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塞病导致主动脉瓣换瓣术后反复瓣周漏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塞病 (Behcet′sdisease ,BD)累及心瓣膜病变已屡有报道 ,其中以主动脉瓣受累最多见。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常用的外科治疗手段 ,但术后并发症如瓣膜分离或瓣周漏的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时正确地诊断及手术前后内科治疗极为重要。现报道BD致主动脉瓣换瓣术后反复瓣周漏 1例。患者 :男性 ,2 8岁。因心悸、气短进行性加重伴一过性视物模糊 ,发现心瓣膜杂音并经超声心动图 (UCG)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脱垂”于 2 0 0 1年 6月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 0 0 1年 9月UCG示“瓣周漏”再次手术 ,予Bent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累及心脏瓣膜的白塞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10年间收治的以心脏瓣膜为主要病变的白塞病35例的病例资料。结果: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在21~57岁之间。患者中23例(65.7%)累及主动脉瓣;术前明确诊断患者中14例行一次手术,4例行二次手术,1例未手术,死亡2例,第一次手术后4例(22.2%)发生瓣周漏;术前未明确诊断患者4例行1次手术,8例行2次手术,4例行3次手术,死亡3例,第一次手术后16例(100%)发生瓣周漏。发生瓣周漏(PL)患者中激素治疗8例,未进行激素治疗的21例;未发生PL的患者激素治疗25例,未进行激素治疗0例。结论:累及心脏瓣膜的白塞氏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术前明确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白塞氏病患者围手术期未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就进行的手术,手术后容易导致发生严重的瓣周漏,危及患者的生命。激素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术后瓣周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前,白塞病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但术后瓣周漏、瓣膜撕脱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该文报道1例合并白塞病的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瓣周漏;心脏增强CT扫描未见瓣叶增厚、撕脱情况,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塞病心脏瓣膜累及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检索国内万方医学数据库及Medline外数据库, 复习白塞病瓣膜累及的相关文献, 分析瓣膜累及的部位、内外科治疗等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文献结果表明, 白塞病心脏瓣膜受累以男性多见, 男女比例分别为国内3.86∶1, 国外2.50∶1(χ2=1.32, P=0.251), 术前诊断率不高(国内60.3%, 国外57.1%, χ2=0.13, P=0.716);瓣膜受累以主动脉瓣及瓣周病变为主, 其中最多见的是主动脉反流, 其次是二尖瓣病变;糖皮质激素仍是内科治疗的主要手段, 免疫抑制剂国内以环磷酰胺应用较多(28/235), 国外以硫唑嘌呤应用较多(12/42);患者手术方式以主动脉置换术(AVR)为主, 其次为人工血管主动脉瓣置换及左室流出道成形术(Bentall术);术后瓣周漏或瓣膜脱垂的发生率AVR高于Bentall术(国内:AVR 76.3%, Bentall术21.8%, χ2=32.60, P<0.001;国外:AVR 71.4%, Bentall术0, χ2=13.84, P<0.001)。结论心脏瓣...  相似文献   

5.
心脏白塞病11例临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心脏白塞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白塞病病人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心脏白塞病病人均累及心脏瓣膜,表现为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关闭不全。其中5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术后出现瓣周漏;2例植入永久起搏器;4例予以激素及免疫抑制药治疗。6例治愈或好转,5例死亡。结论白塞病心脏表现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外科瓣膜置换术易并发瓣周漏,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人工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03至2017-03在我院住院诊治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患者123例,年龄12~74岁,平均(45±13)岁。首次换瓣手术包括我院手术及外院手术。所有患者入院行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瓣周漏。28例(22.8%)予内科保守治疗,95例(77.2%)再次手术治疗。结果:瓣周漏患者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可见舒张期源于人工瓣瓣周的反流信号,部分二维超声可见人工瓣缝合环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裂隙。根据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分析瓣周漏产生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45例,白塞病23例,大动脉炎4例,疑诊免疫系统疾病5例,主动脉夹层2例,疑手术技术原因所致3例,余41例原因未能确定。全组患者死亡13例,放弃治疗病重出院5例,随访到的83例患者中,仍有瓣周漏中量以上反流者27例,心功能明显减低1例,55例好转或治愈。结论:有临床意义的瓣周漏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重要并发症,再手术比例高,复发率高,预后较差。主动脉瓣瓣周漏的原因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其次为非特异性血管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单组观察性研究,入选2021年3至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评估后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计算即刻器械成功率。即刻器械成功定义为:(1)器械成功进入血管入路、被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2)植入瓣膜达到预期的疗效,即手术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最大流速<3 m/s,且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术后30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致残性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8.1±6.3)岁,其中男性8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10例。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器械的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7.55±4.08)mmHg,峰值流速为(1.78±0.44)m/s,与术前相比平均跨瓣压差以及峰值流速均下降(P均<0.05)。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11例(11/11)患者均达到即刻器械成功。术后30 d,1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动脉瓣平均压差为(9.45±5.07)mmHg,峰值流速为(2.05±0.42)m/s,均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对于中国人群中传统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且为传统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可进一步开展第2阶段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白塞病(BD)患者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例以心腔内占位及主动脉瓣受累为突出表现的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资料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20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5±10)岁。心腔内占位7例,主动脉瓣受累13例。6例患者确诊BD 1.5~8.0年后出现心脏损害,余14例患者发现心脏损害(心腔内占位3例、主动脉瓣受累11例)后0.1~2.0年诊断为BD。超声心动图示心腔内占位4例位于右心腔内,1例位于左心腔内,2例左右心腔内均有。占位性病变病理为炎症组织或合并血栓形成,主动脉及瓣膜病理显示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素渗出。主动脉瓣受累包括主动脉瓣脱垂6例、赘生物形成及瓣周脓肿各4例、瓣膜撕裂1例,3例患者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均导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13例主动脉瓣受累患者中,12例(92%)出现心功能不全。未明确诊断且无充分药物治疗的情况下,1例患者心腔内占位复发,5例患者行9次换瓣手术后均出现瓣周漏。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明显改善病情。结论青年男性合并心腔内占位或主动脉瓣损害需考虑BD,尽早诊断并予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超声心动图在诊治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转流术+瓣膜矫治手术对成人主动脉缩窄合并瓣膜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15年8月至2019年11月,成人主动脉缩窄合并瓣膜病患者共14例,平均年龄(36.9±15.0)岁,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9例,同时合并三尖瓣病变1例,二尖瓣病变2例;单纯二尖瓣病变2例;14例患者均行升-腹主动脉转流术,同期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瓣周漏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双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成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1例。根据患者手术前后上下肢压差,平均压差,出血量,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存活,最大压差下降(43.3±18.7)mmHg(1 mmHg=0.133 kPa),平均血压差下降(24.7±14.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1 568.6±742.9)mL,呼吸机使用时间(17.9±8.8) h,术后1例胰淀粉酶(AMY)升高,1例残留轻度高血压,1例心脏骤停ECMO辅助,余无明显并发症,随访(26.0±13.9)个月,CTA检查显示人工血管均畅通,手术效果满意,患者上下肢压差减小,无明显不适。结论:一期升-腹主动脉转流+瓣膜手术对成人主动脉缩窄合并瓣膜病的患者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0.
白塞病是一种常累及皮肤黏膜组织的罕见的免疫性血管炎性疾病,同时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出现主动脉瓣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反流等严重后果。传统外科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再次手术率,近年来瓣环加固或Flanged Bentall等改良手术方法的出现有助于提升此类患者的长期预后。除手术方法的创新外,围术期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应用也对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外科手术治疗白塞病合并主动脉病变的研究进展,讨论此类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正>背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术后严重的主动脉瓣瓣周漏与患者死亡直接相关,术后即刻使用球囊再扩张瓣膜成形术可使主动脉瓣膜支架充分扩张治疗瓣周漏。在导管室通过升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瓣反流指数(AR-Index),可快速、准确、客观地反映TAVI术后即刻瓣周漏的严重程度。目的:测量ARIndex,是否可以判断主动脉瓣球囊再扩张术治疗TAVI术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托法替布(tofacitinib,TOF)治疗难治性血管白塞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5例使用托法替布治疗难治性白塞病大血管和心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联合应用托法替布前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种类和剂量、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影像学变化。结果5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2.8±13.0)岁,中位病程72(60,264)月。大血管受累3例,均有多发动脉狭窄和闭塞,2例同时存在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并发静脉血栓;主动脉和心瓣膜受累2例,主要表现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扩张导致的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均有血管介入/心脏瓣膜手术史,其中3例有多次手术史。使用托法替布前,5例患者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病情进展,新发大血管病变或术后并发症。联合应用托法替布5~10 mg/d,随访(10.6±7.7)个月,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新发血管病变,主动脉和瓣膜受累的2例患者病情平稳,心功能恢复。炎症指标显著下降,ESR由21(7,101)mm/h降至5(1,11)mm/h(P=0.028),hsCRP由21(1.24,67)mg/L降至0.5(0.32,1.3)mg/L(P=0.018)。泼尼松剂量由8.5(5~10)mg/d减至6.5(2.5~10)mg/d,环磷酰胺均得以减量,4例实现托法替布减量。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难治性大血管和心瓣膜受累的白塞病,联合使用托法替布有助于稳定病情,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激素用量,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的作用。方法3例重度主动脉瓣瓣膜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术。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经胸探头S5—1和经食道探头S7—2,X7—2t。超声观察内容包括明确主动脉瓣膜病变范围和程度,测量主动脉瓣环前后径,人工瓣膜植入术后瓣膜功能等。结果3例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均取得了成功,人工瓣膜位置稳定,常规超声心动图3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与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相符,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主动脉瓣瓣上流速明显下降,瓣周漏瞬时反流量平均约1.2mL。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术在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瓣膜狭窄中方法可行,效果良好;超声心动图在这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生物瓣衰坏等原因引起的复发性瓣膜病变进行再次手术的效果和相关因素。方法: 复发性瓣膜病患者331(男143,女188)例,年龄12~73(46±12)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2月~25(17±8)年。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143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瓣膜病变复发53例,生物瓣衰坏32例,瓣周漏26例,换瓣术后其它瓣膜病21例,人工瓣膜替换或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17例, 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5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故障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并行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7例,完全或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术后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6 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2例。再次手术方式为二尖瓣替换术,主动脉瓣替换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三尖瓣替换术,瓣周漏修补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等。结果: 全组共死亡27例,占8.2%,早期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左心室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肾功能衰竭。随访259例,随访期6月~21(10±7)年,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89例。复发性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心功能差、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急诊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长等。结论: 针对再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仍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行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主动脉瓣膜病变患者6例(1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对其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完成了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共成功置入了6枚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手术顺利,术后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地减轻或消失,且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6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恢复至NYHA分级Ⅰ~Ⅱ级,超声心动图均提示主动脉瓣人工生物瓣膜功能正常,无或少量瓣周反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提升至66.8%。结论 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膜病变安全、有效,是解决高龄、高危、外科手术禁忌患者主动脉瓣膜问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接受TAVR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36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实验室检查、影像辅助检查等全部临床资料,对手术过程、成功率、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2.42±6.14)岁,瓣膜置入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的脑钠肽、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主动脉瓣跨瓣流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随访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都有显著改善(均P<0.01)。并发症方面,住院期间1例(2.8%)患者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有2例(5.6%)患者存在轻度瓣周漏(<2mm),术后6个月随访时只有1例(2.8%)患者存在轻度瓣周漏;术后6个月随访时1例(2.8%)患者缺血性卒中。结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行TAVR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有效改善左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人工瓣膜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9月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急性人工瓣膜功能异常患者11例资料,总结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机械瓣置换术8例,生物瓣置换术3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瓣膜功能异常包括人工瓣膜梗阻(7例)及瓣膜关闭不全(4例)。术中经手术证实,人工瓣膜梗阻原因包括:残留血栓、残留腱索、保留二尖瓣后叶、主动脉瓣下隔膜、机械瓣离体瓣叶开放受限;人工瓣膜关闭不全原因包括:生物瓣瓣叶脱垂、缝线勒住生物瓣瓣脚及瓣膜内源性因素。11例患者再次接受手术,其中6例更换新的人工瓣膜,其余5例去除梗阻原因,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人工瓣膜功能异常,住院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及时确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人工瓣膜功能异常,协助判别内源性因素并指导外科补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探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术前评估筛选、术中监测指导以及术后功能恢复评价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并行TAVR的患者共54例,分析所有患者的术前疾病状态包括主动脉瓣形态、瓣口面积等参数,统计此类患者在术中所出现的瓣周漏的比例以及类型,比较术前、术后患者左心室功能数据改变,明确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这类患者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结果:54例患者中以三叶式主动脉瓣居多,其中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出二瓣化畸形患者8例,1例疑似二瓣化畸形并最终由CT确诊;术中共发生36例少-中量瓣周漏,最终均由三维超声心动图明确瓣周漏位置及大小;利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及术后患者左心室部分功能参数,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TAVR中能够协助临床医师进行术前疾病判断、术中实时监测和指导并精准评价手术的效果,为此类手术的临床推广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危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经颈动脉途径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2月于北京阜外医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医院经颈动脉途径TAVR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疾病患者21例,男性13例,年龄58~91(72.8±8.5)岁。对入选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中,12例接受全麻手术,9例在局麻下完成手术。20例患者经右颈动脉途径TAVR,1例经左颈动脉行TAVR治疗。置入Venus A瓣膜20例,VitaFlowⅡ瓣膜1例。其中1例患者出现颈动脉血肿,经局部处理后,血肿吸收好转,其余患者手术过程顺利。21例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其中2例患者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术后随访(30±7)d,均未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瓣周漏等不良事件。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未见中量及以上反流;且术后1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61.44±6.48)%vs (51.90±13.17)%,P0.05];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14.90±8.03)mm Hg(1mm Hg=0.133kPa)vs (59.48±22.43)mm Hg,P0.01;(13.11±8.45)mm Hg vs (59.48±22.43)mm Hg,P0.01]。结论对不适合行股动脉入路的患者以及主动脉瓣病变复杂,尤其是严重钙化、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既往曾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经颈动脉途径TAVR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行小口径(≤21 mm)生物瓣置换和机械瓣置换的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生物瓣置换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机械瓣置换的差异,探讨在小主动脉瓣环的患者中应用小口径生物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8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治疗的147例小主动脉瓣环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其中机械瓣膜组74例,生物瓣膜组7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指征,均行小口径的瓣膜置换。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既往病史、术前及术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手术相关数据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1 mm生物瓣与20 mm机械瓣比较,术后左心房内径[(36.4±7.0)mm比(37.2±10.2)mm,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5.7±5.0)mm比(44.4±7.0)mm,P>0.05]未见统计学差异,生物瓣术后射血分数优于机械瓣[(61.1±7.0)%比(57.4±10.4)%,P=0.034],生物瓣术后主动脉跨瓣压峰值差劣于机械瓣[(25.8±7.5)mm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