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儿童急性髓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增加强化疗的安全性,15例次初治及32例次巩固强化治疗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儿化疗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的持续时间分别为5.3天、5.0天,与化疗方案相同的对照组相比分别缩短了5.6天、3.6天;感染发生率为40%、25%,较对照组下降了26.7%,19.4%,具显著差异(P<0.05);输血量亦随之减少,副作用少,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为强化疗治疗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小儿急性白血病在强化疗时白血病细胞被杀灭,正常造血尚未重建,由此导致感染、出血、贫血、在化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减轻强烈化疗的骨髓抑制,缩短和减轻中性粒细胞减少期,使化疗强度加大,达到强化疗目的。现将我院应用rhg-csf的15例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感染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感染时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的变化规律,为急性感染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全身感染患者共70例,入院当天均作血清G-CSF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测。G-CSF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0例急性感染患者,G-CSF阳性者44例,阳性率为62.85%,细菌培养34例阳性,阳性率为48.57%。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全身感染,G-CSF的阳性率分别为30%、69%、83%。7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者18例(25.7%)。与G-CSF阳性率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44例G-CSF阳性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分别为(8.38±3.39)×109/L和(4.12±1.47)×109/L(t=7.61,P<0.001)。结论急性感染患者血清中G-CSF水平显著升高。测定血清G-CSF可作为判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与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查相比,其敏感度、阳性率高,但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小剂量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对小儿急性白血病及恶性肿瘤联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急性白血病或恶性肿瘤化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者 ,给予G CSF 1~ 2 μg/(kg·d) ,皮下注射 (sc) ,共 3~ 5d。 结果 小剂量G CSF短期内可使中性粒细胞升高 ,有效率达83 .3 %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小剂量G CSF可有效缩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预防感染 ,且副作用小 ,可作为临床大剂量化疗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10例小儿急性髓性白血病(AML)于化疗后白细胞数<1×109/L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剂量为5μg/(kg·d),皮下注射用414天,白细胞≥10×109/L时停用。于诱导缓解治疗者,白细胞≥3×109/L需410天;巩固治疗后白细胞≥3×109/L需37天。强化疗后使用rhGCSF可明显缩短骨髓抑制时间,减少严重感染发生的危险性,而未增加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牛新清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4):358-359
我们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在化疗基础上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 ,观察化疗后骨髓抑制时对血白细胞 (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1998~ 2 0 0 1年新乡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住院的ALL患儿 5 2例 ,均为初治患儿 ,年龄 1~ 12岁 ,平均6 .2岁 ,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二、化疗方案及分组 均采用VD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 )或CODP +L(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天门冬酰胺酶 )方案。其中 30例应用rhG CS… 相似文献
8.
联合化疗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但这种化疗副作用很大,其中主要是骨髓抑制,此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疗效满意。但有可能诱导白血病复发。现将我们近一年来应用rhG—CSF辅助治疗20例白血病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白血病患儿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儿反复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46例白血病患儿的血清G-CSF浓度。结果获得29例患儿用rgG-CSF后的标本,其血清G-CSF浓度为(5.335±5.597)μg/L。反复应用rhG-CSF的患儿在下次用药前血清G-CSF水平恢复正常;少数未应用rgG-CSF患儿可检测到较高浓度的G-CsF。血清G-CSF浓度与粒细胞绝对计数值呈负相关(r=-0.8746,P<0.01)。结论rhG-CSF的药代动力学中存在有粒细胞介导的清除机制,反复应用无药物蓄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正常足月儿脐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与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分化抗原CD13、CD3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了33例正常足月儿脐血G-CSF水平,并用Counter Electronics仪计数了同一标本脐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用免疫荧光法计数了同一标本脐血CD13、CD33阳性细胞数。结果 21例脐血G-CSF检测阳性标本,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G-CSF水平与其他4项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G-CSF与白细胞增殖分化之间并不是简单而唯一的调节关系,可能有其他细胞因子参与调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定96例新生儿感染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并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感染急性期IL-8与G-CSF均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对照组与恢复期间无显著差异。此外,中性粒细胞计数与G-CSF存在正相关,而与IL-8无相关性。本文结合提示:IL-8和G-CSF作为炎症介质参与了新生儿感染疾病过程,是反映新生儿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粒细胞、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新生儿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吞噬细胞系统不成熟是主要原因之一。粒细胞、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粒巨噬细胞增殖、分化,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临床上应用重组人类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和预防新生儿感染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自身抗体产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后自身抗体的产生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技术检测 10 4例正常儿童和 4 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rhG CSF抗体。结果 共有 11例患儿在应用rhG CSF后检测到自身抗体 ,并均在 3个月内转阴。在抗体阴性和阳性组之间 ,rhG CFS疗程结束时的中性粒细胞数差异显著 (P <0 0 5 ) ,但与rhG CSF用量和病程无关。结论 应用rhG CSF诱导产生的自身抗体可抑制该制剂的生物学功能 ,监测抗体可预测rhG CSF对中性粒细胞的恢复效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小儿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为了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常使用高强度的化学疗法及先进的支持疗法[1]。化学治疗时骨髓抑制所致的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已成为小儿ALL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问题[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不但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还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3]。在接受化学治疗的ALL患儿常使用集落刺激因子(CSF)来防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经过试验研究用于临床的CSF有2种: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_CSF)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_CSF)[4]。成人中这2种集落刺激… 相似文献
15.
袁明纯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5,10(5):309-309
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治疗Shwachman综合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伴胰腺功能不足综合征(Sh-wachmanSyndrome),又称先天性胰腺功能不足并骨髓衰竭干骺端骨发育不全,是一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特征为胰腺外分泌不足,... 相似文献
16.
17.
目前,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成为研究的焦点。早产儿由于免疫功能不成熟,中性粒细胞数量不足和质量缺陷,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更难控制。临床资料表明,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发生率达164‰,长期住院者高达300‰[1]。新生儿败血症常需要联合、大剂量、长疗程抗生素治疗,但此疗法易引起菌群紊乱,破坏正常的免疫和屏障功能。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是一组多潜能的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 相似文献
18.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拟使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和6-巯基嘌呤巩固治疗的儿童ALL患者,化疗结束后注射PEG-rhG-CSF(PEG-rhG-CSF组)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检测PEG-rhG-CSF血药浓度,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7例(PEG-rhG-CSF组9例,rhG-CSF组8例)ALL患儿。PEG-rhG-CSF组患儿峰浓度(Cmax)为348.2(范围114.7~552.0)ng/mL,达峰时间(Tmax)为48.0(范围12.0~72.0)h,半衰期(t1/2)为14.1(范围11.1~18.1)h。血药浓度曲线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与rhG-CSF组相比,PEG-rhG-CSF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的时间更早(P < 0.05)。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最低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发生率、Ⅲ/Ⅳ度粒细胞缺乏发生率、Ⅳ度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骨骼、肌肉酸痛。结论 PEG-rhG-CSF在接受巩固化疗的儿童ALL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半衰期短,中性粒细胞恢复更快。与rhG-CSF相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拟使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和6-巯基嘌呤巩固治疗的儿童ALL患者,化疗结束后注射PEG-rhG-CSF(PEG-rhG-CSF组)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检测PEG-rhG-CSF血药浓度,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7例(PEG-rhG-CSF组9例,rhG-CSF组8例)ALL患儿。PEG-rhG-CSF组患儿峰浓度(Cmax)为348.2(范围114.7~552.0)ng/mL,达峰时间(Tmax)为48.0(范围12.0~72.0)h,半衰期(t1/2)为14.1(范围11.1~18.1)h。血药浓度曲线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与rhG-CSF组相比,PEG-rhG-CSF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正常的时间更早(P < 0.05)。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最低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发生率、Ⅲ/Ⅳ度粒细胞缺乏发生率、Ⅳ度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骨骼、肌肉酸痛。结论 PEG-rhG-CSF在接受巩固化疗的儿童ALL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机制,半衰期短,中性粒细胞恢复更快。与rhG-CSF相比,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含漱联合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喷涂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小儿血液内科107例次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口腔黏膜炎的患儿资料,按rhGM-CSF与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联合应用与否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共51例次,单独治疗组共56例次。联合治疗组将rhGM-CSF 100u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冷藏保存,每日含漱6次(分别于三餐前后各1次),再予外用rh-aFGF喷涂口腔黏膜破溃处,每日3次。单独治疗组的56例患儿仅用rh-aFGF喷涂口腔黏膜破溃处,每日3次。从患儿发生口腔黏膜炎即开始应用治疗药物至口腔黏膜炎愈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84% vs 68%,P=0.047),联合治疗组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联合治疗组(4.80±2.73)d,单独治疗组(9.04±2.81)d,(P<0.01),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于儿童急性白血病并发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应用rhGM-CSF含漱联合rh-aFGF喷涂的方式治疗疗效显著,有效缓解疼痛,缩短治愈时间,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