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江苏中医药》2018,50(7):1-10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已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在严格遵循中医药法规定、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首批收录100首方剂。党的十九大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  相似文献   

2.
经典名方是我国医学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中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悠久丰富的人用历史,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激发了中药生产企业研究古代经典方剂、开发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热情。该文基于公布的第一批经典名方,从剂型、经方来源、处方组成、煎煮程度、有毒药使用及炮制方法6个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该批经典名方大部分剂型为汤剂及煮散,散剂和膏剂仅4首,皆源自历代有代表性的典籍;汤剂的每服剂量和煎煮程度较煮散大,汉唐时期的用药量与煎煮程度和明清时期接近,高于宋金时期,汉代方剂平均使用药味数最少;有毒中药的使用以汉代最为频繁,出现最多的有毒中药是半夏;炮制方法丰富多样,包括净制、切制、炒制、炙法和烘焙等。该文同时对传统膏剂所属剂型类别、古代煎药的时间概念、传统炙法、有毒药物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经典名方的深入开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3月17日讯: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和遴选原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前,国家中医药局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同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研究课题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经典名方四妙勇安汤的基本要素。在大量收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频数和聚类分析法,探寻四妙勇安汤相关方剂的药物、主治病证等信息,并对高频中药的功效进行拆分与合并,形成聚类方。运用中医处方法分析法对聚类方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四妙勇安汤的病-证-方-药规律并描述组方原理,为该方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泻白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临床疗效确切,是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了相关古籍数据118条,涉及中医古籍75部,归纳分析发现泻白散历代主治病证有所扩展,例如其方证的适应人群从小儿扩展到了妇人、成人,病证范围也从儿科延展到了内科、妇科等,与此同时,病名、病机、证候也不断有拓展性描述;其剂量比例虽有差异,但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的配伍比例相对恒定,煎服法也多沿用了煮散法;同时,明清医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方义论述,但鲜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经典名方地黄饮子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多科疾病,尤其是内科病中的神经系统疾病较多,临床疗效确切,但目前尚未转化成中成药制剂。故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地黄饮子的中医古籍文献,筛选、整理出有效数据254条,涉及中医古籍144部,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了地黄饮子的历史发展源流、主治病证、制方原理、用药剂量、制剂方法、煎服方法等,以期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研究发现,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医家刘河间所著《宣明论方》,由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藏菖蒲、远志12味药物组成,主治喑痱。后世记载的地黄饮子多遵从《宣明论方》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且临床应用有所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199条文献中,喑痱最多,约占总病证的一半;其次为中风,约占五分之二;亦用于暴喑、痿证、眩晕、遗尿等病证。地黄饮子治疗病证范围较广,但病机总属"肾中水火俱亏"。其制方独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尤以治下治本为主。在有药物用量记载的56条文献中,约有三分之一继承了《宣明论方》的记载:"等分,上为末,每服3钱。"药物用量总体偏轻。制剂多为汤剂、煮散,在煎服方法上主张"浊药轻投""数滚即服""不计时候"。  相似文献   

7.
甘露饮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收录的方剂。对现有方剂辞典、数据库及知识库中宋代至民国时期的相关医籍进行整理,系统考证甘露饮处方来源、组方、主治、剂量、诸药炮制方法、煎制法和服法的历史沿革,发现该方最早见于宋代陈师文等校注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胃中客热、脾胃湿热型口疮,后世医籍记载主治与原方基本一致。通过古代文献考证,为经典名方甘露饮的现代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功能主治是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与注册审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关键信息,功能主治的定位与表述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药品的临床价值及其上市后的合理、有效、安全使用,也是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最终生命力的体现.由于古代经典名方的特殊性,准确界定和表述经典名方制剂的功能主治对于发挥其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古代经典名方...  相似文献   

9.
由于各历史时期度量衡制度及中医临床方药用量的差异,导致了历代方药剂量与折算标准的不同,因此在对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守传承精华、古为今用、古今衔接、凝聚共识的原则,并首先依据历代度量衡制度对方药剂量作出折算。若折算剂量明显超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则在保证原方药物用量比例不变的前提下,一方一议,参考专家共识、结合药物安全性评价进行折算;对于以非标准单位计量的药物,则综合文献分析与实物测量给出折算范围。对于服量的折算,以原文为依据,参考不同时代的计量标准进行折算;若原文服量不明确,则依据该方剂的历代演变,参考相关古籍并结合现代应用确定折算服量。最终确定经典名方的折算标准为汉唐时期一两折合今之13.8 g,一升折合今之200 mL;唐代一分折合今之3.45 g;宋金元时期一钱折合今之4.13 g,一盏折合今之300 mL;明清时期一钱折合今之3.73 g,一杯及一盅均折合为今之200 mL。对于以非标准计量单位记录的药物,则需要在综合分析确定其基原的情况下,进行实测以确定其折算标准,必要时,可通过对照成书年代相近的医书中对于功效主治相同或相近的同名方剂药物剂量的不同记载来辅助确定折算标准。通过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折算原则的解析,有助于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和成药开发。  相似文献   

10.
济川煎出自《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了相关古籍数据43条,涉及中医典籍26部,系统地梳理了济川煎的历史源流、主治病证、组成及方义衍变、剂量、炮制、煎服方法等,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古代文献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之真武汤为温阳利水的经典名方,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5味药物组成。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与运用,使真武汤不断被传承并发扬。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将记载真武汤方书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历史沿革、主治病证、用药剂量、药物炮制、用法、药味加减变化等进行考证。研究发现,真武汤在明清时期应用最为广泛,诸医家对于真武汤的主治病证多继承仲景之说,个别医家将其用于治疗白喉及一切水证;部分医家对真武汤药味进行加减变化,用以治疗发斑、休息痢、黄疸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其药物炮制较为明确,建议附子需炮制、去皮,茯苓、白术、芍药、生姜生用;虽用药剂量不尽相同,但大都与《伤寒论》中剂量一致。根据文献考证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为:茯苓、芍药、生姜各41.25 g,白术27.5 g,附子15 g。用法为以水1 600 mL,煎煮成600 mL,去渣,每次温服140 mL,每日3次。通过对记载真武汤的文献挖掘整理,以期对真武汤的临床应用及成方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白术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首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并广泛运用于临床的经典名方,被收录于202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中。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搜集白术散的相关古代文献,分析和考证方剂源流与组成、药物基原与炮制、剂量与煎服法、功能主治等。共获取白术散古代文献数据211条,涉及中医古籍116部。结果发现古代以白术散命名的方剂较多,但以人参、茯苓、白术、藿香、木香、甘草、葛根7味药物组成的白术散首先见于《小儿药证直诀》,现一般称之为“七味白术散”。白术散的方剂组成、方义历代较为统一;其药物基原与炮制基本清晰,但白术与甘草的炮制存在争议,建议选用土炒白术和甘草生品;其功能为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主治病证较多,如泄泻、消渴、不食等,古今文献一致,但需注意脾虚津亏的基本病机。此外,发现白术散文献中关于药物剂量与煎煮法的争议较大,而“武英殿聚珍本”《小儿药证直诀》所载白术散药物配伍比例为历代主流用药规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对其中的药对运用思维进行探讨,从药对与治法、药对与四气、药对与五味、药对与升降浮沉、药对与归经、药对与药物毒性等6个角度加以列举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古代经典名方丰富的内在价值并指导临床药对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考察,确定古代经典名方泻白散基准样品的制备工艺,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其复方制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含量测定方法,以出膏率、浸出物以及有效成分地骨皮乙素、桑皮苷A、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制备工艺,并验证其稳定性与可行性。结果:通过试验考察了饮片粒度、煎煮容器材质、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对出膏率、浸出物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最终确定制备工艺为:取炒桑白皮2.95 g、地骨皮2.95 g和炒甘草0.30 g,粉碎过10目筛,加入粳米2 g,置陶瓷锅中,加水300 mL,浸泡30 min, 200 W煎煮30 min,至煎液约180 mL,过滤,即得泻白散基准样品,并通过工艺验证证明了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可行性。结论:通过试验考察,确定泻白散的现代化制备工艺并进行了工艺验证,为复方制剂的制备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内科序号药品名称剂型l风寒感冒冲剂颗粒剂(冲剂)2荆防冲剂颗粒剂(冲剂)、合剂3感冒清热颗粒(冲剂)颗粒剂(冲剂)、硬胶囊剂、口服液4风热感冒冲剂颗粒剂(冲剂)5羚翘解毒丸蜜丸、水丸、浓缩丸、颗粒剂(冲剂)、片剂6桑菊感冒片片剂、水丸、浓缩丸、颗粒剂(冲剂)、片剂7银翘解毒片片剂、颗粒剂(冲剂)、硬胶囊剂、合剂、蜜丸、浓缩丸8银柴颗粒颗粒剂(冲剂)、合剂9参苏丸水丸、片剂、硬胶囊剂、颖粗济日(冲剂)l0午时茶颗粒(冲剂)颗粒剂(冲剂)、茶剂11柴胡口服液口服液l2板蓝根颗粒(冲剂)颗粒剂(冲剂)、片剂、糖浆剂、硬胶囊剂、口服液l3双黄连口…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从文献入手,对古代四逆汤主治病证进行分析探讨,以便更好地继承古人学术思想,扩大四逆汤应用范围,为临床医疗服务。从古代方书、医案著作中选取记载有四逆汤(及加味方)主治的条目,进行统计与整理,同时选择少量近代"扶阳派"医家著作进行同样统计与整理,以作参考。方书中四逆汤(及加味方)所治疾病病症表现常见手足厥冷、腹泻、呕吐、腹痛、汗出;医案中四逆汤(及加味方)所治疾病病症表现常见腹泻、呕吐、恶心、腹痛、肢冷、烦躁、汗出。四逆汤适应治疗的疾病(与西医疾病相对应)大致可能有霍乱、心衰、休克、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该复方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挖掘。  相似文献   

17.
从有代表性的中医医籍、方书中遴选出531首经典名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挖掘方剂名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经典方剂命名规律进行总结与提炼。研究表明,方剂的命名离不开药材、功效、药味、剂量、颜色、服药时间、文化等几种最为相关的命名因素,其中药材与功效是方剂命名的重中之重,对经典名方命名规律的研究可对新时期中药新药命名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代经典名方藿朴夏苓汤为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关于其方源,各类方剂学专著与教材表述不一。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与考证,界定其方名最早见于《重订广温热论》,其方剂组成可追溯至《医原》。该方群集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三法:上可启上闸,芳化宣上,轻开肺气,以化上焦之湿;中可开支河,苦温畅中,燥湿运脾,以燥中焦之湿;下可通水道,淡渗利下,导湿下行,以利下焦之湿,诚可谓治湿之良剂。  相似文献   

19.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记载羌活胜湿汤的中医古籍文献,梳理羌活胜湿汤的历史发展源流,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中医古籍文献中羌活胜湿汤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方剂组成、主治病证、用药剂量、制法等。共获相关古代文献有效数据206条,涉及中医古籍101种。分析后发现羌活胜湿汤最早见于金代医家李东垣所著《内外伤辨惑论》,方剂组成为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7味药材,主要治疗腰痛、项强、头痛、肩背痛等疼痛类病证(症)。后世记载的羌活胜湿汤大多遵从《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方剂组成、用量、主治,并延伸和扩展了该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梳理当归建中汤的组成和发展源流等相关信息,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搜集到的当归建中汤的文献记载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对当归建中汤的组成、演变进行深入地考证。结果:当归建中汤原方最早见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方剂组成为当归、桂枝、甘草、芍药、生姜、大枣,主要用于妇人产后腹痛的治疗。结论:当归建中汤有良好的文献传承,朱震亨对本方用法的质疑似乎是因对宋代的《局方》记载存在误解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