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不同暴力作用下枢椎的应力分布并推测枢椎环骨折的损伤形态,揭示该类骨折的形态学与损伤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头颅和颈椎薄层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软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颅底至第3颈椎(C0-C3)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头颅几何模型上选择5个受力点:前额中部正中(...  相似文献   

2.
枕颈融合术治疗环枢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枕枢椎融合术的目的是通过植骨内固定,造成枕骨、环椎和枢椎骨性愈着,以维持头部颈部之间稳定,恢复颈部功能。我院自1979年9月以来,对外伤性环椎骨折前脱位,齿状突骨折移位,环椎骨折脱位共11例病人,分别施行自体鱼尾式骼骨块植骨枕枢椎融合治疗,手术简便安全,固定牢靠。术后复查植骨融合良好,颈部旋转、侧屈、屈伸活动减少15%-30%,无明显功能障碍,除1树环枢椎骨髓炎病理性脱位术后因并发症死亡外,其余10例病人均已恢复学习与劳动。现将枕枢椎融合术予以介绍。1 临床资料11例中,女性6例,男性5例。年龄…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的解剖及其损伤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胡有谷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779-784
寰枢椎的解剖及其损伤胡有谷寰枢椎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其在发育和解剖上具有独特性。当一定方式的外力损伤下,造成寰枢椎的骨折和脱位。构成一种特殊类型的脊柱损伤。此种损伤临床不常见,故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一、寰枢椎的胚胎发育寰椎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有限元模型分析半螺纹椎弓根拉力螺钉和全螺纹椎弓根拉力螺钉后路固定枢椎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椎弓根拉力螺钉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例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256排螺旋CT对其从C0~3节段进行薄层扫描,扫描层厚0.625mm。利用Mimics 20、3-matic 13.0及Ansys16.0,建立正常C0~3节段三维六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FE/Intact)并与体外实验及其他模型文献数据进行有效性对比验证;在已验证的模型上通过弱化网格单元强度的方法模拟建立三种枢椎环骨折模型(FE/Fracture A、B、C);分别建立半螺纹椎弓根拉力螺钉及全螺纹拉力内固定模型,用两种不同螺钉分别固定FE/Fracture A、B、C骨折模型,进行边界约束后分别施加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四种生理载荷,比较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三维活动的角位移(range of motion,ROM)及骨折端节点位移变化。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经验证有效。在相同条件下FE/Fracture A、B、C模型三维活动度较FE/Intact模型明显增大。半螺纹椎弓根拉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寰枢椎骨折的多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寰枢椎骨折患者4 4例 ,其中寰椎骨折脱位 2 0例 ,枢椎骨折 2 4例 ,所有患者经多排螺旋CT扫描后 ,经MPR与 4D -Angio后处理重建 ,分析不同处理后图象的应用价值。结果 多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显示骨折部位与类型 ,其MRP与 4D -Angio重建不仅显示寰齿间隙的变化 ,寰齿前间隙的增宽提示横韧带的损伤 ,更可显示齿状突骨折移位的状况。结论 MSCT可清晰评价寰枢椎骨折部位、程度、脱位与否以及骨折类型。  相似文献   

6.
环枢椎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枢椎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王正谦1972年2月以来,我科共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伴环枢关节半脱位14例。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21岁~76岁,平均39岁。新鲜骨折10例,陈旧骨折4例。致伤原因: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寰枢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寰枢椎骨折非手术治疗43例,其中寰椎骨折11例,枢椎骨折32例,9例伴寰枢椎脱位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费城围领(18例)、Halo-Vest外固定(24例)及颅骨牵引(1例).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4年,平均2年10个月,41例获一期愈合,骨折骨性愈合率95.3%,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3个月;2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非手术治疗6周后无骨折愈合征象,行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愈.所有患者均寰枢椎稳定,寰枢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恢复良好.9例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ASIA标准,8例神经功能恢复1级以上,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寰枢椎骨折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疗效,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正确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是获得寰枢椎骨折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9.
经口腔行环枢椎复位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例经口腔行环枢椎复位术患者在围术期实施精心护理,效果显著。提出术前心理护理、颅骨牵引护理、术前术后口腔护理、术后正确搬运及卧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四肢情况、呼吸道护理及Halo—Vest外固定架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是其主要护理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别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21例三维CT未提示枕颈区及颈椎病变或下颈椎曲度异常改变者作为对照组(B组)。在二维CT图像上测量对比两组寰枢椎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并将此两指标作为侧块关节形态改变定量评价指标;检验B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测量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统计A组患者骨折病程及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骨折病程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相关性。根据颈椎过伸位或全麻颅骨牵引下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将A组患者分为可复型(复位≥50%)与不可复型(复位50%);统计不可复型患者在伴或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中的占比,分析侧块关节形态改变与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的相关性;比较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寰齿前间隙(ADI)及JOA评分。结果:B组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测量结果观察者间信度值分别为0.923和0.902,观察者内信度值分别为0.934和0.909。B组42侧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分别为24.6°±3.9°与14.8°±2.7°;A组41侧(1例伴单侧侧块关节融合无法测量)侧块关节冠状面倾斜角为25.2°±4.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面倾斜角(8.2°±4.9°)小于B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骨折病程与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呈负相关(左:r=-0.702,P0.01;右:r=-0.605,P0.05)。A组患者中12例出现侧块关节塌陷、穹隆状及鱼唇样形态学改变(单侧6例,双侧6例);经全麻下颅骨牵引评估,可复型为10例,不可复型为11例,伴有侧块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75%(9/12),无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22.2%(2/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ADI与JOA评分分别为10.3±1.6mm与9.6±3.2分,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7.2±3.1mm、14.6±3.3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部分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伴有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学改变,侧块关节形态学的改变与寰枢椎脱位的发生发展及复位难易有一定的相关性;三维CT评估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对手术决策及术中操作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骨盆后环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3月~2003年8月,对骨盆骨折且有完整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资料的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9例患者中,9例X线片漏诊或可疑,经三维CT检查后修正诊断。对于骶髂关节部分及前后分离、骶髂关节内碎骨、骶髂关节髂骨唇或骶骨唇骨折、骶骨骨折及复杂粉碎性的骨盆后环骨折,三维CT较X线片有明显的优势,能多层次清晰显示骨盆后环的骨折形态。结论三维CT检查对骨盆后环骨折的诊断、分类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骨盆及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常见复杂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 0例复杂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分析 ,并常规X线片及CT二维成像观察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其中 2 5例行手术 ,比较以上 3种方法的检查及术中情况。结果 :3种方法间诊断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二维CT与三维重建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T三维重建清晰立体 ,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方位显示损伤情况 ,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平扫及三维重建对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手术治疗的20例新鲜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患者的X线片及CT平扫和三维重建资料。结果:20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23处.术中另发现5例患者各有1处术前影像资料漏诊的周围骨折,合并存在的周围骨折共28处。其中单凭X线片确诊齿状突骨折5例,检出率25.0%(5/20),合并周围骨折2处,检出率7.1%(2/28);CT平扫及三维重建确诊齿状突骨折20例,检出率100%(20/20),发现23处周围骨折,检出率82.1%(23/28)。结论:CT平扫及三维重建对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能作出较全面而准确的诊断,与X线片相比明显提高了骨折的检出率。建议对怀疑有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患者进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  相似文献   

14.
齿状突骨折的 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9月~2004年6月,对32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X线检查、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评价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结果X线片检查对齿状突骨折的漏诊率为28.13%(9/32),CT平扫漏诊率为6.25%(2/32),CT三维重建无1例漏诊。结论X线片对齿状突骨折易造成漏诊或诊断不确切。CT三维重建能直观、精确地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提供分型依据,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治疗下颌角肥大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1月在CT三维重建技术指导下行下颌骨截骨术治疗下颌角肥大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36岁,平均25岁。单纯下颌角肥大14例;伴咬肌肥大3例,双侧不对称1例。下垂型6例,外翻型9例,内翻型3例。根据下颌角肥大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术前在三维重建工作站上设计并模拟手术过程,标记截骨线及测量截骨量。结果术中无下颌骨骨折发生。术后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麻痹1例,3个月后恢复正常。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6个月。术后6个月获满意15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1例(双侧不对称)。结论根据CT三维重建技术得到头颅三维模型行术前设计可以提高手术准确性,以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枢椎椎弓根峡部内上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7例成人枢椎行三维CT重建,在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枢椎左右侧椎弓根的中部宽度L1和高度L2;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标志横断面确立左右侧的最外侧模拟进钉点B和最内侧模拟进钉点A到峡部距离;测量最佳进钉点S(经过枢椎椎弓根中部宽度连线的中垂线与峡部后侧皮质交点)到峡部内壁距离,分别测量A、B、S点横断面进钉角度最大置钉角度区间;冠状面上测量S点距离峡部内上壁距离;测量S点进钉最佳内倾角及上倾角。选择2007年10月~2011年7月收治的33例患者采用枢椎椎弓根峡部内上壁为标志实施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新鲜齿状突骨折1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0例,横韧带损伤伴寰枢椎脱位7例,寰椎骨折3例。观察手术中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术后三维CT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结果:CT横断面测量进钉点A、B、S到峡部的距离为1.75mm、9.01±0.62mm、5.77±0.53mm,S点置钉角度区间与A、B点置钉角度区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面上S点距离峡部内上壁距离为4.30±0.49mm;S点进钉内倾角为30°、上倾角为26°时为最佳进钉角度。临床共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66枚,术中显露良好,未出现椎动脉、静脉丛损伤出血及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三维CT复查显示所有枢椎椎弓根螺钉均未误入椎管或椎动脉孔,术中测量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横断面上与枢椎椎弓峡部内壁水平间距为5.44±0.72mm,冠状面上距离峡部内上壁为4.50±0.52mm,与术前S点测量值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枢椎椎弓根与峡部存在恒定位置关系,以枢椎椎弓峡部内上壁为解剖参照行枢椎椎弓根置钉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半螺纹、双螺纹、全螺纹C2椎弓根拉力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枢椎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椎弓根螺钉提供参考。方法:获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C0~C3节段薄层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颈椎C0~C3节段三维六面体网格有限元原始模型。参照既往枢椎环骨折C2椎弓根骨折分型,通过弱化网格单元强度的方法在原始模型上建立A、B、C三种枢椎环骨折模型:A型骨折模型,双侧椎弓根对称性骨折;B型骨折模型,单侧上关节突及椎体后壁骨折,伴对侧椎弓根骨折;C型骨折模型,双侧上关节突骨折,伴椎体后壁骨折。分别用单螺纹、双螺纹及全螺纹椎弓根拉力螺钉系统模拟固定C2-3节段,在模型枕骨髁部施加50N垂直向下压力模拟头颅重力,同时施加1.5N·m力矩使模型加载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四种生理载荷,比较各固定模型在各工况下节点路径上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固定A型骨折模型后,单螺纹螺钉在各工况下节点路径上的最大位移均小于双螺纹螺钉和全螺纹螺钉;固定B型骨折模型后,单螺纹及双螺纹螺钉各工况下节点路径上的最大位移小于全螺纹螺钉,单螺纹螺钉在前屈、后伸工况下节点路径上的最大位移小于双螺纹螺钉,在侧屈及旋转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三维重建对临床表现不典型阑尾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8例不典型阑尾炎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在性别比、年龄、主诉、伴随症状、体征和白细胞计数等方面资料进行统计,其中经MSCT检查的病人58例,为MSCT组,50例为非MSCT组。结果 53例术前MSCT检查的不典型阑尾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91.4%,5例误诊:1例为回肠粘连性肠梗阻,1例右输卵管积脓伴盆腔炎,1例Meckel憩室炎伴鱼刺穿透伤,2例盲肠、升结肠憩室炎;非MSCT组诊断符合率78.0%,11例误诊: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2例回盲部肿瘤,2例右侧输尿管下段结石伴肾积水,1例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右侧卵巢黄体破裂,1例右侧输卵管峡部异位妊娠,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结论 MSCT阑尾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不典型阑尾炎的早期诊断水平,降低了误诊率,临床受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脱位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彬  刘静 《中国骨伤》2006,19(7):403-404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脱位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骨盆骨折脱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扫描和CT三维重建成像,通过骨盆像的任意旋转,获得骨盆各个方位的图像,并根据需要摄片。根据骨盆骨折脱位和骨盆环的破坏程度,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其中26例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1例采取保守疗法。结果:37例CT三维重建成像均能较清晰显示骨盆骨折脱位在三维层面即矢状面、额状面及水平面上的移位方向、移位程度及骨盆环破坏情况。术后3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3个月,参照骨折疗效标准:优23例,良8例,可4例。结论:CT三维重建把CT扫描和图像重建技术有机地结合得出三维空间图像,能直观、全面、精确地显示骨盆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