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这一概念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不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IN的45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33例接受远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7例行全胃切除术,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5例(33.3%)维持HIN的诊断:14例(31.1%)为早期胃癌,16例(35.6%)为进展期胃癌,其中40.0%(12/30)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胃镜活检显示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伴有溃疡或具有低分化癌特点的HIN病灶.术后多提示为癌(P〈0.05).对于胃癌患者,具有上述特征者多为进展期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术前采用胃镜病理活检对HIN作出诊断应慎重;当HIN病灶直径大于或等于3 cm、伴有溃疡或具有低分化癌特点时,建议选择积极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胃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N)患者胃镜所见及与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1例经胃镜钳取活组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高级别IN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并对照分析其中33例接受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胃镜下有29例(56.9%)的病灶分布在胃窦部,11例(21.6%)在胃体,1例(2.0%)广泛累及胃窦胃体,其余10例分别在胃角和胃底:43例(84.3%)的浅表病灶形似早期胃癌样表现,另有8例(15.7%)的病灶形似进展期胃癌样。接受手术治疗的33例患者中,13例(39.4%)术后病理证实维持高级别IN的诊断,胃镜下病灶形态均为浅表病变,大小均不足20mm;其余20例(60.6%)术后则诊断为胃癌,其中早期胃癌14例.进展期胃癌6例。结论胃镜下胃黏膜活检诊断高级别IN的患者存在胃癌的概率高,应积极随访甚至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起引入上皮内瘤变后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者43例,占74.1%(43/58)。其中,贲门胃底部术后证实为腺癌占72.2%(13/18),胃体占88.9%(24/27),胃窦占46.2%(6/13)。侵犯黏膜及黏膜下的早期胃癌共28例,占术后诊断胃癌的65.1%,占所有病人的48.3%。结论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推广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的误差原因。方法:对89例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9例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占同期结直肠活检诊断结直肠腺癌患者的24.7%。肿瘤好发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降结肠和升结肠少见。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1.2%。结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存在较大的差异,应慎重对待。临床与病理加强联系,可望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环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不同治疗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有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细胞学检查阳性而阴道镜检查不满意的患者和ECC阳性患者共249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24例,采用目前临床上普遍采取的切除病灶范围;B组125例,根据宫颈移行带的分型采取不同的LEEP刀治疗方案:Ⅰ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7~10 mm;Ⅱ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10~15 mm;Ⅲ型移行带选用LEEP刀治疗宫颈管深度为切入宫颈管内15~25 mm。结果 249例均成功利用LEEP刀完成宫颈上皮内瘤变切除术。B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宫颈塑型效果满意度、术后愈合时间上明显优于A组,而两组在感染、术后标本切缘阳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使其在不影响愈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保护宫颈机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病例的处理原则。方法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203例肠镜活检诊断为HGIN病例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直接接受根治术156例,全瘤切除活检47例,分别将术后诊断与肠镜活检诊断进行对比.并对两组问的临床病理学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位于结肠(P=0.02)、肿瘤无蒂(P=0.00)以及体积大(P=0.00)是导致选择直接行根治术的影响因素。术后共有163例(80.3%)诊断为浸润性癌,而仅有40例(19.7%)证实为HGIN。156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有140例手术标本确诊为浸润性癌,16例仍为HGIN。47例行全瘤切除活检的患者中,24例术后确诊为HGIN,23例被诊断为浸润性癌,其中15例后续行根治术。结论基于肠镜活检诊断的HGIN应积极行全瘤切除活检明确诊断:在不具备全瘤切除的条件下,对于不涉及保留肛门的高度疑癌病例也可直接行根治术以防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对策.方法 对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结直肠肿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1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其中包括1例扩肛多次局切后术中病理补充行miles术,其他3例行单纯扩肛肿瘤切除术,8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将术后诊断与肠镜活检诊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3例(3.7%)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肿瘤直径1~3 cm,平均1.5 cm;其余79例(96.3%)证实为黏膜下层浸润性腺癌,肿瘤直径1 ~11 cm,平均4.7 cm,两组肿瘤最大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pa一致值为0.104,术前术后差异较大,一致性较差.统计分析显示肿瘤癌变与大小和浸润深度相关.证实为腺癌的79例中已有8例出现肝转移,31例(39.2%)有局部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3例直肠肿瘤中(包括1例多原发性肿瘤)有30例(90.9%)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癌.结论 要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肿瘤患者绝大多数已存在浸润性癌,甚至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如肿瘤位置不涉及保肛的问题,结直肠肿瘤直径大于3 cm者,应首选作病变肠段的切除,术中病理诊断为浸润性腺癌,则应行根治性手术.对于低位直肠肿瘤应当多次内镜活检和或扩肛肿块切除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作为一个病理诊断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际上,这一概念应用之前曾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其范畴逐步完善,但目前东西方专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有较大的分歧,而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也经常就这一术语争论不休。临床医生对胃上皮内瘤变的处理感到很困惑,到底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腔镜治疗还是开放手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的良好沟通,可能是目前处理上皮内瘤变的最佳方式;而癌前病变的研究和外科治疗,可能是今后肿瘤外科治疗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肿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近3年来在本院内窥镜室进行肠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镜或外科手术切除后确诊的结直肠肿瘤病例120例,分析探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活检病理的诊断准确性和影响诊断结果的各项因素.结果 在120例中,83例确诊为浸润性癌,其中肿块直径大于3 cm 53例,肿块直径小于3 cm 30例;术前CT或MRI检查有异常的分别为41例和13例;CEA和CA19-9异常升高的分别为47例和30例.83例中有22例属于Dukes C或D期.另外37例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肿块直径大于3 cm 16例,小于3 cm为21例,和浸润性癌组相比,两者间肿块大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的术前CT或MRI检查有异常的分别为10例和4例;肿瘤标志物CEA及 CA19-9均正常.结论 要充分认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肠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局限性,合理解读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结果,必要时重复肠镜活检明确诊断.对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不能进行肿瘤根治性手术等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1.
残胃癌(GSC)是指胃良性疾病行胃切除术后5年以上或胃癌行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残胃出现的新发癌。由于早期GSC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就诊时多数已进展,加之本病的特殊性,导致其预后较差。GSC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探讨近年来GSC诊治的若干问题,笔者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其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手段、预后及预防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首次胃切除手术后的随访尤为重要,早期发现、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80%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生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胰腺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方法。近年来,胰腺癌综合治疗水平较前有所提高。针对临界可切除胰腺癌进行新辅助治疗,可以达到降期,甄别人群,筛选潜在获益人群进行手术的目的。合理选择有效化疗方案,恰当选择手术时机,能进一步提高胰腺癌的切除率,从而延长该类高危人群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2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治资料.诊断手段包括钡餐、胃镜、B超和CT检查,全部行手术治疗,大部分辅以化疗.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痛、消化道出血、消瘦和腹部肿块多见,手术切除率为90.5%.5年生存率为57.1%.结论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综合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7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十二指肠乳头癌主要以进行性无痛性黄疸(57例)、上腹部隐痛(10例)及上消化道出血(4例)为首发临床表现。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96.8%,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阳性率为100.0%,磁共振胰胆管显像(MRCP)为83.3%,B超为85.9%,CT为72.3%。4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2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癌局部切除术,3例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Whipple 术及局部切除术术后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3.9%和44.4%;5年生存率分别为31.7%和33.3%。结论: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和ERCP,MRCP是诊断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早期选择合理的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病率呈全球化激增,故其诊治近年来倍受重视并引发争议。目前国内外部分学者对PTMC提出了两种诊治策略:"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与"主动观察,延迟干预"。但结合PTMC的特点、患者意愿、医疗环境及医疗资源诸方面综合评估,"主动观察,伺机干预"是目前为止PTMC的最佳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穿刺活检报告高分级前列腺上皮内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活检报告为高分级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病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记录分析了7例首诊穿刺活检报告为HGPIN的患者资料并对该组所有患者进行规律随访,随访时间18~4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血PSA检测以及增加针数的10点前列腺穿刺。对随访中发现前列腺癌的病例实施根治手术治疗,对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病例给与放射治疗,治疗后均作随访。结果7例患者中,1例患者于首诊时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标本病理仅报告HGPIN。3例随访29~43个月,未发现前列腺癌存在的证据,而未行特殊治疗。在随访过程中,2例证实前列腺癌而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分别随访24个月和36个月,均健在;1例行前列腺放射治疗,术后随访30个月健在,血PSA逐渐下降。结论HGPIN是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前列腺穿刺活检报告HGPIN的患者应给与严密随访。根据随访中血PSA和前列腺穿刺结果,必要时采取针对前列腺癌的治疗干预措施,以争取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隐匿性乳腺癌(OB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其发病率低、难以找到乳腺原发病灶,使得临床医师对该病的定义和诊断模糊。同时,由于OBC的管理策略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此OBC局部及全身治疗选择、预后信息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颇具挑战。本研究通过对12例O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总结诊疗流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OBC诊疗策略进行讨论,以期给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2013年5月—202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12例OBC患者纳入研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MRI表现、治疗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位年龄53岁,组织学分型低分化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和单纯癌分别占66.7%、25.0%和8.3%,分子分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三阴性型比例分别为41.7%、8.3%和50.0%,AJCC乳腺癌分期Ⅱ、Ⅲ和Ⅳ期分别占25.0%、58.3%和16.7%。9例(75.0%) MRI提示单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其中右侧3例,左侧6例。1例(8.3%)发现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16.7%)行MRI提示右侧腋窝淋巴结及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定位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定位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5年来手术治疗的52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B超和X线检查,99mmTc-MIBI核素扫描36例,所有病例均术中静脉快速滴注亚甲蓝。行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45例(小切口腺瘤切除18例),甲状旁腺增生切除术4例,根治性甲状旁腺癌切除术3例。病理性骨折18例,骨、关节痛22例,泌尿系结石病变6例,无症状者6例。X线检查全组患者均表现为骨质疏松。全组血钙升高在2.7-4.3mmol/L之间,平均(3.0±0.5)mmol/L。38例患者术前测定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在305-1813pg/mL之间,平均(628.3±87.6)pg/mL。B超术前定位诊断率82.6%,99mmTc-MIBI核素扫描的定位诊断率88.9%,术中静滴亚甲蓝染色定位诊断率96.2%。术后36例患者出现短期低血钙,24例出现面部、手足麻木,12例出现手足抽搐,经钙剂治疗血钙恢复正常。患者术后甲状旁腺激素均恢复正常,3例甲状旁腺癌患者术后升高,经再次手术恢复正常。4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5年,临床症状缓解,骨质疏松改善,骨折愈合。结论小创伤甲状旁腺切除是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法。术中亚甲蓝染色结合术前B超、核素扫描定位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使甲状旁腺肿瘤切除术准确和微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