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又能通利血脉,为本方之灵药.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更加清酒,藉其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合而用之,则气血通达,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  相似文献   

2.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中“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方,由炙甘草、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生姜、大枣组成,并加清酒煎服。该方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气血双调,阴阳互根,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诚良方也。  相似文献   

3.
目的:心悸属中医学"惊悸、怔忡"范畴,心主血脉,血养心神,心气充沛、阴血充足,则脉道充盈;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虚则不得养心,故发为心动悸、脉结代。复脉汤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温振心阳的功效。方中炙甘草甘温复脉以利心气;党参、大枣补气益脾以滋化源;地黄、阿胶、麦冬、麻仁甘润滋阴以补心血;桂枝、生姜辛温通阳以助复脉;与益气养阴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又使气血充盈、脉道通利,则心动悸而脉结代之症可解。全方标本兼治、气血同调,配伍严谨,共收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相似文献   

4.
炙甘草汤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为心之阴阳两虚导致的“心动悸,脉结代”所拟的名方,原文为:“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其药物组成为: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煎服法为: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为滋阴补血,通阳复脉之剂。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一代宗师,对温病学他既接受了叶天士的薪传,又有着自己的创见,特别是温热病清热养阴法的确立,吴氏尤有殊功。其育阴清热之复脉法,对温热病伤阴阶段的论治,即见其养阴之特点,试就《温病条辨》所论析之。师仲景法圆珠在手吴氏复脉法主方为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伤寒论》复脉汤化裁而来。复脉汤(炙甘草汤)是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复脉之法,药用炙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生  相似文献   

6.
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177条 ,“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原方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大枣、麻仁、清酒组成。历代医家仁智有别 ,但对其不吝誉辞 :《千金翼方》用其治“虚劳不足 ,汗出而闷 ,脉结悸 ,行动如常 ,不出百日 ,危急者十一日死。”《外台秘要》记载其“疗肺痿涎唾 ,心中温温液液者。”喻嘉言赞其曰 :“此仲景伤寒门中之圣方也。”《医寄伏阴论》称其为“滋阴之祖方也”。可见历代诸家对本方的认识颇为精深 ,其适用病证逐渐扩大。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心系疾病。但其中麻仁究为何药 ,…  相似文献   

7.
炙甘草汤在《伤寒论》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之证。其药物组成是: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相似文献   

8.
成秀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9):913-913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因心阴心阳两虚所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原方用量为:炙甘草4两、人参2两、生地黄1斤、桂枝3两、阿胶2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生姜3两、大枣30枚。用法是:"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笔者取此方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之意,临床治疗多种病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 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相似文献   

10.
炙甘草汤是一首具有滋阴补血、益气复脉作用的名方,原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两千多年来,历用不爽。本方由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5~10枚组成。煎取药液时,还要在水中加清酒10毫升。 张仲景拟定此方,原为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病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加减变化,从而扩大了其应用范围。所谓“结代”是指两种间歇脉象,都表现为心律不齐,但两种脉的性质不同。例如张仲景说:“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复动,名曰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从对两种脉象的描述来看,结脉是一止即来,间歇时间短,复来时的脉跳加快一次  相似文献   

11.
炙甘草汤系《伤寒论》方,因其能复脉,又名复脉汤。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之要方,其组成:主以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辅以大枣、党参补益心气,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养心,桂枝、生姜和酒通心脉和营卫,亦可祛余邪。综观全方,有益心气、补心血、养心明、通心阳的功效。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此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患者,男,29岁,已婚,纺织工人,1997年4月初诊,患者于1月前,因感冒发烧致病毒性心肌炎。曾在某医院、中医医院就诊。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月余,病情无明…  相似文献   

12.
炙甘草汤方出《伤寒论》,原方由甘草4两(炙)、生姜3两(切)、人参2两、桂枝3两(去皮)、生地黄1斤、阿胶2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30枚(擘)等九味药组成,煎药时加清酒;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现就该方的应用,结合病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本方由炙甘草9克,桂枝3克,人参3克(或党参 9克),阿胶6克,生姜9克,麦冬9克,大麻仁9克,生 地黄15克,大枣6枚组成,用清酒(或水)煎,分3次 温服。原来用于治疗伤寒病而见到脉结代(即间歇)、  相似文献   

14.
中医脉诊学谓:“数时一止,其名曰促。缓时一止,名为结代。”指的是脉搏在一分钟内90次以上见有歇止之象为促脉,短促的意思。脉搏在一分钟内80次以下出现歇止之象为结代脉,不流利的意思。 临证辨治,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就有“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炙甘草、地黄、麦门冬、阿胶、火麻仁、人参、桂枝、生姜、大枣、酒)主之。”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易名复脉汤。至清代吴鞠通沿袭叶天士用复脉汤的经验,在《温病条辨》一书中记载了加减复脉汤(即由炙甘草汤中减去人参、桂枝、  相似文献   

15.
赵轩 《开卷有益》2013,(11):40-40
复脉汤又名炙甘草汤,原载于《伤寒杂病论》,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全方以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引生地黄、麦门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辛芳生血之源,导血之流。堪称古今补血复脉第一方。  相似文献   

16.
加减复脉汤,出自《温病条辨》,是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组成,故名加减复脉汤,方取地黄、阿胶、白芍、麦冬滋养肝肾之阴,炙甘草扶正,麻仁润燥,共奏滋阴退热养液润燥之效,在临床中,作者常用此方治疗热性病变中出现营阴亏耗,心大上火或血液伤极的病症,常取得较好疗效,此方对于防治或截止中风痉厥这一危重病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医海拾贝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6):3+6+41+80
《删补名医方论》之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组成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三枚擘人参一两阿胶二两生地黄一觔以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18.
分析《伤寒论》原文及张仲景制方用药本义,炙甘草汤是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方.又名复脉汤.为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临证应辨清气血阴阳之所属,观其脉证,随证加减.应万变不离仲景立意之根本.  相似文献   

19.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 ,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方中桂枝辛温 ,温通卫阳而解肌祛风 ;芍药苦酸微寒 ,益阴和营。生姜辛温 ,佐桂枝辛甘化阳 ;大枣味甘益脾和胃 ,助芍药益阴以和营 ;甘草味甘性温 ,补益中气 ,调和诸药 ,伍桂姜可化阳 ,配芍、枣能化阴。诸药配伍 ,不仅具有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之功 ,而且还有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之效。故柯韵伯称桂枝汤为“群方之冠 ,乃滋阴和阳 ,调和营卫 ,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仲景又以桂枝汤为主方随证加减 ,治疗很多病证。伤寒论中桂枝汤类方不下 2 9方 ,一向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20.
薯蓣丸方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用以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仲景故为虚劳诸不足而带风气百疾立比薯蓣之法.方中以薯蓣为主,专理脾胃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助之,除湿益气,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当归、芎、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升提散热;以杏仁、桔梗、白敛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滋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亦至当不易之妙术也.勿以其迂缓而舍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