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与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疗效及护理的差异。方法:同期215例冠脉旁路移植术患,其中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109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106例,分别观察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ICU监护期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应用IABP例数、死亡率、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低于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组,除胸部并发症P<0.05外余P均<0.01。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优于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加左心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的手术经验。方法2002年12月至2006年6月,对术前心脏超声及左室造影未提示明显附壁血栓的10例心梗后左室室壁瘤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左心室重建术,左心室重建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例室壁瘤在非体外循环下行闭式缝合,其余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膜荷包环缩或心内室壁瘤缝合。结果平均每例吻合冠脉(3.3±1.2)支,室壁瘤闭式缝合1例,心内膜荷包环缩6例,心内室壁瘤缝合3例。术后主动脉内囊反搏治疗1例。全组无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心脏超声提示心功能指标改善,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心梗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加左心室重建术,治疗低血栓栓塞风险的心梗后左室室壁瘤,可减轻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心肌血运重建同时重建左室形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CHD)患者9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将接受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非体外循环组,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纳入体外循环组。对比两组在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非体外循环组对比,体外循环组患者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CHD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康复时间短、并发症风险小,今后可将其作为老年CHD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借助3D打印技术辅助行不停跳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将36例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组借助3D打印技术打印出1∶1冠脉模型用于辅助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对照组采用常规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均康复出院。手术时间[观察组(146.60±7.51) min∶对照组(156.00±7.70) min,P0.05],术后引流量[观察组(81.65±12.05) ml∶对照组(92.63±18.60) ml,P0.05],ICU监护治疗时间[观察组(51.08±4.26) h∶对照组(54.21±4.88) h,P0.05],术后住院天数[观察组(6.46±0.65) d∶对照组(6.55±0.84) d,P0.05],下肢大隐静脉切口长度[观察组(30.08±3.15) cm∶对照组(33.68±2.58) cm,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全部一次关胸,胸部切口及大隐静脉切口愈合佳。观察组术中、术后未输注红细胞,对照组输注红细胞2例,大隐静脉切口愈合不良1例。结论: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的效果较好,且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患者心功能及切口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并行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于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并行体外循环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On-pump beating heart, OnPBH-CABG)患者42例(男性30例,女性12例),选取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患者62例(男性46例,女性16例)对照,比较术前及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 并行循环组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良好,并行循环组呼吸机辅助时间(21.73±17.69h)、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64±2.11d)、院内死亡率(2.38%)以及术后各类并发症等术后指标均与OPC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并行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明  李儒正  谭威 《山东医药》2008,48(32):126-127
9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按照术式的不同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46例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 d及术后4 h、24 h、72 h、5 d、7 d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cTnI、CK-MB及血脂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发现术后4、24 h,CCABG组cTnI和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OPCAB组;术后72 h,两组cTnI水平亦有明显差异;两组术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OPCAB对心肌的损伤程度低于CCABG;OPCAB可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可降低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心脏瓣膜置换术(HVR)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患者ICU停留时间、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CABG与HVR非同期治疗组和同期治疗组,每组47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5年内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与非同期治疗组比较,同期治疗组LVEF [(44.23±11.03)%比(49.58±11.39)%]、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比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0.87±0.09)比(0.94±0.12)]明显提高,左房内径(LAD)[(39.47±10.16)mm比(34.46±8.72)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8.49±10.65)mm比(53.17±9.13)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48.69±8.73)mm比(42.07±8.36)mm]、心胸比(CTR)[(0.66±0.14)比(0.54±0.09)]明显减小,心功能Ⅱ级比例(46.81%比70.21%)明显增加,Ⅲ级比例(34.04%比12.77%)明显降低,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或0.01)。5年后随访,与非同期治疗组比较,同期治疗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0.43%比19.15%)明显降低,5年生存率(44.68%比68.08%)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同期行CABG与HVR能够显著缩短ICU停留时间等术后观察指标,改善心功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减少不良事件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106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两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例,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平均搭桥支数、平均动脉桥支数、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以及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是冠心病外科治疗有效的方法;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及近期心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3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8例,按是否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分为体外循环组(n=35)与非体外循环组(n=63)。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全身麻醉,体外循环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组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非体外循环组患者手术时间、ICU治疗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体外循环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LVEF和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6%,高于非体外循环组的28.6%(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近期心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但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疗效较优,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97例射血分数(EF)<0.30的冠心病患者的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选择97例EF<0.30的高危患者,全部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55例,女性42例.术前测定射血分数0.18~0.29(0.240±0.031).合并心肌梗死史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9例,支架置入治疗史16例.NYHA心功能Ⅱ级39例、Ⅲ级35例、Ⅳ级23例.冠脉造影提示双支病变21例、多支病变65例、左主干病变11例,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反流43例,合并室壁瘤13例,左室血栓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3~76 (61.3±4.2)mm.结果 97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平均远端吻合口(3.7±1.1)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7例,均在手术中安放.住院死亡2例.1例脑梗塞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未愈出院,1例肺梗塞,保守治疗好转.随访2~21个月.出院后死亡3例,3例有心功能不全表现,需要长期强心利尿药物治疗.其余患者心功能良好,未再次接受心导管术.结论 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能有效降低手术与麻醉风险.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应用磷酸肌酸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磷酸肌酸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100例冠心病择期行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术中给予磷酸肌酸钠250mg,对照组不给磷酸肌酸钠。观察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心脏复跳情况、正性肌力药使用情况、ICU停留时间以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临床指标。两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手术后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检测红细胞压积、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乳酸脱氢酶。结果试验组体外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两组术后心肌酶谱均较术前升高,但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应用磷酸肌酸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2年4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左室室壁瘤手术的282例患者资料,男性221例,女性61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IABP,将患者分为IABP组(n=31)和对照组(n=251)。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以及超声指标;术后住院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IABP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死亡率、神经并发症、严重感染、总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对体外循环后并行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连续性收集60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房颤患者,按照患者所施行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组(A组,n=33),心脏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组(B组,n=27)。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情况,包括心内操作时间、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并于手术前后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左室EF变化率、转律率等,监测手术后期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情况比较:A组与B组在心内操作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体外循环时间和后并行循环时间A组较B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术后短期内(6个月)A组患者左室EF变化率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心功能情况基本一致(P0.05),趋势图显示A组患者左室变化率斜率更大,峰值更高,更快到达峰值。A组双极射频消融转律率为88%(29/33),且绝大多数(27/29)短期内(12个月)能维持窦性心律;B组27例患者有3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其余24例术后12个月内仍为房颤心律,转律率只有11%。结论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可以减少总体外循环时间、后并行循环时间,且安全性和转律率高、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等,具有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并发房颤患者188例的临床资料,由患者及其家属自愿选择是否同期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分为同期消融组(n=96)和非消融组(n=92)。同期消融组患者行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非消融组患者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脉搭桥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出院后随访12个月,根据随访结果,记录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心功能指标;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栓塞)发生率,评价其临床疗效。 结果 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插管时间,心外科ICU监护时间和术后普通病房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同期消融组优于非消融组(P<0.05);同期消融组12个月内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消融组(P<0.05)。 结论 对同时患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窦性心律转复率更高,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炎症因子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0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系统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3例。对照组采用心脏瓣膜手术非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及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TNF-α及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及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心脏瓣膜手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及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1岁.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31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107例,根据T2DM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合并T2DM,n=50)和观察组(合并T2DM,n=57)。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后总引流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LA、LVEDD、LVESD、LVEDV、LVESV、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LVEDD长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LA、LVESD、LVEDV、LV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P组),每组40例。患者在麻醉诱导中心静脉置管后,D组患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4ug/(kg·h)持续15 min后调节剂量为0.7 ug/(kg·h)直到手术结束。P组同时间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2组患者术后初醒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五天心脏超声心功能(EF值),和住院总费用。结果 D组患者术后初醒时间明显早于P组,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P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心脏超声心动图EF值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五天心脏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P组EF值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D组术后EF值虽较术前下降,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应用于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加快患者术后苏醒,并缩短气管插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注册(GRACE)评分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治疗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的患者100例,统计患者入院时GRACE评分,收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治疗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心功能指标(EF值)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分析患者GRACE评分与疾病危重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第1天APACHE II评分、总住院天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时间、ICU监护治疗时间随GRACE评分升高而升高(r值分别为0.601,0.695,0.759,0.310及0.318,P0.05),与术后心功能指标(EF)呈负相关(r=-0.543,P0.001)。低、中、高危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天数、APACHE II评分及EF值组内差异明显。低危组与高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出院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APACHE II评分、EF值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危组与高危组的手术时间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患者中,GRACE评分对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40例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无死亡的临床体会,比较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后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连续完成的40例老年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年龄65~85岁,其中12例CCABG,28例OPCAB。结果患者无手术死亡。OPCAB组3支病变26/28,CCABG组3支病变10/12,其中1例同期室壁瘤切除,1例同期主动脉瓣置换。平均旁路移植支数为(3.4±0.8)支。患者随访率100%,随访时间1~34个月。随访期间仅有1例术后1个月剧烈活动后出现心绞痛,其他无任何症状。结论对于选择性病例,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OPCAB和CCABG均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早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