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压用^99mTc-甲氯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左室重构进行半定量评估。方法:随机从^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库中抽取心肌梗死患者55例.其中前壁组25例,下后壁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自编软件测定前壁或下后壁梗死部位局部膨出指标EG/EF或FG/EF值、左室心肌梗死后球形化指标EF/AB值.结果:前壁组EG/EF值明显高于正常组.下后壁组FG/EF值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前壁组、下后壁组EF/AB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前壁组EF/AB值明显高于下后壁组.结论: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的半定量指标EG/EF、FG/EF和EF/AB可用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背景:左室功能与梗死面积是急性心肌梗死(M I)预后的强预测因素。前壁M I与左室射血分数(LV EF)锐减以及不良预后相关。作者旨在研究梗死面积对LVEF的影响是否与梗死区域相关。方法:对888例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急性M I患者进行分析。检测1周内的酶学估测梗死面积与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有缺血预适应组(IP24例)及非缺血预适应组(NIP 26例),并对各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P组的心功酶、CK、CK-MB峰值、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心电图估测的梗死面积均低于NIP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P)浓度的变化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共43例AMI患者入选,所有入选患者均于入院时及AMI发病的第1、4、7天及第1、3、6月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PⅢP浓度的变化。根据AMI6月后彩色多普勒心动超声的结果,按是否存在左室重构将其分为重构组与非重构组,并分析两组PⅢP浓度的变化与左室重构的关系。结果AMI后左室重构患者血清PⅢP浓度持续高于非重构者,血清PⅢP浓度的峰值与6月时LVEF、E/A之间呈负相关(r=-0.323,P<0.05;r=-0.359,P<0.05);与LVED之间呈正相关(r=0.421,P<0.01)。梗死相关动脉(IRA)再灌注患者血清PⅢP峰值浓度明显低于未获灌注者(99.4±24.7vs124.6±27.5μg/L,P<0.05)。结论AMI后血清PⅢP浓度的变化是反映左室重构有用的指标,IRA再灌注可以明显减少梗死后的胶原形成,防止心肌纤维化的形成,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多种影像学方法评价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左室功能、左室梗死面积等变化及其安全性。方法首次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1例入选本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BMC组,137例)和对照组(134例)。所有患者均在成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 h内接受细胞移植或0.9%氯化钠溶液注射。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BMC组患者与细胞移植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晕厥等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未见增加,肿瘤等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亦未见增加。左室造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BMC组患者12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1),INEF增加幅度为(7.7±6.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MRI显示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同时SPECT心肌显像发现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在移植后也明显缩小[(-7.0±7.5)%,P<0.01]。结论急诊经导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阻止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后早期左室心肌纵向应变及其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分析36例正常对照组和48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后组的患者,分别测量左室心尖二腔观、三腔观、四腔观节段及整体纵向收缩峰值应变,并分析其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 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组左室各心肌节段收缩峰值应变均不同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尤以前壁基底段、中间段;侧壁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中间段;前间隔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心尖部降低程度明显(P<0.01);左室心肌整体收缩峰值应变与LVEDV、LVESV、LVEF相关良好.结论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定量测定左室长轴局部和整体的心肌收缩峰值应变,评价局部和整体心肌的收缩功能;与反映左室重构的指标间相关良好.  相似文献   

7.
置目的利用双核素(201T1及18F-FDG)SPECT方法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存活心肌的影响。方法40例首次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将其随机均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悬液或等量的肝素 0.9%氯化钠溶液。研究终点为PCI术后6个月时双核素(201T1及18F-FDG)SPECT测定存活心肌的变化。结果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显著提高,但移植组患者的改善幅度(△LVEF)更大[(7.6±2.8)%比(3.0±2.8)%,P<0.01]。20T1-SPECT显示移植组患者左心室心肌灌注明显改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减少(6.7±3.0)%,同时18F-FDG-SPECT显示梗死边缘区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明显增加,提示存活心肌明显增加。结论自体BM-MNC移植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灌注,增加局部存活心肌,提高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进一步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直接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207例,分为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和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分别比较二组患者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心肌酶、血流动力学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的意义。结果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组PCI治疗前血浆BNP水平高、肌酸激酶(CK) 峰值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高、肺动脉收缩压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2支病变发生率高与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直接和延迟PCI治疗后均能使血浆BNP水平及LVEDd较术前下降(P<0.05),但直接PCI治疗术后血浆BNP水平更低、LVEDd改善更明显(P<0.05)。未行PCI治疗的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行直接PCI及延迟PCI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血浆BNP水平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直接PCI治疗后心室重构改善明显,血浆BNP水平下降显著;未行PCI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梗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60例急性心梗病人依发病前48h内有否心绞痛,分成有缺血预适应组(IP)30例,非缺血预适应组(NIP)30例,并对两组病人的左室收缩功能与心肌梗死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P组的梗死面积、心肌酶、CK、CK-MB峰值,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均低于NIP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减轻梗死后左室功能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Gated-SPECT)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70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和1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潘生丁药物负荷后和静息时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应用AutoQUANT全自动定量软件获得心肌舒张末(ED)和收缩末(ES)心肌断层像,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局部室壁运动(WM)和局部室壁增厚率(WT)等定量指标.结果:(1)12例正常对照者负荷后LVEF、EDV、ESV值和静息时比较无明显改变.左室局部功能随室壁部位有较大差异.(2)门控和非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比较:82例按非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读片,29例(41%)未能明确诊断;结合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读片,未能明确诊断数量减少至3例(4%).(3)15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中,5例严重心肌缺血患者表现负荷后LVEF值较静息时明显减低,ESV扩大;5例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LVEF、ESV和EDV值分别为30.60%、169ml、220ml.结论: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改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心肌水肿是缺血性心肌病最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磁共振成像(MRI)能评估缺血后心肌水肿的形态和程度。该文综述了MRI对缺血性心肌水肿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局限性。其中,T2加权像、23Na MRI可对心肌水肿的形态做出评价,而心肌水肿的弥散加权成像、T2映射、钆对比剂注射后早期成像等技术已日益成熟,可进一步定量评估组织水肿的程度,且能够先于形态学检测到心肌信号的变化。这些分析对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发展及临床治疗结果的判定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凋亡的现象。如何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已成为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综述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证据、可能的相关机制、参与调节的相关基因分子和信号转导、以及初步阐述了目前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方法(缺血预适应和药物预适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二次谐波心肌声学造影与双核素心肌显像对心肌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冠心病人和6例可疑冠心病者进行冠脉造影(CAG)、经静脉超声二次谐波心肌声学造影(MCE)和双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心肌显像三项检查,共入选冠脉60支和心肌区段180个.MCE和SPECT以左心室9段分法进行心肌灌注记分,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进行MCE和SPECT的对比分析.[结果] 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MCE和SPECT敏感性均为92.8%,特异性分别为83.3%和66.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8%和8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和80.0%,P均>0.05.两种方法对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右冠状动脉高.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将60支冠脉分为4组,各组之间MCE分值差异显著,狭窄程度越大,分值越小,P<0.05~0.001,同一组中,MCE与SPECT分值差异均无显著性.MCE分值与SPECT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结论] 经静脉MCE与双核素SPECT均能有效地检出病变心肌范围和病变冠状动脉,两者对评价心肌灌注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测定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AMI组CK、CK-MB、LDH以及HCY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K-MB、CK、LDH以及HCY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7.5%、82.5%、75%和57.5%。结论: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组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 观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年7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急性胸痛症状患者,根据2007ESC/ACCF/AHA/WHF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确诊AMI患者与心梗疑似患者.计算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AST,CK,CK-MB,LDH,HBDH,肌钙蛋白I(cTnI), CK-MB mass]各指标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单项及多项联合指标检测浓度、阳性率、诊断符合率的差异.结果 ①c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92.5%,其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肌酶谱和cTnI并联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37.29%,其临床诊断符合率较其它并联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肌酶谱和cTnI串联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和100%,临床诊断符合率较其它串联组高,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具有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和鉴别诊断AMI的较好指标;心肌酶谱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差,应联合cTnI、CK-MB mass进行AM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纳入cTnI的心肌酶谱组合表现出了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即并联试验明显提高了灵敏度,串联试验明显提高了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不仅有细胞坏死,还有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呈正比,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如何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已成为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就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证据、可能的相关机制以及参与调节的相关基因分子和信号转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Recently, many cases of sudden death on strenuous exercise attributed to muscular bridges on the coronary arteri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incidence of such bridges, pooling all reports, is 5.4-85.7% of autopsies. In the present study, 30 hearts from postmortems and 76 hearts from departmental collections from embalmed cadavers (making a total of 106 hearts) were studied. Fifteen hearts (14.2%) showed muscular bridges. The length of the bridges varied from 4mm to 40mm, the majority being 10-19mm in length. Only two arteries viz,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and the left diagonal artery showed muscular bridg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