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郑州大中专学生乙肝五项检测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郑州大中专学生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感染及模式特征。方法:采用ELISA法对2006年郑州地区3477例大中专生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77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134例,阳性率为3.85%。抗-HBs阳性学生1773例,阳性率为50.99%。乙肝感染模式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要感染模式(占91.05%)。结论:郑州学生HBsAg阳性率下降的原因与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与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的HBV五种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的变化。方法:以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1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种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结果:通过观察,31例患者肝移植术后6个月内HBV血清学标志物显示,93.5%(29/31)患者HBsAg阴转,54.8%(17/31)患者HBeAg阴转,100%(23/23)患者HBV DNA阴转;且6个月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均正常。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经过6个月内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和HBV DNA动态观察,为实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患者的恢复情况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司机行业中乙型肝炎患病率。方法:对某运输公司346名司机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分析司机与其他行业职工乙肝患病率的差别。结果:检测司机348名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106名(阳性率30.46%)。对照组303名,表面抗原阳性率3.96%(12/303)。结论:司机行业中乙肝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人群(P=2.0×10^-18),各年龄组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我国是乙肝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约1亿人为HBsAg携带者。我们将200909—2009—11 2276例标本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模式作一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与HBV前S1抗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250-125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血清标志物阳性携带者与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检测563例HBV携带者乙肝5项血清标志物和PreS1抗原水平。结果在563例HBV携带者中,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281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63例,阳性率为22.4%;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192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33例,阳性率为17.2%;HBsAg、抗-HBc阳性90例,其中PreS1抗原阳性8例,阳性率为8.9%,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P〈0.05)。结论PreS1抗原是HBV感染和复制的标志,为HBV存在和复制较为直接的一种标志物,对临床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治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75-4576
目的 探讨Pre-S1、HBV-DNA及乙肝五项指标检测HBV关系,并分析其优化组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PCR)检测HBV-DN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检测乙肝五项,酶联免疫法检测Pre-S1,共检测961例乙肝患者和125例HBsAg阴性人血清标本,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乙肝五项指标大三阳组HBV-DNA、Pre-S1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7%、90.7%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五项指标小三阳组HBV-DNA、Pre-S1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3.3%、58.7%也高于除大三阳组外的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HBsAg阳性组中HBV-DNA和Pre-S1仍有一定的阳性率,HBsAg阴性组没有检测出HBV-DNA和Pre-S1阳性.结论 HBV-DNA、Pre-S1的阳性结果与乙肝五项指标中的大三阳呈高度相关性,PreS1、HBV-DNA、HBeAg可同时作为HBV存在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检测指标,HBV-DNA是判断HBV是否存在复制和传染性的金标准,但PreS1检测具有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便、降低患者费用的优点,同时与乙肝五项组合应用,对于基层医院更能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为乙肝患者的治疗提供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V感染血清标志物模式(HBV M)与HBV DNA定量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分别对1463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HBV M和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模式HBV DNA检出率高,且多数病毒载量大;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及其他模式HBVDNA检出率低,且多数病毒载量小。结论:HBV M与HBV DNA定量虽强相关,但各有所长。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PCR(FQ-PCR)对39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分析检出率及相关性。结果391例HBsAg阳性血清共检出7种模式,以HBV DNA含量大于5×10^2copy/mL为阳性。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模式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为96.9%,HBV DNA含量也较高,其中大于10^7copy/mL的血清为53.8%。HBsAg(+)、抗-HBe(+)、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为25.3%,171例(74.7%)HBV DNA含量小于5×10^2copy/mL。HBs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为65.4%。结论HBsAg和HBV DNA联合检测,更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HBV感染、传染性及体内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感染者血清HBVDNA与HBV-M各模式的关系及二者的诊断价值。方法:578份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HBV-M。结果:HBV-M各模式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95.21%)及病毒载量最高,与HBeAg阴性组(阳性率50.8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HBeAg阴性组以低载量者居多,但高复制者仍有19.05%;HBsAg阴性组HBVDNA阳性率仍有3.28%,病毒量都为低载量。结论:HBV-M与HBVDNA相互结合,才能正确判断HBV感染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包头市事业单位各年龄段人群各年份乙肝五项检测的5种主要模式(全阴、大三阳、小三阳、小二阳、大二阳)的情况,为有针对性地防治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清晨空腹抽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测定乙肝五项。结果5226例受检者中HBsAg阳性363例,阳性率为6.95%;全阴性4848例,全阴率是92.77%。乙肝感染模式以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cAb(+)为主。结论依据乙肝的感染模式,及早进行预防接种,加强感染模式管理,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可提高包头市事业单位人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 DNA)定量与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各模式组及谷丙转氨酶(ALT)的相互关系。方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ELISA法检测HBV-M,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结果:HBsAg(+)、HBeAg(+)组的HBV DNA阳性率高、定量值高,而HBsAg(+)、HBeAg(-)组HBV DNA阳性率较低、定量值也较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HBsAg(-)者亦可检出HBV DNA;HBV感染者ALT阳性的概率增大,但二者在数量上无相关性。结论:三者联合检测,可更全面地反映乙肝感染者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血清中HBV感染模式。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1294名在校学生进行血清HBV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检测。结果1294名在校学生的HBsAg总阳性率为6.57%,抗-HBs总阳性率为32.38%,HBeAg总阳性率为4.17%;单项抗-HBs阳性率为27.20%。HBsAg阳性的感染模式共6种,HBsAg阴性的恢复期模式共7种,以“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大二阳”[HB-sAg(+)、HBeAg(+)]、“抗-HBs(+)”、“抗-HBs(+)、抗-HBc(+)”、“抗-HBs(+)、抗-HBe(+)、抗-HBc(+)”模式为主,约占93.29%。结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的比例较高,易感者多;重视在校学生HBV感染情况及感染模式的检测,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免疫,对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在中等职业学校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免疫学常见模式中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免疫学常见模式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同时检测800份人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肝五项),以乙肝五项模式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血清模式乙肝病毒感染者前S1抗原的阳性率。结果前s1抗原在大三阳(HBsAg、HBeAg、HBcAb为阳性)和小三阳(HBsAg、HBeAb、HBcAb为阳性)模式中的阳性率显著增高,分别为87.0%,66.0%。HbsAg(-)的各模式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均小于等于2%。100份乙肝五项阴性血清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可补充和完善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或者变异的HBV感染者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近5年来甘肃省陇东地区人群 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变化情况。方法对2008~2012年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进行门诊体检的27908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 ELISA 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包括 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对各项标志物及感染模式检出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HBV血清标志物5项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 HBcAb、HBsAb、HBeAb、HBsAg、HBeAg,且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HBsAg的检出率由2008年的9.78%降至2012年的8.35%;各年份1992年后出生人群的 HBsAg 检出率均明显低于1992年前出生人群的检出率,且前者逐年下降趋势明显;男性5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的检出率依次为13.45%、66.39%、54.68%、3.42%、42.69%,均高于女性(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的检出率依次为8.30%、48.20%、52.27%、2.06%、29.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1)。在27908例患者中,HBV血清标志物共出现13种模式,其中连续5年检出率最高的均为“全阴性”模式,“仅 HBsAb、HBcAb阳性”模式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仅 HBsAb 阳性”模式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2008~2012年甘肃省陇东地区人群 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低龄人群 HBsAg检出率明显下降,总人群 HBV携带率依然较高。巩固乙型肝炎免疫接种成效,加强对低龄人群保护,不断提高 HBV 检测水平,有利于降低总人群 HBV携带率,有利于提高乙型肝炎的诊疗及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15.
福建某师范大学新生HBV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大学新生HBV的携带情况,为高校的学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 832例新生进行HBsAg血清学及肝功能(AST、ALT)检测,HBsAg阳性(+)者进一步检查两对半。结果:在7 832例新生中,HBsAg阳性(+)有1 227例,阳性率15.7%。男、女生的阳性率分别为18.3%、12.0%,部分新生中肝功能异常。结论:当前高校新生HBV的感染率比较高,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本市青年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部分青年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其抗体(HBsAb)、e抗原(HBeA曲及其抗体(HBcAb)以及核心抗体(HBcAb)五项HBV血清标志物(HBVM)。结果3593例中2156例为全阴性,占总数60.0%;1437例为HBVM五项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总阳性率为40.0%,模式共有11种,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感染期模式组以“135”和“145”模式为主;恢复期模式组以“25”和“2”模式为主.结论在西宁市青年健康人群中,乙肝的总感染率仍较高,应加强乙型肝炎的防治和乙肝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cAg与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中HBcAg检测方法系RIA法。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分期(S),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结果】437例患者血清HBcAg阳性率为86.72%(379/437),肝细胞内HBsAg和HBc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82%(410/437)和65.45%(286/437)。血清HBcAg/抗-HBc(-/+)分别与HBcAg/抗-HBc(+/+)和HBcAg/抗-HBc(-/-)组比较,肝细胞内HBc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26/50)、66.5%(252/379)、100%(8/8),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BcAg/抗-HBc(+/+)、HBcAg/抗-HBc(-/+)、HBcAg/抗-HBc(-/-)组肝细胞内HBsAg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2%(357/379)、90%(45/50)和100%(8/8)。在G1、G2,G3和G4组中血清HBcAg阳性率分别为75.4%(52/69),83.2%(119/143)、91.3%(136/149)和94.7%(357/379),G1、G2分别与G3、G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5)。在S1、S2,S3和S4组中血清HBcAg阳性率分别为76.2%、87.3%、93.6%和90.0%,S1与S2、S3、S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5-0.005)。【结论】结果提示,HBcAg/抗-HBc(-/+)组肝细胞内HBsAg、HBcAg表达阳性率低。随着HBcAg阳性率的增加,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加重。血清中HBcAg与肝细胞内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相关,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期间观察血清转换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郑州地区普通人群和大学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的感染情况及抗体免疫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对3477例大学生及3571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5项)检测,比较两组间HBV的感染情况。结果大学生HBsAg阳性率3.85%,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7.22%,经统计学处理,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11,P〈0.01)。大学生抗-HBs阳性率50.99%,普通人群抗-HBs阳性率43.77%,经统计学处理,二者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87,P〈0.01)。普通人群与大学生感染的主要模式为“大三阳”和“小三阳”。结论郑州地区大学生乙肝感染率低于普通人群,而抗-HBs阳性率高于普通人群。  相似文献   

19.
乙肝五项不同模式HBV-DNA与perS1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乙肝五项不同模式之间,HBV-DNA与preS1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同时对149份标本进行乙肝五项、HBV-DNA、preS1三项指标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三阳30例,HBV-DNA、preS1的阳性率分别为95.8%、68.4%;小三阳组58例,HBV-DNA、preS1的阳性率分别为59.1%、42.6%。1、5阳性25例,HBV-DNA、preS1的阳性率分别为75.2%、46.3%。HBsAg阴性36例,未检出HBV-DNA、preS1。结论:HBV-DNA、preS1、E抗原都能反映病毒复制情况,但preS1比E抗原更敏感,对于E抗原阴性的患者,preS1是一个判断HBV复制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胥加耕  梅志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82-3183,3185
目的调查了解盐城市盐都区外来务工人员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在这类人群中开展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外来务工人员血清中HIV(1+2)抗体、TP抗体、HCV抗体和HBsAg;HIV抗体阳性者按技术规范进行复检和确证;TP抗体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复检,确认阳性者再作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HCV抗体阳性者使用另一厂家试剂复检;HBsAg阳性者作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共检测外来务工人员标本442例,发现HIV感染3例(0.68%)、TP感染10例(2.26%)、HCV感染1例(0.23%)、HBsAg阳性39例(8.82%),其中HIV和HCV合并感染、TP和HBV合并感染各1例。TP感染者中RPR阳性6例(60.00%),滴度1∶1-1∶4;HBsAg阳性者中出现6种乙肝"两对半"模式,其中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为主[66.67%(26/39)]。结论盐都区外来务工人员中HIV、HBV、TP感染率均较高,应加大这类人群的监测和干预力度,有效控制相关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