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洪池  孟凡强 《腹部外科》2004,17(3):138-139
肝切除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肝良、恶性肿瘤及严重肝外伤的方法,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如何减少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始终是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Intraperitonealsepticcomplicationafterhepatectomy ,IPSCH)是肝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脓毒血症,死亡率高达30 % ,是较长时期肝切除术后的主要死因。过去的1 0年中,随着操作技术的革新、麻醉方法的改进、良好适应证的选择、肝脏解剖结构的充分了解和术后ICU监护的加强以及有效抗生素的应用,IPSCH发生率明显下降。复习国内以往报道,80年代IP SCH发生率为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因素及其预防。方法 前瞻性观察不同量肝切除术后,膈下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及与腹腔感染发生的关系,并采取围手术期干预措施。结果 肝切除≤2个肝段时,腹腔引流液细菌阳性率为5.5%,腹腔感染发生率为2.7%.肝切除≥3个肝段时,腹腔细菌阳性率为31.8%,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3.6%。结论 肝切除≥3个肝段时腹腔感染发生率较高。部分肝切除术后膈下存在着准感染状态,采用膈下并置双管引流、持续点滴冲洗、细菌培养等围手术期措施有助于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腹腔感染是肝胆管结石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将增加患者痛苦和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甚至造成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腹腔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医院收治的54例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8例(14.8%)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均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χ2=7.091,P=0.008)、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5 g/L (χ2=7.858,P=0.005)、术野冲洗水量<2 L (χ2=6.291,P=0.012)与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有关;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25)、术前低ALB水平(P=0.044)、术野冲洗水量<2 L (P=0.019)是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相似文献   

4.
罗应清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16):1453-1453,1456
我院自1985年1月-2005年1月共施行阑尾切除手术1534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19例,现结合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腹腔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洪平  闵东等 《消化外科》2003,2(2):135-137
目的 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腹腔镜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化。方法 回顾总结1998年6月-2000年9月收治的73例AⅡ患,共分离出腹腔内病原菌117株,并对常用抗生素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65.0%,26.5%和8.5%。其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7.1%),葡萄球菌属(16.2%),假单胞菌属(13.7%),肠杆菌属(12.8%),真菌(8.5%),肠球菌(8.5%),克雷伯菌属(6.8%)等,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产ESBL物占60.7%。在全部检测的革兰阴性菌菌株中,泰能,头孢他定,丁胺卡那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别为87.5%,62.5%,56.3%和60.0%。而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均保持很高的敏感性(97%)。结论 革兰阴性菌和念珠菌检出率有所上升,特别是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更显。碳青霉烯类和万古霉素仍是最有效的抗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腹腔镜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化。方法 回顾总结 1998年 6月 - 2 0 0 0年 9月收治的 73例AII患者 ,共分离出腹腔内病原菌 117株 ,并对常用抗生素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 6 5 .0 %、2 6 .5 %和 8.5 %。其中最主要的病原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 (17.1% )、葡萄球菌属 (16 .2 % )、假单胞菌属 (13.7% )、肠杆菌属(12 .8% )、真菌 (8.5 % )、肠球菌 (8.5 % )、克雷伯菌属 (6 .8% )等 ,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产ESBL的占 6 0 .7%。在全部检测的革兰阴性菌菌株中 ,泰能、头孢他定、丁胺卡那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别为 87.5 %、6 2 .5 %、5 6 .3%和 6 0 .0 % ;而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均保持很高的敏感性 (97% )。结论 革兰阴性菌和念珠菌检出率有所上升 ,特别是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更显著。碳青霉烯类和万古霉素仍是最有效的抗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我院胆胰外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构成及危险因素,以期进行总结.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胆胰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09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并对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109例患者中,共出现感染27例,感染率为24.77%,共...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复杂腹腔感染(cIAI)的相关影响因素及病原菌构成,为PD后cIAI的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PD患者病例资料,按照纳入标准收集发生cIAI 89例为感染组;从360余例未发生cIAI患者中按照约1∶1的比例等距随机抽样91例为对照组。收集感染组术后引流液的细菌培养情况,统计描述病原菌构成;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后发生cIAI的危险因素。 结果术前减黄(OR=6.569,95% CI:1.178~14.630)、手术时间≥6 h(OR=6.872,95% CI:2.258~20.913)和术后胰瘘(OR=3.426,95% CI:1.219~9.631)是PD后发生cIAI的危险因素(均P<0.05)。培养菌株28种,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居多(总构成比为50.00%),革兰阳性菌以屎肠球菌居多(构成比为52.17%),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居多(构成比为92.86%)。 结论PD后发生cIAI病情危重,合理的术前减黄及缩短手术时间对于cIAI的预防尤为重要,应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烧伤病房728株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笔者单位近5年烧伤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1-2006年笔者单位306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革兰阳性菌378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株数居首位,尤以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菌株数分别位居第2、3位。革兰阴性杆菌338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的菌株数居首位,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菌株数分别位居第2、3位。检出真菌12株。结论笔者单位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可能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呈多重耐药性以及鲍氏不动杆菌产生各种类型的β内酰胺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患者84例,胰瘘发病率为21.8%,胰瘘合并有腹腔感染患者32例.对于临床上怀疑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血液及引流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进一步行腹部B超或CT平扫等检查,一经确诊,即给予充分引流、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对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阳性菌53例次,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包括41株细菌和12株真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3株(43.4%)、革兰阴性杆菌18株(40.0%)、真菌12株(16.6%),其中常见的细菌主要有屎肠球菌(24.5%)、鲍曼不动杆菌(13.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3%),最常见的真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7.5%).病原菌耐药性较高,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最有效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于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32例患者经充分引流和调整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无患者死亡.结论 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有效预防与早期治疗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对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保持充分引流和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探讨其对ANP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ANP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72例ANP患者中,腹腔及腹膜后感染47例(65.28%),呼吸道感染37例(51.39%),血流感染32例(44.44%),其中血流感染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P<0.05)。检出病原菌235株,其中革兰阴性细菌159株(67.66%),革兰阳性细菌60株(25.53%),真菌16株(6.81%)。获得的病原菌中排名前6位的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24.68%),铜绿假单胞菌(8.94%),肺炎克雷伯菌(8.09%),屎肠球菌/粪肠球菌(8.09%),大肠埃希菌(7.66%),金黄色葡萄球菌(4.68%)。耐药性分析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达95.92%和52.63%,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59.26%和50.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4.29%和8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1.58%和18.75%,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08%和7.14%。19株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中仅1株对万古霉素耐药,对利奈唑烷尚未发现耐药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72.73%,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呋喃妥因尚未发现耐药菌株。16株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均未发现耐药菌株。 结论:血流感染是ANP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ANP患者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的比例不容忽视。多重耐药菌已成为ANP合并感染的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外科感染常见菌群分布及致病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Shen Z  Wang H  Song P  Sun Z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2):729-73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外科感染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现状。方法将武汉地区13所医院所做的抗生素对外科分离菌的抑菌结果即抑菌圈直径输入计算机。采用“WHONET3”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1993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发布的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1996年共收集外科感染菌株95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是主要菌种。124%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也有所增加。肠杆菌科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75%,克雷伯菌属对此的耐药率达93%。大多数革蓝阴性(G-)杆菌,包括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配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敏感。结论在外科领域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并随时掌握细菌耐药动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复杂性尿路感染致病菌的耐药性新趋势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目的 探讨复杂性尿路感染致病菌和耐药性的变化。方法 分析从1995年到2001年住院治疗的260例培养阳性的复杂性尿路感染致病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占77.3%,其中大肠杆菌占44.2%;革兰阳性球菌占16.9%,其中肠球菌占11.6%;真菌占5.8%。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84.1%;对羟氨苄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21.3%)明显低于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P<0.05);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明显低于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4.9%比54.3%,P<0.01);致病大肠杆菌对喹诺酮耐药,耐药率为50%-78%;对SMZ/TMP耐药性也高达62.3%。结论 大肠杆菌仍是住院复杂性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但肠球菌、克雷白杆菌、阴沟肠杆菌常见等细菌的比例有所增加。这些细菌耐药性高,部分呈多重耐药,应尽量根据细菌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胆道感染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处理不及时可引发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细菌的种类及药敏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胆道疾病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获取胆汁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期为临床胆道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自血液的725株不重复细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2 COMPACT).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0年...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et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acquire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CIAIs) and hospital-acquired or nosocomial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NIAIs) in a comprehensive hospital,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 composi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CIAIs as well as NIAIs,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We collected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4. In vitro drug sensitivity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separate pathogens,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WHONET 5.4 software and SPSS 13.0 software. Results: A total of 221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including 144 with CIAIs (55 mild-moderate and 89 severe) and 77 with NIAIs. We isolated 322 pathogenic strains, including 234 strain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82 strain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and 6 strains of fungi. Based on clinical features, NIAIs and severe CIAIs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s in 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mortality, and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than mild-moderate CIAIs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gnosis between NIAIs and severe CIAIs. Primary diseases leading to CIAIs and NIAIs mostly were hepatobiliary diseases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respectively. Bacteria isolated from various types of IAIs mainly were Enterobacteriaceae; mild-moderate CIAIs mostly were mono-infection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NIAIs mostly were mixed infections of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and severe CIAIs were from either type of infection. The rate of Extended Spectrum b-Lactam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was much higher in NIAIs than in CIAIs (p < 0.05). The antimicrobial drug sensitivity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isolated from NIAI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IAIs. Conclusion: CIAIs and NIAIs have their own unique clinical features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pathogen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during the initial empiric therapy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Regional IAIs pathogenic bacteria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in drug resistance,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some recommendations of 2010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致病菌谱和耐药率变化,以及致病菌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至2005年本院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并与1990至2000年109例次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1)致病菌谱分布:2001至2005年收治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145例共206例次,培养阳性108例次(52.4%),培养阴性率从1990至2000年的60.6%下降至47.6%(P < 0.05)。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从25.6% 上升至39.8% (P > 0.0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发生率从4.7%上升至26.9%(P < 0.0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为22.2%。革兰阴性(G-)杆菌腹膜炎的发生率从44.2%下降至34.3%(P > 0.05);铜绿假单孢菌与大肠埃希菌腹膜炎的发生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显著下降(14.0% 比 3.7%,P < 0.05)。真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有所下降(30.2% 比 17.6%,P > 0.05)。(2)耐药率分析:对于G-杆菌,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10.3%)。(3)转归:与1990至2000年相比,总体治愈率从68.8% 上升至73.9%;导管拔除率从19.2%下降至14.3%;病死率从10.1% 下降至5.4%。真菌性腹膜炎退出率为100%,显著高于G+球菌G-杆菌性腹膜炎(P < 0.01)。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退出率为44.4%,显著高于非铜绿假单孢菌的细菌感染(P < 0.01)。结论 与1990至2000年相比,近5年腹膜透析相关感染性腹膜炎培养阴性率显著下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率有所下降;感染性腹膜炎治愈率有所改善。真菌性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铜绿假单孢菌感染所致腹膜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近5年临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氏菌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5株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自痰液,占69.5%,其次为尿液及血培养,分别占14.0%、8.4%;主要分布于高压氧科、呼吸内科、ICU,分别占14.3%、10.2%、9.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179株,检出率为27.8%.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由于产ESBLs菌株易检出率高,对常用抗菌药物多呈耐药性,对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及时准确鉴定和药敏分析,把握耐药趋势,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外科感染患者细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外科感染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外科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结果 3257份临床标本共分离菌株3829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2.4%(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37.6%(以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检出率呈升高趋势.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呈多药耐药性;所有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100%),但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1.9%~7.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45.6% ~61.5%;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呈波动表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21.1% ~55.8%),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阳性球菌.结论 我院外科临床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分离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