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HB患者118例,依据患者不同免疫状态分成3组,分别为HBV e抗原(HBeAg)阴性组(25例)、免疫活化组(67例)和免疫耐受组(26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ELISA法检测HBV核心抗体(HBcAb)、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体(HBeAb)、HBeAg和HBV表面抗体(HBsAb)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HBV DNA载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表达PD-1的CD8+ T、CD4+ T淋巴细胞含量。 结果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表达PD-1的CD8+ T、CD4+ T含量分别为(7.48 ± 1.76)%、(7.48 ± 1.76)%和(10.58 ± 1.95)%、(8.38 ± 1.85)%,均高于对照组[(3.22 ± 1.53)%、(4.05 ± 1.76)%]和免疫耐受组[(4.26 ± 1.89)%、(3.86 ± 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2.084、P = 0.015,F = 13.297、P = 0.032);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HBV DNA载量分别为(7.02 ± 1.13)log10拷贝/ml和(5.77 ± 1.25)log10拷贝/ml,低于免疫耐受组患者(8.18 ± 1.08)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652、P = 0.006);免疫活化组、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ALT、总胆红素含量分别为(193.02 ± 7.39)IU/ml、(50.06 ± 2.18)mmol/L和(179.14 ± 7.62)IU/ml、(43.65 ± 2.27)mmol/L,均高于对照组[(12.71 ± 6.19)IU/ml、(13.07 ± 2.19)mmol/L]和免疫耐受组[(23.19 ± 6.82)IU/ml、(16.54 ± 2.3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0.906、P = 0.027,F = 9.583、P = 0.019);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免疫耐受组、免疫活化组及HBeAg阴性组患者血清内表达PD-1的CD8+ T、CD4+ T含量和血清ALT含量无相关性(r =-0.170、0.046、0.068、-0.231、0.048、0.005,P = 0.443、0.750、0.761、0.292、0.709、0.912),与血清HBV DNA载量亦无相关性(r = -0.049、0.107、0.104、-0.301、0.019、0.279,P = 0.810、0.440、0.681、0.201、0.883、0.221)。 结论CHB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和血清内T细胞PD-1表达量相关,患者肝脏炎症受损对PD-1表达有重要影响,而HBV DNA载量非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43例接受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和6个月时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sAg水平;并同时监测其HBV DNA、HBeAg、HBcAb及ALT的水平。 结果43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血清HBsAg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9);治疗1个月时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2、P = 0.304);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71、P = 0.015,t =-2.71、P = 0.010);其他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FN-α治疗6个月时患者血清HBsAg下降> 0.5 log10IU/ml组患者ALT复常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536、P = 0.019);下降> 0.5 log10IU/ml组HBeAg阴转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P = 0.040);下降> 0.5 log10IU/ml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P = 0.040)。 结论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早期呈下降趋势。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IFN-α治疗早期下降迅速的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下降缓慢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 1 × 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 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07、P <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 vs. 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6、P <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 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 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TDF)在四川地区感染高载量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妊娠中期孕妇中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高HBV载量乙型肝炎孕妇共25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156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孕妇于妊娠第24周开始口服TDF至分娩当日停药,对照组孕妇不予抗病毒治疗。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接受规范的乙型肝炎免疫接种,对抗病毒治疗后孕妇及婴儿的安全性及母婴阻断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258例孕妇中HBV基因B型213例(82.5%),C型45例(17.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14.616、P < 0.001)。无B/C混合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检出。基因B型与基因C型HBV DNA基线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52、P = 0.458)。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χ2 = 0.018、P = 0.904)、剖宫产率(χ2 = 0.038、P = 0.813)和产后24 h出血量(t = 0.153、P = 0.7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分娩时HBV DNA水平较抗病毒治疗前显著降低(t = 19.67、P = 0.032),随访至产后7个月,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28%),HBeAg、HBV DNA均为阴性;对照组婴儿HBsAg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8.82%),其中HBeAg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HBV DNA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两组婴儿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56、P = 0.038)。观察组HBV基因B型及C型在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43、P = 0.491)。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患者中,8例为基因B型,3例为基因C型,两种基因型母婴传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27、P = 0.045)。观察组中3例孕妇出现轻微头晕、乏力,1例孕妇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156)。治疗期间无血磷和血肌酐异常。两组患者新生儿头围、身长、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四川地区乙型肝炎孕妇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TDF用于高HBV载量的妊娠中期乙型肝炎孕妇安全性好,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替诺福韦酯(TDF)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高HBV DNA载量孕妇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招募2015年1月至2017月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免疫耐受期HBsAg阳性孕妇109例,均于孕24~28周开始服用TDF治疗,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分娩时停药组(58例)和分娩后4~12周停药组(51例)。定量检测两组孕妇抗病毒治疗后4周、8周、12周、停药时与停药后4周、8周、12周、24周的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并定量检测新生儿产后4周HBsAg和HBsAb水平。 结果所有孕妇分娩前HBV DNA载量均显著降低,较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 = 8.459、P < 0.001;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 = 7.760、P < 0.001)。停药时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42、P = 0.025)。停药后4周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041、P = 0.298),且较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 = 0.155、P = 0.877;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 = 0.376、P = 0.707)。随访至停药后24周,两组产妇产后ALT升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319、P = 0.251),两组产妇ALT升高的中位时间点均在停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196、P = 0.844)。孕期ALT升高可能引起分娩停药后ALT升高,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20例新生儿在产后4周行外周血HBsAg、HBsAb定量检测,HBsAg均为阴性,均产生保护性抗体。 结论妊娠中晚期使用替诺福韦酯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随访24周发现分娩后停药与延后停药对产后安全性的无显著影响,新生儿4周龄即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并有效发挥作用,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感染HBV的妊娠中晚期孕妇口服替诺福韦酯(TDF)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从已拒绝终止妊娠及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孕妇中纳入研究对象共计100例,包括分别于妊娠第20周、第24周、第28周、第32周及第36周开始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5个治疗组的孕妇各20例;从拒绝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感染HBV的孕妇中纳入20例设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8.737、P < 0.001)。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在孕24周和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11、P = 0.368)。治疗组胎儿出生后48周检测HBsAg、HBV DNA阳性率均为0%。治疗组孕妇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其所产婴幼儿均无出生缺陷及相关并发症。 结论孕28周前口服TDF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且安全地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期是否服用替比夫定以及产后不同的停药时间对其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生育的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妊娠妇女626例,分为替比夫定组(LdT组,267例)和未用抗病毒药物组(对照组,359例);回顾性分析孕中期服用替比夫定与不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及不同停药时间的孕妇血清HBV DNA、产后肝功能的变化。 结果LdT组母亲服用替比夫定后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 55.2413,P = 0.0000),LdT组孕妇产前HBV DNA< 500拷贝/ml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49.5180,P = 0.0000)。两组母亲产后6个月内最高AL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0.021,P = 0.9836),对照组母亲产后ALT> 2 × ULN的病例数比LdT组多(χ2 = 9.1562,P = 0.002)。产后0~29 d停药的母亲ALT水平和> 2 × ULN的病例数均高于产后> 30 d停药者。 结论替比夫定用于妊娠第3期加强HBV母婴阻断可以有效降低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替比夫定治疗未增加产后ALT升高的风险,而产后停药过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对于指导HBV DNA低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应用国产试剂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 103 IU/ml)的拟停药组112例患者和拟用药组48例患者共160份血清标本采用COBAS Amplicor系统再次进行检测,并与HBsAg定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经国产试剂检测结果低于检测下限(<103 IU/ml)的160份血清经COBAS Amplicor系统再次检测有52例(32.50%)标本HBV DNA > 103 IU/ml,高于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下限(20 IU/ml)的标本共115份(占71.88%)。拟停药组患者HBV DNA≥ 20 IU/ml者有72例(占64.29%);拟用药组患者中有19例HBV DNA> 103 IU/ml,43例≥ 20 IU/ml(占89.58%)。应用COBAS试剂检测HBV DNA不同载量组别与HBsAg浓度对数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1)。 结论对国产试剂检测HBV DNA低载量患者应进一步做高灵敏的定量PCR试剂检测,可更好地指导患者初始应用或停用核苷(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和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HBV-PLC)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632例HBV-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病毒学指标及其他基线数据,根据肝癌发生前至基线确诊时是否抗病毒治疗分为确诊前抗病毒组(230例)和确诊前未抗病毒组(402例);进一步根据肝癌确诊前未抗病毒组(402例)在确诊后是否抗病毒分为确诊后抗病毒组(325例)和确诊后未抗病毒组(77例)。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不同组间的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数量、直径、门脉栓塞、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肽酶、甲胎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BCLC分期、基线HBV DNA载量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Exp(β)]分别为1.309、1.734、1.599、1.002、1.001、1.486、1.200、2.528和1.28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与HBV DNA阳性组相比,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患者的2年生存率显著升高(χ2 = 7.297,P = 0.007);分层分析显示,基线HBV DNA < 500 IU/ml组与HBV DNA ≥ 105 IU/ml组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35,P = 0.009)。确诊前抗病毒组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确诊前未抗病毒组(χ2 = 33.792,P = 0.000 );进一步结果显示,确诊后抗病毒组的两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确诊后未抗病毒组(χ2 = 33.179,P = 0.000)。 结论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基线HBV DNA的水平与其预后密切相关,HBV DNA水平越高预后越差,而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两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1例婴儿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原因和时间,为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09慢性HBV感染母亲分娩的409例婴儿随访观察,所有婴儿均在出生后2 h内、15~30 d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并按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CMI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婴儿出生时外周静脉血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HBeAb、HBcAb)和HBV DNA,并于婴儿1个月、7个月~3岁随访。409例慢性HBV感染母亲按照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分为3组,分别为HBV DNA阴性组147例患者(< 5 × 102拷贝/ml)、低病毒含量组124例患者(≥ 5 × 102~< 1.00 × 106拷贝/ml)、高病毒含量组138例患者(≥ 1.00 × 106拷贝/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亲血清HBV DNA和HBVeAg水平对母婴传播的影响。 结果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婴儿中,45.45%(5/11)婴儿从出生至1月龄HBsAg、HBV DNA持续阳性,1月龄时HBsAg均> 250 IU/ml、HBV DNA均> 1.00 × 106拷贝/ml,免疫失败,全部进展为慢性感染,分析为宫内感染;54.55%(6/11)婴儿出生时至1个月龄无明确感染,抗-HBs均阳转,但在7月龄时5例婴儿、12月龄时1例婴儿发生HBsAg、HBV DNA阳转,分析为产后感染。HBV DNA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率分别为0、0.81%(1/124)和7.25%(10/138),高病毒载量组较低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风险高8.98倍(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28~6.39、P = 0.01)。 结论婴儿出生后经严格主-被动联合免疫,血清高病毒载量母亲分娩婴儿仍有HBV母婴传播风险,母婴传播的原因除宫内感染外,产后感染亦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特别在被动免疫消失,主动免疫尚未产生时,婴儿存在较大母婴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核苷(酸)类(NAs)药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联合干扰素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及住院的NAs经治CHB患者共75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需符合HBV DNA < 100 IU/ml且HBsAg < 1 000 IU/ml,根据患者是否愿意接受干扰素治疗分为原方案治疗组(沿用原NAs方案,37例)与联合治疗组(NAs联合IFN治疗,38例),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sAg 24周下降水平、48周阴转率及HBsAg阴转的相关预测因素。 结果联合治疗组(27例,联合治疗组38例患者中1例予以剔除,10例尚未到随访期)在48周HBsAg阴转率为48.15%(13/27),血清学转换率为44.44%(12/27),而原方案治疗组患者HBsAg阴转率5.41%(2/37),血清学转换率为5.41%(2/3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阴转率:χ2 = 13.599、P < 0.001;血清学转换率:χ2 = 11.730、P = 0.001);联合治疗组患者HBsAg水平随着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治疗24周时HBsAg平均水平为15.49(0.06,358.39)IU/ml,较基线下降52.77(6.29,203.60)IU/ml,而原方案治疗组患者治疗24周时HBsAg平均水平为578.82(53.29,778.76)IU/ml,较基线下降31.54(-14.43,59.29)IU/ml,两组患者HBsAg水平(Z =-3.850、P < 0.001)及较基线下降程度(Z =-3.000、P = 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 0.5 log10 IU/ml患者21例(占56.76%),而原方案治疗组仅有3例(8.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822、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s经治患者HBV DNA有效控制且HBsAg低水平的CHB患者基线HBsAg、24周HBsAg下降> 0.5 log10 IU/ml与治疗48周时HBsAg阴转相关。 结论NAs经治后HBV DNA有效控制且HBsAg低水平CHB患者联合IFN治疗能促进HBsAg水平下降,并提高HBsAg阴转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母婴阻断疗效,及其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检并分娩的慢性HBV感染202例孕妇及其分娩婴儿,选取孕中期HBV DNA>2.0×105 IU/ml的孕妇,其中132例孕中晚期给予替比夫定行抗病毒治疗者为研究组,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70例孕妇中剔除3例母婴阻断失败者为对照组(67例)。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后2 h内均给予乙肝疫苗10μg及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1个月、6个月常规给予10μ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采用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1岁婴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水平,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入组202例孕妇中,服用替比夫定者与未服用者母婴阻断失败率[0(0/130)vs.4.29%(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17)。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年龄(t=-1.62、P=0.110)、孕次(t=0.27、P=0.787)、产次(t=1.325、P=0.187)、体重(t=0.55、P=0.580)、孕中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Z=-0.19、P=0.85)及HBV DNA载量(t=0.49、P=0.620)、剖宫产率(χ^(2)=0.71、P=0.400)及孕产期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载量[(3.74±0.78)lgIU/ml vs.(7.29±0.71)lgIU/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88、P<0.001)。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孕周(t=1.72、P=0.090)、身长(t=0.39、P=0.696)、出生体重(t=-0.13、P=0.90)、性别(χ^(2)=0.25、P=0.620)、Apgar评分(t=0.213、P=0.832)、1岁时体重(t=-0.20、P=0.840)、ALT(Z=-0.40、P=0.690)及HBsAb水平(Z=0.76、P=0.4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孕妇所产婴儿1岁时对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率、弱应答率和强应答率分别3.79%(5/132)、22.73%(30/132)和73.48%(97/132);对照组分别为0(0/67)、14.93%(10/67)和85.07%(5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3、P=0.054)。结论替比夫定可显著降低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载量,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孕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不影响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IL-21表达水平,探讨血清IL-21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患者对抗病毒应答的相关性。 方法检测25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优化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基线、12周、24周、36周、52周、64周、76周、88周和104周的血清并检测IL-21水平、HBV DNA定量、HBsAg、HBsAb、HBeAg、HBeAb和肝功能等相关指标,分析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另选取15例HBV携带者、15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 结果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化治疗基线血清IL-21水平与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2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00、0.003);核苷(酸)类似物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HBsAg、HBeAg、HBeAb均呈下降趋势,且HBV DNA水平及HBsAg浓度于治疗12周内下降速度最快,HBsAg浓度降低速度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慢。基线IL-21水平与优化治疗12~24周时的病毒量变化对数值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55、P = 0.015),36周时IL-21水平与36~52周病毒量变化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62、P = 0.001)。核苷(酸)类药物优化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IL-21浓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峰值浓度在36周,为66.41 pg/ml,显著高于基线IL-21浓度(P = 0.001),治疗至88周及104周时患者血清IL-21水平恢复到基线状态。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IL-21浓度升高,优化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峰值与HBV DNA的抑制及HBsAg、HBeAg等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