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邬良岗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5):42-42
吴某,男,31岁,初诊日期:1984年11月2日。患者于1980年夏季某天在田间劳动,下午突然跌仆于地,四肢不能活动而瘫痪,3d后自行逐步恢复。此后每隔5~15d,发作1次。曾去上海等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周期性麻痹或不明原因瘫痪等。长期服用氯化钾、维生素B1、激素及乙酰唑胺等药和中药,未能控制病情。本次发病于11月1日,深夜醒来,感到胸闷如压,呼吸不畅,续之四肢瘫痪。刻诊见精神萎靡、神志清,语言清晰,四肢肌肉萎软而无痛热感,用针刺痛觉存在,形体瘦弱,面色苍白,脉象细濡无力,苔少舌质嫩红,辨为禀赋不足,元气亏虚,久病瘀阻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生黄芪100g,当归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10g,郁金10g,地龙12g,熟地黄24g,炙甘草6g,3剂。 相似文献
3.
4.
《内经》痿证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唐雪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6):350-352
对《内经》有关痿证理论进行探讨,指出病因分外感、内伤两大类,病机包括五脏热、肺热叶焦、阳明虚致五体失养而痿废不用,治疗涉及独取阳明、补荥通俞、因时制宜三个方面,这些理论对现代临床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重症肌无力为代表的肌肉萎缩性疾病一直是相当棘手的医疗问题,虽然现代医学已研制出多种治疗手段,但药物中绝大部分是需要长期坚持服用的,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高昂的费用,对患者身心的摧残和给家庭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一直都是急需解决的。中医学一直对于此类疾病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该文以古籍入手,深入挖掘中医学中痿证的治疗方法,通过查阅各个朝代医家的著作来研究痿证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从病因病机角度分析并总结各医家对痿证的认识。其病因归纳总结为感受温毒、湿邪浸淫、食饮无节、情欲过度、久病虚损。病机归纳总结为肺热叶焦、阳明中虚,临床治法上使用“治痿独取阳明”“泻南补北”无不应手作效。古语有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框架研究即是中医学习之规矩,期望该理论研究为中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陈根财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4):44-45
1 高位脊神经损伤 患者,男性,49岁.于1998年8月14日就诊.患者3年前后颈跌伤,当时昏迷5天后苏醒,1月后,左半身活动影响,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多次外地求治无效.近日来情况加重,右手臂、手指及两下肢活动不便、无力、步履不稳,头昏,头晕,面色不华,纳食一般,便调,苔薄,质暗红,脉左小弦,右脉沉细.西医诊断为高位脊神经损伤.证属颈后损伤,瘀血阻络.治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处方:生黄芪15g,地龙10g,当归15g,红花10g,伸筋草15g,川牛膝15g,杜仲15g,茯苓10g,党参15g,白芍10g,防风10g,葛根15g,赤芍10g.每日1剂,分2次煎服,外配针灸治疗,7天后复诊,病状明显转好,精神转佳,左手指能握物,下肢明显有力,步履已稳,续前方加狗脊,鹿角片调理,更加针灸2月,病愈,至今良好. 相似文献
8.
朱德贵老师治疗痿证经验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衍华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1):40-40
朱德贵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2003年评为成都市名中医,长期从事门诊,病房及教学工作,对内科杂病治疗有独到之处,如脾胃疾病,中风,水肿,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擅长,现将其治疗痿证(重症肌无力)验案一例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丁文涛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Z1)
例 1 徐某 ,男 ,1 2岁 ,小学生。因行走不稳月余 ,于1 989年 8月 1 6日就诊。 1 989年 6月患儿因患小儿麻痹证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月余 ,出院后因行走不稳 ,每走 2~3m需稍事休息 ,才能继续行走 2~ 3m ,伴神疲乏力 ,经西药治疗欠佳而来求治。体检 :P 80次 /min ,BP 1 3.8/9 2kPa,心、肺、脾 ( -) ,左下肢肌肉明显萎缩 ,肢体僵硬 ,肌力Ⅱ级 ,腱反射消失 ,面色萎黄 ,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诊断为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证属脾胃虚弱 ,肝肾亏虚 ,治宜调理脾胃 ,补肝益肾。取患肢穴位 :第 1组为环跳、委中、阳陵泉、三阴交 ,第 2组为风市、… 相似文献
10.
中医痿证或称痿 辟足 ,主要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肌肉萎缩随意运动障碍的一组病证。现代医学的多种神经、肌肉疾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本文应用多功能海神 2 0 0P型神经电检诊仪对 10例临床诊断为痿证的病例 ,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H反谢和诱发电位的检查 ,以肌电图“诊断指标”[1]为诊断参考依据。其中 5例的肌电图检查结论为神经原性损害 ,另 5例为肌原性损害。1 神经原性损害病损波及脊髓前角细胞以下各部位的痿证。肌电图改变的共同点 :出现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延长、电压增高。例 1.女 ,30岁 ,腿部肌肉萎缩 ,… 相似文献
11.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证候表现探讨干燥综合征与中医肝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与津液的关系尤为密切.肝藏血,津血同源,血足则津沛;肝主疏泄,调畅三焦气机,有助于脾胃的升清降浊;肝气调达则是津血输布的目的保证.肝主疏泄、藏血功能失调则口干、眼干、疲乏诸症蜂起.干燥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为肝失疏泄及肝血不足.从肝论治,使肝气条达,气津得宣,津必上承;养血柔肝,以期肝疏气调,气血平和;加以怡情养性,调肝解郁,疏畅气机,燥证自除.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医理论、文献以及临床角度出发,针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对在临床上有一定运用基础的疏肝调神针刺方案在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上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滋肾生肝法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480例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其中中药组240例给予自拟的中药,西药组240例接受雌孕激素周期疗法,给予谷维素、复合维生素及雌孕激素。观察两组用药前后的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水平变化。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候改善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在激素水平变化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生肝法在改善肝肾阴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症状、内分泌方面具有优势,且无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五心针"对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78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心针",对照组仅用常规取穴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病人的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但"五心针"对于风火上扰清窍、痰湿蒙塞心神和痰热内闭心窍等证型的疗效显著,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也高过缺血性脑卒中,对于左侧脑部损伤的疗效高于右侧损伤. 相似文献
17.
视盘倾斜综合征(titled discs yndrome,TDS)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先天视盘发育异常的疾病[1-2]。由于眼科IN师认识不足,常常误诊为其他疾病。2012年我们诊断了1例被当地医院误诊为视神经萎缩的患儿,报街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湿浊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病(CKD)为本虚标实,湿浊证为其最常见的邪实证型。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之邪下注蓄积于肾脏。针对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提出补益脾肾、活血化瘀、化湿泄浊等中医治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辨证治疗肾脏病湿浊证延缓进展到慢性肾脏病5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脑颗粒剂对脑萎缩肾阴虚血瘀证主症及血流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益肾健脑颗粒剂对脑萎缩患者肾阴虚血瘀证主症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脑萎缩肾阴虚血瘀证患者 9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用滋肾健脑中药所组成的益肾健脑颗粒剂治疗,对照组30例用吡拉西坦片治疗,2组均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脑萎缩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主症记分值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1;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小板聚集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全血黏度亦有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益肾健脑颗粒剂对脑萎缩肾阴虚血瘀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脑萎缩患者的智能状态及血流变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