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方法检测了82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2例、稳定型心绞痛20例和陈旧性心肌梗死20例)和22例正常对照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比较各指标水平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结果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2.5±24.8μg/L比42.3±17.9μg/L,P<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68.9±23.4μg/L比41.5±21.3μg/L和50.5±21.6μg/L,P<0.05);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5.58±4.32mg/L比6.94±1.93mg/L,P<0.0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9.31±1.43mg/L比10.29±1.01mg/L和9.56±1.72mg/L,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46±1.11mmol/L比2.87± 0.82mmol/L,P<0.05),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3.64±0.85mmol/L比3.06±1.23mmol/L和3.40±1.35mmol/L);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46±1.11比2.87±0.82,P<0.05),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亦有差异(P<0.05)。结论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冠心病不同类型中有差异,可能为诊断冠心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治疗降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然而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SR)仍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是减少其发生的关键。方法回顾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复查冠脉造影的连续病例201例,排除合并感染、支气管哮喘,风湿免疫性疾病、支架植入术后小于12个月的患者(16例),ISR患者(88例,ISR组)以及非ISR患者(97例,非ISR组)纳入研究。比较2组临床特征,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学指标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ISR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1.55±1.02)vs.(1.23±0.57)mmol/L]、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0.68±0.30)vs.(0.58±0.23)mmol/L]、血清补体C1q[(184.96±37.22)vs.(157.98±20.93)mmol/L]、花生四烯酸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11.85±16.79)vs.(6.94±2.53)%]显著高于非IS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血清补体C1q与ISR呈正相关,其诊断ISR的曲线下面积为0.738,P<0.01。以168.95 mg/L为血清补体C1q截点值,其诊断ISR的灵敏度为65.2%,特异度为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补体C1q>168.95 mg/L与ISR呈正相关(OR=4.62,95%CI:2.05~10.40,P<0.01)。结论血清补体C1q水平与经皮冠脉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是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因素之一。血清补体C1q是经皮冠脉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防治的潜在靶点,其在冠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C1q、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于海南省人民医院的113例CHD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另选取同期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小于50%的非CHD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TRP1和C1q水平,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CHD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TC、LDL-C、FB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清C1q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CTRP1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糖尿病、TC≥4.32 mmol/L、LDL-C≥2.52 mmol/L,C1q≤172.37ng/L,CTRP1≥8.28 ng/L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HDL-C≥1.10 mmol/L是冠心病发病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血清C1q、CTRP1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治及预后判断的定期筛选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CHD)患者71例,分为ACS组(29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CHD患者又分为单支(31例)、双支(22例)和多支(18例)病变组,并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hsCRP、HbA1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CS组患者血清hsCRP[(5.13±5.85)mg/L比(7.72±6.16)mg/L比(9.83±6.84)mg/L]及HbA1c[(5.36±0.33)mmol/L比(6.48±1.63)mmol/L比(7.20±1.53)mmol/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与单支、双支血管病变组比较,多支血管病变的hsCRP[(6.62±6.44)mg/L比(9.52±6.91)mg/L比(10.63±7.56)mg/L]及HbA1c[(6.42±1.68)mmol/L比(6.82±4.62)mmol/L比(7.17±1.86)mmol/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HbA1c水平升高明显,冠脉病变越重其水平越高,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HbA1c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病变程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危险因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 )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CRP)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 (即非急性冠脉综合征 ,包括稳定性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正常体检人群 )比较 ,探讨CRP是否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危险因子。方法 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 ,同时检测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子并与CRP一起作Lo 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浓度 [18 5 0mg/L± 2 3 98mg/L (SE 2 5 1,n =91) ]显著高于对照组 [3 89mg/L± 7 14mg/L (SE 0 5 1,n =194 ) ](P <0 0 1)。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CRP浓度 (18 6 5mg/L± 2 4 12mg/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CRP浓度 (17 95mg/L±2 4 10m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稳定性心绞痛CRP浓度 (3 94± 7 5 0mg/L) (P <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 (5 93mg/L± 13 0 7mg/L) (P <0 0 1)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4 5 7mg/L± 8 2 7mg/L) (P <0 0 1)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之间CRP浓度无差别 (P >0 0 5 )并与正常人群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③每增加CRP 5mg/L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危险增加到近 2倍 (用Logistic回归 ,O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水平与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2017-12-01-2018-05-31首次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住院且≥65岁的冠心病患者214例,入院后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其血清补体C1q水平,并完善冠脉造影,进行Gensini评分,按照评分分为轻度(0分≤X18分)、中度(18分≤X41分)、重度组(X≥41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研究血清补体C1q与老年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轻度组相比,中、重度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均P0.05),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lc)、C1q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上升(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补体C1q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018,P0.05),是冠脉狭窄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71,95%CI:1.046~1.09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补体C1q水平172.75mg/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和82.0%,曲线下面积为0.920,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血清补体C1q作为一种简单、廉价的临床血清学指标,对老年患者冠脉狭窄程度有较好的评估、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45例,依据冠心病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n=22例)和心绞痛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n=23)。患者在入院后采集病史,测定心肌酶、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ADMA。同时用Syntax积分来评估冠脉狭窄程度,比较组间ADMA水平,分析ADMA水平与TG、TC、LDL-C、HDL-C、hs-CRP以及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ADMA水平(60±24) μg/L显著高于心绞痛组(31±21) μg/L,P<0.05。患者血清ADMA水平与LDL-C、hs-CRP呈正相关。患者血清ADMA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Syntax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ADMA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血清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将1263例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396)、SA组(n=451)和ACS组(n=416)。再将ACS组分为ST段抬高型心梗组(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梗(UA/NSTEM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TRP1水平。结果:ACS组血清CTRP1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SA组血清CTRP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TEMI组血清CTRP1水平显著高于UA/NSTEMI组(P<0.01)。SA亚组分析显示,多支病变组血清CTRP1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冠心病患者血清CTRP1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CTRP1可能参与冠心病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d和40mg/d)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以了解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免疫炎症抑制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72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10mg/d,睡前口服;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40mg/d,睡前口服,均在入院48h内开始用药,治疗4周,分别予用治疗前、后监测血清CRP、血脂(TC、LDL-C)浓度,同时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0.01),与A组相比较,B组CRP[(16.45±6.45)mg/L:(11.48±6.83)mg/L]、TC[(5.38±0.64)mmol/L:(4.92±0.50)mmol/L]、LDL-C[(2.53±0.46)mmol/L:(1.95±0.39)mmol/L]下降更明显(P均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及血脂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胱抑素C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0例,另选择非冠心病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胱抑素C、MMP-2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MMP-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94.41±35.62)μg/L,(197.79±29.43)μg/L vs(96.09±21.96)μg/L,P<0.05],胱抑素C明显低于对照组[(0.63±0.09)mg/L,(0.76±0.07)mg/L vs(0.88±0.07)mg/L,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MP-2与hs-CRP呈正相关,而胱抑素C与hs-CRP呈负相关。结论血清MMP-2及胱抑素C均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血清MMP-2及胱抑素C可能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预测及危险分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末端C型利钠肽原(NT-proCNP)水平变化。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6例,男性71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5.4±12.2)岁。对照组(72例)为本院的健康体检者。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8例)。测定所有入选者入院即刻和1周后血浆NT-proCN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入院即刻NT-proCNP水平均升高,分别为(5.7±1.9)pmol/L vs.(19.9±6.5)pmol/L,(5.7±1.9)pmol/L vs.(21.4±3.1)pmol/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较对照组入院1周后NT-proCNP水平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入院即刻和1周后NT-proCNP水平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各组入院1周后较入院即刻NTproCNP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S患者NT-proCNP升高,入院1周后较入院即刻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载脂蛋白A5(APOA5)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谱及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入选587例受试对象,分为对照组(n=232)、稳定性心绞痛(SA)组(n=127)、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116)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112).抽血分离血清,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APOA5以及hs-CRP,并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各组ApoA5、hs-CRP和血脂的血清浓度差异,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UA组[(340.6±63.5)μg/L]和AMI组[(373.2±73.8)μg/L]的ApoA5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08.7±23.2)μg/L]和SA组[(78.3±20.2)μg/L](均P<0.05).UA组和AMI组的ApoA5与TG(r=0.63和0.67,P<0.05)和hs-CRP(r=0.57和0.55,P<0.05)呈正相关,而ApoA5与TC、HDL-c和LDL-C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ACS患者中血清ApoA5浓度显著升高,与血清TG或hs-CRP浓度显著正相关,提示ApoA5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在ACS期间均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清补体C1q与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造影剂相关性急性肾损伤(CA-AKI)风险及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西安市第九医院肾脏内科行诊断性CAG或PCI的老年心绞痛患者315例,评估CAG后72 h内CA-AKI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CA-AKI组82组及无CA-AKI组233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分析基线血清补体C1q水平。通过门诊、电话及医疗记录定期随访,直至发生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CA-AKI组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高于无CA-AKI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补体C1q水平预测老年患者发生CA-AKI的曲线下面积为0.744(95%CI:0.686~0.802),最佳截断值为201.40 mg/L,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9.5%、7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补体C1q水平≥201.40 mg/L是患者发生CA-AKI的危险因素(OR=7.099,95%CI:3.861~13.050,P<0.01)。血清补体C1q≥201.40 mg/L是老年患者CAG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冠心病病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n=1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23)、急性心肌梗死组(n=20)和对照组(n=17)。所有患者分别进行病史采集,并检测血脂、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分析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年龄、性别构成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3.81±0.48μmol/L)相比,稳定型心绞痛组(4.82±0.50μmol/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52±0.55μmol/L)和急性心肌梗死组(6.03±1.13μmol/L)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相比,虽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79)。冠心病各亚组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Gensini评分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Gensini评分(17.79±1.86)分别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8.05±4.46)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0.62±3.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构成比、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nesini评分有明显相关性(r=0.704,P=0.000)。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冠心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监测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对于判断冠心病病情、指导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K(Cat K)、胱抑素C(Cys C)与冠心病(CHD)发病、冠脉狭窄程度以及CHD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52例CHD患者和135例对照组血清Cat K水平,同时测定Cys C、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以及肌酐(Cr)水平;所有受试者均行冠脉造影,以Syntax评分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结果 CHD组血清Cat K水平(130.8±24.5)ng/dl与对照组〔(86.9±23.5)ng/dl〕比较显著升高(P0.001);CHD组血清Cys C水平〔(0.79±0.13)mg/L〕与对照组〔(0.95±0.21)mg/L〕比较显著降低(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UAP-AMI)组血清Cat K水平〔(137.2±24.9)ng/dl〕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00.8±12.8)ng/dl〕比较显著升高(P0.001);UAP-AMI组血清Cys C水平〔(0.78±0.13)mg/L〕与SAP组〔(0.87±0.13)mg/L〕比较显著降低(P0.001);CHD患者的血清Cat K水平与冠脉狭窄的Syntax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36,P0.01);血清Cys C水平与冠脉狭窄的Syntax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7,P0.05)。结论Cat K、Cys C可能与CHD的发病独立相关,其血清水平可反映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可作为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共入选冠心病患者66例和无冠心病的健康对照者21例,再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6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23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用ELISA测定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同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组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4.72±2.01 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33±1.44 μg/L)和对照组(2.41±0.96 μg/L;P<0.01),但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亚组分析显示,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5.94±1.98 μg/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9±1.10 μg/L;P<0.0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33±1.44 μg/L;P<0.01).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白细胞计数(r=0.337,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r=0.653, P<0.01)及高敏C反应蛋白(r=0.658,P<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11,P<0.05)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可能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高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31例低LDL-C同时伴有高hsCRP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常规治疗 辛伐他汀20 mg,1次/晚)和对照组63例(常规治疗),观察12周调脂治疗对心脏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功能恶化、猝死)的影响,及血浆LDL-C及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经辛伐他汀治疗后LDL-C由(3.04±0.76)mmol/L降至(1.58±0.43)m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由(5.29±3.67)mmol/L降至(1.62±0.54)m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常规治疗后hsCRP由(5.83±4.14)mmol/L降至(3.18±1.62)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LDL-C及hsCRP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脏事件的发牛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LDL-C及hsCRP水平,同时减少了心脏事件再发.  相似文献   

18.
戢运春  王玮 《内科》2015,(1):8-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d,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折麦布治疗,10 mg/d,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血脂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E)及内皮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复发性心绞痛1例;对照组血运重建3例,复发性心绞痛2例。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分别为(3.2±0.3)mmol/L、(1.8±0.1)mmol/L、(2.0±0.2)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DL-C水平为(1.5±0.2)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水平为(1.9±0.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LVEE及FM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应用于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较佳,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且应用较为安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与P选择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160例冠心病患者[ACS患者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80例]、80例非冠心病患者(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YKL-40、P选择素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比较,ACS组血清YKL-40[(20.92±3.19)ng/ml比(45.18±3.96)ng/ml比(61.84±3.51)ng/ml]、P选择素[(65.01±16.18)μg/L比(97.58±31.43)μg/L比(137.41±48.26)μg/L]及hsCRP[(6.91±3.68)mg/L比(8.32±4.21)mg/L比(30.01±11.05)mg/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选择素、hsCRP与YKL-40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6,0.41,P=0.021,0.01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P选择素及hsCRP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这三指标与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可作为判断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ACS患者226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113例,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和瑞舒伐他汀组(113例);治疗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hsCRP、IL-6、Hcy和ox-LDL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hsCRP、IL-6、ox-LDL和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且与瑞舒伐他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C[(4.81±0.62)mmol/L比(4.02±0.53)mmol/L]、LDL-C[(2.35±0.52)mmol/L比(1.82±0.48)mmol/L]、hsCRP[(4.15±1.56)mg/L比(3.27±1.74)mg/L]、IL-6[(82.15±8.02)ng/L比(75.18±7.98)ng/L]、ox-LDL[(481.21±59.21)μg/L比(402.43±45.32)μg/L]和Hcy[(13.85±4.27)μmol/L比(10.29±3.87)μmol/L]水平下降更显著(P均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瑞舒伐他汀较单纯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抗炎、抗氧化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