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左侧股静脉入路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的可行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130例,分别经双侧股静脉穿刺房间隔各一次,比较经双侧穿刺针的塑形弯度,穿刺房间隔所需时间。按入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经右侧股静脉送消融导管至左房,经左侧股静脉入路送肺静脉标测电极至左房(A组,n=67);经右侧股静脉送肺静脉标测电极至左房,经左侧股静脉送消融导管至左房(B组,n=63)行房颤射频消融,观察两组患者X线总曝光时间,消融时间有无差别。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无差别。经双侧股静脉穿刺房间隔时穿刺针的塑形弯度相同,成功穿刺房间隔所需时间无差别[(51.85±15.14)s vs(55.71±10.66)s,P=0.097]。两组患者X线总曝光时间[(3.27±1.13)min vs(3.58±0.92)min,P=0.082],消融时间[(57.90±12.23)min vs(54.81±9.18)min,P=0.108]无差别,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包积液、股动静脉瘘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经左侧股静脉行房颤射频消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经右侧桡动脉途径相比较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进行冠脉介入术的优势。方法 956例患者分别经左侧桡动脉途径(A组,558例)和右侧桡动脉途径(B组,398例)进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观察分析两组的成功率、失败原因以及导管应用类型和到位时间。结果在造影成功率上经左侧和右侧桡动脉途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比89.4%,χ2=5.375,P=0.251);在PCI成功率上两组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8%比49.2%,χ2=3.384,P=0.066)。在造影失败的原因中,在锁骨下动脉迂曲及头臂干迂曲钙化/闭塞不能通过的发生率在右侧桡动脉途径更高(45.2%),并且为经右侧桡动脉造影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PCI中,指引导管一次到位成功(92.2%比74.9%,χ2=22.272,P=0.0002)或更换指引导管后成功(6.0%比18.3%,χ2=14.537,P=0.0001)以及桡动脉途径失败需要改为股动脉途径在B组中发生率更高(1.8%比6.9%,χ2=6.629,P=0.012)。在两组中JudkinsL3.5(79.2%比81.7%,χ2=0.87,P=0.351)和R3.5(78.2%比80.3%,χ2=0.582,P=0.445)的应用率最高。在穿刺-鞘管到位时间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29±20.73)s比(96.16±21.13)s,t=1.04,P=0.253,但在导管到位时间上A组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介入术和右侧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克服操作距离大、穿刺困难的因素,左侧桡动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将 153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其意愿分为桡动脉组(75例),平均年龄(57.3±4.5)岁和股动脉组(78例),平均年龄(55.3±5.1)岁.记录两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卧床时间. 结果 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比较X线曝光时间[(17±5)min比(16±6)min,t=0.61,P=0.57]、手术操作时间[(49±9)min比(48±11)min,t=0.59,P=0.61]、穿刺成功率(98.7%比100.0%,x2=0.47,P=0.53)和手术成功率(96.0%比96.2%,x2=0.14,P=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穿刺并发症股动脉组高于桡动脉组(17.9%比2.7%,x2=9.54,P=0.002);桡动脉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4.5±1.2)h比(13.2±4.6)h,t=2.12,P=0.003].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具有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的优点,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行PCI的患者1011例,分为桡动脉组(355例)和股动脉组(656例),分析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 vs 99.2%,P0.05)。2组患者1、2和3支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明显延长,穿刺局部血肿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并发症少,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选择经股动脉途径优于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肱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65例,将其按照穿刺途径分为经桡动脉途径20例(A组)、经肱动脉途径30例(B组)、经股动脉途径15例(C组)。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情况、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卧床时间及手术时间,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中均有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者,均手术成功。3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卧床时间短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3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均安全有效,急诊行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的二种不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多功能造影导管组共205例;B组为Judkins造影导管组共247例。对比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左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A组(96.6%)与B组(9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A组(91.2%)与B组(96.8%)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造影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痉挛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血肿、桡动脉搏动消失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安全、可靠、手术成功率高、X线透视时间少、手术操作时间短导管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07年8月至2010年10月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70例,随机分为左侧桡动脉组486例(左侧组),右侧桡动脉组484例(右侧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介入手术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左侧组手术成功率为94.8,右侧组手术成功率为93.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atchman封堵器左心耳封堵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同一操作医师连续实施的39例Watchman封堵器左心耳封堵术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A组(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B组(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C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每组13例。选择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术中造影时间、封堵伞释放时间、对比剂用量5项指标描述学习曲线,学习曲线的描绘采用累积和(CUSUM)分析法,同时结合并发症情况对学习曲线进行探讨。结果 39例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术中造影时间、封堵伞释放时间和对比剂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8.74±48.73)min、(14.69±5.60)min、(38.10±16.18)min、(15.03±7.19)min和(251.28±94.23)ml。手术各时间节点及对比剂用量随手术例数的增加呈先下降后稳定趋势。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中造影时间、封堵伞释放时间、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进一步分析,平均手术时间A组比B组、C组分别多71.84 min和105.00 min,B组比C组多33.1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平均X线透视时间A组比B组、C组分别多7.84 min、9.4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组与C组的平均X线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B组、C组发生率分别为30.77%、23.08%、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CUSUM学习曲线拟合优度R~2为0.9461,拟合方程∑_i(CUSUM值)=–0.0589X~2+2.2626X–0.835,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20例时,曲线相应点的切线斜率k变为负值。结论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Watchman封堵器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累积手术例数达到20例时能够较好掌握此项技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熟练掌握常规操作的基础上,探讨以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为依据,术中不做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直接在X线透视下行经皮股静脉途径封堵未闭动脉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共完成57例不造影、X线透视下直接经股静脉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患者均为体重≥7 kg、左向右分流、肺动脉端内径≥2 mm的非窗型动脉导管未闭(PDA)。57例患者中,儿童47例为儿童组,成人10例为成人组。术前常规心脏听诊,做心电图、X光胸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协助诊断。除常规测量外,在胸骨旁大动脉短轴、高位胸骨旁大动脉和锁骨上窝大动脉这三个重点切面,以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相结合,评价PDA的形态,测量肺动脉端最细处内径,并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国产蘑菇型封堵伞,漏斗型PDA,封堵伞的肺动脉端内径为肺动脉端最细处内径(mm)×2+2 mm;管型PDA或体重较大者在此基础上增加2 mm。在X线透视下直接经皮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伞。术后以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效果。结果:儿童组患者年龄0.9~13.7(3.0±2.4)岁,体重7.8~43.0(14.3±4.8)kg;动脉导管内径2.0~10.0(3.4±1.5)mm,封堵伞直径6~14(9.6±2.8)mm。成人组患者年龄22~66(37±15)岁,体重52~96(66±14)kg,动脉导管内径3.0~10.0(5.6±2.3)mm,封堵伞直径8~22(12.8±4.3)mm。儿童组在X线透视下重新放置原封堵伞和更换大一号封堵伞各1例;2例改股动脉途径封堵完成。余53例一次放置成功。术后早期及1个月随访无死亡、封堵伞移位、心律失常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初步显示以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为依据,术中在X线透视下直接放置封堵伞的简化操作模式可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以指导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12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A组,n=64)及内固定术(B组,n=62)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扶双拐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术后关节功能的变化.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比B组明显延长[(72.8±10.1)min vs(55.7±7.8)min,P<0.05];A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B组[(365.5±51.2)mL vs (180.8±25.3) mL,P<0.01];A组平均扶双拐下地时间显著少于B组[(7.5±1.2)d vs(48.7±6.8)d,P<0.01];A组平均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2.5) d vs (15.2±2.1)d,P>0.05].A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低于B组(3.13% vs 19.35%,P<0.01).A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92.19% vs 75.81%,P<0.01);A组无移位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1% vs 88.89%,P>0.05);A组移位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92.85% vs 60.00%,P<0.01).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髋关节本身有骨关节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或有其他老年病不宜长期卧床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而内固定术可作为受伤前髋关节活动能力好、骨质量好的或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单中心单一术者使用WATCHMAN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术学习曲线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11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使用WATCHMAN封堵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90例。根据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手术时间分为:第 1~30例纳入A组;第31~60例纳入B组;第61~90例纳入C组。分别对三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选择手术操作时间、透视时间、放射剂量、单位面积的射线剂量 (DAP)、对比剂用量和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高卒中风险合并高出血风险的心房纤颤患者,平均CHA_2DS_2-VASc评分为5.2±1.4分,HAS-BLED评分为3.6±1.1分。A组、B组、C组的左心耳封堵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68±27)min、(46±18)min、(36±7)min(P0.001);封堵过程中透视时间分别为(15±4)min、(10±5)min、(10±3)min(P0.001),放射剂量分别为(780±587)mGy、(396±461)mGy、(339±108)mGy,DAP分别为(66±49)Gy·cm~2、(33±39)Gy·cm~2、(29±9)Gy·cm~2,造影剂剂量分别为(88±21)ml、(66±13)ml、(64±13)ml(P均0.001)。手术成功率为97.7%,麻醉方式由全身麻醉逐步过渡至基础麻醉,三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呈进一步减少的趋势(26.7% vs.20.0% vs.6.7%,P=0.186)。结论随着术者手术经验的增多,使用WATCHMAN封堵左心耳的手术时间、射线量与造影剂使用剂量进一步下降,不良事件呈进一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9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途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股组、经桡组,每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加压包扎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通过造影复查了解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残余狭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组患者穿刺时间、加压包扎时间、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经股组,造影剂使用剂量显著少于经股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股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0.91%,经桡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06%)显著低于经股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手术成功率均较高,与经股动脉穿刺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穿刺时间、加压包扎时间、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康复快,经济负担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31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在经股动脉PCI后应用Angioseal闭合器止血,B组经桡动脉途径行PCI,C组经股动脉PCI后行传统徒手压迫。结果止血时间A、B组较C组明显缩短;下肢制动时间A组较C组明显缩短,B组无需下肢止动;总卧床时间A组明显少于C组,B组无需严格卧床。A、B组术后并发症如出血、血肿、迷走反射、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明显低于C组。提示Angioseal闭合器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止血方法,操作简单;经桡动脉途径行PC I能提高手术患者的舒适度,减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PCI路径分为股动脉组(n=44)和桡动脉组(n=56)。股动脉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行择期PCI,桡动脉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择期PCI,术后随访15~27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时间,X线暴露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PCI前后心功能指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末次随访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患者穿刺时间长于股动脉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前后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P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PCI后桡动脉组患者HAMD评分、HAMA评分低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末次随访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择期PCI均能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手术成功率均较高,但与经股动脉途径择期PCI相比,经桡动脉途径择期PCI可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焦虑、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1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10至2014-10期间在我院接受经胸微创封堵术的105例婴幼儿PD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导管内径大小,将患儿分为大口径组(动脉导管内径≥4 mm,n=64)和中小口径组(2 mm≤动脉导管内径4 mm,n=41)。两组患儿术中均在胸骨上窝超声引导下经左侧胸骨旁第三肋间进行动脉导管封堵,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每年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05例患儿均成功置入封堵器。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气管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口径组与中小口径组相比,患儿PDA直径[(5.7±1.4)mm vs(2.7±0.6)mm,P0.001]及封堵器直径[(10.6±1.8)mm vs(7.2±1.3)mm,P0.001]较大;术后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10.9%(7/64)vs0(0/41),P=0.028]及术后即刻残余分流率[15.6%(10/64)vs 2.4%(1/41),P=0.031]较高。大口径组1例患儿术后2天因出血致心包压塞,急诊行心包引流术后痊愈。术后随访(11.6±7.8)个月,两组患儿术后1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6%(1/64)vs 0(0/41),P=0.421],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两组患儿在随访期间均无封堵器脱落、溶血、心包积液及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大口径PDA患儿,需注意术后残余分流及血小板减少的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肱动脉途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组(n=5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行PCI组(n=50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和曝光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和费用。结果经肱动脉途径和股动脉的手术成功率均为98.00%。两组的透视时间分别为(7.89±3.51)min和(7.88±3.43)min,手术时间分别为(42.9±9.2)min和(42.5±9.1)min,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经肱动脉组的穿刺部位并发症较低(P〈O.05),平均住院时间较短(P〈O.05),平均住院费用也较低(P〈O.01)。结论对于不适合经桡动脉途经治疗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可以首选经肱动脉途径PCI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失败后经同侧尺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月于徐州矿山医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失败的患者81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术,观察组患者经尺动脉穿刺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失败,改经尺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桡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入选9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TRD)59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TFD)32例.观察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及穿刺并发症.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造影剂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I组穿刺并发症明显低于TFI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时,经桡动脉途径同样安全、有效,手术结果相似而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部位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部位。方法:共640例进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1)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2~3cm组(A组,320例);(2)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4~5 cm组(B组,320例)。比较两组的成功率、平均穿刺操作时间、桡动脉痉挛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A组显著提高(92.5%∶77.8%,P0.01)。B组平均穿刺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2.5±0.6)min∶4.6±1.2)min,P0.01]。两组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桡动脉痉挛(3.75%∶8.13%)、桡动脉闭塞(0.93%∶5.0%)的比例均明显小于A组(P均0.05)。结论:距腕横纹4~5 cm进行首次桡动脉穿刺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和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经远端桡动脉与经典桡动脉途径在PCI中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PCI的老年患者200例,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远端桡动脉组及经典桡动脉组,每组100例。比较2组血管内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置入支架数、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置入支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远端桡动脉组较经典桡动脉组血管内径略细,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2)mm vs(2.6±0.3)mm,P>0.05]。2组患者PCI术中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远端桡动脉组桡动脉痉挛(3.0%vs 9.0%,P=0.048)、桡动脉闭塞(1.0%vs 8.0%,P=0.031)、并发症发生率(6.0%vs 21.0%,P=0.013)明显低于经典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局部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桡动脉途径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及闭塞率更低,安全性好,可以作为经典桡动脉的替代途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