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中国Ⅲ类和Ⅰ类心脏死亡供体在肝移植应用中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6月在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中国Ⅰ类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BD组)和Ⅲ类心脏死亡捐献供体(DBCD组)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DBD组和DBCD组分别有12例和21例受体,两组术前供、受体年龄、原发病、肝功能指标ALT、TBIL、ALB、供肝冷缺血时间、受体MELD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无肝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D组和DBCD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8个月和20个月,两组肝移植受体和移植物累积生存率均为100%,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早期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Ⅲ类心脏死亡供体(DBCD)肝移植能取得与中国Ⅰ类心脏死亡供体(DBD)肝移植一样的近期效果,详细的供体评估、规范的供体器官获取流程、缩短冷供肝缺血时间、保护供肝胆管周围微血管网、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和长期随访是提高中国Ⅲ类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受体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并存活的3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评分,将受者分为高MELD组(MELD评分≥25分,8例)和低MELD组(MELD评分25分,26例)。比较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术前,高MELD组需要人工肝治疗者比例、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低MELD组(均为P0.05)。术中,两组受者的出血量、输血量、供肝热缺血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高MELD组的入住ICU时间长于低MELD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总体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移植术后高MELD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高于低MELD组。两组受者术后胆漏、腹腔脓肿和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能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常规肝功能指标、肝脏储备功能和肝脏体积增长动态变化及其与患者近期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受体术前基本资料,对围手术期常规肝功能指标、吲哚氰绿(ICG)血浆清除率(K)、CT肝体积以及术后近期(3个月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供肝重和受体体重比(GRBW)为0.63%~1.43%。受体术中移植肝脏体积为(638±103)ml,术后7、30及90d移植肝脏体积分别增长至(1096±152)ml、(1163±138)ml及(1158±140)ml,均大于术中的体积(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肝脏体积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体术后3、7、30和90d的KICG值逐渐升高〔(0.177±0.056)/min、(0.183±0.061)/min、(0.200±0.049)/min及(0.209±0.050)/min〕,均高于术前值〔(0.123±0.06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2,P0.001,P0.001)。以供体术前KICG值(0.228±0.036)/min为基线,受体术后3d和7d的KICG值低于基线值(P=0.004,P=0.015),而术后30d和90d的KICG值已接近基线值(P=0.355,P=0.915)。根据术后14d总胆红素值将受体分为肝功能良好组(n=23)和肝功能不全组(n=7),与肝功能良好组相比,肝功能不全组术后3d的KICG值明显降低(P=0.001)。结论术后7d是活体肝移植受体肝脏体积增长的活跃期;受体肝脏储备功能的恢复要早于体积的恢复。ICG排泄试验可作为活体肝移植术后受体移植肝功能及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受体性别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受体性别将21例肝移植病人分为2组:男性(M)和女性(F)组,比较两组术后7 d ALT、AKP,ALB的水平.结果 F组肝移植效果优于M组病人,两组术后7 d ALT及AK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 d白蛋白(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性别对肝移植病人术后早期肝功能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史对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HT)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肝胆外科因肝硬化PHT行肝移植的受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移植术前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观察指标为受者性别、年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肝移植前后肝功能指标。采用Wilcox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年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指标,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术前ALT、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术后1周内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性别和原发病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最终纳入80例因肝硬化PHT接受肝移植治疗的受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19例,年龄7~71岁。原发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71例,胆汁性肝硬化5例,肝豆状核肝硬化2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所有受者均采用原位下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术。出血组(39例)与非出血组(41例)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情况、术前肝功能指标、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术后各时间点ALT、AST、TBil、ALB和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第3、5和7天血清ALT水平均低于术后第1天,两组术后第5和7天血清ALT水平均低于术后第3天,非出血组术后第7天血清ALT水平低于术后第5天(P均<0.05)。 结论肝移植前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史对肝移植治疗肝硬化PHT受者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扩大标准的供体肝脏在成人肝脏移植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施行肝脏移植126例,其中接受标准供体肝移植74例,接受了扩大标准供体52例.根据所含风险因素的不同,将扩大标准的供体分为E1组(含1~2个风险因素)35例、E2组(含3个以上风险因素)17例.与接受标准供体的74例患者相比较,分析52例接受扩大标准供体的受体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情况.结果 同标准供体组相比较接受扩大标准供体组受体术后半年和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x2=2.55,3.64,均P>0.05).但接受标准供体组受体2年生存率优于接受扩大标准供体组受体(x2 =4.9,P<0.05).同标准供体组相比,接受E1组扩大标准供体组受体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x2=0.85,0.45,0.23,均P>0.05).E2组受体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均低于接受标准供体肝脏的受体(分别x2=3.91,8.67,11.34,均P<0.05).MELD评分<20的患者接受E2组供体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与MELD评分>20的患者接受E1组供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0.16,0.16,0.07,均P<0.05).供肝冷缺血时间>12h是影响受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所含风险因素较少的情况下,扩大标准的供体肝脏或者MELD评分<20的受体是可以应用的.  相似文献   

7.
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孙星  彭志海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4):215-216,219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 比较建立模型初期所行50例大鼠肝移植前20例(前组)与后30例(后组)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手术成功率、术后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 与前组相比,后组供体手术时间、供体修整与套管安装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手术成功率与术后3 d及7 d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早期术后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但胆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大鼠肝移植技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熟练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并发症的合理预防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大鼠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的预防作用.方法 取豚鼠和SD大鼠各2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45℃水浴灭活补体备用;实验组(n=10)术前用0.1%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的Ringer液“封闭”供肝,对照组(n=10)仅用Ringer液灌洗供肝;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术后1h存活率,HE染色法检测移植肝微血栓、出血和肝细胞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评价肝功能.结果 两组大鼠供体异种肝移植时间和无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体大鼠供肝充盈缓慢,灌注不均,实验组供肝充盈迅速,灌注较均匀;实验组受体大鼠术后存活时间和术后1h存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移植肝微血栓、间质出血(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肝细胞水肿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HAR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预防器官移植HAR的潜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后受者早期肝肾功能的动态变化,并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61例成人尸肝肝移植临床资料,观察本组肝移植术后受者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清肌酐(SCr)的变化趋势;对患者移植术后1 d的各参数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患者肝移植术后1~7 d,TB由116.2 mmol/L降至66.7 mmol/L(Z=5.901,P<0.01),PT由19.4 s降至15.0 s(Z=11.657,P<0.01),ALT由285 U/L降至100 U/L(Z=12.619,P<0.01),AST由264 U/L降至50 U/L(Z=9.776,P<0.01),SCr由103.4 mmol/L降至86.6 mmol/L(Z=1.353,P 0.05).COX分析结果 显示,SCr(RR=3.477,P<0.01)和TB(RR=2.088,P<0.05)为受者预后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由此建立肝移植受者预后评分公式为1.276×lnSCr(mmol/L)+0.730×lnTB(mmol/L).结论 肝移植术后受者肝功能可早期恢复,肝移植术后1 d的SCr与TB水平影响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Yuan CH  Xiu DR  Jiang B  Li ZF  Li L  Song SB  Zhang T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1):1003-100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0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2例连续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RF,分为肾功能衰竭组(n=71)和无肾功能衰竭组(n =291).以围术期常用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共计36项作为危险因素的分析对象,先对这些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术后ARF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术前血清肌酐、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MELD评分、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中尿量、术前有无肝性脑病、术中有无低血压及术后有无感染等指标,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0~182.70,P=0.000~0.041).对上述12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术前高血清肌酐水平、低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MELD评分、术中失血量多、术后合并感染与肝移植术后发生ARF密切相关(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改善肝移植患者的术前状况是预防术后早期ARF的关键.血清肌酐水平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低、MELD评分、术中失血量多和术后合并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术的患者共160例,根据不同医疗组将患者分成肠内营养(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每组80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2 d和术后第7 d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水平的差异。结果术后第2 d,两组患者均有部分患者出现ALB、PA、ALT和TB异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较术后第2 d均有所改善,但EN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TPN组(P0.05)。结论与全胃肠外营养相比较,肠内营养更利于食管癌术后肝脏的蛋白合成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联合人凋亡相关因子配体(hFasL)及人转化生长因子-β1( hTGF-β1)基因共修饰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DC),提高imDC诱导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能力,以延长受鼠生存期.方法 行以DA大鼠为供体、近交系Lewis大鼠为受体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40例,随机均分为7组:未给移植受鼠注射DC组(对照组)、mDC组、imDC组、空载体组、FasL组、TGF组及共转染组;分别于移植前5d每天给Lewis大鼠腹腔注射mDC、imDC、空载体转染的imDC、hFasL修饰的imDC、hTGF-β1修饰的imDC、hFasL和hTGF-β1共修饰的imDC各2×106个,于肝移植术后3、7、10d各处死4只,观察外周血肝功能变化[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肝脏病理改变,肝脏凋亡,外周血清细胞因子,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肝脏病理示术后7d,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转染组排斥反应均轻于TGF组和FasL组;10d时,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转染组排斥反应轻于TGF组和FasL组,TGF组轻于FasL组.肝功能示共转染组于7d时就已基本恢复正常,FasL组于7d时有所降低,但10 d时反而升高,ALT及TBIL的浓度均高于共转染组(P<0.01,P<0.05);TGF组到10 d时,肝功能已恢复正常,ALT及TBIL的浓度均低于FasL组(P<0.01,P<0.05),但与共转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示,术后7d共转染组和TGF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10及IL-12与Fas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共转染组和TGF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NEL显示FasL组的肝、脾及腹腔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凋亡指数与共转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于T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组中位生存期20 d与imDC组(2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组延长受鼠生存时间有限(48 d);只有共转染组出现长期存活的受鼠(>90 d),均长于FasL组和TGF(P<0.01,P=0.01).结论 imDC、hFasL或hTGF-β1单基因修饰imDC均未能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长期存活;hFasL 和hTGF-β1共转染的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能力显著增强,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活体肝移植受体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良(IPG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活体肝移植病例资料。备选危险因素:(1)供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2)受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BMI,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肾功能不全、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低钠血症、低钾血症;(3)移植物因素,包括移植物冷缺血时间、移植物与受体体质量比(GRWR);(4)受体手术因素:总手术时间、失血量、输血量、输血小板和无肝期≥100 min。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IPGF的潜在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受体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MELD评分≥20分、血清总胆红素升高(68.4μmol/L)、低钠血症(135 mmol/L)、低钾血症(3.5 mmol/L)和无肝期≥100 min是IPGF的潜在危因素(均为P0.05),其中受体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C级为活体肝移植发生IPG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9)。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和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和手术要点。方法经门静脉注射0.5g/kg D-氨基半乳糖和1μg/kg脂多糖诱导猪急性肝功能衰竭。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6):不接受肝移植治疗;B组(n=5):接受肝移植治疗。观察两组动物的生化指标、病理改变和1周年存率。结果A组注药后48h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氨和凝血酶原时间达最高峰,1周年生存率为17%,肝脏病理检查显示大量肝细胞坏死伴出血。B组受体术后第7d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氨和凝血酶原时间水平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1周生存率为100%,术后第8d获取的移植肝组织常规病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肯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受体凝血功能障碍的纠正、术中静脉转流的使用以及可靠的血管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东京大学 16例成人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活体右半肝移植的经验。方法 统计自 2 0 0 0年 10月到 2 0 0 1年 4月 ,对 16例成人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了活体右半肝移植。供体和受体的平均体重分别为 5 5kg(42 - 78kg)和 5 7kg(41- 81kg)。结果 供体手术的平均失血量为 80 0ml(30 0 - 16 0 0ml) ,供体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12d(6 - 38d)。 14例供体未输血。 1例供体术后发生并发症。移植肝的平均重量为 719g(45 0 - 10 5 0g) ,所有移植肝均立即恢复功能 ,病人精神状态康复 ,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2例受体需要再次手术探查。 2例患者死亡 (1例在术后 16d死于全身性念珠菌感染 ,另 1例在术后 2 6d死于门静脉栓塞 )。结论 认为采用右半肝的活体肝移植可以提供足够体积和功能的肝脏达到较好的结果 ,为成年患者的肝移植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在肝移植受者中实施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5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否接受ERAS方案治疗将受者分为ERAS组(163例)和对照组(302例),ERAS组病情重于对照组。观察并记录肝移植受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输血量;记录肝移植受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28 d总撤除呼吸机时间、术后再插管率;记录肝移植受者术后90、180 d及1年的生存率,分析肝移植受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ERAS组受者的无肝期为45(39,53)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0(32,48)min(P0.05)。ERAS组红细胞输注量为10(7,13)U,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8(10,28)U(P0.05)。ERAS组受者的术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35(84,212)h、24(18,33)d,均短于对照组的154(103,253)h、34(20,50)d(均为P0.05)。ERAS组受者的术后28 d总撤除呼吸机时间为26(25,27) 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6(23,27) d(P0.05)。ERAS组受者的术后再插管率为1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P0.05)。ERAS组受者术后90、180 d以及1年的生存率均为92.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者的81.1%、78.1%、75.7%(均为P0.05)。ERAS和手术时间是肝移植受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ERAS管理模式可提高受者生存率,同时可缩短受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再插管率,对肝移植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脂肪供肝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和半年预后的影响.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3年使用UW液体灌注的首次肝移植患者76例,其中脂肪供肝35例,按肝脂肪变性程度分3组(<20%组,20%~40%组,≥40%组),无脂肪变性供肝41例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各组术后当天、1、2、3、7 d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ICU时间、迟发性无功能(DNF)发生率和3、6个月患者生存率等各项指标.并对35例脂肪变性供肝程度和术后肝功能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肝脂肪变性≥140%组的术后ALT、AST、TB、PT均高于脂肪变性20%~40%组,脂肪变性20%~40%组术后的AST,ALT,TB均高与脂肪变性<20%,供肝脂肪变性<20%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各组术后DNF发生率和3、6个月存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脂肪变性程度和术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随脂肪变性程度增大,肝功能损害逐步加重,相关性有显著意义.结论 供肝脂肪变性<20%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影响较小,作为供肝较为安全;供肝脂肪变性≥20%对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明显加重,增加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应慎重使用;对脂肪变性≥40%供肝应更慎重或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较高的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肝移植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80例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的资料,根据MELD评分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MELD评分≥30分的23例为高MELD评分组,MELD评分<30分的57例为低MELD评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无肝期、术中血液制品输入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时间和受者1年存活率,同时比较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导致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MELD评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血液制品输入量、ICU治疗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MELD评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无肝期和患者1年存活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者和存活者相比较,MELD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机械通气、血清钠水平、持续性肝性脑病(重型)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单纯依靠MELD评分不足以准确判断患者肝移植术后的生存状态,高MELD评分者也可获得较好的肝移植结果,术前严重的低钠血症、重度肝性脑病以及机械通气是除MELD评分以外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影响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障碍(EAD)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06月31日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肝移植患者112例,剔除资料不全者,纳入109例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对可能影响肝移植术后EAD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供体术前乳酸(LAC)、供体年龄、受体身体质量指数(BMI)、受体术前白细胞(WBC)、受体术后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受体术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供肝冷缺血时间与非EAD组之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受体BMI、供体术前LAC和供肝冷缺血时间是肝移植术后发生E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影响EAD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供肝冷缺血时间(313.50 min)供体术前LAC、供体年龄、受体BMI、受体术前WBC、受体术后LYMPH%、受体术后NLR,其中受体BMI、供体术前LAC和供肝冷缺血时间(313.50 min)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early allograft dysfunction,EAD)的发生情况,探讨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65例行肝移植供、受体资料。根据术后情况将患者分为EAD组(n=29)及非EAD组(n=35)。对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6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有29例,发生率为44.6%。单因素分析显示EAD组与非EAD组供体血清钠[(157.53±21.71)mmol/L vs(146.06±15.24)mmol/L,P=0.019]、热缺血时间[(21.6±6.5)min vs(10.6±4.3)min,P=0.016]、冷缺血时间[(8.3±1.2)h vs(5.4±1.2)h,P=0.012]、ICU住院时间[(78.1±19.5)h vs(49.7±17.6)h,P=0.007]及受体的无肝期时间[(98.3±16.3)h vs(66.0±17.6)h,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供体血清钠水平(OR 18.372,95%CI 1.846~24.173,P=0.019)及热缺血时间(OR 8.105,95%CI 1.513~37.205,P=0.013)。结论 供体血清钠水平及热缺血时间是公民逝世后器官原位肝移植术后E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