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在预防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与传统护理方式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135例行全腔镜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应用IP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股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应用IPC组的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IPC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的血流情况,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对预测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价值。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发生DVT患者21例为血栓组,同期相同手术治疗后未发生DVT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D-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D-D预测患者发生DVT的价值。结果显示,DVT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血浆D-D和INR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分别绘制101例D-D测定值ROC曲线,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33、0.859、0.742。结果表明,静脉腔内激光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血浆D-D水平,对DVT形成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尤以术后第3天最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舒适度。方法将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止血带组和血压计组各40例,均行足背浅静脉低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硅胶止血带扎在患肢踝关节上方15cm处阻断浅静脉血流;血压计组先行下肢静脉造影确定深静脉显影压力值,然后以此压力在同样部位阻断浅静脉血流。均以15min间隔交替。结果血压计组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度显著优于止血带组,血栓清除率治疗后第4~10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患肢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与止血带相比,应用血压计袖带阻断下肢浅静脉血流可获得更好的溶栓疗效,患者相对舒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105例患者,共114条患肢,其中23条行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5条行原位大隐静脉-腘静脉转流术,4条行髂静脉介入治疗,2条行腘静脉外肌袢形成术,38条行曲张浅静脉剥脱术,部分联合交通静脉结扎和(或)溃疡清创植皮术,22条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术,部分联合溃疡清创植皮术,17条行单纯溃疡清创植皮术,3条行溃疡清创联合游离皮瓣移植术。结果:患肢症状明显缓解率57.0%,部分缓解率40.4%。6条患肢溃疡未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9年,7条患肢溃疡复发,4条患肢转流桥闭塞。结论:依据准确的血流状态评价、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5月—2016年5月共213例单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2例行单纯激光腔内治疗(激光治疗组);101例行联合泡沫硬化剂、激光腔内消融及点式剥脱治疗(联合手术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皮肤烧伤、淤血、局部硬结及皮肤溃疡)及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联合组的术后1个月,联合手术组皮肤瘀斑发生率高于激光治疗组(P0.05),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的生活治疗改善明显优于激光治疗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曲张血管残留率明显低于激光治疗组(4.95%vs.32.14%,P0.05)。结论:联合手术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可行且能减少曲张血管残留、改善早期预后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单药组(单纯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联合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患肢(大腿周径、小腿周径)肿胀指标、患肢静脉血流速度以及治疗期间出血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7 d后,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TT、PT、APTT均长于单药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单药组患者,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均小于单药组患者,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快于单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出血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式球囊血栓抽吸术配合腘静脉入路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76例DVT患者采用改良式球囊血栓抽吸术配合经皮腘静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治疗组),对137例急性期DVT患者采用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方法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7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技术成功率100%,治疗前后血管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1),血管通畅率90.79%(69/76),并发症发生率15.79%(12/76);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管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3),血管通畅率59.85%(82/137),并发症发生率24.82%(34/137)。结论采用改良式球囊血栓抽吸术联合腘静静脉入路深静脉置管溶栓技术治疗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探讨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选择87例(137侧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并与传统手术治疗的70例(111侧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4.5±30.6)min、住院时间(7.6±2.0)d、手术切口(7.2±2.2)个、切口长度(1.2±0.5)c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患侧肢体酸胀疼痛、下肢肿胀、色素沉着、下肢溃疡的改善效果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静脉血栓;研究组的术后疼痛率(13.79%)、术后发热率(8.05%)、皮下血肿率(0)、皮肤感觉障碍发生率(1.15%)、切口愈合不良率(0)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是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6例骨创伤术后患者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DVT及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前后下肢静脉血流的速度。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及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创伤术后患者采用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DVT发生率,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经大隐静脉入路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7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n=35),采用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为对照组(n=35),采用传统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评估A、B两组患肢的消肿率、溶栓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结果 70例均为单侧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A、B两组的患肢消肿率分别为(80.11±4.02)%、(81.70±6.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3,P=0.89);溶栓率分别为(84.91±3.40)%、(87.72±4.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5,P=0.71);手术时间分别为(3.91±0.74)min、(4.31±1.13)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1/35)、5.71%(2/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1例出现隐神经损伤,B组2例并发腘窝血肿。结论经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行,可作为常规腘静脉入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剥脱术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09年3月采用大隐静脉的大腿段剥脱联合小腿段激光腔内治疗的128例患者(176条肢体)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效果满意,症状缓解率100%,无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近期并发症为胫前皮下淤血或小血肿12肢(6.8%),皮肤条状烧伤2肢(1.1%),浅静脉周围炎12肢(6.8%),踝部水肿2肢(1.1%);无胫前麻木感,无远期严重并发症;3年内无静脉曲张复发.结论:剥脱术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隐静脉5大属支结扎与否对微波腔内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疾病效果的影响.方法:对600例大隐静脉曲张疾病患者行微波腔内闭合术,其中,400例(635条患肢)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主干微波腔内闭合术,经皮穿刺微波闭合下肢浅表曲张静脉与病变交通静脉(观察组);200例(313条患肢)除以上处理外,结扎大隐静脉5个属支(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满意疗效.两组间浅静脉曲张、患肢肿胀、色素沉着、溃疡的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年复发率等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超声影像学显示,观察组术后股总静脉流速较术前明显减慢,内径明显减小(均P<0.05);而对照组术后股总静脉流速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但内径减小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5大属支结扎与否不影响微波腔内闭合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TriV ex旋切术联合腔内激光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4年7月本院收治CEAP分级为C4级以下108例PDVI患者(137条患肢),分为观察组(TriV ex旋切术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和对照组(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股浅静脉戴戒术),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肢体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100%,两组手术方式均能明显改善症状和有效控制血液反流;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数和术后淋巴水肿比较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皮下瘀斑、硬结、皮肤麻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PDVI安全、有效的手段,但TriV ex旋切术联合腔内激光治疗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内激光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9年12月在我院完成的经静脉腔内激光消融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248例(激光消融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收治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抽剥术治疗患者248例(传统手术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激光消融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第一天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好于常规手术组(P均0.05);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延迟愈合、创口血肿、皮肤麻木、皮下硬结及静脉腔内热引发血栓形成,激光消融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P均0.05);随访12个月,激光消融组有14例(5.6%)复发,常规手术组有8例(3.2%)复发,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消融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F-36)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腔内激光微创治疗在改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病情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的疗效。方法:15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94侧患肢),单纯行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主干结扎)56例(83侧患肢),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大隐静脉主干及五个分支均结扎)92例(99侧患肢),激光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并点式切口剥脱严重曲张浅静脉10例(12侧患肢);术后观察下肢疼痛、皮下血肿等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近期疗效情况。结果:158例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24个月,疗效满意。1例术后2个月复发,1例术后大隐静脉主干血栓样硬结现象较明显,1例隐神经损伤残留内踝区麻木。结论: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是一种穿刺代替切口、简化操作、恢复快、腿部不留瘢痕或减少瘢痕、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4例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取导管祛栓联合管溶栓的患者为祛栓组,1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取全身静脉溶栓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开通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1天祛栓组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和休克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P0.01)。术后7天祛栓组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和Mill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祛栓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激光腔内闭合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术在大隐静脉曲张微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门诊收治的25例(27条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先用激光闭合大隐静脉主干,再以泡沫硬化剂注射小腿曲张静脉属支,然后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患者下肢酸胀、乏力等症状均消失,无腓肠肌疼痛、足部明显肿胀等深静脉血栓症状。患者获随访3~12个月,24例治愈,1例小腿残留小面积曲张属支,经再次注射泡沫硬化剂后治愈。结论采用激光腔内闭合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较快,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的51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3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对照组275例,术后不采用任何抗凝药物。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4例(5.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5例(10.5%),血小板减少1例(0.4%),肝功能异常2例(0.8%),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对照组发生浸透敷料的出血19例(6.9%),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27例(9.8%),肝功能异常2例(0.7%),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2.5%),无血小板减少发生。2组患者浸透敷料的出血、切口出血或皮下血肿、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获访487例,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低分子肝素组获访225例,对照组获访262例。获访患者随访期间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复发9例(低分子肝素组4例,对照组5例),隐神经损伤11例(低分子肝素组5例,对照组6例),无远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2组患者的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科Ⅰ号合剂联合利伐沙班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肢肿胀及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骨科Ⅰ号合剂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α)、血栓最大强度(MA)和综合凝血指数(CI)],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双侧股静脉血流速度),患肢肿胀程度(膝关节周径、髌骨上10 cm周径、髌骨下10 cm周径)及治疗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 <0.05);治疗后两组血栓弹力图指标R、K值均较治疗前升高,α、MA、CI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血凝指标PT、APTT、TT值均较治疗前升高,FIB、D-二聚体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髌骨上10 cm周径、髌骨下10 cm周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89%(P <0.05)。结论:骨科Ⅰ号合剂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程度,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凝血及血栓弹力图指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不同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6例,根据前瞻性、随机性采用患肢周围静脉溶栓及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组在小腿消肿率为(0.63±0.11)%,大腿消肿率为(0.57±0.09)%,静脉通畅改善度为(32.34±3.77)%,均低于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方组的(0.82±0.14)%,(0.89±0.07)%及(55.41±3.21)%(均P0.05~0.01)。结论经腘静脉顺行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愈率及远期效果明显优于经外周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