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外睾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双重感染湖北钉螺,后进入螺体的血吸虫幼虫全部被击毁,双重感染间隔时间愈长,血吸虫幼虫被击毁的效力愈强烈.为要了解钉螺血淋巴细胞在所有螺体存在及进入血吸虫幼虫体内情况是否相同,开展了本实验观察.方法与结果 共检查双重感染间隔时间21d、37d、55 d、70 d、85d5组不同时龄的血吸虫幼虫50条.50条血吸虫幼虫周围螺组织大中小3种血淋巴细胞总数:大1 43粒、中386粒、小219粒;血吸虫幼虫体内3种血淋巴细胞总数:大40粒、中65粒、小60粒;两者总数:大183粒、中451粒、小279粒;每条血吸虫幼虫体及其周围的平均数为:大3.7粒、中9粒、小5.6粒.5组每种血淋巴细胞平均数及百分比情况如下:间隔21d:9(45%)、15.9(35%)、7.4(27%);间隔37 d:4.1(21%)、11(24%)、7.8(29%);间隔55d:3.6(18%)、8.6(18%)、5.2(1 9%);间隔70 d:2(10%)、7.9(17%)、3.4(1 3%);间隔85 d:1.2(6%)、2.9(6%)、3.1(11%).结论 显示间隔时间愈长,大中小3种血淋巴细胞数均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2.
湖北钉螺先感染外睾吸虫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血吸虫幼虫在其体内被击杀(唐崇惕等,2008;2009),本文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接触已感染外睾吸虫21d的钉螺和阴性钉螺,观察血吸虫幼虫在此2组实验钉螺体内发育情况。从感染外睾吸虫钉螺再感染血吸虫的28个(73.7%)阳性螺,查获4~82d血吸虫幼虫共300条(侵入率26.74%),全部虫体结构异常停留在早期母胞蚴阶段。从单独感染血吸虫的25粒(69.4%)阳性螺,查获5~61d正常血吸虫母胞蚴67条(侵入率13.96%)和许多不同发育期子胞蚴,感染后75d阳性螺含血吸虫成熟子胞蚴和尾蚴。单独感染血吸虫钉螺的血淋巴细胞增生情况与双重感染外睾吸虫和血吸虫的钉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叶巢外睾吸虫感染钉螺对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对抗性。 方法 通过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对湖北钉螺的双重感染 ,计算血吸虫的感染率和尾蚴逸出量 ,常规石蜡切片观察钉螺组织学变化。 结果 钉螺在感染血吸虫 37d后再感染外睾吸虫 ,经一定时间后检查发现 ,血吸虫的感染率为 5 2 9% ,显著低于同时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的感染率 (75 9% ) ;先感染叶巢外睾吸虫 ,经 10、 32、6 0、 10 0和 12 0d不同的时间间隔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 ,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 6 4 %、 6 6 7%、 6 5 2 %、5 6 4 %和 5 7 1% ,而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为 90 5 % ,经统计检验 ,各双重感染实验组血吸虫与对照组的感染率间差异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对各试验组及对照组钉螺逸出尾蚴试验发现 ,试验组钉螺血吸虫尾蚴逸出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逸出量。组织学观察发现各双重感染组钉螺消化腺萎缩 ,消化腺盲囊间隙只有少量血吸虫子胞蚴 ,血吸虫子胞蚴皱缩、变形及不规则 ,且子胞蚴中只含稀疏的尾蚴胚球 ,有的子胞蚴中已无胚球 ;而单独感染血吸虫的对照组中血吸虫均发育到成熟的子胞蚴或尾蚴。 结论 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之间存  相似文献   

4.
摘要:前此实验显示:21d外睾吸虫阳性钉螺能使再侵入的全部血吸虫幼虫发育停留在异常早期母胞蚴阶段〔1 3〕。本文实验比较观察了感染外睾吸虫后不同时间(21d、35d、55d、70d及85d)的钉螺对再侵入的日本血吸虫幼虫生物控制的情况,发现外睾吸虫和血吸虫双重感染的钉螺,两者间隔时间愈长,后侵入的血吸虫幼虫被击毁程度愈强(图1 20);不同间隔时间双重感染的各组实验钉螺,血吸虫幼虫感染率及幼虫侵入率如下:间隔21d,75%(39/52)和25.5%(398/1 560);间隔37d,77.8%(21/27)和 35.6%(299/840);间隔55d,44.4%(8/18)和11.9%(19/160);间隔70d,100%(15/15)和10.6%(143/1 350);间隔85d,43.3%(13/30)和5.8%(66/1 140)。  相似文献   

5.
目平外睾吸虫Exorchis mupingensis sp. nov.的成虫寄生在西洞庭湖区目平湖的鲶鱼Parasilurus asotus肠道内;其第一中间宿主为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第二中间宿主为金鱼Carassius auratu;其生活史包括成虫、尾蚴、一代雷蚴、囊蚴及后蚴和童虫;本吸虫的排泄囊在童虫和成虫均为不典型的V形,即包括V形和倒三角形短主干Y形,与已经报道的其它外睾吸虫的排泄囊形态有显著的不同,此外本吸虫在成虫和幼虫期同已报告的其他外睾吸虫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观察被目平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双重感染钉螺后钉螺体内外分泌物及其血吸虫幼虫被击毁的关系。方法 观察钉螺感染外睾吸虫21 d、37 d、55 d、70 d和85 d后再感染血吸虫,经482 d后,取钉螺软体组织作埋蜡连续染色制片。结果与结论 无论单独感染目平外睾吸虫或两种吸虫双重感染,均可在螺软体发现多种分泌物,随时间延长分泌物数量逐渐增多。螺体内含小细胞核的分泌物和螺副腺细胞都出现在各时期的血吸虫残骸体内。  相似文献   

7.
感染洞庭湖外睾吸虫后钉螺卵巢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洞庭湖外睾吸虫后钉螺卵巢的病理变化,比较正常钉螺卵巢小管内的卵原细胞,感染螺卵原细胞各细胞器出现明显的超微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线粒体肿胀,粗面内织网脱颗粒,多聚核蛋白体解体,次级溶酶体增加,胞质内出现脂内包含物,高尔基体明显减少,染色体边集和细胞呈筛状等病变,这些病理变化影响钉螺内卵巢内卵细胞的造成,造成钉螺卵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8.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洞庭湖外睾吸虫后钉螺卵巢的病理变化,比较正常钉螺卵巢小管内的卵原细胞,感染螺卵原细胞各细胞器出现明显的超微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线粒体肿胀、粗面内织网脱颗粒、多聚核蛋白体解体、次级溶酶体增加、胞质内出现脂内包含物、高尔基体明显减少、染色质边集和细胞呈筛状等病变。这些病理变化影响钉螺卵巢内卵细胞的生成,造成钉螺产卵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9.
湖北钉螺(O. hupensis])的内在防御机制,特别是它们的血淋巴细胞,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防御系统的主要效应因子,对于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很有意义。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于阴性湖北钉螺(O. hupensis])和感染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的阳性湖北钉螺(O. hupensis])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研究。方法分别在培养后3、5、7、12、16、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和90 d对其进行连续组织切片和H & E染色观察。结果发现血淋巴细胞具有一个圆形的核,在其被染成深蓝色的细胞质中有一些密集的颗粒状物质。根据细胞核的体积,血淋巴细胞可以分为大、中和小3种类型,其直径分别为8.1~8.6 μm (大), 5.5~6.0 μm (中), 4.2~4.7 μm (小)。通过对湖北钉螺(O. hupensis])的足部、围心腔、胃肠道、消化腺以及生殖腺5个器官部位的血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发现感染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后的湖北钉螺(O. hupensis]),这几处的血淋巴细胞数量都有所增加。湖北钉螺的血淋巴细胞在围心腔处最多,而在足部区域最少。这3种类型的血淋巴细胞在钉螺所有部位都有所增加,且中型血淋巴细胞最多,大型和小型血淋巴细胞较少。结论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在湖北钉螺(O. hupensis])对于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的内在防御机制以及更有效的控制血吸虫病的深入研究中具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血吸虫对不同地区钉螺的感染性及其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测定不同地区钉螺对湖沼型地区日本血吸虫株的易感性,并观察虫株的致病力变化。方法 用湖沼型地区日本血吸虫感染湖沼垸外型及垸内型、水网型、山丘型地区钉螺,之后以不同地区钉螺室内保种(1代)的尾蚴和原野外尾蚴感染家兔。结果 室内饲养的上述4类地区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49.58%、29.65%、32.01%、25.25%;以1800条野外尾蚴和4地区钉螺保种的尾蚴感染家兔后,各组平均虫负荷分别为1297、1078、819、727、930条,家兔肝表面虫卵结节均数、每克肝虫卵均数、COPT反应率均为野外尾蚴组高于保种组,本地保种组高于异地各保种组。结论 湖沼垸外地区(本地)钉螺易感性高于异地,野外尾蚴的感染性和致病力高于保种组,保种组中本地组的感染率和致病力高于异地组。  相似文献   

11.
钉螺对不同宿主源性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钉螺对不同终宿主源性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差异。方法收集家兔、水牛和小白鼠排出的虫卵,孵出毛蚴,以毛蚴和钉螺5:1的比例感染同一地钉螺。同时设对照组,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死亡率。结果实验组家兔、水牛和小白鼠排出虫卵孵出毛蚴感染钉螺,获得的阳性率分别为1.42%、8.67%和19.87%,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9.5%、13.5%和24.5%;对照组钉螺阳性率分别为2.63%、2.02%和11.66%,死亡率分别为24.0%、49.5%和18.5%。结论不同宿主源日本血吸虫毛蚴对钉螺易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发育起点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程度。 方法 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以钉螺与毛蚴1∶20比例感染,感染后置于30℃、27℃、24℃、21℃和18℃环境中饲养,计算钉螺体内血吸虫的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分析尾蚴开放前期和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21℃、24℃、27℃、30℃时血吸虫的尾蚴平均开放前期分别为(128.89±16.05)d、(95.00±21.03)d、(71.93±12.74)d和(62.74±14.19)d。尾蚴开放前期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730.68x-0.8918(r=0.9976,P<0.01)。血吸虫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为y=0.0235ln(x)-0.0639(r=0.9973,P<0.01)。从此方程中推算出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体内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17℃±0.43℃。 结论 环境温度降低,钉螺体内血吸虫幼虫发育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钉螺感染日本血吸虫后酸性磷酸酶(ACP)含量的变化.方法 以软组织挤压法获取感染性钉螺与阴性钉螺血淋巴细胞涂片,分别对2组钉螺血淋巴细胞进行ACP组织化学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其活性变化.结果 感染性钉螺淋巴细胞中ACP含量增加,明显高于阴性钉螺.结论 ACP可能在钉螺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的防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湖北钉螺被日本血吸虫毛蚴侵袭前、后差异表达cDNA文库,筛选湖北钉螺免疫相关分子,为探讨病原与中间宿主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提取被日本血吸虫毛蚴侵袭前、后湖北钉螺的头足部组织总RNA,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cDNA。分别以被日本血吸虫毛蚴侵袭前湖北钉螺(未处理组)和被日本血吸虫毛蚴侵袭后湖北钉螺(处理组)的头足部组织作为检测方(Tester)和驱动方(Driver),利用PCR方法选择cDNA杂交试剂盒分别进行正向和反向抑制性消减杂交。将获得的正向抑制性消减杂交产物克隆入pGEM-T载体,重组质粒转入E.coliDH5α,对菌液用PCR法扩增鉴定其中的插入片段。随机抽取354个阳性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将所得表达序列标签(ESTs)序列在线进行BLAST分析。结果从正向文库随机挑取的354个阳性克隆中测得350个ESTs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34个湖北钉螺新基因,其中1个与已知基因部分同源。结论成功建立了被日本血吸虫侵袭前、后湖北钉螺差异表达片段cDNA消减文库,发现了湖北钉螺新基因,为筛选与湖北钉螺天然免疫相关的分子、进一步探讨中间宿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及筛选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疫苗候选分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南通市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的原因,验证既往研究结论,为该类地区血吸虫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控制现场试验方法,现场观察人工输入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情况,同时实验室比较观察"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对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的影响。结果除如东县新店镇汤园村(有螺无病)现场光壳螺组外,实验钉螺在"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现场控制环境均可以被血吸虫毛蚴感染。各组光壳钉螺感染率低于肋壳钉螺,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光壳钉螺死亡率高于肋壳钉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新店=135.118,χ~2双甸=122.836,χ~2白蒲=154.436,χ~2丁堰=138.288,χ~2对照=151.923,P均0.01)。"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试验组钉螺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如皋=0.071,χ~2如东=0.216,P均0.05),各组与无土实验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7.148,P0.05)。结论南通地区"有螺无病"区在输入足够数量血吸虫病传染源后有可能形成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必要开展血吸虫病和钉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