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疗后成功切除颅骨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朱荣江周秋如黄经光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供血丰富,手术切除有时比较困难,放疗效果不显著。作者收治1例患者,因术中肿瘤出血凶猛而终止手术;经放疗后,再次手术却有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患者为男性,54岁。顶骨无痛性肿物呈缓...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随着MRI检查的普及,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变得相对简单。因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以髓内型最多见.显微外科治疗甚为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治疗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均行MRI检查,全组均经后正中直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26例病灶均为单发,均经手术切除。其中23例全部切除,2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所有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神经功能状况改善20例,无变化5例.恶化变差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全切除病灶可避免病变复发和再出血。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症状轻和病灶处理及时与术后恢复良好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立体定向下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立体定向下微创治疗方法.结果: 全切除26例(96.2%),大部分切除1例(3.8%),26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后放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手术切除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对无论肿瘤大小,诊断不明恶性不除外,症状反复出现者;直径≥5cm,肿瘤位于肝脏表面,易受外力而致破裂出血者,直径≥10cm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应采用肝叶、半肝切除术或血管瘤摘除术。对直径<5cm、无症状、偶然体检发现,非肝脏表面者,可以随访观察。自1984年8月-1987年8月,共完成14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采用常温下一次性阻断切肝法,左右半肝切除各4例,扩大右半肝切除、,右前叶切除各1例,左外叶切除3例,肝血管瘤摘除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包膜外纯性剥离法切除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总结1990年1月至1998年1月在肝门阻断下采用包膜外纯性剥离法切除5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低于其他术式。结论:包膜外纯性剥离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曾新桃  吴硕东  田雨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940-1941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超声刀为主要切肝器械,并结合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完成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7例。包括局部切除4例,左外叶切除3例。结果: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225min,(156±47.9)min,术中出血200~1200ml,(460.0±302.5)ml,术后住院时间3-10d,(6.6±3.0)d,除一例出现广泛皮下气肿外,其余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结论: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对于经选择的病例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和目的:目前海绵状血管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由于位于生命的中枢,手术治疗风险和难度较高。本文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及预后。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1年6期间收治的12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肿瘤位于中脑2例,中脑脑桥交界8例,延髓2例。结果:10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病理结果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再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改善6例,4例同手术前,加重2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有手术指征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脑重要功能区的21例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病灶全切除率为100%,无手术死亡,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对位于脑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切除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脑重要功能区的21例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病灶全切除率为100%,无手术死亡,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结论:对位于脑功能区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脑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微波热凝手术治疗血管瘤(附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瘤,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单纯采用手术切除,出血多、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地区医院1997年5月至1998年7月采用插入式微波热凝手术治疗血管瘤40例,与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26例手术组进行了比较。方法:微波组装置是上海长海医院与常州电子仪器厂共同生产的CH1011A型微波治疗仪,麻醉后插入消毒的微波天线于切除的病变组织,一般针距间隔为0.5~1.0cm,功率为10~50W,通电30秒至2分钟不等,以瘤组织为灰白色,瘤体变实、变硬,插入孔处显焦褐色为度。若拔出天线时,穿刺点出血或瘤体无缩…  相似文献   

11.
肝血管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梁力建,吕明德,黄洁夫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广州市510080)我院外科手术切除肝血管瘤36例,现对有关问题提出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63年~1993年8月,我院手术切除肝脏血管瘤36例,男16例,女20...  相似文献   

12.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双重供血及外科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3年来,住院治疗的68倒成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男31例,女37例.年龄36~67岁,平均43岁.肿瘤直径3.5~29cm.手术包括单纯肿瘤切除,肝脏楔形切除,肝叶切除,肝动脉TH胶栓塞或99.8%酒精注射.TH胶异位栓塞致死1例.肝动脉和门静脉造影显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系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肝动脉栓塞,硬化疗法和结扎的适应证;有症状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困难或有较大的手术危险性者.  相似文献   

13.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肝叶切除是目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手术难度大、肝脏损伤严重、并发症多,给手术带来很大风险,尤其是第Ⅷ肝段切除更为困难、危险。自1990年1月~1999年10月作者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术治疗第Ⅷ肝段海绵状血管瘤1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术,9年中共治疗第Ⅷ肝段海绵状血管瘤11例,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31~57岁。肿瘤全部为单发,位于肝包膜下,最大直径14cm,最小直径6cm,平均9.3cm。术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胀、食欲不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法切除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总结1990年1月至1998年1月在肝门阻断下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法切除5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低于其他术式.结论:包膜外钝性剥离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超声刀为主要切肝器械,并结合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完成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7例.包括局部切除4例,左外叶切除3例.结果: 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225min,(156±47.9)min,术中出血200-1200ml,(460.0± 302.5)ml,术后住院时间3-10d,(6.6±3.0)d,除一例出现广泛皮下气肿外,其余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结论: 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对于经选择的病例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结节性甲状腺肿在病理活检中常见,但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海绵状血管瘤却极为少见。作者复习了近10年来的有关资料,除孔广忠等1995年报告了甲状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外,尚未见其它报告。现报告结节性甲状腺肿并海绵状血管瘤1例如下。患者女性,70岁,因颈前...  相似文献   

17.
纵隔淋巴管瘤和血管瘤的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纵隔淋巴管瘤和血管瘤12例的临床治疗结果,其占纵隔肿瘤的2.88%。有临床非特异性症状者8例,4例为查体胸片发现纵隔内阴影。9例位于前上纵隔,3例在后纵隔。术前10例未能正确诊断。8例囊状淋巴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4例纤维-血管-淋巴管瘤因侵犯周围脏器未能切净,但尽多切除残留囊壁并缝扎囊壁创面。病理诊断包括4例囊状淋巴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纤维-血管-淋巴管瘤。随诊1年至23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性进食梗噎1年来住院。查体无明显异常。食管钡餐造影显示主动脉弓下3cm处食管左侧壁不规则压迹。食管镜检查所见:距门齿32cm处食管左侧壁有3×2×X1cm紫兰色肿物突出管腔,表面粘膜光滑无波动。诊断食管肿物。经准备后全麻下剖胸手术。术中见于食管左侧壁粘膜下3×2×1cm紫兰色质软肿物,边界清楚,行肿物切除。术后恢复顺利,2周全愈出院。,病理报告:原发性食管海绵状血管瘤。随访1年,病人情况良好。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源于食管的海绵状血管瘤极罕见。治疗方法可采用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单…  相似文献   

19.
晚期贲门癌根治性放疗与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比较晚期贲门癌根治性放疗(DT60~70Gy,6~7周)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材料与方法1985年1月至1988年1月间将82例晚期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手术组进行对比治疗。放疗组40例,手术组42例,(手术切除30例、探查术12例),放疗剂量DT60~70Gy,6~7周。结果放射治疗后梗阻症状改善率为90%,X线好转率80%。放疗组与手术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5%和60.0%(P<0.05),22.5%和0(P<0.001),5%和0(P>0.05),探查组无1例生存1年以上。结论放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手术组,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晚期贲门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为该肿瘤病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标记LCA、L26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580例手术切除脾脏标本中恶性肿瘤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43岁,7例恶性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恶变,恶性血管瘤和纤维肉瘤各1例,病变完全局限于脾内和仅累及肺门淋巴结,组织学以淋巴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恶性血管瘤,纤维肉瘤预后较差。结论: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治疗应首选脾切除和放疗加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