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8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为实验组,行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造口;97例为对照组,行传统腹腔镜腹膜内造口。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总手术时间、术中造口所用时间、术后通气时间长于对照组,肠梗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造口旁疝及造口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腹部切口感染率、会阴切口感染率及造口黏膜分离、造口脱垂、造口缺血或坏死、造口周围炎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造口治疗低位直肠癌可有效降低造口旁疝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经腹膜外造口对患者旁疝与排便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广元市中心医院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膜外造口者40例为观察组,经腹膜内造口者38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围手术期接受全程护理。比较2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排便功能。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04.24±39.08)ml和(15.62±3.10)d,与对照组(120.46±47.35)ml和(17.20±2.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造口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233.12±40.50)min、(21.87±9.23)min和(7.31±0.28)d,与对照组(231.38±39.04)min、(20.95±9.14)min和(7.05±0.3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便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50% vs 34.21%,P<0.05)。观察组造口旁疝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 vs 18.42%,P<0.05);但2组间造口出血、造口水肿、造口回缩或脱垂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后经腹膜外造口可显著降低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促进其排便功能的恢复,整体疗效优于经腹膜内造口。  相似文献   

3.
简易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预防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旁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直肠癌术后预防造口旁疝的简易肠造口制作方法.方法:对造口处的腹外斜肌腱膜主要作横形切开而不是十字形切开;腹膜外通道的建立是靠术者左手制作;在造口部位的缝合上不作过多层面的缝合,主要将结肠末端全层与皮肤真皮层间断缝合.结果:无1例发生造口旁疝.无1例发生造口坏死、造口脱垂、造口回缩、狭窄和肠梗阻等.结论:简易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不仅可预防miles术后造口旁疝,且制作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手术后结肠造口旁疝的预防方法。方法对123例直肠癌患者结肠造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腹直肌旁造口74例,经腹直肌造口49例。结果 74例经腹直肌旁造口患者中,有14例(18.9%)发生造口旁疝;49例经腹直肌造口患者中,有2例(4.1%)发生造口旁疝;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减少术后结肠造口旁疝的发生,Miles手术应尽量选择经腹直肌乙状结肠造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腹膜内与腹膜外两种结肠造口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为68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reseetion,APR)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经腹膜外隧道径路行结肠造口(观察组),13例经腹膜内行结肠造12(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种造12:7方式的安全性、相关并发症及造12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50个月,中位随访期24个月。观察组术后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5例(9.09%),术后6个月造12功能临床优良率为63.6%;对照组术后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4例(30.8%),术后6个月造口功能临床优良率为30.8%。观察组结肠造口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中转开腹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APR经腹膜外隧道径路行结肠造口操作简单,可有效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无预防性造口与预防性造口的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不行预防性造口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70例实施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无预防性造口组(28例)和预防性造口组(42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预防性造口组和非预防性造口组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性造口组术后留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预防性造口组术后并发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出血1例,肠梗阻2例,切口并发症2例,吻合口狭窄8例,造瘘口并发症7例,大便失禁1例,便频、便急2例,并发症发病率59.5%;非预防性造口组术后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出血1例,肠梗阻1例,切口并发症1例,大便失禁1例,便频、便急1例,并发症发病率21.4%;预防性造口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病率较非预防性造口高(P<0.05),但吻合口瘘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无适应证行预防性造口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腹会阴直肠癌手术(Miles术)术中也逐渐展开应用.本研究比较腹腔镜Miles术中腹膜外造口与腹膜内造口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心理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腹腔镜下Miles术造口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行腹腔镜Miles手术的直肠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直肠癌术后发生乙状结肠造口旁沟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临沂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乙状结肠造口旁沟疝并行手术治疗的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将造口段乙状结肠系膜与左侧壁层腹壁连续缝合固定。手术耗时46~210min,手术出血量均不多,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未再出现乙状结肠造口旁沟疝。结论 乙状结肠造口旁沟疝是结肠造口术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应根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尽早进行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并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直肠癌腹腔镜Miles术经腹膜外与经腹膜途径结肠造瘘术的疗效。方法: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2017年8月以前公开发表的比较直肠癌腹腔镜Miles术经腹膜外与经腹膜途径结肠造瘘术疗效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1162例患者,其中经腹膜外途径造瘘组615例,经腹膜途径造瘘组547例。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经腹膜外途径造瘘组比较,经腹膜外途径造瘘组术后除造口水肿发生率升高外(OR=5.19,95%CI=2.15~12.53,P=0.0002),造口旁疝发生率(OR=0.10,95%CI=0.04~0.22,P0.00001),造口坏死发生率(OR=0.37,95%CI=0.16~0.86,P=0.02),造口脱垂发生率(OR=0.22,95%CI=0.09~0.57,P=0.002),内疝发生率(OR=0.23,95%CI=0.06~0.81,P=0.02),造口回缩发生率(OR=0.25,95%CI=0.07~0.81,P=0.02),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率(OR=0.30,95%CI=0.12~0.76,P=0.01)均明显降低,且术后住院时间短(MD=-0.70,95%CI=-1.14~-0.27,P=0.002),更易获得排便感(OR=20.32,95%CI=9.05~45.62,P0.00001);两组之间术后造口感染、手术时间、造口时间、造口狭窄、肠梗阻、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造口出血及造口周围炎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肠癌腹腔镜Miles术经腹膜外途径造瘘较经腹膜外途径造瘘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症特点、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300例直肠癌Miles术后结肠造口的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造口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措施。结果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0%(54/300),其中造口缺血坏死2.66%(8/300),造口旁疝1%(3/300),腹腔内疝2.33%(7/300),造口周围炎4.67%(14/300),造口狭窄3.33%(10/300),造口回缩4%(12/300)。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造口缺血与腹壁外段造口肠管的长度、造口开放方式有关,造口狭窄与腹壁切口直径、造口开放方式有关,造口旁疝和脱垂与患者体形有关。结论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方式、患者年龄和体形有密切关系,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理的造口类型和构造,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应避免造口段肠管张力过大,肠系膜离断过多,实行一期黏膜皮肤缝合开放造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中两种不同方式处理阴囊疝疝囊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阴囊疝6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术中疝囊处理方式不同分为A组(35例)和B组(30例)。A组患者疝囊横断,B组患者疝囊完全剥离。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组手术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B组(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2组均未复发。 结论采用TEP术治疗阴囊疝安全有效,且可行。TEP术中采用疝囊横断或疝囊剥离对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合选择。疝囊横断手术难度相对较低,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13.
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 探讨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的手术细节及其并发症的防治要点。方法 总结1997-1999年间152例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的直肠肛管癌患的造口手术操作要点和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结果 所有患的造口手术均按统一规范进行,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主要有水肿(7.9%,12/152)、缺血(1.3%,2/152)和延迟排气(2.6%,4/152)。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规范的手术可使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其要点是合适的术前定位、精心细致的手术操作、良好的血液供应和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超普疝装置(UHS)的手术和腹腔镜下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后血肿发生的差异。方法对同期采用UHS的15例患者和接受TEP手术的20例患者进行随访,比较血肿的发生率,血肿部位的差异。结果UHS组术后发生阴囊血肿1例,TEP组发生阴囊血肿1例,直疝假疝囊血肿1例,腹壁穿刺孔周围血肿1例。经穿刺抽液或皮硝外敷后均痊愈。结论采用UHS和TEP手术后血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TEP术后易发生血肿的部位更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两家医院收治的6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均接受TME治疗,将接受完全腹腔镜TME的30例患者纳入TME组,将接受La-TaTME治疗的33例患者纳入La-TaTMEfflo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肿瘤学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复发率及转移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肿块直径、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肿块下缘距远切端距离、术后2年复发率及转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TaTME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比TME组低(P<0.05)。La-TaTME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TME组低(12.l%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La-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可减少术中出血,加速恢复进程,并可降低并发症风险,但在降低近中期复发率、转移率方面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网塞型补片修补术后复发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8年4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行网塞型补片修补术治疗后复发169例腹股沟疝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随机数表分为经腹膜组和全腹膜外组。经腹膜组再次行腹膜疝修补术,98例;全腹膜外组再次行全腹膜外修补术,71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急慢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和复发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等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等情况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经腹膜组和全腹膜外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分别为(41.14±7.54)min、(42.53±4.5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膜外组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14±4.51)ml、(6.70±1.50)min,与经腹膜组(12.94±4.08)ml、(5.10±1.3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膜外组患者术后1、7、15和30 d后的VAS评分分别为(6.81±1.90)、(5.74±1.70)、(4.45±1.81)、(3.35±0.63)分,均低于经腹膜组(7.49±1.23)、(6.68±1.31)、(6.22±2.19)、(5.42±1.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腹膜外组复发率为0.70%,明显低于经腹膜组的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并发症血清肿、尿潴留、切口及阴囊水肿、切口感染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膜组神经感觉异常13例(13.27%)明显高于全腹膜外组3例(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经腹膜疝修补术,腹腔镜下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网塞型补片修补术后复发疝,术中出血小,术后恢复快,可有效缓解术后急慢性疼痛,神经感觉异常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