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及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在自体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自体肝移植术且术后转入ICU的32例受者,根据移植术后9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受者分为感染组(18例)和非感染组(14例)。收集受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第1至9天血清PCT值,计算肝移植术后第3、5、7、9天PCTc。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受者年龄、APACHEⅡ评分、住院总时间和ICU留治时间。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术后第1、3、5、7、9天PCT值及术后第3、5、7、9天PCTc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受者性别。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c对受者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受者术后第3、5、7、9天血清PCT值中位数分别为[13.27(6.25~26.85)]和[5.69(5.21~14.25)]、[20.57(15.65~35.25)]和[5.65(4.52~6.56)]、[25.88(20.36~42.65)]和[5.93(4.72~13.65)]、[30.31(22.21~50.36)]和[6.47(0.94~9.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6、-3.305、-3.400、-3.837,P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受者肝移植术后第7、9天PCTc中位数分别为-195%(-548%~-70%)和-23%(-93%~55%)、-223%(-645%~-89%)和-39%(-96%~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01、-3.153,P均0.05)。肝移植受者术后第3、5、7、9天PCTc预测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95%CI:0.517~0.900,P0.05)、0.778(95%CI:0.614~0.942,P0.05)、0.813(95%CI:0.665~0.962,P0.05)、0.829(95%CI:0.689~0.970,P0.05)。术后第9天PCTc 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当截断值为-78.04%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3.4%。结论自体肝移植受者术后持续高水平的血清PCT值可能提示感染控制欠佳,连续动态监测PCT和PCTc对病情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供者来源性感染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75例行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阳性组(26例)和阴性组(49例)。观察阳性组和阴性组受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对肝移植受者痰液、腹腔引流液进行培养,观察受者术后感染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受者术后1.5年的生存曲线。结果阳性组受者门静脉狭窄和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受者(P0.05)。75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术后感染者33例(44%),受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以肺部和腹腔为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感染率分别为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中,痰液、腹腔引流液培养阳性分别为10例、11例,其中4例受者痰培养结果与其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一致,6例受者腹腔引流液培养结果与其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一致。经过抗感染治疗后,阳性组中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5、12 d死亡,其余受者的培养结果均转阴。阴性组中,痰液、腹腔引流液培养阳性分别为7例、6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培养结果均转阴,2例受者因移植物肝衰竭分别于术后1个月、1年死亡。阳性组和阴性组受者移植术后1.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者来源性感染对肝移植受者早期预后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对中晚期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在肝移植受者中实施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否接受ERAS方案治疗将受者分为ERAS组(163例)和对照组(302例),ERAS组病情重于对照组。观察并记录肝移植受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输血量;记录肝移植受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28 d总撤除呼吸机时间、术后再插管率;记录肝移植受者术后90、180 d及1年的生存率,分析肝移植受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ERAS组受者的无肝期为45(39,53)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0(32,48)min(P0.05)。ERAS组红细胞输注量为10(7,13)U,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8(10,28)U(P0.05)。ERAS组受者的术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35(84,212)h、24(18,33)d,均短于对照组的154(103,253)h、34(20,50)d(均为P0.05)。ERAS组受者的术后28 d总撤除呼吸机时间为26(25,27) 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6(23,27) d(P0.05)。ERAS组受者的术后再插管率为1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P0.05)。ERAS组受者术后90、180 d以及1年的生存率均为92.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者的81.1%、78.1%、75.7%(均为P0.05)。ERAS和手术时间是肝移植受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ERAS管理模式可提高受者生存率,同时可缩短受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再插管率,对肝移植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维护中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对肝移植受者及移植物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19例DCD供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依据DCD供者在器官切取前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将19例DCD供肝移植的供、受者分为血管活性药物组(用药组)和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组(未用药组).观察和比较两组供、受者间的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存活时间等.结果 术后两组受者间肝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受者均未出现与供者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等.用药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4.2±4.2)个月,未用药组为(6.2±4.2)个月,两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基本相同(P>0.05).结论 在DCD供者的维护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及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导致初始肝功能不良(IPGF)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4月至11月行肝移植的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肝移植术后3 d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I一)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1 500 U/L的受者分为IPGF组,<1 500 U/L的受者分为非IPGF组.受者肝移植前分析指标为:年龄和MELD评分;供者分析指标为:年龄,供肝冷保存时间(CIT),供肝冷保存末期(Pr)、门脉灌注后4 h(Po)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活检病理学评分;手术中的分析指标为:受者手术时间和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RWIT).结果 所有受者术后均获得长期随访.32例受者中,IPGF组有10例,非IPGF组有22例.IPGF组和非IPGF组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分别为(55.00±12.91)min和(41.55±8.5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PGF组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显著长于非IPGF组(P<0.01);IPGF组受者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非IPGF组(P<0.05).两组移植肝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0.0%和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移植肝按P0评分和IRI评分中的重度损伤标准发生IPGF的概率与轻、中度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IPG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供体质量对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128例DCD肝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肝移植术受者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率,根据有无术后感染将受者分组。对所有受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术后1年生存情况。收集DCD供体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有无脂肪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血钠、血钾、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结果 128例肝移植受者在住院期间,共63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率为49. 2%。共分离15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65株,占43. 0%;革兰阴性菌71株,占47. 0%;真菌15株,占9. 9%。术后1年随访中,感染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 0. 05)。感染组体重指数≥24kg/m~2、中或重度脂肪肝供体比例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 0. 05),白蛋白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 0. 05),冷缺血时间、总胆红素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 0. 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供体脂肪肝、冷缺血时间、总胆红素是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是其独立保护因素。结论供体体重指数、脂肪肝、冷缺血时间、白蛋白、总胆红素等DCD供体质量因素对肝移植术后感染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史对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HT)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肝胆外科因肝硬化PHT行肝移植的受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移植术前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观察指标为受者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肝移植前后肝功能指标。采用Wilcox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年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术前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术后1周内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性别和原发病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最终纳入80例因肝硬化PHT接受肝移植治疗的受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年龄7~71岁。原发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71例,胆汁性肝硬化5例,肝豆状核肝硬化2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所有受者均采用原位下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术。出血组(39例)与非出血组(41例)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情况、术前肝功能指标、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术后各时间点ALT、AST、TBil、ALB和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第3、5和7天血清ALT水平均低于术后第1天,两组术后第5和7天血清ALT水平均低于术后第3天,非出血组术后第7天血清ALT水平低于术后第5天(P均<0.05)。 结论肝移植前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史对肝移植治疗肝硬化PHT受者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移植的预后差异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肝移植的75例受者临床资料。将受者分为AILD组(25例)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50例)。观察受者的术中情况,包括器官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输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重度急性肾损伤(AKI)、感染、急性排斥反应、胆道相关并发症、血管相关并发症、移植后糖尿病(PTDM);观察出院后随访情况。分析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AILD组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的器官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ILD组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高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受者(P0.05),术后重度AKI发生率低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受者(P0.05)。AILD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87%、87%,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术后1、3、5年生存率88%、88%、88%,两组受者累积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重度AKI、感染、胆道相关并发症等5个指标是受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为P0.05)。结论 AILD组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受者移植术后总体生存预后无明显差异,年龄、MELD评分、重度AKI、感染、胆道相关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预后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边缘供肝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2015年4月至5月施行的3例边缘供肝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边缘供肝供者均为男性,包括61岁老年供者供肝1例,重度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脂肪变65%)供肝1例,冷缺血时间延长(15.7 h)1例。均实施中国三类标准器官捐献。老年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排斥反应。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肝功恢复差,术后1周因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再次行肝移植。冷缺血时间延长供肝肝移植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0 d发生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将他克莫司由2.0 mg(2次/d)调整为2.5 mg(2次/d),肝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综合评估供肝状况及合理匹配受者的前提下,边缘供肝能够安全使用,并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老年供肝可以匹配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低的老年受者;冷缺血时间延长供肝可通过增加灌注次数以适当缓解术后肝功能恢复延迟情况;重度脂肪变性供肝仍应谨慎使用,要综合其他影响供肝的因素及受者状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不同分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移植受者科学登记处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ACLF接受肝移植的1 144例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患有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n=927)和糖尿病组(n=217)。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用于比较组间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受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基础肝脏疾病、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ACLF分级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χ2=-6.290、-3.592、76.451、-2.959、8.150和-2.542,P均<0.05)。两组供者ABO血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3,P<0.05)。非糖尿病组受者肝移植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比例(1.54%)低于糖尿病组受者(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3,P<0.05)。两组受者死于移植物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出血、感染、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截至2021年9月1日,非糖尿病组ACLF 1级肝移植受者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3.1%、90.5%和88.7%,糖尿病组分别为93.8%、92.2%和9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05)。非糖尿病组ACLF 2级肝移植受者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3.6%、89.8%和88.4%,糖尿病组分别为96.8%、95.7%和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0,P>0.05)。非糖尿病组ACLF 3级肝移植受者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1.5%、89.2%和87.5%,糖尿病组分别为80.0%、71.7%和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4,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者术前糖尿病、族裔(非裔)和BMI是影响ACLF 3级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HR=2.31、2.13和1.04,P均<0.05)。 结论糖尿病显著降低ACLF 3级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率,但对于ACLF 1、2级受者无明显影响。因此在进行肝移植受者术前评估时,应该重视ACLF 3级受者是否合并糖尿病,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手术的技术要点和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肝移植外科12例腹腔镜下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术病人资料。分析12例供者及相应12例受者的手术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供者中,切取不包括肝中静脉的右半肝6例,左外叶3例,不包括肝中静脉的左半肝3例。术中失血量400(100~600 mL)。供者住院时间7(4~10 d)。所有供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12例受者术前移植物受体体重比(GRWR)为0.94%(0.54%~3.70%)。手术时间625(405~720 min)。术中失血量750(200~3000)mL。术后住院时间20(7~40)d。1例受者病人术后第7天发生消化道出血,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1例受者病人术后出现肺部感染,保守治疗后无效于术后第8天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受者病人术后顺利出院。结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器械的不断改进,腹腔镜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使用替加环素预防感染的效果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使用替加环素进行预防感染的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受者感染事件和供者来源感染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替加环素治疗时、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7±2)d受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总结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40例肝移植受者中,2例受者发生感染,分别为黑曲霉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不属于替加环素抗菌谱所覆盖的范围,调整抗感染方案后感染情况控制良好。9例供肝相关培养阳性,但均未发展为供者来源性感染事件。40例受者均于术后2周左右肝功能恢复良好出院,其中6例于术后2~4 d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伴凝血功能障碍,而转氨酶、胆红素、感染相关指标术后逐步下降,白蛋白水平稳定,予以补充人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功能好转,但纤维蛋白原水平持续下降。停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恢复至正常,考虑可能为替加环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使用包含替加环素在内的预防感染方案可以降低敏感细菌导致的感染发生率,但药物使用期间需密切关注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钠血症供体对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肝移植受体资料。根据供体血清钠离子水平将受体分为高钠血症组(供体血清钠≥150 mmol/L,19例)与非高钠血症组(供体血清钠150 mmol/L,54例)。对受体术后1、3、7、14、21 d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白蛋白、总胆红素(TB)、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时间、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进行检测,对受体术后护肝药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非高钠血症组相比,高钠血症组受体术后1、3、7 d的血清TB、ALT、AST、HGF水平和MELD评分显著升高(均为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为P0.05)。高钠血症组受体术后3、7 d的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长于非高钠血症组(均为P0.05)。高钠血症组的受体术后护肝药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分别为9(7~13)、11(8~13)d,明显长于非高钠血症组的4(3~9)、7(3~9)d(均为P0.05)。两组受体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血清肌酐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受体均康复出院。结论供体获取前高钠血症对受体围手术期肝功能并无明显影响,但会延长受体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动态变化对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后抗生素应用的指导价值。方法: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9例为对照组,术后常规使用3 d抗生素,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抗生素的应用;另外70例为试验组,检测所有患者术前2 h、术后36 h、3 d及7 d血清PCT水平,试验组依据PCT变化调整抗生素应用。记录两组的抗生素应用时间、抗生素费用、穿刺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前2 h、术后36 h、3 d血清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7 d血清PCT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抗生素应用时间、抗生素费用、穿刺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后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可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抗生素费用及穿刺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伴急性肾损伤(AKI)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者供肾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成功完成DBD供肾移植的59例供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入重症监护室(ICU)时的血清肌酐(Scr)水平,将DBD供者分为AKI组(14例)与正常组(45例),相应的101例受者根据供者情况分为AKI组(23例)与正常组(78例)。总结59例供者器官捐献情况,比较两组供者获取前的主要指标。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住院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 59例供者中,14例发生AKI(24%),其中2例在其维护期间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正常组供者相比,AKI组供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P0.05),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率更高(P0.01),入ICU时和获取前的Scr水平更高(均为P0.01),获取前24 h尿量更少(P0.01)。与正常组受者相比,AKI组受者术后2、3 d的Scr水平更高(均为P0.05),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亦明显升高(P0.01,P0.05)。两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感染、恢复透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两组受者均好转出院,移植肾存活率为100%。结论伴AKI的DBD供者供肾移植,经过积极的器官维护可纠正AKI,达到与非AKI供肾同样的效果,可以作为扩大供肾来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保护及功能评估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和3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供肝获取情况和受者预后情况;根据供者器官获取前的血清钠离子水平(血清钠),将相应受者分为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比较3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结果 35例供者中,中国标准二类27例,中国标准三类8例,实施肝移植33例,余2例肝脏有淤血性肝硬化改变,弃用。33例肝移植受者中,30例恢复顺利,术后7~14 d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长期门诊随访移植肝功能基本正常;3例受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死于肺部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清钠155 mmol/L组、血清钠155~160 mmol/L组和血清钠161~180 mmol/L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依次为18%、23%和4/5,其中,血清钠161~180 mmol/L组明显高于血清钠155 mmol/L组(P0.05)。结论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维护是提高供肝利用率、保证供肝功能和取得较好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方式对肝移植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寻找降低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合理营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7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行肝移植治疗的104例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51例)和非TPN组(53例)。TPN组营养方式为术后第1天起经深静脉导管行TPN,连续7 d,术后第8至14天根据受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非TPN组营养方式为术后第1天肠外营养(PN),第2天起采取部分肠内营养(EN)加PN再逐步向完全肠内营养(TEN)过渡。监测术后2周内感染发生率及菌株分布情况,包括呼吸道(肺部)、腹腔、胆道、泌尿道、深静脉导管以及消化道等处细菌和真菌感染分布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年龄和术前体质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原发病和术前营养状况等基线资料、术后2周内细菌和真菌感染发生率及不同部位细菌和真菌感染百分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肝移植受者性别、年龄、术前体质量、原发病、营养状况、Child-Pugh分级等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PN组和非TPN组术后2周内细菌和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7%(24/51)和34%(18/53)、25%(13/51)和11%(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032、0.041,P均0.05)。TPN组和非TPN组深静脉导管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0/51)和2%(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76,P0.05);消化道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11/51)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79,P0.05)。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EN加PN,再逐步向TEN过渡的营养方式,较TPN术后感染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应用人血白蛋白(HSA)和羟乙基淀粉(HES)与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关系,为肝移植术中合理的液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60例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输注液体分为HSA组和HES组。观察两组受者术前(T1)、无肝期(T2)、新肝期(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受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Child-Pugh评分和血气指标,以及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P均0.05)。HSA组受者T4和T5两个时间点肺动脉压低于H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6、-7.374,P均0.05);T2至T5 4个时间点肺毛细血管楔压低于H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26、-7.050、-6.213、-6.158,P均0.05);T2和T3两个时间点肺动态顺应性高于HE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2、5.041,P均0.05)。HSA组受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均低于H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8、-3.738,χ~2=4.02、4.02,P均0.05)。HSA组受者IL-6在T5时间点低于HES组(t=-5.452,P0.05),TNF-α在T3、T4、T5 3个时间点均低于HES组(t=-4.724、-3.815、-2.719,P均0.05),而IL-10在T5高于HES组(t=2.22,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应用HSA在改善肺功能,减轻炎症性肺损伤和减少肺部并发症方面可能优于H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直肠拭子培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阳性对CRKP的血流感染的预警价值,寻找受者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供相关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肝移植的148例受者进行直肠拭子培养,对直肠拭子培养CRKP阳性的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CRKP血流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根据是否给予干预治疗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观察干预治疗对CRKP的血流感染的干预效果。结果148例肝移植受者进行直肠拭子培养检出CRKP阳性23例(15.5%),发生CRKP血流感染5例(21.7%,5/23);直肠拭子培养阴性125例,均未发生血流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严重的基础疾病(重症肝炎)、术后移植肝功能恢复延迟、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肾替代治疗(RRT)、术后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的诱导均是直肠拭子培养CRKP阳性的受者发生CRKP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此外,干预组中18例直肠拭子培养CRKP阳性的受者后期发生CRKP血流感染者2例(11.1%);未干预的5例CRKP阳性的受者后期发生CRKP血流感染者3例(60%)。干预组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结论对肝移植受者进行直肠拭子培养可为CRKP血流感染提供预警,对直肠拭子培养CRKP阳性的高危受者进行干预治疗,可以减少CRKP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并存活的3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评分,将受者分为高MELD组(MELD评分≥25分,8例)和低MELD组(MELD评分25分,26例)。比较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术前,高MELD组需要人工肝治疗者比例、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低MELD组(均为P0.05)。术中,两组受者的出血量、输血量、供肝热缺血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高MELD组的入住ICU时间长于低MELD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总体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移植术后高MELD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高于低MELD组。两组受者术后胆漏、腹腔脓肿和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能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