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粥样斑块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炎症在从稳定性斑块向不稳定斑块的转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特征和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斑块的比较组织学研究证明,不稳定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是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破裂、纤维帽变薄以及纤维帽被大量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体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蛋白酶能破坏纤维帽胶原并使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促使斑块破裂。因此,颈动脉斑块表面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能是促使斑块破裂的关键因素,进而发生栓塞或颈动脉闭塞。进一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细胞募集行为,有利于发现不稳定斑块并找到使斑块稳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块的比较组织学研究证明,不稳定斑块的组织学特征是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破裂、纤维帽变薄以及纤维帽被大量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体外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和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蛋白酶能破坏纤维帽胶原并使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促使斑块破裂。因此,颈动脉斑块表面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能是促使斑块破裂的关键因素,进而发生栓塞或颈动脉闭塞、进一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细胞募集行为,有利于发现不稳定斑块并找到使斑块稳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能发生于大脑、心脏、肾脏以及其他重要脏器和四肢的动脉管壁,其造成的心肌梗死和卒中是目前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也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因此,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热点。我们仅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分型的演变及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综述如下。1分型的雏形早在19世纪初,就有学者认识到在动脉内膜上存在两种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一是脂纹(fatty streak),二是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脂纹在儿童期就可发生,由脂质在血管内膜上沉积形成,是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纤维斑块通常出现在成人动脉…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细胞因子的表达、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基质的变化和相关酶类的表达、细胞膜受体的表达、粘附分子的表达、原癌和抗癌基因表达与基因调控,阐述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分子病理学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基因治疗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病因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方法:4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法分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AI,n=143)、腔隙性梗死组(LI,n=225)、心源性栓塞性梗死组(Cl,n=30)和病因不明性卒中组(50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积分(Ps)。结果:AI和LI亚组颈动脉IMT和P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I亚组Ps的ROC曲线下面积远大于IMT(0.78比0.63,P〈0.05)。结论:颈动脉IMT和PS能较好地预测AI和LI的发生风险,但PS可能更可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预测AI的发生风险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是栓塞性卒中的原因之一.随着对主动脉弓斑块研究的深入.其与卒中的关系也越来越清楚,尤其是主动脉弓斑块厚度≥4 mm与原因不明性卒中、卒中复发以及其他血管事件有关.虽然对主动脉弓斑块与卒中的临床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仍然存在许多疑问.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宝石能谱CT检查的100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及分布特点,探讨不同类型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率、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拟从形态学上界定易损斑块。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CTA图像进行分析。按Ambrose分型法将粥样斑块分成Ⅰ、Ⅱ、Ⅲ型。对不同类型斑块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形态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与脑梗死的发生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结果三种不同类型粥样斑块在颈部血管中发病率和好发部位各不相同。厚度≥2 mm的Ⅰ、Ⅱ型斑块之间内膜钙化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伴内膜钙化者与脑梗死发生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CTA可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可清晰地显示血管内膜钙化。颈部不同形态粥样斑块发病率及好发部位各不相同,仅根据斑块形态不能推测出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但伴内膜钙化的斑块可从形态学上界定为易损斑块,为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最大长度和厚度.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患者TC、TG、LDL-C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调脂,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性质特点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对14例脑卒中病例的动脉进行了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分析。结果 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弱样硬化程度重于脑出血。尤以颈内动脉表现显著,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备不稳定的组织学特性。结论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脑出血及脑酷暑均相关,若 硬化块为不稳定状态,则是脑梗塞发病的重要病粥。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斑块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以及斑块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概述了颈动脉斑块形成、发展和破裂的病理机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的因素,诊断的现状 以及增强斑块稳定性、防止斑块破裂和减少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尚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客观诊断标准.文章从超声、CT、MRI、脑血管造影以及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及主要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导致斑块破裂、溃疡致使动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深入研究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临床标志物对于稳定斑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paper was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atherosclerotic aortic plaques in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 ischemic stroke. Although aortic plaques are frequently seen in the elderly, their significance remains unclear in relation to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was performed on 56 patients (age 61 ± 10 year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aorta was divided into two segments (i.e. the proximal aorta that includes the ascending aorta and the aortic arch proximal to the ostium of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and the distal aorta that is the descending aorta distal to the left subclavian artery). Thickened intima = 3 mm in thickness was defined as aortic plaques. Results: Ischemic stroke was found in 14 of the 56 patients. Aortic plaques were detected in 25 of the 56 patients. All of these 25 patients had aortic plaques in the proximal aorta, and 17 of them also had aortic plaques in the distal aorta. Ischemic stroke was found in 11 of the 25 patients (44%) with aortic plaques, and three of the 31 patients (10%) without aortic plaques (P < 0.01). Conversely, aortic plaques were detected in 11 of the 14 patients (79%)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in 14 of the 42 patients (33%) without (P < 0.01).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had a larger left atrium (47 ± 5 vs 43 ± 6 mm; P < 0.05) than those without. Aortic plaques were a correlate only of previous ischemic stroke (P < 0.05) by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onclusions: Atherosclerotic aortic plaques detected by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are a correlate of previous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16例门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通心络胶囊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1辛伐他汀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40 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40 mg,每晚1次.患者均连续服药6个月,并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6个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现察比较各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用药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轻甚或消退.用药前后通心络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后与通心络胶囊组和辛伐他汀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更明显(P<0.05).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通心络胶囊和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软脉灵口服液对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软脉灵口服液对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血脂高于正常且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软脉灵组口服软脉灵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辛伐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每次20mg,每日1次。联合治疗组每日同时服用软脉灵口服液和辛伐他汀,用法、用量与单药治疗组相同,3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软脉灵组和辛伐他汀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软脉灵组、辛伐他汀组治疗后比较,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脉灵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软脉灵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他汀类药物使用疗效更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42例SAE病人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观察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变化,并与40例年龄匹配、伴随疾病相似、无明显缺血性心脑疾病症状、体征的病人进行比较.结果①SAE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AE组斑块检出率97.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2.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粥样硬化斑块积分SAE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管径狭窄皆以轻度狭窄(<50%)为主,但SAE组中度、重度狭窄(>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SAE组SPV、EDV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结论 SAE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多较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流速减慢为主.SAE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最主要的2种疾病,二者可以单独或合并发生,是引起死亡和功能缺陷的重要病因。2种疾病存在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上有一定的联系。明确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减轻疾病不良预后引起的负担,提高国民生存质量。目前有诸多研究致力于探究二者在发病机制、疾病进展、预后以及影像学表现上的关联,其中某些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现将相关最新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