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陈威  梁智  刘飞 《海南医学》2011,22(15):66-68
目的探讨皮肤缝合器在防治瘢痕性秃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58例头皮手术患者,采用皮肤缝合器缝合皮肤切口(钉合组)138例,120例采用常规缝合方法(对照组)。分别对两种缝合方法在缝合皮肤切口所用时间、术后切口局部反应及切口瘢痕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钉合组与对照组缝合时间分别为(1.0±0.4)min和(3.5±0.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术后局部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个月,钉合组全部病例切口仅见纤细的线状瘢痕[宽度(0.6±0.2)mm],而对照组中所有患者头皮切口瘢痕均有所增宽[宽度(2.5±0.6)mm]。结论皮肤缝合器在防治瘢痕性秃发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皮肤缝合器缝合腹部切口6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在腹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 3 3例腹部手术病人 ,采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皮肤切口 (钉合组 ) 6 4例 ,行常规缝合皮肤切口 (对照组 ) 6 9例。拆钉或拆线后随访 1个月以上 ,分别对两种缝合方法在缝合皮肤切口所用时间 ,术后切口局部反应 ,拆线或拆钉时病人疼痛程度 ,术后皮肤切口愈合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 :钉合组与对照组相比 ,缝合时间分别为 1 .4± 0 .5min和 3 .2± 1 .0min(P <0 .0 5 ) ,腹部切口牵拉痛持续至拆线者分别为 3 4 .4%和 71 % ,拆线时诉疼痛难忍者分别为 47%和 2 4 .6 % (P <0 .0 1 ) ,腹部切口愈合后出现“蜈蚣症”者分别为 0和 48.4% ,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在缝合腹部切口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对预防妇科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将在我科住院的523例妇科手术患者(且皮下脂肪厚度大于3 cm),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观察组,共226例,B组为对照组,共297例;A组术中缝合腹壁切口时,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引流至引流物明显减少时拔出;B组常规缝合切口,未留置引流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腹部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及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二次缝合率。结果两组患者腹部切口的甲级愈合率,A组92.47%,B组为86.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次缝合率A组为0.88%,而B组为5.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能有效提高妇科手术切口的甲级愈合率,降低切口二次缝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7,(7):865-868
目的:观察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皮肤无针缝合器应用于腹壁切口缝合减少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将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的252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其中试验组使用皮肤无针缝合器同时皮下脂肪层不进行缝合,对照A组使用皮肤无针缝合器并采用传统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对照B组使用皮肤钉合器同时缝合皮下脂肪层,对照C组使用皮肤钉合器同时不缝合皮下脂肪层,比较四组间伤口脂肪液化发生率。结果:试验组67例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例(1.5%),对照A组62例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6例(9.7%),对照B组64例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7例(10.9%),对照C组59例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7例(11.9%),试验组与各对照组间切口伤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1、0.037、0.031)。结论:进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时,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直接使用皮肤无针缝合器对合腹部切口可减少切口脂肪液化发生。  相似文献   

5.
刘光虹 《中外医疗》2014,(12):64-65
目的:探讨剖宫产下腹壁横切口更好的缝合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要求新式剖宫产400例,横切口皮肤层分别采用创可贴固定缝合和新式间断缝合,分析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等指标。结果两种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相比,A组明显短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皮肤层创可贴固定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愈合不良反应率低、平均住院时间短及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君 《中外医疗》2013,32(20):97-98
目的探讨和对比无针缝合器与腹部切口皮内缝合方法疗效。方法 140例妇科手术患者,应用立辰无针缝合器逐步闭合切口。另140例妇科手术患者采用腹部切口皮内缝合方法,对比两组切口的缝合时间及愈合情况。结果无针缝合组的缝合时间(15±3.4)min明显短于腹部切口皮内缝合时间(26±6.5)min(P<0.01)。实验组腹部切口均甲级愈合,无一例出现红肿硬结,未诉切口不适。对照组出现3例切口脂肪液化,经治疗后二期愈合。实验组术后1个月腹部切口出现瘢痕52例,对照组术后1个月腹部切口出现瘢痕5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针缝合器无针缝合器能缩短切口缝合操作的时间,不增加切口疤痕,有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和应用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肥胖的腹壁Ⅲ类手术切口患者618例,随机分为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组(A组,n=309)和常规缝合组(B组,n=309).A组采取腹壁切口清创术后缝合腹壁并联合切口皮下负压引流,B组采取常规术后缝合腹壁各层,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及愈合等级情况.结果 A组中甲级愈合296例,愈合率95.7%( 296/309),B组中甲级愈合252例,愈合率81.5%(252/30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乙级愈合8例,愈合率2.5%( 8/309),B组中乙级愈合29例,愈合率9.3%( 29/30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9例中,发生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为1.61%(5/309);B组309例中,发生切口感染28例,发生率为9.06%(28/30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肥胖患者腹部Ⅲ类手术切口采取清创术联合切口皮下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预防切口的感染,促进切口的甲级愈合,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自体血痂填充联合皮肤闭合器治疗手术后小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进行腹部手术后出现小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40例(液化切口长度≤5 cm),按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各20例。 A组采用自体血痂填充联合皮肤闭合器治疗, B组采用传统换药治疗,再将A、 B两组按切口长度分为A1、 B1组(≤3 cm)和A2、B2组(>3~5 cm),各10例。比较A、B两组平均换药次数;比较A1和B1组、A2和B2组患者总有效率、手术切口愈合时间;比较不同手术切口长度的愈合时间。结果:治疗后1周,A组患者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B组(80%)(P<0.05);A1、A2组的愈合时间均较B1、B2组短(P<0.05);A1组手术切口的愈合时间较A2组短;A组平均换药次数明显少于B组。结论:使用自体血痂填充联合皮肤闭合器治疗小切口脂肪液化,换药次数少,愈合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经腹标准手术较长切口皮内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经腹行标准手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5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切口皮肤采用可吸收合成线皮内缝合75例,B组切口皮肤采用1号慕斯线间断缝合78例。结果:A组Ⅱ/甲愈合率97.3%,B组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切口感染率2.7%,B组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与传统切口皮肤缝合方法比较,妇科恶性肿瘤较长腹部切口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胃肠道肿瘤患者腹部正中切口连续皮内缝合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6 月—2018年6 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137例,随机分为连续皮内缝合组(皮内缝合组)68例和皮肤钉合组(对照组)69 例。手术均采用腹部正中切口,术中全程使用切口保护套避免切口污染。手术结束时,皮内缝合组采用3?0带针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切口;对照组采用皮肤钉合器间断钉合皮肤。结果:皮内缝合组未出现切口排异、皮下硬结、水肿情况,发生切口感染3例,脂肪液化2例,无切口裂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5%;对照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例、切口感染1 例、切口裂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5%,皮内缝合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缝合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0 ± 1.3)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8.0 ± 2.2)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缝合组患者切口的疤痕较小,没有针孔结节和色素沉着,外表美观。结论:在保证切口无污染的前提下,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切口可以采用皮内缝合,不仅具有瘢痕愈合美观,减少住院时间等优势,而且不增加手术切口的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促进化脓性腹膜炎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的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3年~2005年间通过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施行手术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膜炎和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587例,其中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282例为A组,主要处理措施包括:术前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术野铺粘贴性手术薄膜、仔细的手术操作、腹腔的确切冲洗、碘伏冲洗切口;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305例为B组,B组在按A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术尔泰冲洗腹腔,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膜切口等措施。结果在胃肠功能恢复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P<0.05)。切口甲级愈合率A组88.65%,B组91.15%;切口感染率A组4.97%,B组3.93%。结论通过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及改进手术处理,有促进化脓性腹膜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的作用,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术中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1 年1 月至2016 年1 月于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首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822 例患者,按拟行切口缝合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 A 组采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拉合法412例:单腔起搏器86例,双腔起搏器268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9 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D)39例;B 组使用连续皮内缝合410例:单腔起搏器82例,双腔起搏器271例,ICD 22例, CRT/D 35 例。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伴随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及抗凝药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缝合时间明显短于B 组[(3.6±1.5) min vs. (5.1±1.8)min, P<0.001]。A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5.16±0.56)d vs.(6.18±0.39)d, P<0.001)。A组术后囊袋压迫时间明显短于B组(6.5±1.8)h vs.(8.7±2.0)h , P<0.001)。所有患者术后共有31例囊袋血肿,A 组明显少于B 组(10例vs.21 例, P<0.05)。所有患者均Ⅰ期甲级愈合,55 例患者切口瘢痕较大,A 组明显少于B 组(18 例vs. 37例, P<0.05)。结论 采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拉合法明显缩短切口缝合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囊袋血肿和切口瘢痕的发生率,适合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腹部手术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腹部污染性或感染性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73例腹部切口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实验组,90例未放置真空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平均愈合拆线时间、平均换药次数、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73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69例(94.52%),3例乙级愈合(4.11%),切口感染1例(1.37%)。而对照组90例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者71例(78.89%),乙级愈合者12例(13.33%),切口感染者7例(7.78%)。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占2.74%,对照组有10例,占11.11%。实验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拆线时间[(7.09±1.06) vs (10.43±1.98)]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换药次数[(2.10±0.79) vs (2.55±0.90)]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8.50±1.51) vs (9.97±2.00)]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真空负压引流装置可以有效预防污染性或感染性腹部手术切口感染,促进切口Ⅰ期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处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妇产科经腹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48例,采用两种方法处理手术切口:A积极清创二次缝合;B清理创面局部换药敷白糖,比较两种方法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效果。结果A组腹部切口的愈合时间明显较B组缩短(10.56±2.72天 vs 14.01±2.89天,P〈0.05),A组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B组(20例 vs 13例,P〈0.05)。结论通过积极的清创二次缝合,可以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肥胖患者手术切口的缝合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手术切口的缝合方式.方法 选取行腹部纵切口的肥胖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A组常规方法缝合:1号丝线缝合皮下组织,1号丝线缝合皮肤;B组缝合方法:缝合前对切口适当清创,清除游离的脂肪组织,切口张力大的患者用张力线全层缝合(非褥式);切口张力不大的患者,用4号丝线将皮肤及皮下组织全层褥式缝合.术后常规换药.视切口愈合情况7~10d拆线.对比两组的缝合时间,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及切口感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Fishet's精确概率法.结果 B组缝合时间短于A组,脂肪液化、伤口裂开及切口感染少于A组,差别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手术切口适当清创、全层缝合,有利于肥胖患者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陈涛  余润泽 《安徽医学》2017,38(8):1028-1030
目的 比较缝合器缝合与缝线缝合在跟骨骨折患者皮肤缝合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0名跟骨骨折手术患者,患者均使用钢板固定,人工骨植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缝合器组30例(使用皮肤缝合器缝合)及缝线组30例(使用普通缝线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皮肤的愈合情况,术后伤口的出血量及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 缝合器组患者伤口愈合优良率为86.67%高于缝线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4,P=0.01),缝合器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缝线组短,但术后出血量较缝线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骨折患者术中采用皮肤缝合器缝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并且能够改善术后切口的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对预防肥胖患者急诊剖腹探查术后切口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具有可比性的急诊行剖腹探查术的肥胖患者240例,切口类别为Ⅱ类及Ⅲ类切口,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20例,缝合切口时实验组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对照组常规缝合,观察两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情况、切口感染率、二期缝合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切口甲级愈合实验组为110例,对照组为90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切口感染实验组3例,对照组11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二期缝合实验组2例,对照组9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实验组为(7.72±3.144)d,对照组为(12.28±4.512)d,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肥胖患者急诊行剖腹探查术Ⅱ类及Ⅲ类切口缝合切口时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能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切口感染率,降低二期缝合率及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重组牛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商品名:贝复济)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术中应用贝复济及空白对照共48例临床病例的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和切口甲级愈合率进行观察。结果 贝复济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且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贝复济能加速腹部手术切口愈合,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不增加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刘银春  黄文静  尤海英 《吉林医学》2013,34(15):2878-2879
目的:改进肥胖患者腹壁纵切口的缝合方法。方法:以腹壁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5 cm作为肥胖标准,选择行纵切口经腹手术治疗的肥胖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腹壁切口采用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缝合深度约0.5 cm,皮下脂肪层自然对合,术后腹带固定3 d;对照组腹壁切口采用传统的丝线全层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层,观察两组切口出现脂肪液化、裂开、硬结的比率及甲级愈合率。结果:观察组出现切口脂肪液化、裂开、硬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经腹纵切口手术中腹壁采用脂肪层自然对合加腹带固定法处理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事件少,甲级愈合率高,值到推广。  相似文献   

20.
对56例妇产科腹部手术纵行切口皮肤采用了带胶管丝线皮下连续缝合法,与同期62例采用单纯间断缝合法的腹部手术病例对比现察。结果表明: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轻;伤DⅠ期愈合率100%,对照组93.6%,线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缝合时间,术后病率无明显差异。本缝合法具有切口对合严密、术后伤口疼痛轻微、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优于传统的单纯间断缝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