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顽固性中耳积液为耳科常见、疑难病。笔者自1987年以来采用鼓膜灼孔高负压吸引及鼓室内注射药物治疗顽固性中耳积液(后简称治疗组)21例  相似文献   

2.
双孔式鼓膜穿刺加中耳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分泌性中耳炎(S0M)疗效水平的方法。方法:221例(307耳)SOM均行双孔式鼓膜穿刺及中耳负压吸引。对病因给予相应的有效治疗。结果:307耳术后随访1年,219耳痊愈(占71.3%),76耳好转(占24.8%)。结论:认为对SOM及时行双孔式鼓膜穿刺加中耳负压吸引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4.
鼓膜穿刺负压吸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宗瑾  朱明  程伟  刘强  陈广造  余涛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720-1720,1736
目的探讨鼓膜穿刺负压吸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48耳)采用鼓膜穿刺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42例(47耳)采用鼓膜穿刺抽液治疗。另外两组均给予药物对症治疗,7 d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各个疗程结束后的疗效。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第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48.9%;第2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59.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3.959,均P〈0.05)。治疗期间至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鼓膜穿刺负压治疗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鼓膜穿刺+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方法:鼓膜穿刺后注入中耳腔内地塞米松,负压吸引中耳腔内积液。结果:这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行之有效的方法,复发率明显减少。结论:鼓膜穿刺+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鼓膜穿刺的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6.
7.
鼓膜穿刺下高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一种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经临床检查及声阻抗检查呈“B”型曲线的SOM患者采用经鼓膜穿刺下高负压吸引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该方法治疗SOM治愈率达到76.67%,总有效率93.33%。结论:鼓膜穿刺下高负压吸引治疗SO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顽固漏气的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是临床的一个难题。特别对失去条件的患者,治疗更为棘手。1985-2000年,我院采用胸腔引流并持续高负压吸收治疗5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用中耳变压疗法 (MEPTT)治疗成人中耳负压 (NMEP)的效果。方法 :采用MEPTT治疗 31例 (42耳 )成人NMEP患者 ,并对其中 2 6例伴有鼻腔、鼻咽部炎症病变的患者给予抗炎、抗过敏及引流治疗 ,随访 0 5~ 1年。结果 :显效 10耳(2 3 81% ) ,有效 2 4耳 (5 7 14 % ) ,无效 8耳 (19 0 5 % ) ,总有效率为 80 95 % (34 4 2 ) ;治疗后鼓室压力由 (- 2 2 0 36± 6 5 0 0 )daPa提高至 (- 5 0 6 0± 88 2 6 )daPa ,静态声顺值由 (0 36± 0 2 4 )ml增大至 (0 4 7± 0 2 9)m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 <0 0 1) ,外耳道容积由(1 10± 0 2 5 )ml增加至 (1 17± 0 30 )ml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气导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值由 (39 6 4± 17 18)dBHL下降至 (2 7 0 5± 15 81)dBHL ,气骨导差值由 (18 93± 11 0 7)dB减小至 (12 0 8± 9 88)dB ,高频气导听阈平均值由 (5 3 89± 2 2 73)dBHL下降至 (39 2 5± 2 4 2 7)dBHL ,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 <0 0 1) ,无不良副反应发生。结论 :本疗法能够明显减轻成人中耳负压 ,改善听力 ,操作上安全 ,简便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明视下中耳高负压吸引,正压灌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改进的Sirgle‘s耳镜,在明视2.5倍放大了进行中耳高负压吸引,正压中耳,乳突腔,咽鼓管灌药或药物置换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62耳,近期干率为96.7%,近期鼓膜修复率为40.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胸腔镜喷洒滑石粉联合负压吸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行经胸膜腔固定术的 5 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2 8例 ,采用闭式引流加负压吸引 ,对照组 2 6例单用闭式引流 ,观察 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平均拔管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缩短 ,排液量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 ,Kamofsky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增高 ,术后 4周形成包裹性积液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 ,2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2组术后发热、胸痛及体温升高等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胸腔镜喷洒滑石粉联合负压吸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 ,方法简单易行 ,可减轻患者痛苦 ,缩短病程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负压吸引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高负压吸引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用高负压吸引疗法治疗1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次治愈6例,2次治愈2例,表明高负压吸引是治疗和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0例中男7例,女3例,17~66岁,病史10~50年,都经过长期药物治疗。检...  相似文献   

16.
高负压吸引及药物置换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应用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置换法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见效快,疗程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复查记录的100例(160耳)分析如下。1 方法1.1 器械 采用电动吸引器 带橡皮管的橄榄头,另端接吸引器。1.2 负压吸引 患者取坐位,消毒外耳道,将橄榄头密封外  相似文献   

17.
化脓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我院自 1988年开始经过反复临床试验 ,自行研制了高负压吸引加压冲洗器 ,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对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采用高负压吸引加压冲洗及药物置换 ,共治疗 30 2耳 ,取得了良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88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我院收治 5 4 5例化脓性中耳炎 ,根据随机化原则 ,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 :2 76例化脓性中耳炎 ,共计 30 2耳 ,男 198耳 ,女 10 4耳 ,年龄 6~ 6 7岁 ,病程 6d~ 2 0年 ,其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 5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 77耳。对照组 :2 6 9例化脓性…  相似文献   

18.
高负压吸引治疗乳突根治术后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 8月至 1999年 2月 ,我们应用高负压吸引疗法治疗乳突根治术后中耳炎 4例 ,均为男性 ,2 0~ 42岁 ,中耳炎病史 10~ 2 0年 ,左耳 1例 ,右耳 3例。乳突根治术后病史 4~ 2 0年 ,其中 1例先后 3次行乳突手术 ,均定期在正规医院门诊行乳突换药 ,仍不干耳。不干耳 4例中 ,术后外耳道后壁过高 1例 ,鼓室病灶清理不彻底伴外耳道后壁过高 2例 ,鼓窦清理不彻底 1例。治疗方法是患者取坐位 ,用碘伏消毒外耳道 ,将一粗玻璃管或塑料管一端连接吸引器 ,另一端对准外耳道口、密闭、启动吸引器 ,缓慢加大负压 ,逐渐吸出多量脓血性分泌物并伴有肉芽组…  相似文献   

19.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高负压吸引后滴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在1992年1月~1995年1月,对慢性非胆脂瘤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采取高负压吸脓后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滴耳取得满意疗效,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检测,结果说明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滴耳对听力无损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持续壁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3组(n=50).实验A组患者手术后立即外接双管持续壁负压吸引,持续24 h后改为间断壁负压吸引,1次/2 h;实验B组患者手术后外接双管间断壁负压吸引,1次/2h;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外接双管普通负压吸引.比较3组吸引引流方式对术后皮下积液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 实验A组与对照组比较,皮下积液发生率降低,置管天数缩短,切口感染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A与实验B组比较,皮下积液发生率降低,切口感染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实施持续壁负压吸引能更好地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