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Shen JX  Fan WJ  Lu YC  Xiao P 《癌症》2007,26(7):762-766
背景与目的: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种类繁多,CT为腮腺占位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CT征象,探讨CT在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9例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的CT征象,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界、强化程度、均匀性、邻近组织的浸润、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腮腺低度恶性肿瘤组:共8例,4例为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3例为腺泡细胞癌、1例为上皮-肌上皮癌;3例病灶边缘清楚,3例病灶边缘部分欠清,2例病灶边缘不清;5例病灶形态规则,3例病灶形态不规则;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2例病灶内密度均匀,6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区;所有的病灶均未见侵犯邻近肌群的CT征象,有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征象.(2)腮腺中高度恶性肿瘤组:共21例,5例为低分化鳞癌、8例为恶性混合瘤、2例为腺癌、1例为淋巴上皮癌、4例为粘液表皮样癌、1例为腺样囊性癌;5例病灶边缘清楚,7例病灶边缘部分欠清,9例病灶边缘不清;10例病灶形态规则,1l例病灶形态不规则;17例病灶呈明显强化,4例恶性混合瘤病灶呈轻度强化;9例病灶内密度均匀,12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区;8例病灶侵犯邻近肌群,8例病灶与腮腺床的脂肪间隙消失,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征象.结论:上皮源性腮腺恶性肿瘤的CT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和肿瘤的恶性程度存在相关性,但是,还须结合肿瘤的大小、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才能做出更精确的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2.
刘杰  谭大林  王飞 《癌症进展》2017,15(11):1286-1289,1295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良恶性腮腺肿瘤鉴别诊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疑似腮腺肿瘤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和DWI资料,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影像学表现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中时间-强度曲线(TIC)分型在良恶性腮腺肿瘤中的差异,以病理检查结果 为准,分析常规MRI诊断、DWI诊断和两者联合诊断恶性肿瘤的效果.结果良性肿块边界多清晰,以腺瘤和腺淋巴瘤最常见,T2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均匀或不规则强化,伴周围结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良性腮腺肿瘤中腺淋巴瘤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ADC值均较低,其他良性肿瘤的ADC值较高,恶性肿瘤的ADC值多数介于两者之间;良性腮腺肿瘤中多形性腺瘤和其他良性肿瘤及恶性腮腺肿瘤的ADC值分别为(1.185±0.113)×10-3、(1.430±0.524)×10-3、(0.996±0.254)×10-3 mm2/s,均高于良性肿瘤中腺淋巴瘤(0.768±0.133)×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的TIC曲线分型中缓升型34.29%、平台型25.71%、速升速降型40.00%与恶性肿瘤10.00%、75.00%、15.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DWI诊断恶性腮腺肿瘤的灵敏度85.00%和准确度87.27%高于单纯MRI诊断或DWI诊断(P﹤0.05),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应用于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133例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C  Fan WJ  Shen JX  Xiao P 《癌症》2007,26(11):1263-1267
背景与目的:腮腺肿瘤大多数生长缓慢,临床上难以估计其良恶性.本研究拟通过对腮腺肿瘤CT征象的分析,以提高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33例腮腺肿瘤共157个病灶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灶的分布、轮廓、边界、强化程度、瘤内囊变坏死、邻近组织的受累情况等.结果:在157个病灶中,良性肿瘤110个(70.0%)、交界性肿瘤18个(11.5%)、恶性肿瘤29个(18.5%).80个(72.7%)良性肿瘤及14个(77.8%)交界性肿瘤位于腮腺浅叶,而恶性肿瘤位于深叶(7/29,24.1%)或跨深浅两叶(10/29,34.5%)的比例明显增加.99个(90.0%)良性肿瘤边缘清楚;交界性肿瘤8个(44.4%)边界清楚,10个(55.6%)部分边界不清;而恶性肿瘤边界部分不清(10/29,34.5%)及边界不清(11/29,37.9%)的比例明显增多.良性肿瘤多呈类圆形(68/110,61.8%)或椭圆形(23/110,20.9%),而恶性肿瘤则多表现为不规则形(14/29,48.3%).11个病灶(2个交界性肿瘤、9个恶性肿瘤)的邻近皮下脂肪受累.腮腺床受累仅见于恶性肿瘤;所有良性肿瘤均未见邻近组织受侵.结论:CT征象可以为腮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位于浅叶、边界清楚、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腮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反之,多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放疗剂量与鼻咽癌患者胸锁乳突肌体积及晚反应关系。方法 对2010-2014年间收治的38例鼻咽癌患者的胸锁乳突肌以环状软骨下缘分为上下颈部,根据CTV2处方剂量0、54、60 Gy分为1、2、3组。放疗剂量学参数包括整条肌肉和上下颈部的Dmean、V66、V60。在TPS的CT图像中分别勾画疗前和疗后6、12、18个月胸锁乳突肌轮廓并计算体积,在C3-C4、C4-C5、C5-C6、C6-C7椎间盘水平分别测量并记录胸锁乳突肌前后径及左右径。颈部皮肤、胸锁乳突肌晚反应采用CTCAE4.0标准记录。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Kruskal-Wallis法;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Spearman法行相关分析。结果 疗后6、12、18个月SM体积变化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疗后12、18个月胸锁乳突肌体积较疗前明显减小(P=0.000、0.000),且体积萎缩百分比与≥V66有明显相关性(P=0.015、0.020)。疗后18个月胸锁乳突肌纤维化与上颈部V60呈明显相关性(P=0.030);颈部皮肤纤维化与上颈部Dmean、V60呈明显相关性(P=0.029、0.005)。结论 放疗计划优化中应尽量提高剂量均匀度,以避免颈部皮肤及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耳屏内联合耳后发际切口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耳屏缘内侧切口向下,绕经耳垂,向后上再沿耳后发际斜向后下.切开皮肤达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掀起皮瓣,之后切开腮腺咬肌筋膜暴露腮腺正常腺泡组织、并以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和乳突为标志,寻找面神经总干,依据肿瘤位置适当分离面神经分支,切除部分腮腺及肿瘤,切取近乳突的部分胸锁乳突肌填塞创腔,术后负压引流3天~4天.行腮腺浅叶肿瘤手术共计46例,男性19例,女性27例. 结果随访4个月~60个月,46例患者切口愈合好,无涎漏及积涎,外形满意,其中2例术后短期出现轻微口角偏斜,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 结论耳屏内联合耳后发际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暴露腮腺及面神经满意,较传统腮腺手术经耳屏前绕经耳垂斜向颌下的切口隐蔽美观.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对避免术区凹陷及预防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有较好作用.负压置管引流较橡皮引流加压时间短,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6.
美容切口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耳屏内联合耳后发际切口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耳屏缘内侧切口向下,绕经耳垂,向后上再沿耳后发际斜向后下。切开皮肤达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向前掀起皮瓣,之后切开腮腺咬肌筋膜暴露腮腺正常腺泡组织、并以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和乳突为标志,寻找面神经总干,依据肿瘤位置适当分离面神经分支,切除部分腮腺及肿瘤,切取近乳突的部分胸锁乳突肌填塞创腔,术后负压引流3天~4天。行腮腺浅叶肿瘤手术共计46例,男性19例,女性27例。结果:随访4个月~60个月,46例患者切口愈合好,无涎漏及积涎,外形满意,其中2例术后短期出现轻微口角偏斜,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耳屏内联合耳后发际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暴露腮腺及面神经满意,较传统腮腺手术经耳屏前绕经耳垂斜向颌下的切口隐蔽美观。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对避免术区凹陷及预防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有较好作用。负压置管引流较橡皮引流加压时间短,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术后同期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修复对面部凹陷畸形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0例腮腺肿瘤病人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浅叶部分切除同期行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修复,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手术腮腺区及颈部外形良好,颈部功能正常.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切除术后缺损能改善术后凹陷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术后同期应用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修复对面部凹陷畸形的预防作用。方法:对40例腮腺肿瘤病人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浅叶部分切除同期行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充修复,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手术腮腺区及颈部外形良好,颈部功能正常。结论: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切除术后缺损能改善术后凹陷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指标,旨在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腮腺45例48个良性肿瘤和14例16个恶性肿瘤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瘤的声像图特征,包括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大小等,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肿瘤的血流信号。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59例腮腺肿瘤中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45例、恶性肿瘤14例。超声诊断良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43例,超声诊断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12例。腮腺良、恶性肿瘤间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05),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边界、形态、内部回声、血流信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608、12.975、7.240、8.529,均P<0.01),恶性肿瘤周围软组织及区域淋巴结可出现受侵情况。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检出腮腺肿瘤,对其良、恶性的定性提示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跃生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1404-1406
目的:研究近侧胃癌(PGC)侵犯胃裸区(GBA)的术前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PGC病人的CT、B超及病理等临床资料,并经手术证实是PGC侵犯GBA,观察其术前影像特征,分析其解剖基础。结果:37例CT及B超表现为肿瘤侵犯GBA内可见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融合成团,左膈肌脚或胃膈韧带不规则增厚并与肿瘤分界不清。结论:PGC侵犯GBA术前能够作出正确判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制订及术中癌灶的完整切除、相关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改善PGC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腮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腮腺疾病术后病理检查材料,并结合术前CT检查结果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检恶性肿瘤6例,良性病变5例。CT检查为恶性肿瘤3例,3例可能为良性、4例良性肿瘤、1例炎性病变不除外早期癌。结论:腮腺CT扫描对肿瘤定位较明确,明显良性或恶性肿瘤者要结合组织密度和边缘情况确定。特殊病变CT诊断有困难者要考虑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治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9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对比患者的诊断方法、外科治疗情况、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90例患者中,腺癌57例(63.33%)、恶性间质瘤20例(22.22%)、类癌7例(7.78%)、其他肿瘤6例(6.67%);术前B超检出率为24.39%(10/41),腹部增强CT检出率为53.33%(48/90),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出率为84.00%(21/25),十二指肠镜检出率为90.36%(75/83);90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6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3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并十二指肠球部肿瘤切除术,18例行姑息短路手术。9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1%(73/90)、55.56%(50/90)、31.11%(28/90)。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的生存率与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情况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具有多样的临床表现,十二指肠镜检查以及低张造影均为其有效的诊断方法。手术切除是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淋巴转移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MRI征象在腮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Yuan JP  Liang BL  Xie BK  Song ZC  Zhong JL 《癌症》2003,22(5):514-519
背景与目的: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非常复杂,MRI在其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在诸多方面诊断标准仍不统一,需要大样本的病例分析以探讨MRI征象在其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本文总结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MRI表现,以探讨各征象在腮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32例腮腺肿瘤及其它病变患者(共140个病灶)的MRI资料,其中良性者89例,恶性者43例。1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7例经活检证实,3例经临床观察证实。对其中58例手术切除病灶完整者的标本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将结果与MRI影像进行对照分析。MRI平扫采用TlWI、T2WI,其中108例共115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1)常见腮腺良性肿瘤的MRI特征表现:所有行增强扫描的40个腺淋巴瘤均呈轻度增强,其中25例T2WI表现为低、等信号;22例混合瘤T2WI表现为高而不均匀信号;5例血管瘤可见异常增粗的血管结构;3例囊性淋巴管瘤的形状特别不规则并包绕邻近结构;4例脂肪瘤的信号类似于其它部位的脂肪瘤。(2)常见腮腺恶性肿瘤的MRI特征表现:8例混合瘤恶变的T2WI信号高而不均匀,且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7例腺样囊性癌以侵犯范围广泛为特征;8例粘液表皮样癌中,3例低度恶性者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难区别,5例中、高度恶性者边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及淋巴结转移;9例淋巴瘤均为继发,范围较广,可分辨出由多个结节组成;3例腺泡细胞癌内有Tl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囊变区,形状规则或不规则。结论: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对大多数病例用MN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16、P1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卵巢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70例原发性卵巢癌、60例交界性肿瘤及60例良性肿瘤组织进行P16、P15和VEGF蛋白检测。   结果   P16在卵巢癌的表达率为40.0%(68/170), 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65.0%(39/60)和交界性肿瘤组56.7%(34/60)(P < 0.05);P15在卵巢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5.3%(77/170), 显著低于良性肿瘤组68.3%、交界性肿瘤组61.7%(37/60)(P < 0.05);VEGF在卵巢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1.2%(14/170), 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45.0%(27/60)和交界性肿瘤组53.3%(32/60)(P < 0.05)。在卵巢癌组中, P16和P15表达呈正相关(r=0.294, P < 0.01), VEGF与P16和P15的表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1和-0.251, P < 0.01)。三者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 肿瘤分化越低、临床分期越高、淋巴结转移者P16、P15阳性表达率越低(P < 0.05), VEGF阳性表达率越高(P < 0.05)。P16和P15的表达与有无脉管瘤栓无关, VEGF在有脉管瘤栓组的表达高于无脉管瘤栓组。   结论   P16和P15的低表达与VEGF蛋白高表达在卵巢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共同促进卵巢癌的恶性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面神经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30例住院手术病例,其中初治85例、复治45例、术前面瘫18例.行腮腺及肿块切除保留面神经87例,腮腺、肿块及面神经切除33例,扩大切除10例.[结果] 5年生存率为76.2%.其中术前有无面瘫分别33.3%、81.3%(P<0.01),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为54.2%、80.4%(P<0.01).[结论]腮腺恶性肿瘤的预后因素主要是术前有无颈淋巴结转移、面瘫、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恶性程度,首次术式选择合理是减少局部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宝荣 《肿瘤学杂志》2004,10(4):223-22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v6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2例甲状腺癌、1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VEGF、CD44v6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1),VEGF和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1),与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VEGF、CD44v6表达增高对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可作为监测肿瘤发生、复发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原发性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卵巢肿块患者110例,均行MSCT检查,并与病理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110例患者中,良性肿块患者42例,恶性肿块患者68例;CT诊断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584,P<0.05,CT诊断卵巢恶性肿块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CD34及肾小球足突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浸润的关系。方法以45例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0例正常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膀胱组织中CD34及podoplanin表达情况;同时根据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将观察组患者又分为无转移组及转移组,对比组间CD34及podoplanin表达情况;根据组织浸润情况,将观察组分为浸润未超过肌层的未浸润组及超过肌层的浸润组,对比两组间CD34及podoplanin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CD34及podoplanin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CD34及podoplanin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比较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组CD34及podoplanin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无浸润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膀胱组织中CD34及podoplanin表达阳性率较正常者膀胱组织升高,且组织浸润超过肌层及发生淋巴结转移亦可使CD34及podoplanin阳性表达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