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术后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2010年4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VSD介入术后并发CLBBB 9例患儿的一般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9例患儿年龄、VSD及封堵器类型、术后CLBBB出现时间及转归、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年龄:除1例年龄偏大外,其余8例均在5岁以内。VSD及封堵器类型:膜周型VSD伴假性膨出瘤3例,嵴内型VSD 6例;1例选择对称型封堵器,2例选择小腰大边型封堵器,6例选择偏心型封堵器。术后CLBBB出现时间及转归:术后3 d内8例、术后1个月1例;8例术后早期并发CLBBB患儿在住院期间经药物治疗后有4例恢复正常,其中2例术后1个月复查,再次出现CLBBB;1例术后1个月开始出现CLBBB的患儿接受外科手术后,次日CLBBB恢复正常。LVEDD及LVEF变化:2例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出现不同程度LVEDD增大,其余7例未出现明显LVEDD增大,9例均未出现LVEF下降。结论VSD介入治疗应严格遵循专家共识、规范化操作;对低龄VSD患儿介入封堵治疗应谨慎;在保证封堵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称型封堵器。VSD介入术后并发CLBBB近期预后良好,但部分病例远期出现LVEDD增大,对于术后出现CLBBB病例,应严格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肾小球疾病血尿的发生机制与诊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血尿(hematurla)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排泄超过止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血尿一般分为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两种。肉眼即能见尿呈“洗肉水”色或血样甚至有凝块者称为“肉眼血尿”。肉跟血尿的颜色与尿液的酸碱度有关:中性或弱碱性尿颜色鲜红或呈洗肉水样,酸性尿呈浓茶样或烟灰水样。仅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者称为镜下血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VSD患儿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住院并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4例,女62例;年龄(8.324±4.367)岁.于介入术前,术后6h、12 h、24h和5d分别测定其血清cTnI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TnI水平的差异,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其血清cTnI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儿术前血清cTnI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血清cTnI高峰在术后6h出现,术后5d恢复正常;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TnI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血清cTnI峰值水平与年龄、肺动脉压、介入操作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封堵器大小、造影剂剂量具有相关性.结论介入治疗儿童VSD可引起血清cTnI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儿年龄、肺动脉压、介入操作时间、释放封堵器次数、封堵器大小、造影剂剂量有关;介入治疗VSD仅引起儿童心肌可逆性微损伤,是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介入方法治疗小年龄儿童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3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184例患儿,176例(95.7%)封堵成功,所有病例均无血管并发症发生,13例术后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2例出现三尖瓣血流速度增快,1例于术后半年出现迟发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小年龄儿童室间隔缺损的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其安全性有待长期随访观察,严格掌握介入封堵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器械、熟练掌握婴幼儿血管穿刺技术、良好的麻醉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2个儿童心脏中心食道超声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及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个儿童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经胸微创VSD封堵术1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膜周部VSD 95例,嵴内型VSD 37例,肌部VSD 10例.VSD直径:经胸超声下3.0~8.5 mm,平均(4.7±0.8)mm;食道超声下2.5~8.0 mm,平均(4.3±1.0) mm.结果 142例中140例当时封堵成功(97.2%),其中1例(0.7%)术后第5天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术中转体外循环(CPB)下封堵器取出+VSD修补,术后逐渐恢复窦性心律;1例(0.7%)嵴内型肺动脉瓣下VSD当时封堵成功,术后5h出现封堵器脱落嵌于左肺动脉,急诊CPB下主肺动脉切开封堵器取出+VSD修补.选用膜周部对称伞85例,偏心伞47例,肌部伞8例.3例(2.1%)新出现微量三尖瓣反流.9例(6.4%)术后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0.7%)术后出现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内差异传导,经过甲基强的松龙静滴后转为窦性心动过速,偶发房早.术后在监护室当天拔气管插管,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平均(7.1±2.2)d出院.术后133例(95.0%)随访至今,分别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每年复查心电图、胸片及心脏超声,最长已36个月.无死亡,未见伞片移位、未见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 05—2005 05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患儿80例,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畸形ASD、VSD、PDA,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40例)和手术组(40例);比较2组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放免法测定2组ASD及VSD治疗前后的心钠素(ANP)水平。 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介入组均未输血,手术组均输血治疗;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少于手术组(P<0.01);治疗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P<0.01);ANP水平,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 结论单一ASD、VSD、PDA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相同;介入组不需输血,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治疗费用较昂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05—2005-05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住院患儿80例,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畸形ASD、VSD、PDA,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40例)和手术组(40例);比较2组在疗效、费用、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放免法测定2组ASD及VSD治疗前后的心钠素(ANP)水平。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介入组均未输血,手术组均输血治疗;术后住院时间介入组少于手术组(P<0.01);治疗费用介入组高于手术组(P<0.01);ANP水平,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结论单一ASD、VSD、PDA的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相同;介入组不需输血,术后住院时间短,但治疗费用较昂贵。  相似文献   

8.
药源性血尿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血尿是在药物代谢或排泄过程中 ,由于其本身或代谢产物的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肾脏乃至整个机体 ,使尿液中出现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一般说来 ,每升尿中含 1ml血液即可肉眼看到尿呈红色或洗肉水样 ,称肉眼血尿 ,如尿离心沉渣检查红细胞≥ 3个 /HP ,则称镜下血尿[1] 。我院儿科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药源性血尿 2 8例 ,为了避免或减少此类病症的发生 ,更加安全、合理用药 ,现将 2 8例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2 8例中男 18例 ,女 10例 ;年龄≤ 3岁 5例 ,4~ 14岁 2 3例 ,上呼吸道感染 14例 ,腹泻 6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介入封堵缺损前后心电图左室电压和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心脏介入治疗中心接受以对称型VSD封堵器介入封堵的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心电图资料,对90例接受经皮VSD封堵术且手术前后均未发生心律失常患儿的术前、术后1、3、5 d及1个月心电图的RV5(V5导联R波)、SV1(V1导联S波)、(RV5+SV1)电压和QT间期、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QTd及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进行分析。结果 VSD封堵后左室电压(RV5+SV1)降低,且在术后第3天后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在术后第5天之后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和QTcd在术后1个月与术前、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导联RV5、SV1电压及QT间期在术前、术后1、3、5 d和1个月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经皮VSD封堵术且手术前后均未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术后左室电压会逐渐降低,QTc、QTd和QTcd会有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分析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儿科行经皮 VSD 封堵术后出现 CLBBB 的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 CLBBB 出现的时间和临床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并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11例患儿手术时中位年龄3.9岁(3.4~17.5岁),术后出现 CLBBB的中位时间为2.8个月(1 d ~25.4个月),其中4例为术后1周内出现,1例为术后1周~1个月,6例为术后1个月以上,最迟出现为术后25.4个月。11例患儿中,5例经药物治疗早期心电图恢复正常;3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其中2例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 VSD,术后1例恢复正常心律,1例转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另外1例未行手术取出封堵器,仍为 CLBBB;3例患儿因 CLBBB 出现时间晚(≥6个月)且无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至随访结束,4例患儿心电正常;4例持续存在 CLBBB;1例转为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转为正常心电后再次复发 CLBBB,其中1例复发病例出现左心室增大,最后因心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VSD 封堵术后早期及中远期均有可能发生 CLBBB,早期出现的 CLBBB 经及时治疗,可恢复正常心电;持续存在的 CLBBB 可致心肌收缩不同步引起心功能不全。对 VSD 封堵术后出现的 CLBBB 应及时予适当治疗,并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李伟  黄萍  张丽 《临床儿科杂志》2021,39(10):729-732
目的探讨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到2018年12月诊断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LBBB患儿43例,男35例、女8例,中位年龄36(9~72)月。其中完全性LBBB 36例,左前分支阻滞7例;心脏增大36例,心功能减低16例。1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7例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6例为心肌病,4例为心肌炎,4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前,3例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颅脑外伤及溺水儿童各1例。12例患儿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第1~7日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术后早期均恢复,4例治疗后无好转在介入封堵术后第3~8日时取出封堵器及修补室间隔缺损后恢复正常。12例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出现LBBB,给予激素、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后,8例患儿恢复正常,3例逐渐进展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均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仍为LBBB;随访时间中位数24(12~49)月,随访结束时,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期恢复正常随访7个月出现迟发性LBBB;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仍LBBB,1例暴发性心肌炎仍为LBBB并伴心脏增大及心功能减低;1例2月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LBBB因心力衰竭加重而死亡,余儿童无不适,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儿童LBBB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及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等,临床上应尽早诊断及处理,并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9年6月就诊的18例VSD封堵术后CLBBB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接受VSD封堵术并经心电图检测确诊CLBBB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69±2.33岁(3岁2个月~10岁5个月),男性11例、女性7例,随访时间中位数5年(3个月~10年)。14例无心力衰竭患儿中4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CLBBB即恢复,随访3~6个月各项指标均无异常;8例随访5~10年,无不适,心电图无变化,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心房利钠肽均无异常,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增大;2例接受封堵器取出及VSD修补术,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余无异常,另1例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随访1年QRS波时限较术前缩短,心功能无异常,LVDD增大。4例合并心力衰竭患儿中3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术,1例行左室起搏,术后QRS波均150 ms;1例行CRT术后3天因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另3例随访1~2年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对于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CLBBB患儿,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若无效,可选择手术取出封堵器,但有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若合并心力衰竭,CRT或左室起搏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 3岁以内患儿室间隔缺损 (VSD)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 1 994年 1月~2 0 0 2年 1 2月收治 389例VSD心内直视手术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 1岁、心胸比值 (C/T)≥ 0 .5、室缺直径≥ 1cm、并肺动脉高压、补片修复缺损、主动脉阻断时间≥ 30min及术后低血钾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结论 心律失常是室缺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 ;早期手术、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维持术后 2 4h内循环稳定、防止电解质紊乱和缺氧、酸中毒的发生 ,是防止 3岁以内患儿VSD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362例先心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PDA患儿采用蘑菇伞封堵法、弹簧圈封堵法、国产ADOⅡ封堵法,VSD、ASD患儿采用蘑菇伞封堵法,PS患儿采用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单球囊法和双球囊法。结果 352例患儿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7.24%,术中死亡病例为1例重度PS合并冠状窦间隙开放患儿;转外科治疗5例,包括术中行心导管检查发现PDA合并主动脉弓离断畸形2例,PDA合并主动脉缩窄1例,ASD合并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中止手术4例,包括术中发现VSD已快愈合而不需手术的3例,VSD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中止手术的1例。352例成功完成手术的患儿中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99%,3例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均消失;3例心律失常,术后6个月随访时1例VSD封堵术的患儿仍存在散在室性早搏,其余患儿心电图均恢复正常;1例股动脉血栓经溶栓治疗痊愈。结论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症,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儿童ASD胸部小切口介入封堵术和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2种微创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6月本院采用胸部小切口介入封堵术和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2种介入方法治疗继发孔型ASD患儿27例,术前均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及筛选,术中使用经胸超声或X线透视下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位置,并即刻经超声或术中造影证实有无分流。结果全组介入治疗均成功,无死亡病例,2种介入治疗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均无封堵器术后脱落。胸部小切口介入封堵治疗ASD,输送鞘较粗,输送封堵器路径短,无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因血管直径对输送鞘管大小的限制(患儿年龄、ASD的大小受限制),推送鞘管直对ASD损口,释放伞与房间隔平行,位置准确、快速,允许部分边缘缺失。结论胸部小切口介入封堵术和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ASD疗效均满意,胸部小切口介入封堵术较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更易开展、推广。  相似文献   

16.
头孢拉定致小儿血尿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 ,本院用头孢拉定治疗小儿肺炎而引起小儿血尿 13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3例患儿中 ,男 8例 ,女5例 ,其中 2~ 3岁 8例 ,4~ 6岁 4例 ,9岁 1例。均因肺炎在当地诊所将头孢拉定一日总量 90~ 10 0mg (kg·d)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 1次静滴 ,每分钟滴注速度 2 0~ 40滴 ,滴注时间最短3 0min ,最长 1h10min ,滴注质量浓度≥10 g L ,滴注后最短 2h内出现肉眼血尿 ,最长 12h。尿色为鲜红色或洗肉水样或尿中有血凝块 ,不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水肿及高血压。患儿无痛苦症状。来本院就诊后查尿液分析、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治疗。方法采用封堵术治疗VSD患儿50例,与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05例比较术中、术后各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封堵组术中及术后出现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较多见(P<0.05),其他并发症包括再次外科手术、术后残余分流、术中出血多、神经受损、溶血、术中或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术后感染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外科手术比较,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VSD安全、创伤小。  相似文献   

18.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封堵器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VSD)时不同类型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方法及介入治疗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介入治疗VSD患儿226例。年龄2~14岁(5.62岁);其中膜部VSD209例,嵴内型VSD14例,肌部VSD3例。封堵后再次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室造影,出院前及术后1、6和12个月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211例患者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3.4%。其中7例应用小腰大边型VSD膜部封堵器,191例应用对称型VSD膜部封堵器,12例应用偏心型VSD膜部封堵器,另1例应用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成功。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不同类型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VSD安全有效。根据VSD类型及形态特征合理选择不同类型封堵器十分关键,一般对称型封堵器适用于大多数VSD且易于放置到位,在某些情况下其他形态封堵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年龄<2岁儿童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9年6月10年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35例儿童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年龄<2岁,95例)、对照组(年龄≥2岁,140例).对两组患儿的住院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及分析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中远期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0年12月行VSD介入封堵术的1 071例患儿在术后第l、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的门诊随访资料。结果1 071例患儿中,早期(术后1个月内)出现心律失常者272例(25.4%),主要包括房室传导阻滞(AVB)、束支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动过速、房性及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期前收缩等,其中Ⅱ度以上AVB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22例(2.1%),经治疗后均好转,无患儿需安装永久起搏器。在以后的随访中,平均随访时间(2.8±1.7)年(1~107个月),持续存在心律失常者161例(18.2%),主要为AVB和束支传导阻滞,其中严重心律失常10例(1.1%);4例迟发型AVB中3例在术后早期就已出现过AVB,1例患儿随访过程中复发CLBBB并出现左心室增大,最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4例患儿随访过程中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VSD封堵术后早期出现AVB或CLBBB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复发可能性大;传导阻滞类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可出现复发或加重;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等起源异常的心律失常随访过程中大多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