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试验,辅以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佐以网络药理学研究,并对其药理作用机制有一定的认识,该药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性高血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恢复期、急性心肌缺血、脑缺血后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焦虑状态等,现对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41例采用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监测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4h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及血栓弹力图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选取30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血栓弹力图指标的R值、K值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Angle角、MA值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R值、Angle角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值、MA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的PT、APTT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FIB、D-D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T、APTT在静脉溶栓前、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值、D-D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8天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可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罗格列酮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罗格列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接受罗格列酮联合银杏酮酯分散片治疗),两组持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罗格列酮组(90.20%比74.51%),P=0.03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ADL评分显著升高,NIHSS评分、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Fg)和血浆黏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罗格列酮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38.64±6.29)分比(45.49±6.32)分]升高更显著,NIHSS评分[(16.59±3.41)分比(13.74±3.18)分]、全血黏度高切[(6.27±0.51)mPa·s比(5.49±0.53)mPa·s]、全血黏度低切[(10.35±0.64)mPa·s比(9.28±0.67)mPa·s]、红细胞压积[(42.37±3.19)%比(39.28±3.34)%]、Fg[(4.38±0.27)g/L比(3.26±0.24)g/L]和血浆黏度[(1.35±0.18)mPa·s比(1.19±0.17)mPa·s]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01。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罗格列酮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6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A组(合并心房颤动,n=51)与B组(未合并心房颤动,n=55);根据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将A组患者分为A1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3.0 h,n=24)与A2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介于3.0~4.5 h,n=27),将B组患者分为B1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3.0 h,n=26)与B2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介于3.0~4.5 h,n=29)。所有患者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A组与B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 A组与B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组患者mRS评分高于B组(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于B组(P<0.05),而A组与B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 A1组与B1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1组患者mRS评分高于B1组(P<0.05);治疗期间A1组与B1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 A2组与B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2组患者mRS评分高于B2组(P<0.05);治疗期间A2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于B2组(P<0.05),而A2组与B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对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远期预后有影响,且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病3.0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并未增加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而发病3.0~4.5 h行静脉溶栓治疗则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榆林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C组,每组70例。A组患者实施常规降压治疗;B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降压治疗,7 d后降至120/80 mm Hg左右;C组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降压治疗,7 d后降至140/90 mm Hg左右。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1周、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B、C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A组,且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血压控制能有效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临床疗效,进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但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非溶栓治疗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非溶栓治疗的176例AIS患者,记录治疗3 d内END发生情况。采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溶栓治疗早期END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AIS患者非溶栓治疗后END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176例AIS患者中,非溶栓治疗后发生END 49例。发生END者与无END者在责任血管狭窄程度≥70%所占比例、分水岭梗死所占比例、脑微出血数目、病因学分型、OCSP分型、病灶横断面最大径、颈动脉狭窄程度、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Hcy、DD、Lp(a)、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任血管狭窄程度≥70%、分水岭梗死、较严重的颈动脉狭窄、较高的入院时NIHSS评分及Hcy、DD水平是E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将上述各危险因素拟合建立联合预测因子PRE_1,ROC曲线分析显示,PRE_1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为0.755...  相似文献   

8.
法舒地尔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AMI)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血管痉挛〔1,2〕。国内有研究对法舒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了分析〔3~5〕,但未见针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法舒地尔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医基础治疗组(A组)41例,西医基础治疗加灯盏花素加中医康复治疗组(B组)40例,西医基础治疗加现代康复治疗组(C组)42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作为判断疗效主要指标,对上述3组患者短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NIHS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A组、B组和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4.15%、52.50%和38.10%,B组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如下治疗方案:常规治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内科》2017,(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和非END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出现END 39例,未出现END109例。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以及高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颈动脉狭窄以及高NIHSS评分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END的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神经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小板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黏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阳性率、血小板P选择素],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PAdT、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阳性率、血小板P选择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dT、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阳性率、血小板P选择素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替罗非班治疗AIS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小板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5例中END患者79例为END组;非END患者206例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两组一般资料、血液学指标、影像学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初次收缩压、舒张压、入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DM)史、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颈动脉狭窄≥50%及大面积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较高、高血清CRP、高Hb A1c、颈动脉狭窄≥50%是END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早期识别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危险因素以利于疾病评估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尼莫地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给药时机、途径、剂量及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的反应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发病30天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超早期(3~6 h)、早期(3~5天内)以及直至30天。这段时间的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非常重要意义,故急性期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循证医学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1恢复或改善脑血流灌注的措施1.1恢复或改善脑缺血区域的血流  相似文献   

17.
尼莫地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就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给药时机、途径、剂量及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的反庆进行了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致死率和致残率第一位的疾病,严重危害人们健康,而缺血性脑卒中占80%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治疗很具挑战性,毕竟与心电图快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急性脑卒中除了临床症状外,还需要急诊头颅CT来区分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另外,AIS的治疗时间窗非常短暂,目前惟一证实有效的治疗是及时恢复闭塞血管的再通。年,试验证实了静脉用重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的目的是首先确定高压氧的应用方法和安全性,再进一步评价高压氧对长期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卒中24h以内,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空气治  相似文献   

2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Wei G 《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2):795-798
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引起死亡及致残的首要原因。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 15 0~ 2 0 0万人。病死率约 80~ 12 0 / 10万人口。 199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通过了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静脉溶栓是治疗卒中安全、有效的方法。随后对抗血小板、抗血栓及神经保护剂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晚近发现动脉溶栓对治疗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效果良好。然而对于卒中治疗单元(strokeunit)及卒中综合治疗小组 (integratedstroke inteventionteam)及早期康复效果则比较难予评价。现结合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