné髋关节评估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ATMFS组优良率为91.18%,明显高于重建钛板组优良率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24个月,ATMFS组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重建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MFS治疗髋臼骨折合并髋臼关节后脱位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更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人工臼顶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双足站立位体位下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体正常骨盆和髋臼指数为6 0°骨盆以及人工臼顶治疗后骨盆髋臼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收集5~12岁的大龄儿童新鲜骨盆标本10具分别测量标本几何尺寸并进行标准化,采用应变电测法及特种压力传感器,分别对标本在正常、破坏后(髋臼指数6 0°)、人工臼顶加盖包容后,进行模拟人体在双足站立体位下和4级加载压力下(5kg、10kg、15kg、2 0kg)进行髋臼的多点测定,同时互相比较。所有标本在载荷、结构、高度等力学实验模型上均相一致,以提高测量精度。按照实验应力分析要求严格贴片操作技术,以便得到良好的应变粘结性和传递性。将制作好的标本置于实验机夹具内,调整对心,安装上测力传感器。实验机分四级加载并记录载荷、应变;进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统计学检验和精度分析后绘制曲线。测试结果使用SPSS软件处理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人工臼顶加盖后骨盆标本与正常骨盆标本在双足站立位体位下髋臼各点的生物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而髋臼指数6 0°时骨盆与正常骨盆髋臼各点的力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和极显著性差异P <0 .0 5。结论:人工臼顶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既安全可靠、又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造盖术,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3例髋臼骨折按不同类型选择入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42.6个月。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复位标准,髋关节功能评价按Merled’Aubigne标准。异位骨化评价按Brooker分级法。结果骨折解剖复位53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5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56例(88.8%),良3例(4.8%),可2例(3.2%),差2例(3.2%)。异位骨化:I级6例,Ⅱ级3例,Ⅲ级3例,Ⅳ级0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结论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和入路、准确复位、坚强内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出现髋关节后脱位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笔者对163例采取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5月~9年,发现共有5例患者早期出现髋关节后脱位。结论手术的方式、术后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不当,假体位置不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弛,肌力不平衡,是本组病例发生早期出现髋关节后脱位的原因。一旦发生早期脱位,应及早复位,对于反复出现的脱位,明确病因,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对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手术成功要素。方法对12例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行全髋置换。4例骨不连患者取出原有内固定,5例节段性缺损者进行结构性植骨,3例髋臼存在巨大的结构性骨缺损,同侧髂骨植骨。均用生物型固定臼杯,股骨侧均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随访13~48个月,患者无切口感染、假体松动、脱位及坐骨神经损伤及骨溶解征象。骨不连和骨缺损植骨患者均完全愈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全髋置换用于髋臼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髋关节畸形,其病程一般是从初生时开始,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随年龄增长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性改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其最重要的治疗原则,但相当一部分患儿错过非手术治疗时期后,只能选择手术矫形关节畸形。DDH的手术主要是针对发病因素,改变髋臼方向,增加髋臼覆盖,重建髋臼形状等。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多样化,其手术方式也成为小儿矫形外科医师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