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和疗效.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10)岁;16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0例合并脾功能亢进;胰体尾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6例,重症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8例,慢性胰腺炎10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组脾静脉压力为(28.4 ±4.2)cm H2O,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oppler超声测定脾静脉直径和流速分别为(1.3±0.2) cm和(9.3±0.5)cm/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3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因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有2例加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余16例针对原发疾病行外科处理.另4例行内镜硬化治疗.随访率为100%.患者术后预后佳,无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结论 超声、CT和内镜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不困难.治疗策略既要解决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又要针对原发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7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其中4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为胰体尾部癌。术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5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
结果:7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脾切除2例,胰周坏死组织清除+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1例,胰尾囊肿切除+脾切除术1例,假性囊肿内引流+脾切除术2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均未再发生出血。
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对有症状的患者,在治疗胰腺疾病的同时应附加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未合并肝癌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对未合并肝癌或胆管癌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复发出血患者行TIPS术治疗,并随访1~5年(平均3.2年)的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36例脾切除术后再出血者行TIPS术,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78%(1/36),死亡原因是肝性脑病。随访期间患者术后再次复发出血率为5.71%(2/35)。结论 TIPS对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后反复出血病例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胰腺炎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术中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胰腺炎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大出血定义为失血量超过30%血容量。与术中大出血密切相关的因素采用向前法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其中男104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岁,中位术中出血量482 m L。其中由急性胰腺炎后胰腺假性囊肿所致者93例,因慢性胰腺炎所致者35例。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36例,合并脾功能亢进者46例。发生术中大出血患者36例,其中30例为实施胰体尾+脾切除术患者、1例为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患者、有5例为行假性囊肿引流术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炎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发生术中大出血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白蛋白水平、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胰腺炎类型、胰腺炎病程、胰腺炎发作次数、脾脏体积、脾静脉阻塞部位病变最大径及手术次数均无关(P0.05),而与曲张静脉最大直径≥5.0 mm(χ~2=19.83,P0.01)、腹腔内曲张静脉分布区域(χ~2=13.67,P0.01)、脾静脉阻塞部位(χ~2=5.17,P=0.03)、手术时间(t=–3.10,P0.01)及切除脾脏(χ~2=17.46,P0.01)有关;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曲张静脉最大直径≥5.0 mm(OR=6.356,P=0.002)和切除脾脏(OR=4.297,P=0.005)为胰腺炎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术中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炎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术中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曲张静脉直径≥5.0 mm和切除脾脏,术前应对曲张静脉直径进行密切关注,对于切除脾脏选择时应进行优化,有望控制术中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急诊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联合Ⅱ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方法对4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联合Ⅱ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患者出血完全缓解,1例术后小量出血经药物治疗后缓解,1例行二次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后缓解,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 a,40例未再出血,脾功能亢进有效控制。结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联合Ⅱ期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确切,对于病情重、体质差、肝功能差不耐受外科手术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抢救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肝炎后肝硬化通常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后者常致脾功能亢进(脾亢).对于同时伴有脾亢的患者,是否联合行脾脏切除,目前尚存在争议.持保脾观点的一方认为,脾切除后会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感染机会和肝肿瘤的发生,同时会增加门静脉系统并发血栓的风险.而主张切脾的一方认为,联合脾切除作为外科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主要方法之一,除了能降低门静脉压...  相似文献   

7.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又名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脉高压症,又称为左侧肝外门静脉高压症(LEPH),是指脾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的胃脾区域静脉压力增高,造成胃黏膜下静脉曲张,继而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少见原因之一,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常常造成误诊和漏诊,现就其诊治经验浅谈如下。一、病理生理解剖学显示脾静脉紧贴在胰腺后方,与胰体尾部伴行,部分脾静脉在胰体尾部常被胰实质包绕1/2~3/4周,因此,任何胰腺病变(尤其是胰体尾部病变)都可能使脾静脉受到累及。脾静脉回流一旦受阻,脾脏淤血肿大,表现为脾功能亢进。随着脾静脉压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切除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5例)。结果行单纯脾切除术3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例。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各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对7例进行了1至5年的随访,患者贫血状况、腹部不适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再发消化道出血,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PMF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时,可行脾切除术(或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可合并相邻多个脏器的损伤。虽然胰腺与脾脏在解剖结构上毗邻,但胰腺炎脾脏并发症较为罕见,仅占胰腺炎病人的1%~5%。胰腺炎时,胰尾及其周围病变可导致脾脏并发症,而且一旦出现则预示着病情的加重,病死率高达50%。胰腺炎脾脏并发症多为脾梗塞、脾假性动脉瘤、脾脓肿、脾假性囊肿、脾动脉破裂出血和脾破裂。晚近报道的脾胃区门静脉高压症,又称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亦属此类。本文对胰腺炎脾脏并发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13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早期行内镜下治疗,因再发上消化道出血行手术治疗;11例早期明确诊断后行手术治疗。所有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为1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及失访病例,未再发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定期复查胃镜及腹部CT检查,曲张胃底静脉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对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期明确诊断是关键,应选择针对胰腺疾病的相应手术治疗方案。脾切除术联合胃底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术前脾动脉栓塞对原位肝移植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脾动脉栓塞对原位肝移植的应用价值。方法 终末期肝硬化伴脾亢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脾动脉栓塞术,术后一月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 脾动脉栓塞可有效缓解脾亢症状,并使患者免于手术切脾,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为肝移植创造条件,但脾栓塞并发症则可对肝移植产生不利影响。结论 脾动脉栓塞作为原位肝移植的术前准备措施,具有实用价值,但应严格掌握栓塞范围。  相似文献   

12.
脾功能亢进(脾亢)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表现为脾脏肿大及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综合征,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常见严重并发症。肝移植术能够有效缓解大部分肝硬化患者合并的脾亢,极少数顽固性脾亢患者可采用脾切除术、部分脾栓塞术或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最佳手术方式,并复习文献讨论门静脉海绵样变合并腹腔其他疾病、门脉高压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至2008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16年。结果全部术前明确诊断并手术,术后存活的行肠腔分流的4例患儿术后无消化道出血,行脾肾分流的5例中3例术后仍有反复消化道出血,行断流的2例术后仍有反复消化道出血。死亡3例,1例为4次手术患儿,行胃右-肝左静脉分流效果好但死于败血症肺部感染;1例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脾肾分流术后死于呼吸、循环衰竭;l例单纯断流患儿术后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分流术后未发现肝f生脑病患儿。结论 小儿门静脉高压应首先重视门静脉海绵样变可能;治疗首选肠腔分流;脾大、脾功能亢进明显者在切脾同时可行断流和中央型脾。肾分流;合并其他腹部疾病,应先行分流手术;要注意可能合并肺动脉高压并且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是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比较少见的疾病。引起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肿瘤,造成脾静脉回流受阻,使左侧门静脉压力升高,胃底静脉曲张。治疗上主要针对病因处理,脾切除和原发胰腺疾病的处理(包括胰体尾切除)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和保留脾脏胰腺远端切除术(Kimura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总结完全腹腔镜下1例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和4例保留脾脏胰腺远端切除术(Kimura法)的治疗体会。结果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手术时间150 min,出血量150 ml。术后胰腺假性囊肿明显缩小,脾静脉受压明显缓解。4例胰腺远端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45 min,平均出血量180 ml,平均住院时间7.8 d。1例胰腺远端切除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胰腺断端旁有假性囊肿形成,直径约3 cm,观察6个月后囊肿无变化。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8.2月,胰腺假性囊肿及肿瘤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和保留脾脏胰腺远端切除术(Kimura法)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适应症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5年3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胰源性门静脉高症症21例,均有胰腺炎病史,其中3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合并胰尾部癌.10例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结果:16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指征:胃底静脉重度曲张或伴有食道静脉曲张,既往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史,以及门静脉主干有血栓形成.手术方法:脾切除是基本方法,胰周纤维化明显者联合胰体尾切除;假性囊肿行囊肿-空肠Roux-en-v式吻合;胰尾癌行胰体尾切除;有食管静脉曲张者附加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门静脉主干有血栓者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H型分流术.5例行非手术治疗.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较为少见,其诊断和治疗有不同于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特点,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对于胃底静脉曲张较轻、无出血史者可非手术治疗,随着胰腺原发病的控制和血栓再通,胃底静脉曲张也可好转或停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PH)又称为左侧门静脉高压等,占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5%。我院于2005-2008年间诊治4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例,女3例。年龄平均47(40~67)岁。合并胰腺疾病3例,其中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2例,慢  相似文献   

18.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1996年12月—2007年6月外科治疗的2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结果:2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中,合并胰腺疾病16例,另5例无明确胰腺疾病。临床表现和原发病有关,上腹疼痛不适(以左上腹为主)12例(57%);呕血或黑便9例(43%),体检发现腹部肿块6例(29%),不明原因发热2例(10%);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2例HBsAg阳性(B型超声检查无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表现),其余病例均无肝炎病史,所有病例术前肝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合并脾功能亢进11例(52%)。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除1例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经内镜治疗外,其余均未发生出血。结论:多普勒超声和内镜检查并结合临床特点,可以诊断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上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根据术中探查胃底静脉曲张尤其是术前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同时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性疾病致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例骨髓增生性疾病致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无脾亢表现,3例术前有消化道出血病史,且均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血栓形成。全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患者均出现PLT明显增高,2例经化疗后PLT下降至正常并稳定,2例死亡。结论骨髓增生性疾病所致门静脉高压症诊断困难,治疗十分棘手,可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但必须谨慎。术后应密切观察外周血血象,PLT〉1000×10^9/L应及时采取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胰源性左侧肝外门静脉高压症(LEPH)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LEPH病人临床资料.结果LEPH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和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并有胰腺炎、胰腺肿瘤或胰腺外伤表现,而无肝脏疾病表现,内镜下以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为主.术前易误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本组病例中行单纯脾切除2例,脾切除+胰体尾切除术5例,脾动脉结扎1例.结论胰腺疾病可致门静脉高压症,脾静脉栓塞是本病直接原因.胰腺疾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应想到本症可能,脾切除术可有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