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 肠道菌群失调与宿主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对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 关键代谢产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通路调节或影响宿主的代谢变化。新生儿肠道的代谢产物参与并影响了疾病的进展和结局, 甚至决定其近远期的生命质量。该文就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对新生儿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感染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轮状病毒(RV)感染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例RV感染及6例健康儿童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细菌的混合DNA,先通过肠道菌重复性基因内一致性序列(ERIC).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分子杂交技术分析两组儿童之间肠道微生物组成的相似性;再扩增粪便样品中菌群的16S rDNA基因V3区,利用PCR—TGGE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研究两组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差异。结果肠道菌群的组成有很强的宿主专一性。RV感染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菌群中糖皮质激素(GC)水平较低的细菌明显减少。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条带数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时,可致患儿肠道菌群紊乱,但用抗生素治疗将更致肠道微生态失调,不利于患儿肠道菌群恢复,建议临床医师在轮状病毒感染时,慎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正常稳定的肠道菌群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肠道微生态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关注。近年来,通过移植健康人肠道菌群重塑患者肠道稳态的粪菌移植疗法迅速发展,许多研究证实粪菌移植对于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与内分泌代谢等疾病具有一定疗效。文章就儿童粪菌移植的供体筛选、菌液制备、移植途径以及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等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快速增长, 肥胖可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并有较大可能性延续至成年。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与遗传易感和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作为内环境重要部分的肠道菌群与儿童肥胖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紊乱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 广泛参与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过程。目前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粪便菌群移植、饮食干预、手术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新方向。该文就肠道菌群与儿童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基于肠道菌群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栖息地, 肠道菌群为人体提供营养、调节代谢、调控肠道上皮发育和诱导先天性免疫, 对生长、发育、衰老有着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或生活模式以及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与全身脏器相互影响。肺与大肠具有胚胎学同源性、共同黏膜免疫系统、具有分泌功能等现代生物学基础, 肠道菌群既调节胃肠道的功能, 也影响呼吸系统健康与疾病, 形成"肠肺轴";依据肠肺轴理论, 肠道微生态调控已在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态通过微生物代谢物、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以及微生物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远端器官的免疫反应。由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直接感染肠道或间接免疫对肠道微生态产生影响, 肠道微生态也可通过菌群多样性和特定微生物与病毒的相互作用或者其产物对病毒产生影响。肠道菌群中青春型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对COVID-19疫苗的抗体产生有促进作用, 包括灭活疫苗和RNA疫苗。肠道微生态紊乱对部分COVID-19患者可产生长期影响, 调整肠道微生态的干预措施如粪菌移植对COVID-19具有潜在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脓毒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储备库,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始动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喂养方式、分娩方式及胎龄均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定植。近期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激活不受控的促炎反应从而导致脓毒症的发生。脓毒症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可发生菌群紊乱、多样性降低及菌群移位...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常发生于早产儿的肠道急症,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其病因之一。NEC患儿发病前后的肠道菌群均不同于健康儿。虽然尚未发现NEC的特定致病菌及相关代谢产物, 但潜在致病菌及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石胆酸、色氨酸衍生代谢物等或在NEC中起着保护或促进作用。靶向调控肠道菌群如益生菌、粪便菌群移植等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构成, 从而起到防治NEC的作用。另外, NEC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且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一旦确诊往往即为重症, 基于菌群寻找合适的标志物对于NEC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幼鼠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肠道微生态变化情况。方法建立幼鼠IBS模型,共20只,随机选10只用培菲康治疗为治疗组A,另10只为阳性对照组B,取同期正常生长幼鼠10只为阴性对照组C。分别对3组幼鼠行粪便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及菌群检测,同时对鼠粪便干湿重及粪便含水量进行比较。结果幼鼠IBS模型组(A B)肠道菌群失常率达70%;C组为30%。模型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4.34P<0.05)。3组鼠粪便干湿重及粪便含水量比较,B组与A、C组间有显著差异(Pa<0.05)。结论IBS与肠道菌群改变有一定相关性,药物治疗IBS幼鼠对其粪便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有一定作用,临床上加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粪菌移植(FMT)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各种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天然抗菌物质等移植到受者肠道内,可重建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黏膜屏障、控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疾病的新方法。FMT治疗儿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已写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诊疗指南。FMT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随着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关系研究的深入,微生态制剂越来越受到儿科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关注,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和后生元,其中益生菌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制剂。益生菌能够通过拮抗潜在致病菌、增强黏膜免疫功能和肠道屏障功能、激活和调节全身免疫应答、改善肠道代谢等,发挥对某些疾病的防治和健康促进作用。益生菌可以以药物、配方奶添加、食品添加和保健品等方式补充。益生菌具有菌株特异性、剂量依赖性和个体或人群差异性的特点,是临床进行益生菌应用选择、推荐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早期预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近年研究发现NEC患儿肠道菌群不仅生物多样性较低,且菌群构成比例与健康新生儿明显不同。NEC患儿氨基酸、脂代谢以及与此相关的代谢酶类也存在异常。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预测NEC发病及病情进展等方面有一定价值,但目前只能作为科学研究探讨的依据,临床运用尚需要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量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其与行为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30名ASD儿童为ASD组,20名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统计两组相关基本信息。对两组儿童粪便样本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估ASD儿童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SD儿童肠道菌群与行为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表明两组儿童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D组儿童α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hannoneven)显著降低(P < 0.05);粪便Firmicutes比例显著降低,而Acidobacteria比例显著增高(P < 0.05)。ASD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Megamonas、Megasphaera、Barnesiella等;而健康对照组儿童粪便的优势菌群为Eubacterium_rectale_group、Ezakiella、Streptococcus等。且Megamonas丰度与ASD儿童健康/身体/行为和语言评分均呈正相关(P < 0.05)。结论 ASD的发展及其行为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胃肠道急症,以往研究认为,早产、感染、配方奶喂养、缺血缺氧是引发NEC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是引发NEC的重要和基础原因,新生儿生后肠道获取健康的共生菌,可以阻断因肠道正常菌群缺失或异常的菌群定植过程,使未成熟肠道免于炎症或损伤,这是降低NEC发生风险的关键因素。提供益生菌可维护肠道菌群平衡,使致病型微生态模式转换至保护型健康的微生态模式,防御肠道的炎症损害,预防NEC发生。此篇文章阐述了早产儿NEC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阐明了益生菌制剂防治NEC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营养不良儿童肠道菌群状况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营养不良是威胁全球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肠道菌群状况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肠道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该文从肠道菌群与机体营养状况的相互关系、肠道菌群在不同类型营养不良中的变化及其对营养不良治疗及预防的影响等方面,将最近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从微生态角度深入对儿童营养不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一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策略,尽管近年来该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存在较高的移植后死亡风险。除了潜在恶性肿瘤复发外,导致这种高死亡风险的主要因素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和全身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多样性、产生的代谢产物可直接或间接影响GVHD的发生发展,GVHD也可对肠道干细胞进行靶向损伤从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文章概述了目前对肠道菌群与allo-HSCT后GVHD关系的研究,并对目前基于肠道菌群治疗GVHD的方法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是遗传背景下的免疫紊乱与环境因素、病原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INS的发生、发展、复发等过程。而调节性T细胞正是将肠道菌群和INS免疫紊乱联系起来的关键桥梁。16S rRNA宏基因组测序发现多种产丁酸盐细菌在INS患者中明显减少,产丁酸盐细菌与其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及种类丰富度与INS患儿易复发的特点相关。产丁酸盐细菌及SCFA和调节性T细胞共同构建起了一个肠菌-肾轴。本综述就近期发表的研究成果,拟针对肠道菌群失衡和INS患儿的免疫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是遗传背景下的免疫紊乱与环境因素、病原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INS的发生、发展、复发等过程。而调节性T细胞正是将肠道菌群和INS免疫紊乱联系起来的关键桥梁。16S rRNA宏基因组测序发现多种产丁酸盐细菌在INS患者中明显减少,产丁酸盐细菌与其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及种类丰富度与INS患儿易复发的特点相关。产丁酸盐细菌及SCFA和调节性T细胞共同构建起了一个肠菌-肾轴。本综述就近期发表的研究成果,拟针对肠道菌群失衡和INS患儿的免疫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总称,它可以通过增加肠道外T细胞的数量、产生短链脂肪酸、增强口服耐受及控制炎症等途径影响全身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动物实验发现,正常肠道菌群有利于增加机体抵抗细菌性肺炎的肺部免疫,这种肠道和肺部相互影响的作用被称为"肠-肺轴(gut-lung axis)"。虽然,关于"肠-肺轴"的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但"肠-肺轴"的提出对于采用微生态制剂、粪菌移植调节或恢复肠道菌群进而治疗肺部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疾病,危害儿童的健康,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肠道菌群与哮喘之间的关系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微生态制剂对哮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哮喘发病机制中"卫生假说"、Th1/Th2失衡学说、调节性T细胞(Treg)等机制推动了肠道菌群与哮喘关系之间的研究进展.该文就肠道菌群及对哮喘的预防和治疗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