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制备并鉴定Ⅱ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DV2-NS1)的血清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以具有良好抗原性的重组DV2-NS1蛋白与灭活的Ⅱ型登革病毒(DV2)混合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经间接ELISA法、IFA法筛选,ELISA、IFA及WesternBlot对mAbs的类型及亚类、交叉实验及特异性等进行鉴定。结果免疫的Balb/c小鼠经多次融合筛选,共获得14株血清型特异性抗DV2-NS1蛋白的mAbs,其亚类测定两株为IgG2b,余均为IgG1。ELISA和免疫印迹显示这些mAbs与重组DV2-NS1蛋白和DV2抗原均特异性结合,IFA结果显示这14株单抗特异结合Ⅱ型登革病毒,与其它3型登革病毒无交叉。结论成功获得了特异性针对DV2-NS1蛋白的mAb,为进一步研究NS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研制早期诊断试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抗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的小鼠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并对筛选获得的单抗进行抗体亚型鉴定以及免疫结合特性鉴定。方法将真核表达纯化获得的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按50μg/只的量免疫3只SPF级BABL/c小鼠,经过3次皮下多点免疫及1次腹腔加强免疫后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取抗体滴度高的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细胞融合,使用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采用间接ELISA筛选分泌高滴度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使用小鼠单克隆抗体分型试剂盒对筛选的单抗进行亚型鉴定,分别使用免疫印迹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单抗与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以及寨卡病毒的免疫结合特性。结果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免疫刺激小鼠产生高滴度的抗体,ELISA滴度为1∶64000。通过筛选获得2株能高效分泌抗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C9-F12,4B2-F3),分泌的单抗的亚型均为重链γ1和轻链Kappa;Western blot及IFA法检测2株单抗均能与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及寨卡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筛选到2个抗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的小鼠单克隆抗体,该两个单抗均具有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1及寨卡病毒结合特性,为建立检测寨卡病毒感染的ELISA方法及治疗性抗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引起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一系列肝脏疾病,且慢性化几率较高。目前全世界HCV感染人数仍呈增加趋势,因此科学家对HCV的研究高度重视。HCV有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编码约三千多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经蛋白酶裂解为十个多肽片段;氨基末端为结构蛋白包括有核心蛋白、包膜蛋白E1和E2、P7蛋白;羧基末端为非结构蛋白包括有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蛋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及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技术筛选并克隆NS5A TP5蛋白结合蛋白基因1(NBP1)。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 ,构建NS5A TP5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AH10 9,与含人肝细胞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Y 187进行配合 ,于涂有x α gal营养缺陷型培养基 (SD/Trp Leu His Ade)上筛选生长。 结果 :挑选蓝色克隆 ,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提取质粒DNA后进行测序 ,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新基因的开放读码框架长度为 2 40个核苷酸 (nt) ,编码产物由 79个氨基酸残基 (aa)组成 ,命名为NBP1,GenBank注册号为AY 45 92 91。结论 :NBP1的筛选与克隆 ,可为进一步研究HCVNS5A TP5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4B对LO2肝细胞细胞周期和cyclinD1表达的影响,探讨HCVNS4B在HCV致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将空白载体PCXN2及重组质粒PCXN2-NS4B转染入LO2肝细胞,G418筛选,RT-PCR法鉴定质粒转染成功。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并绘制生长曲线,观察NS4B对肝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cyclinD1的表达。结果NS4B成功转染入LO2细胞;转染的NS4B可促进肝细胞的生长;转染PcxN2-NS4B细胞的S期、G2/M期较转染PCXN2细胞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转染NS4B的细胞cyclinD1表达较转染空白载体组增强,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HCVNS4B可能通过调节某些基因转录与表达,促进DNA合成,干扰肝细胞周期,促进肝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及其结构域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鉴定重组蛋白在BHK-21细胞内对登革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登革2型病毒新几内亚毒株(NGC DENV-2)基因组RNA为模板, 设计引物扩增获得编码NS3及其蛋白酶NS3P和解旋酶NS3H的基因, 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分别将3段基因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NS3、pcDNA3.1-NS3P和pcDNA3.1-NS3H;经脂质体法分别转染BHK-21细胞后, 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的蛋白。结果 成功构建pcNS3、pcNS3P和pcNS3H重组质粒, 转染进BHK-21细胞48 h后, 分别检测出相对分子量约为69 kDa、50 kDa及18 kDa的特异蛋白;且转染pcNS3、pcNS3H组均与空白对照组及未转染组间的病毒载量存在着差异(P<0.05);转染pcNS3P组与未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病毒载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NV-2的非结构蛋白NS3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纯化大肠埃希菌Rosettagami(DE3)表达的可溶性裂殖子表面蛋白1C末端蛋白(MSP1-42,3D7株),检测其体外抑制恶性疟原虫生长的效果。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Rosettagami(DE3)为宿主菌诱导表达MSP1-42,用带组氨酸标签的镍柱纯化可溶性的MSP1-42。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用MSP142与弗氏佐剂乳化后,皮下注射,抗原免疫剂量每次为200“g/只,共免疫4次,每次间隔2周。佐剂对照组以PBS代替抗原同法免疫。免疫前及末次免疫2周后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及其与天然抗原的反应,用含10%和20%免疫血清的培养基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Fcc1/HN),检测免疫血清体外抑制恶性疟原虫生长的效果。结果经镍柱纯化后获得纯度为95%以上的MSP1-42蛋白;免疫组个体在第4次免疫后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滴度依次为1:640000、1:640000、1:160000,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表明MSP1-42免疫兔血清与恶性疟原虫表面蛋白有阳性反应;免疫血清能抑制恶性疟原虫在体外生长,在10%浓度时,3只免疫兔血清的抑制率依次为(51.94-24.2)%、(29.4±8.6)%和(86.7±7.4)%,在20%浓度时,抑制率分别为(93.3±7.5)%、(65.3±10.6)%和(96.4±1.0)%。结论大肠埃希菌Rosettagami(DE3)表达的MSP142蛋白免疫血清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体外培养能抑制恶性疟原虫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Ⅰ型登革病毒ns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克隆并表达Ⅰ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基因,初步鉴定其免疫原性。方法登革热Ⅰ型病毒标准株感染C6/36细胞后,抽提病毒RNA,经RT-PCR方法扩增出NS1全长基因片段,经T-A克隆后,在QIA表达系统中表达,表达产物用Ni柱亲和层析纯化后,用兔抗Ⅰ型登革病毒免疫血清及登革热患者血清对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及ELISA鉴定。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pQE-30/DV1NS1经IPTG诱导,重组蛋白NS1高效表达并纯化成功,经Western Blot及ELISA证实重组蛋白NS1可以被免疫血清和病人血清特异识别。结论Ⅰ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M15中高效表达。纯化产物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NS1的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什曼原虫的许多抗原属于进化的保守蛋白家族中成员,这些抗原均可被利什曼病患血清高度识别。然而,这些抗原又属于泛抗原,是其它感染性疾病及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靶子.本介绍了利什曼原虫的热休克蛋白、组蛋白、核糖体蛋白、其它保守利什曼原虫抗原性质及宿主对这些抗原的识别,这些抗原作为免疫治疗与免疫预防疾病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和表达西尼罗河病毒(WNV)非结构蛋白1(NS1),并分析其与登革病毒NS1的抗原交叉反应性。方法合成WNV NS1全基因序列,将NS1全基因克隆到pGEX-5X-3原核表达载体中表达GST—NS1融合蛋白,用4型登革病毒免疫血清及登革病毒NS1单克隆抗体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WNV—NS1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重组质粒pGEX-5X-3-WNV—NS1经IPTG诱导,高效表达GST-NS1融合蛋白,经变性纯化和复性获得可溶性WNV-NS1重组蛋白,经WesternBlot证实WNV—NS1重组蛋白可与各型登革病毒免疫小鼠血清及部分4型登革病毒NS1交叉单抗识别。结论成功获得可溶性WNV—NS1重组蛋白,该蛋白与登革病毒NS1具有抗原交叉反应性,其结果为建立西尼罗河病毒的血清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口蹄疫病毒(FMDV)非结构蛋白3AB,用于FMDV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的鉴别诊断和3AB蛋白功能研究。方法采用PCR方法从pGEM—T—Easy-3ABC质粒中扩增3AB基因,将其插入pPICZαA酵母表达载体中,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线性化后电转入毕赤酵母GS115中.在0.5%甲醇诱导下表达3AB蛋白,运用SDS-PAGE和ELISA方法鉴定表达蛋白。结果成功构建了pPICZαA-3AB重组酵母表达质粒,并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中,SDS-PAGE和ELISA鉴定结果表明,重组酵母菌株表达出约19kD的3AB蛋白,与针对FMDV的3AB蛋白单克隆抗体有特异性反应。结论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了FMDV3AB蛋白,与抗FMDV3AB蛋白单克隆抗体具有反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酵母双杂交体系寻找与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5A反式激活蛋白7(human gene 5 transactivated by nonstructural protein 5A of hepatitis C virus,NS5ATP7)相互作用的白细胞蛋白,以探讨SN5ATP7的生物功能。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NS5ATP7诱饵质粒,转化酵母AH109,与含人白细胞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于涂有X-α-gal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筛选生长。挑选蓝色克隆,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提取质粒。DNA后进行测序,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筛选出15个与NS5ATP7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克隆,其中包括人类RhoGDF分裂抑制剂α、人类细胞色素b558a亚单位、人类MLL(MLL)基因外显子、人类S100钙结合蛋白A9(钙粒蛋白B)、人类移动抑制因子相关蛋白14变体E(S100A9)、人类金属硫蛋白2A、人类染色体序列及人类cDNA序列等,1个是未知功能基因。结论 初步克隆了NSSATP7与白细胞结合蛋白基因,根据所克隆到的基因,对以后研究NS5ATP7的功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为以后研究这些能与NS5ATP7相互作用的基因在白细胞中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反式激活基因1的克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及生物信息学技术(bioinformatics)筛选并克隆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NS3)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进一步阐明HC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HCVNS3蛋白表达质粒pcDNA3.1(-)-NS3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克隆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结果 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并测序证实,因其可以被NS3蛋白反式激活,故命名为NS3TP1,已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AYll6969。NS3评1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1932个核昔酸(nt),编码产物由眺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 HCVNS3是一种典型的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具有反式激活作用的蛋白,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靶基因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HCVNS3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一种变异的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对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用A/FM/1/47、A/HK/1/68、A/HK/1/68-MA20、A/HK/1/68-MA20C和阳性对照Sendai病毒(SV)感染HEK293细胞,Western blot比较这些病毒感染后磷酸化的迁移较慢的IRF-3Ⅲ和Ⅳ型是否出现.亚克隆A/HK/1/68的野生型NS1和A/HK/1/68-MA20的变异型NS1至pcDNA3.1-flag构建flag-NS1野生型,flag-NS1变异型质粒,分别用两种质粒转染HEK293细胞,转染后16 h,感染SV 8 h,然后收集细胞,作Western印迹分析,用抗flag抗体鉴定野生型和变异型NS1的表达,用抗IRF-3抗体观测NS1对SV活化IRF-3的抑制作用,用荧光素酶功能分析的方法观测两种NS1对SV诱导的干扰素β启动子-pGL-2B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感染的5种病毒中仅毒性较低的A/HK/1/68-MA20和阳性对照SV能使IRF-3磷酸化,感染MA20后9 h开始有IRF-3磷酸化,23 h和26 h最强,比较A/HK/1/68和A/HK/1/68-MA20的NS1序列,发现从cDNA起始的第94位核苷酸由T变成C,蛋白质的第23位由缬氨酸变成丙氨酸.NS1野生型和变异型均有高表达.结论 A/HK/1/68-MA20的NS1的点变异可导致失去野生型NS1的抑制干扰素β启动子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反式激活基因2的克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及生物信息学技术(bioinformcs)筛选并克隆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3(NS3)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进一步阐明HC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HCVNS3蛋白表达质粒pcDNA3.1(-)-NS3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克隆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结果 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并测序证实,因其可以被NS3蛋白反式激活,故命名为NS3TP2,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AYll6970。NS3TP2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1299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由432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 HCVNS3是一种典型的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具有反式激活作用的蛋白,而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是一种鉴定、分离组织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基因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发现了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HCVNS3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黄热病是一种经蚊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历史上曾引起欧洲港口城市及美洲一些地区疫情的暴发,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上世纪40年代,投入可终身免疫的17D系列疫苗对暴发地区的人群进行大面积接种以来,该病一度出现沉寂状态。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该病又陆续在非洲、南美热带地区和国家暴发流行,病死人数甚至超过2014年在西非3国暴发流行的埃博拉热;特别是2016-2017年在安哥拉、刚果和巴西流行以来,已经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此外,2016年我国从安哥拉输入了11例病例,这是有史以来亚洲首见疫情,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2017-2026年消除黄热病流行的策略,其主要依据在于17D疫苗能够安全有效的控制本病的流行。蚊媒控制及疫苗预防接种,特别是对后者抱有很大期望,WHO的消除策略可能实现,但这需要有关国家强有力的执行保证,同时还需要各国共同遵守全球检疫条例的规定。为此,本文从历史及近期黄热病暴发流行的特点,结合预防接种简述了有关本病的的防控措施,期望WHO消除黄热病流行的策略能在2026年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