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0年1月-2010年1月13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在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接受了不同范围的甲状腺切除+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本文对其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中,甲状腺全切除者91例,甲状腺大部切除或次全切除者48例,癌灶直径平均为(0.45 ±0.24) cm其中42例(30.2%)甲状腺微小癌为多灶性,27例(19.4%)为双侧癌.59例(42.4%)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Ⅵ、Ⅱa、Ⅲ或Ⅳ区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58例(41.7%)、3例(2.2%)、10例(7.9%)、5例(3.6%),仅有Ⅲ区淋巴结转移者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与微小癌浸润甲状腺被膜密切相关(x2=38.39,P<0.001).本组病例随访30 ~15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3个月,2例对侧残留腺叶复发.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随访满10年者16例,10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多发癌灶和Ⅵ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2个重要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初次手术时行甲状腺全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是最佳的术式,可降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方式。方法:205例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术者137例,行全甲状腺切除者65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者37例。结果: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明显优于全甲状腺切除者。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主张行患侧腺叶切除、峡部切除。如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行患侧淋巴结清扫,而对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不考虑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的手术方式。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2例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A 组36例采取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术,B 组16例采取全甲状腺切除,两组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A 组的手术时间(132.5±22.5)min,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0,B 组的手术时间(162.5±28.5)min,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100%,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术后出血、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术对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处理策略和外科治疗还存在一些争议。在没有“金标准”来区别惰性PTMC和进展性PTMC之前,密切观察的策略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医疗环境,不宜过度推广,对诊断明确的PTMC应手术治疗。国内外指南中关于甲状腺的切除范围基本一致,低危病人选择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中高危病人应行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主张对手术病人至少进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不做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建议结合能获取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兼顾病人意愿、术者能力,平衡并发症和疾病风险,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次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甲状腺乳头状癌属分化型甲状腺癌,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自1963年10月至1989年10月,我院共收治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862例,其中再手术病例550例。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手术治疗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VI区)BB性淋巴结数与II~V区淋巴结转移关系,为外科医师提供相对具体的颈部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95例(130侧)行一侧或双侧功能性淋巴结清除的PTC患者资料,按VI区阳性淋巴结数分4组:0个(24例),1~2个(31例),3~4个(14例)≥5个(26例),研究II~V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随着VI区阳性淋巴结数的增多,同侧II~V区淋巴结累及率分别为8.3%、32%、86%和100%(P<0.000 1),转移淋巴结个数平均为2、3、6和8枚(P<0.001);对侧II~V区淋巴结累及率为0,0、40%和67%(P=0.004),对侧II~V区阳性淋巴结个数平均为0,0、3和7枚(P=0.003).结论:PTC患者VI区阳性淋巴结数与II~V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对确定颈淋巴结清除的范围、PTC患者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原发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54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其中女性432例,男性113例(性别比例3.82∶1);年龄14 ~ 80岁,平均(46.7±11.8)岁.手术方式:全/近全切除70.6%(385/545),腺叶+峡部切除29.4%(160/545);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24例,其中单侧清扫78.3% (427/524),双侧清扫17.8% (97/524);颈侧区淋巴结清扫14例,均为单侧清扫.共切除甲状腺腺叶标本930个,颈中央区淋巴结标本622个,颈侧区淋巴结标本14个.从中筛选出甲状腺癌腺叶与同侧颈淋巴结有对应关系的576组标本,癌灶长径(0.58±0.25) cm,单灶513例(89.1%),多灶63例(10.9%).无甲状腺被膜侵犯441例(76.6%),有甲状腺被膜侵犯135例(23.4%).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4.7±3.8)枚,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31.8%,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数量(17.8±10.0)枚,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2.4%.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癌灶长径与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 =0.847),癌灶长径>0.8 cm时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癌灶长径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0.557),癌灶长径>0.9 cm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单灶和多灶病例颈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相似.有被膜侵犯比无被膜侵犯颈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均增加.结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癌灶长径、有被膜侵犯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癌灶数量不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尽早手术能够使很多已经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但无法获得术前诊断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初次治疗的手术方式选择腺叶峡部切除或全/近全切除+病灶同侧/双侧颈中央区和(或)加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科收治甲状腺微小癌126例,行患侧加峡部切除或甲状腺全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行同侧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统计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恢复情况。结果发现隐匿性多发癌4例;术中证实中央区转移45例(35.7%),行横行小切口侧颈区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清扫Ⅱ、Ⅲ、Ⅳ、部分Ⅴ区),术后病理侧颈区淋巴结转移23例。术后声音嘶哑3例,饮水呛咳2例,短暂性低钙血症15例(均为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术后乳糜淋巴漏4例(均为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无术后切口出血导致再次手术。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具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高,建议对甲状腺微小癌行常规小切口甲状腺全切除及选择性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PTMC患者的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予以总结。结果 110例PTMC患者中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包括Ⅱ~Ⅵ区)76例(69.09%),多灶性癌34例(30.91%),肿瘤突破包膜者(c T3-4)12例(10.91%)。结论 PTMC依然具备一定的侵袭性,应重视术前诊断和术中快速冰冻活检,掌握PTMC的临床特点,及时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占甲状腺癌的70%~80%.尽管其生物学特性较好,但治疗的最佳方法仍然足手术切除。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虽有不少进展,但仍存在一定争议,尤其是对颈部淋巴结的处理尚未达到成熟阶段,一直存在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跖方面的问题、1994年2月-2011年10月笔者收治甲状腺乳头状癌157例,将其手术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统计残余癌灶和颈淋巴结转移数据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理的切除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163例PTC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3例患者中男24例,女139例,年龄(38.22±14.57)岁(10~75岁)。在行残余甲状腺切除的131例患者中,<45岁者88例,残癌率为60.23%(53/88);≥45岁者43例,残癌率为76.74%(33/4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158例进行了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45岁者10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77.14%(81/105);≥45岁者53例,淋巴结转移率为81.13%(43/5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8)。首次手术小于侧叶切除者78例,残癌率为74.36%(58/78);侧叶(峡部)切除者41例,残癌率为53.66%(22/41);侧叶加对侧次全切除者12例,残癌率为50.00%(6/12);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者32例,残癌率为0(0/32)。再次手术后发现,总残癌率为65.65%(86/131),双侧癌发生率为52.76%(86/163)。首次手术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30例(79.75%)。再次手术对132例进行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1.21%(94/132);103例进行了颈侧区淋巴结清扫,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80.58%(83/103)。结论本组中PTC的多灶性特点较明显;≥45岁的PTC患者的残癌率及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45岁患者,但结果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多数PTC病例,甲状腺切除范围越小,残余癌的几率越大,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残余癌的可能性最小;颈淋巴结转移为其重要的转移途径,行颈淋巴结清扫是预防复发、减少再次手术的必要手段。美国甲状腺协会的《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是目前治疗PTC较为合理的指南,同时建议首次手术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是脂≤1.0cm的乳头癌,有其特点,仍可转移至局部区域淋巴结,但预后较好。本文对其自然发展以及其治疗要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 116例中,有诸多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患侧叶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叶切除术等,术后复发或转移与手术的范围密切相关。本组4例术后复发转移者均为患侧叶部分切除者,占该术式的44.4%;其他术式术后无复发转移者。结论应依据患者病变的不同部位及数目(单发/多发)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推荐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或甲状腺次全/近全切除或加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及滤泡状癌的手术范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就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方式及范围进行综述及探讨。作者认为:(1)对于原发灶的手术范围应视侵犯部位而定病变限于一侧叶,行患侧叶及峡叶并患侧颈前肌切除;若双侧叶受累,应力争保留部分正常腺体及后被膜下行近全甲状腺切除术,旨在保留甲状旁腺;癌限于峡叶,行峡叶及双侧内1/3~1/2腺体及颈前肌切除;若癌累及腺外组织,在不危及生命前提下,应尽量切除。(2)颈淋巴结转移癌的外科治疗: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手术切除的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远洋分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8例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中20例(71.43%)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均发现转移,8例(28.57%)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未发现转移。13例术前伴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者,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伴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1例发现微小癌。3例术前伴一侧多发结节者,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有3例出现暂时性声嘶,7例发生暂时性低钙血症。结论 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对伴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者,同时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但对仅峡部单发癌结节或一侧腺叶多发结节者,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或结节侧腺叶切除及对侧无结节侧腺叶次全切,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用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指导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结清扫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1.5~8h在超声引导下向甲状腺原发肿瘤内注入99m锝-右旋糖酐,体积0.4 ml(74 MBq),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1%亚甲蓝0.2~0.8 ml.采用联合法(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51例患者中48例颈侧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4.1%,其中核素法和染料法检出率分别为90.2%和66.7%.颈侧淋巴转移30例,其中3例前哨淋巴结中未发现转移癌灶.颈侧隐匿性淋巴转移率58.8%,Ⅱ区、Ⅲ区、Ⅳ区、Ⅴ区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7.6%、52.9%、29.4%、0%.前哨淋巴结活检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100%、94.1%、100%和87.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安全、可行,对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转移和指导颈侧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内治疗甲状腺癌的医疗机构分散,相当多的甲状腺癌在各级综合医院治疗,由于甲状腺的切除不足及颈部淋巴结处理的不当造成部分患者肿瘤残留,需行二次挽救手术,现就我科对甲状腺癌二次手术的治疗予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全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1—2017-08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的8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将经胸乳入路全腔镜手术的45例患者作为腔镜手术组,将实施传统开放手术的36例患者作为传统手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内引流量、住院时间、美容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结果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轻;但手术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均大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无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全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肯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Ji Q  Wu Y  Zhu Y  Wang Y  Zhang R  Luo Z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8):564-566
目的:探索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方法:在随机的1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进行前瞻性的调查共发现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有7个家族17例患者,其中14例患者为本院手术,3例外院手术,17例患者病例均经本院病理科证实,占同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9.65%(14/145),结果:本组年龄30-74岁,平均年龄45岁,原发灶大小0.8-2.8cm,平均1.7cm,单侧9例,双侧8例(47.5%);3个家族同时有3例患病(42.8%);有4个家族的成员患有甲状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性甲状腺疾病,17例患者中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的10例,全甲状腺切除8例,腺叶加峡部切除9例,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的6例,14例有不同区域的淋巴结转移,占82.3%,(14/17)。结论: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乳头状癌10%左右,双侧病变近50%,淋巴结转移率高,处理基本同于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但是,患病家族成员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对术前或术中检查中央区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否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ND)目前还存在争议性。尽管pCND对cN0 PTC病人长期存活率、复发率和术后甲状腺球蛋白的影响仍不明确,但能够清除中央区潜在的转移淋巴结,有利于手术的彻底性和降低再手术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准确分期和合理选择放射性碘治疗,并对颈侧方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012年我国《甲状腺结节及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及国内学者主流观念,推荐对cN0 PTC病人行病灶同侧的pCND。在行pCND时,应该确保手术范围的规范,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