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部分背根切断对备用背根节NT-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部分去背根后备用背根节 (L6 )各类细胞NT 3及其mRNA的含量变化。 方法 对成年雄性猫行单侧部分背根切断术 (切除一侧L1 ~L5,L7~S2 DRG ,保留L6 为备用根 )。取正常组一侧和术后 3d及 7d组手术侧的L6 DRG制作 2 0 μm厚冰冻切片 ,分别用NT 3抗体及NT 3cRNA探针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染色。观察NT 3及其mRNA在DRG各类细胞的分布 ,测定NT 3及其mRNA在神经元和卫星细胞的光密度值 ,所得数据用q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部分去背根后 ,各时相备用背根节大神经元内NT 3的光密度值较正常者进行性减少 ,(P <0 0 5 ) ,而NT 3mRNA的光密度值术后 3d减少 ,7d回升至近正常者水平。比较之 ,小神经元和卫星细胞NT 3及其mRNA的光密度值进行性增多 (P <0 0 5 )。 结论 部分背根切断对备用背根节各类细胞NT 3表达的影响不同 ,其功能意义可能与NT 3参与脊髓Ⅱ板层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部分背根切断后备用背根节(DRG)中各类细胞NGF及其mRNA的量变状况。将成年雄猫10只分为正常组、单侧部分背根切断后7天组等2组,每组5只。实验组切除一侧L1~L5,L7~S2 DRG,保留L6 DRG为备用根。取正常组一侧和术后7天组手术侧的L6 DRG制成20μm厚冰冻纵切片,分别用NGF抗体及其cRNA探针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反应。观察NGF及其mRNA在DRG各类细胞的分布,测定NGF及其mRNA的光密度值以反映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在正常组,L6DRG中仅存在少量的NGF及其mRNA阳性神经元,此外,一些胶质细胞也呈阳性反应。在手术组,各类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内NGF及其mRNA的光密度值较正常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部分背根切断导致备用DRG神经元和非神经元表达NGF增多,提示NGF可能有利于促进备用背根生芽。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 ( L6 )卫星细胞 NGF、BDNF和 NT-3的表达变化 ,将成年雄猫 2 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术后 3 d、术后 7d及术后 10 d三个实验组。实验组行单侧部分背根切断术 (切除一侧 L1 ~ L5,L7~S2 DRG,保留 L6 背根为备用根 )。取正常组一侧和术后 3 d、7d及 10 d实验组手术侧的 L6 DRG制作 2 0μm厚冰冻切片 ,行免疫组化反应 ;观察 NGF、BDNF和 NT-3在 DRG卫星细胞的分布 ,计数各组 L6 DRG的 NGF、BDNF和 NT-3的阳性卫星细胞数量。结果发现 ,部分去背根术后7d和 10 d组 L6 DRG的 NGF、BDNF和 NT-3的阳性卫星细胞数量较术后 3 d组和正常组者明显增高 ( P<0 .0 1)。表明 ,单侧部分背根切断导致备用 DRG卫星细胞的 NGF、BDNF和 NT-3的表达上调 ,这一变化可能与脊髓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 (L6 )和 L3、L5脊髓 II板层 NT-3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 ,正常组 NT-3及其 m RNA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大型神经元和少数中、小型神经元。部分去背根后 ,3 d和10 d两时相 NT-3 m RNA大型神经元阳性数明显减少 ,而 NT-3阳性大型神经元数术后 10 d时方明显减少 (P<0 .0 1) ;NT-3及其 m RNA阳性小型细胞数在术后两时相均较正常组者增多 (P<0 .0 1) ;而在中型神经元只有 NT-3阳性神经元数有增加。相对地 ,在脊髓 板层 ,两时相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百分数均较正常者明显增加 (P<0 .0 1) ,且以 3 d组者为最明显 ,但均未见 NT-3 m RNA阳性信号。结果表明 ,部分去背根不仅导致背根节各类神经元中 NT-3的表达发生了变化 ,且对 板层 NT-3阳性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数量也有明显影响。提示 NT-3可能在脊髓 板层可塑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部分去背根猫术后 3 d和 10 d的备用背根节和脊髓 II板层内 BDNF及其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 ,正常组 ,BDNF主要分布于背根节的部分中、小神经元及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内 ,II板层内还有大量的 BDNF阳性神经膨体。背根节同时也为 BDNF m RNA阳性 ,唯背角阴性。部分去背根后 10 d组 ,备用背根节 BDNF及其 m RNA阳性中、小神经元百分数较正常及 3 d者明显增加 (P<0 .0 5 )。而 L3,L5II板层 BDNF阳性神经膨体密度在术后两组均明显下降 (P<0 .0 5 ) ,唯 BDNF的含量在 3 d组者减少 (P<0 .0 5 ) ,10 d组者恢复 (P>0 .0 5 )。术后 II板层未见 BDNF m RNA的杂交信号。结果提示 :去背根术后 3 d组脊髓 II板层阳性膨体数的下降及 BDNF含量减少 ,可能是因背根切断导致输入脊髓 II板层的 BDNF中断所致 ;而 10 d时 II板层 BDNF合成得以恢复 ,可能来源于备用背根节中、小神经元的 BDNF增多所致 ,BDNF在脊髓可塑性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部分背根切除和针刺及内源性GDNF和NT-4对体外培养备用背根节(DRG)的作用,本研究对5只成年猫进行双侧备用根手术(切除双侧L1~L5和L7~S2DRG,其中L6DRG作为备用背根)。术后当日开始针刺一侧L6脊神经后肢分布区的两组穴位,即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每天一次,每次30min,连续针刺7d后无菌条件下取出双侧L6DRG进行体外培养,24h后全量换液,并将针刺侧的一部分培养孔的培养液分别用含有200ng/ml抗GDNF和NT-4抗体培养液替换,分别作为抗GDNF和NT-4抗体封闭组。7d后终止培养,于显微镜下用显微测微尺测量神经突起的长度;并用抗NSE抗体行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染色进行神经元鉴定。结果显示:(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体外培养的细胞95%以上为NSE阳性细胞,且为典型的体外培养的DRG神经元;(2)体外培养备用根组和抗GDNF抗体组神经突起的平均长度比针刺组的短(P<0.05);(3)而针刺组神经突起的平均长度与抗NT-4抗体组间无差异(P>0.05);两抗体组平均突起长度比备用根组的突起长(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针刺可促进体外培养DRG神经元突起的生长,进而可能与脊髓可塑性密切相关;内源性GDNF有促进DRG神经元突起生长的作用;而内源性NT-4在DRG神经元突起生长中发挥的作用却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癌痛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趋化因子CXCL1和受体CXCR2的表达变化。方法:单侧股骨内注射前列腺癌细胞RM-1诱导小鼠产生骨癌,用行为学检测小鼠抬爪次数和缩爪时间自发痛情况,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小鼠DRG中CXCL1和CXCR2的表达变化和细胞定位。结果:骨癌组小鼠的抬爪次数和缩爪时间,从术后10 d开始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并持续到21 d以上。骨癌组小鼠同侧L3-5 DRG中CXCL1和CXCR2 mRNA在手术后7 d时表达较正常小鼠明显增加(P0.05),并能持续到21 d以上。CXCL1和CXCR2表达于DRG神经元内,骨癌组同侧L3-4 DRG中CXCL1和CXCR2阳性神经元在手术后7,14 d和21 d时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骨癌小鼠DRG中CXCL1和CXCR2表达增加,DRG中的CXCL1及其受体CXCR2可能参与骨癌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部分去背根后针刺对备用背根节神经元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猫双侧备用背根模型(切除双侧L1~L5、L7~S2背根节,保留L6背根节为备用背根节)。针刺位于右侧备用根支配区的两组穴位。针刺7d及14d后取备用背根节用CNTF抗血清(1∶500)及PDGF抗血清(1∶200)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分别记数各组阳性总、大及中小神经元的数量。结果正常组左右L6背根节的细胞数无差异,CNTF、PDGF阳性神经元数在7d、14d时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针刺侧CNTF阳性总、大及中小神经元数在针刺7d时均显著多于非针刺侧(P<0.05),而针刺14d时,只有阳性大神经元数多于非针刺侧(P<0.05)。PDGF阳性总及大神经元数针刺7d时多于非针刺侧(P<0.05),针刺14d时,阳性总及中小神经元多于非针刺侧(P<0.05)。结论针刺可促进去背根后备用背根节CNTF、PDGF的表达,这种促进作用显效的时间因不同因子和不同种类的背根节神经元而异。  相似文献   

9.
NGF及NGF mRNA在去部分背根猫脊髓和背根节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成年猫单侧备用根模型 (切断一侧 L1~ 5 、L7~ S2 节段脊髓背根 ,保留 L6 背根 )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 ,对脊髓背角 板层、背核和 L6 背根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证明 ,部分背根去传入后 :(1)脊髓各节段双侧背角 板层的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体积显著增高、增大 ;(2 )手术侧背核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的增高强于非手术侧 ,但术后两时间组的手术侧之间无差异 ;(3 )备用根背根节新出现了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 ,且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组 ,且随术后时间增加而递增。以上结果表明 :部分背根去传入猫脊髓背角 板层及背核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提高 ,尤其备用根背根节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的增加 ,为备用背根传入纤维侧支生芽和突触重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有助于解释脊髓初级传入纤维损伤溃变后代偿性机能恢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5只正常成年雄性猫双侧L1~L7背根节(DRG)石蜡包埋,连续切片,显微镜观察计数,比较左、右DRG 神经元数量,为神经系统损伤后对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影响的研究提供DRG神经元计数资料.结果1)每只动物各节段左、右DRG神经元数量比较,比率在0.70~1.26 之间,个别节段两侧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每只动物左、右DRG神经元总数比较,比率在0.93-1.02(P>0.5),两侧无显著性差异.2)5只动物L1 ~L7各节段左、右DRG神经元均数比较,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成年猫L1~L7各节段两侧DRG神经元数量呈对称性分布.  相似文献   

11.
臂丛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进一步认识臂丛神经诸根间根部损伤后其病理特点差异的形态学基础,用显微外科解剖及HE,Masson's染色组织病理检查方法对椎管内臂丛神经诸根的显微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提示:臂丛神经诸根之间在解剖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颈5.6神经根在受到同等暴力作用下较7.8及胸1神经根不易形成根性撕脱。即使颈5.6神经根根性撕脱,亦往往伴有节后损伤。作者认为对于臂丛上干近椎间孔的节后损伤,  相似文献   

12.
郑瑞珍 《解剖学报》1993,24(4):413-418
把分散的鹌鹑体节板细胞移植到鸡的体节板区。移植后17h,在移植区形成大小不等、排列杂乱的DC体节。有些体节靠近神经管,有些较靠外侧。移植后29~32h,靠近神经管的DC体节向中壁破裂,外迁的间充质细胞在生肌节与神经管和脊索之间,形成生骨节(即原位生骨节)。每个生骨节再分为前后两半,位于外侧的DC体节,在移植后33~38h,其侧壁或外侧壁破裂。外迁的间充质细胞在生肌节的外侧或生肌节之间,数量、大小和  相似文献   

13.
胸腰脊神经后根形态计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15具成人尸体上对胸腰脊神经后根进行了大体解剖和形态计量研究.结果表明:(1)上胸段脊神经后根的囊外段长度、硬膜点横径和脊髓点束数在逐节减少;后根的囊外段与囊长轴之下夹角>90°,囊内段及脊髓点分布长度在逐节增加,交通支最丰富.(2)中胸段脊神经后根的囊外段长度、硬膜点横径和脊髓点束数各节段波动范围较小,下夹角在90°左右,囊内段短,脊髓点分布长.(3)下胸段脊神经后根的脊髓点分布长度转而下降,下夹角<90°,其它指标均逐节增加.(4)腰段脊神经后根的脊髓点分布长度进一步减少,下夹角最小,其它指标达最大值,交通支丰富.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后根受损危险排序,腰>下胸>上胸>中胸.  相似文献   

14.
在吗啡依赖条件下 ,观察了脊髓 板层发生轴突终末侧支生芽和建立新突触的背根节神经元的胞体是否出现相应的形态变化。应用光镜体视学方法 ,结合电镜观察和测量 ,比较吗啡依赖组与对照组背根节体积及其神经元胞体、胞核、核仁、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体积变化。结果显示 :吗啡依赖组背根节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未发现差异 ,背根节内的亮、暗两类神经元的胞体、胞核、核仁体积以及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体积也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 ,吗啡对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胞体的形态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聚吡咯和背根神经节及游离细胞联合培养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聚吡呼和周围神经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新生大鼠的背根神经节及细胞与聚吡咯膜联合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背根神经节中,雪旺氏细胞生长迁移活跃;神经细胞突起借助雪旺氏细胞向外延伸,同时雪旺氏细胞和神经元又可借助这些神经突起向外迁移。游离神经细胞能在聚吡咯膜上良好生长,伸出多极突起及分枝。结论:在体外,聚吡咯与大鼠周围神经组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王勇  范遗恩  翟饶生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2,18(2):178-180,T037
为探讨神经根被膜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通过光镜及电镜对 10例 ( 2 0侧 )新鲜胎尸的共 10 0条腰段神经根和部分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进行了显微解剖、组织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证明 ,神经根被膜与周围神经干被膜之间存在差异。腰段神经根的硬膜囊内段前、后根由很薄的软脊膜覆包 ,而各小束束膜为更薄的类似软脊膜的被膜包裹 ;硬膜外腔段神经根被它所带出的软脊膜、蛛网膜和硬脊膜包裹 ,被膜厚度随层次增加而增加。神经根的被膜与周围神经干被膜相比较薄且层次少 ,层与层之间的连接相对松散。上述结果提示 ,神经根被膜与周围神经干被膜相比 ,其韧性及抗张力能力相对较脆弱 ,存在着易受损伤的潜在因素 ,且抵抗炎性反应的化学刺激能力也差  相似文献   

17.
用顺行溃变方法对猫后索核内后根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切断C4~T1和 L4~S1脊神经后根3~4天后,电镜下发现后索核内有三种溃变终末,出现最多的是电子致密型溃变,此外,也观察到了少量的神经微丝型溃变和电子透明型溃变.溃变的初级传入终末多数较大,含有圆形突触小泡.溃变初级传入终末作为突触前成分主要与后索核内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而轴-体突触和轴-轴突触较少.此外,还观察到溃变轴突终末参与形成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去部分背根猫脊髓和背根节NGF及NGF mRNA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地高辛标记 c R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观察了针刺对成年备用背根猫 (切断一侧 L1~ 5 、L7~ S2节段脊髓背根 ,保留 L6 背根 )脊髓 板层、背核和背根节内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 m RNA的影响。结果证明 ,针刺促进了备用根背根节的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使备用背根节内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 m RNA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 ,并且针刺时间越长促进作用也越强 ;而对脊髓 板层与背核则无明显影响。本实验结果提示 ,针刺对备用根猫脊髓侧支生芽具有促进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增加背根节神经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和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研究了鸡胚和雏鸡后根神经节细胞内多巴胺递质的表现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并在细胞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周围靶组织——皮肤对后根节细胞胚胎发育的影响。鸡后根节细胞内多巴胺的免疫反应最先出现于E_(10),只占后根节细胞的0.8%,E_(18)时达5.6%,出壳后雏鸡为8.6%。在鸡后根节内,多巴胺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为较大的A类细胞,和极少较小的B类细胞。免疫反应阳性的周围神经末梢位于皮肤和交感干内。当取自E_9的鸡胚后根节细胞经7天培养后,部分神经细胞出现多巴胺免疫反应阳性;而取自E_6的鸡胚后根节细胞虽经10天培养后仍为免疫反应阴性;然而,将取自E_6后根节细胞与皮肤组织联合培养10天后,少量神经细胞及轴突出现多巴胺免疫阳性反应。作者认为:鸡后根节多巴胺细胞在胚胎时期的发育有赖于周围靶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