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山西省长治及周边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多态性及基因型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运用MLVA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对8种抗结核药物分别采用比例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 BioNumerics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5个位点中Mtub21、MIRU26和ETRE多态性较高 (HGI>0.6),MIRU40、ETRB、MIRU16、ETRD、MIRU23和ETRC位点多态性较低(HGI<0.3)。127株结核分枝杆菌共分为11个基因群102种基因型,90 株为独特型,基因群中Ⅰ群所占比例最大(80.31%)。127株菌株对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的总耐药率分别为47.24%和23.62%。一线药物中链霉素(40.94%)的耐药率最高,乙胺丁醇(6.30%)最低。二线药物中左氧氟沙星(14.17%)的耐药率最高,丙硫异烟胺(3.15%)最低。链霉素的单耐药率最高(11.81%);耐多药率为21.26%(27/127);广泛耐多药率为3.15%。Ⅰ群菌株的耐药率与其它菌株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步证实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明显的多态性,Ⅰ群为主要流行群。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线药物。主要流行菌株Ⅰ群菌株与耐药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市2001—2004年3年间分枝杆菌菌种的分布状态和抗结核药物的耐受性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结核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年9月—2004年3月从1 459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的2 154株分枝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对结核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进行4种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率由1998年7月—2001年9月的16.5%上升至20.3%;对2 154株分枝杆菌中的1 703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进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原始耐药率由1998年7月—2001年9月的14.4%上升至20.3%。继发耐药率则由原来的35.4%下降至32.3%;而非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基本上呈现高度的原始耐受性。结论对临床分离出的阳性标本,有必要进行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相似文献   

3.
非结核分枝杆菌病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提高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1999年8月—2006年3月间在北京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痰培养分枝杆菌阳性、菌种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的50例患者,进行耐药试验并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异烟肼(H)、链霉素(S)耐药率最高,对丁胺卡那霉素(Am)、卡那霉素(Km)耐药率较低。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确诊靠菌种鉴定,早期给予合理的化疗方案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T.M)耐卡那霉素(KM)和(Km)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通过传统梯度药敏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127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耐KM情况和Km基因的变化。结果 药敏试验卡那霉素耐药率为35.4%(45/127),127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16S rDNA SSCP电泳图谱均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相同。45株耐卡那霉素分离株中,12株(26.6%)Km基因SSCP泳动异常。结论 T.M对抗结核二线药物中的KM药物已出现耐药,其部分耐药原因可能是由于T.M耐KM药物的Km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临床分离株的环丝氨酸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从基因水平进行环丝氨酸耐药机制的研究,为环丝氨酸的快速耐药测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Middlebrook 7H9液体培养基,在96孔板中对140株MDR-TB和37株敏感结核分枝杆菌(MTB)临床分离株进行环丝氨酸药敏试验,筛选出对环丝氨酸耐药及敏感的菌株,再对Ald、Alr、ddlA基因进行突变位点及基因表达量的分析。结果 MDR-TB对环丝氨酸的耐药率仅为4.28%,初步将MIC≥32 μg/mL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判定为对环丝氨酸耐药;Ald、Alr、ddlA基因位点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对环丝氨酸耐药无明显相关性,环丝氨酸耐药菌株在Alr基因位点处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菌株。结论 目前临床的MDR-TB患者对环丝氨酸的耐药率较低,使用环丝氨酸治疗MDR-TB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尚未发现明确的环丝氨酸耐药突变位点,但Alr基因的过表达与MTB环丝氨酸耐药高度相关,可能是其耐药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广州市非结核分枝杆菌(NTM)临床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NTM病提供依据。方法从2016年广州市胸科医院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的1250份标本中搜集培养阳性的717株临床分离株,采用水溶性对硝基苯甲酸(PNB)和噻吩-2-羧酸肼(TCH)对其进行培养,以鉴别MTB与NTM,通过多靶位基因聚合酶链反应 (PCR)测序,对PNB和TCH培养确定为NTM的菌株进一步行菌种鉴定,并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MIC)检测98株NTM对18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结果717株分枝杆菌中,检出106株NTM菌株,检出率为14.4%;其中103株传代成功,传代率为97.2%(103/106)。经NTM菌种鉴定,按照构成比高低依次为脓肿分枝杆菌[34.0%(35/103)]、胞内分枝杆菌[25.2%(26/103)]、马赛分枝杆菌[20.4%(21/103)]、鸟分枝杆菌[9.7%(10/103)]、堪萨斯分枝杆菌[5.8%(6/103)]、偶发分枝杆菌[1.9%(2/103)],以及1株缓黄分枝杆菌、1株猪分枝杆菌和1株阿加普尔分枝杆菌[均占0.9%(1/103)]。98株NTM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敏感者前3位依次为阿米卡星[93.9%(92/98)]、克拉霉素[91.8%(90/98)]和阿奇霉素[71.4%(70/98)],耐药者前3位依次为利福平[89.8%(88/98)]、左氧氟沙星[83.7%(82/98)]和亚胺培南[77.6%(76/98)]。并且NTM不同菌种对部分药物的耐药性存在种间差异。结论广州市NTM的检出率高于我国其他地区,流行的菌种以脓肿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为主;克拉霉素和阿米卡星是临床治疗NTM患者的优选抗生素,应重视对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县镇地区肺结核流行现状及其易感因素、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谱和优势耐药组合模式方法 采用罗氏培养基和PNB/TCH生长试验,对杭州市周边7个县镇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2 840例初治和712例复治患者抗酸染色阳性痰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采用浓度比例法,检测3 152株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IF)、乙胺丁醇(EMB)、氧氟沙星(OFX)和卡那霉素(KM)的敏感性。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核分枝杆菌优势耐药模式以及肺结核易感因素结果 3 552株分枝杆菌中,88.7%(3 152/3 552)为结核分枝杆菌,11.3%(400/3 552)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复治患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23.7%)显著高于初治患者(8.1%)(χ2=138.67,P<0.05)。3 152株结核分枝杆菌对6种抗结核药物总耐药率为25.1%,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率分别为15.9%、4.6%和0.2%,其中SM(χ2=50.40, P<0.05)和INH耐药率较高(χ2=47.81, P<0.05)。结核分枝杆菌有35种耐药谱,优势耐药组合模式分别为INH+SM(χ2=19.19,P<0.05)、INH+RFP+SM(χ2=24.85,P<0.05)和IHN+RFP+SM+EMB(χ2=20.11,P<0.05)。来自复治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率(38.3%、36.1%、14.0%和0.9%)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22.3%、19.3%、2.7%和0.04%)(P<0.05)。本地户籍60岁以上男性农民肺结核发病率显著较高(χ2=1 435.29,P<0.05)结论 本县镇地区肺结核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老年男性农民是肺结核易感人群,复治肺结核患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以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显著高于初治肺结核患者,提示县镇地区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规范化治疗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15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状况并分析耐药形成的原因。方法 于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集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及西京医院门诊新登记的所有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共115例,将其痰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经培养分离出分枝杆菌97株,其中获得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者93株,菌种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2株,结核分枝杆菌91株;将此91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6种抗结核药物[利福平(RFP)、异烟肼(INH)、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左氧氟沙星(Lfx)、卡那霉素(Km)]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耐药情况并进一步调查分析耐药形成的原因。结果 91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总耐药率为42.86%(39/91),单耐药率为30.77%(28/91),多耐药率为6.59%(6/91),耐多药率为4.40%(4/91),广泛耐药率为1.10%(1/91);单耐药率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Lfx(12.09%,11/91),Sm(7.69%,7/91),RFP(5.49%,5/91),INH(2.20%,2/91),EMB(2.20%,2/91),Km(1.10%,1/91)。耐药原因分析发现,医原性因素占57.14%(16/28),患者自身因素占28.57%(8/28),药物因素占14.29%(4/28)。结论 115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总耐药率较高,不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耐药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重庆市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ulti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DR-TB)对贝达喹啉(bedaquiline,Bdq)和德拉马尼(delamanid,Dlm)的药物敏感性,以期为临床上Bdq和Dlm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间经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鉴定为MDR-TB的菌株,采用微孔板法测定Bdq和Dlm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收集的111例MDR-TB临床分离株进行Bdq的药敏检测结果显示, MIC50和MIC90分别为0.016 mg/L和0.125 mg/L;109例MDR-TB菌株的Dlm药敏结果显示,MIC50和MIC90分别为0.016 mg/L和0.063 mg/L。各有5株菌株对Bdq和Dlm耐药,耐药率分别为4.50%和4.59%。不同耐药情况分组对Bdq和Dlm的耐药率与MDR-TB菌株对Bdq和Dlm的耐药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大部分MDR-TB菌株对这两种新的抗结核药物非常敏感,但不应忽视原发耐药,在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仍需重视对新药的药敏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gidB基因突变在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60株为链霉素耐药,30株敏感。同时进行链霉素MIC测定并采用DNA测序法分析gidB,rpsL和rrs基因突变。结果 20%的耐药株含有gidB单基因突变,80%的耐药株除gidB基因突变以外,还有rpsL或rrs基因突变。敏感株中也有gidB基因突变。gidB突变呈散在分布,未发现突变热点。结论 gidB基因突变在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中的作用尚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non - tuberculosis mycobacterium,NTM)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现状,为NTM肺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2 - 2011年四川省结核病参比实验室收集的分枝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菌种鉴定.对确诊为NTM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2 - 2011年四川省结核病参比实验室对2356个分枝杆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确诊为NTM的为251株,占10.65%,其中245株对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乙胺丁醇、利福平、链霉素等常用抗结核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高达97.60%,且大多菌株同时对多种抗结核药物耐药.结论 四川省NTM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高,研究、探索抗NTM的新药及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和分析MTB对对硝基苯甲酸(PNB)的耐受情况,为实验室鉴定分枝杆菌菌种提供依据.方法 菌株来源为广州市胸科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从1449株分枝杆菌中确定MTB菌株1114株,对PNB培养基上生长的分枝杆菌,采用MPB64单克隆抗体试剂或进行传统生化试验,以区分MTB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群(NTM).实验组菌株58株为在PNB培养基上生长的分枝杆菌,但经传统生化试验义疑似MTB,经传统生化试验证实为MTB菌株后,再进行PNB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以观察其对PNB的耐受性;对照组菌株10株为在PNB鉴别培养基上不生长,经传统生化试验证实为MTB菌株;另选择H37Rv标准株和鸟分枝杆菌标准株及5株临床NTM分离株进行PNB药物的MIC值检测.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值检验.结果 MTB菌株对PNB的耐药率为5.21%(58/1114),实验组菌株PNB的MIC值为1.0~1.5 g/L,而对照组PNB的MIC值为0.25~0.5 g/L,H37Rv标准株PNB的MIC值为0.25g/L,鸟分枝杆菌标准株和5株NTM临床分离株PNB的MIC则>2.0g/L,实验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87~6.68,均P<0.01).结论 在采用PNB培养基进行分枝杆菌菌群初筛时,如出现菌株对PNB耐药,但菌落形态呈米黄色、粗糙呈菜花样 等,以及对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等符合MTB的特征时,必须进行传统的生化试验,或使用MPB64单克隆抗体试验进行菌型鉴定,或利用MTB对温度较为敏感的特点及药敏结果进行判断,以免将MTB误判为NTM导致误诊.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istanc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MTB ) to p-nitrobenzoic acid ( PNB ),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reliable identification of laboratory strains of mycobacterium. Methods Strains of mycobacterium grown in PNB media were identified with additional traditional biochemical test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protocols of laboratory diagnostics for tuberculosis by the Chinese Antituberculosis Association. For mycobacteria grown in the PNB media but highly suspected as MTB by traditional biochemical tests, MPB64 monoclonal antibody was used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MTB and 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group ( NTM ).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 MIC ) of PNB was further determined for culture-confirmed MTB, 10 strains of clinically isolated MTB ( control ), H37 Rv standard strain, mycobacterium avium standard strain, and 5 strains of clinically isolated NTM. Results A total of 1114 strains of MTB were confirmed, among which 58 PNB manifested resistance. The rate of resistance was 5.21% ( 58/1114 ), with an MIC ranging for 1. 0 - 1.5g/L. The MICs of control MTB and H37 Rv standard strain were 0. 25 - 0. 5 g/L and 0. 25 g/L, respectively.Both mycobacterium avium standard strain and clinically isolated NTM showed an MIC of > 2. 0 g/L.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t = 4. 87, 5.09, 6. 68, respectively, P < 0. 01 ).Conclusion In order to avoid laboratory misdiagnosis, for primary screening with NTB with PNB culture,the presence of MTB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ream-colored broccoli-like colony morphologies, as well as clinical response to first-line anti-tuberculosis medications, despite PNB tolerance,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f traditional biochemical tests, differentiation with MPB64 monoclonal antibodies, or simply by the use of temperature manipulation or drug-sensitivity test results.  相似文献   

13.
我院229株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深圳市东湖医院结核菌株耐药情况。方法 用MB/Bact240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改良罗氏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561例,耐药229例,总耐药率40.82%。初始耐药率27.23%,耐多药率8.40%,其中4种药全耐者占4.83%;获得性耐药率72.62%,4药全部耐药者占30.95%。结论 深圳市结核病耐药情况仍然十分严峻,加强结核病临床治疗的管理,制定合理化疗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细菌感染的趋势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58例呼吸道患者的痰标本以培养和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方法行药物敏感测定。结果从258例呼吸系统患者痰标本中共检出细菌309株,革兰阴性杆菌占40.8%,革兰阳性球菌占3.8%,念珠菌占55.4%;念珠菌感染有上升趋势;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鲍曼复合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阴沟肠杆菌;主要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结论临床上应重视呼吸道患者的病原学检测及耐药问题,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病(TB)的病原学诊断的阳性率,获得AIDS合并TB临床分离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方法采用萋-尼抗酸染色、BacT/ALERT3D360MP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AIDS合并疑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人不同时段的样本同时进行检测;对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物,经抗酸染色和TB-DNAPCR确认为结核分枝杆菌的进行抗结核药敏试验。结果涂片萋-尼抗酸染色阳性率为11.69%(18/154);样本直接进行TB-DNAPCR扩增的阳性率18.18%(28/154);MP培养阳性经抗酸染色和TB-DNAPCR确认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20.13%(31/154)。临床分离株对抗结核一线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异烟肼的耐药率高达81.48%,其次是链霉素37.04%,乙胺丁醇和利福平分别为25.93%、18.52%。结论云南省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率为20.13%(31/154),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分离率为16.23%(25/154)。实时荧光PCR扩增TB-DNA能为临床提供早期病原学诊断依据,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提供病原学诊断"金标准"的同时,可为进一步检测其耐药性准备菌株。鉴于AIDS病人免疫缺陷的特殊性,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多份样本和多种类样本同时检测,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6年~2015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病原培养分枝杆菌阳性的艾滋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MTB)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构成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且存在临床相应感染症状并具有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果的艾滋病患者816例,收集其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耐药检测和NTM分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816例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中男679例,女137例,中位年龄40岁。MTB感染患者364例(44.6%),NTM感染患者377例(46.2%)。判定为MTB感染且有耐药检测资料患者共275例,对链霉素及异烟肼的耐药率均为24.0%(66例),对乙胺丁醇的耐药率为17.1%(47例),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16.7%(46例);耐多药结核病为42例(15.3%)。判定为NTM感染且有耐药检测资料患者共124例,对异烟肼的耐药率为91.1%(113例),对链霉素的耐药率为83.9%(104例),对利福平的耐药率为47.6%(59例),对乙胺丁醇的耐药率38.7%(48例)。共102例NTM患者有分型资料,其中鸟-胞内分枝杆菌33例(32.3%),戈登分枝杆菌29例(28.4%),堪萨斯分枝杆菌25例(24.5%)。结论 对于分枝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艾滋病患者,NTM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治疗上需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适当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17.
分泌蛋白MPT64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牛分枝杆菌和非洲分枝杆菌为阳性,24株非MTB均为阴性;mpt64基因扩增的结果与ELISA法检测结果完全相符.ELISA法检测MTB临床分离株的敏感度为97.3%(110/113),57株非MTB均未检出MPT64蛋白,检测特异度为100.0%.基因扩增MTB中2株为阴性,非MTB均为阴性.结论 采用ELISA法检测分泌蛋白MPT64来鉴定MTB复合群,是一种准确、快速和简便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刃天青显色法快速测定4种氟喹诺酮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探讨不同氟喹诺酮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和可能的交叉耐药性。方法:用65株对氧氟沙星敏感的菌株(包括42株MDR-TB)和60株氧氟沙星耐药的菌株为试验菌株,在96孔酶标板中,用Middle brook 7H9液体培养基将药物进行连续对倍稀释后,加入一定浓度菌液,用显色法测定MIC。结果:氧氟沙星通过ROC曲线分析所确定的折点浓度为2μg/ml,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96.9%,准确度为97.6%。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对结核分枝杆菌的MIC50和MIC90比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要低4~8倍,具有比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更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结论:新一代氟喹诺酮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具有比第3代氟喹诺酮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更低的MIC,更好的抗菌活性,有可能用于低度氧氟沙星耐药MDR-TB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流动人口的结核病耐药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上海市流动人口的结核病耐药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的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上海市各区县结核病定点医院2004年2月至2005年1月诊治的流动人口中所有新发及复治的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分离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菌型鉴定及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及乙胺丁醇敏感性测试,分析流动人口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及相关因素。结果共入选493例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最后获得431例(占87.4%)患者的菌型鉴定及药敏结果,其中结核分枝杆菌427例(占99.1%),非结核分枝杆菌4例(占0.9%)。肺结核患者的总耐药率为18.3%(78/427),耐多药率为5.9%(25/427);新发患者的耐药率为16.0%(62/387),耐多药率为4.1%(16/387);复治患者的耐药率为40.0%(16/40),耐多药率为22.5%(9/4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45—60岁年龄组及复治病例是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的相关因素。结论上海市流动人口的结核病耐药率较高,今后要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加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肠球菌的同源性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控制肠球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随机引物扩增(RAPD)对27株院内感染肠球菌进行基因分型与同源性分析,琼脂稀释法检测7种抗生素对肠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27株肠球菌经RAPD聚类分析分为9个基因型,27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红霉素、多西环素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5.2%、66.7%、51.9%、51.9%、37.0%和7.4%。结论肠球菌感染以内源性感染为主,同时存在小规模的医院内交叉感染。肠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日趋严重,万古霉素对肠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